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四川省成年健康人1989名脉压差及相关因素调查

    作者:徐东江;斯琴;祖淑玉;徐涛;韩少梅;徐成丽;朱广瑾

    背景:调查研究发现,无论高血压人群还是正常血压人群,脉压差增大都是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度增大的标志之一.目的:通过对四川省1989名成年健康人群脉压差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探讨预防脉压差过大、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以及提高人群生活质量等问题.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对1989名健康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体质检查和血液生物化学血糖、肾功能以及血脂4项等检测,分析脉压差与各观察指标间的关系.结果与结论:男性、女性脉压差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50岁以上人群,脉压差随年龄呈线性增加,空腹血糖、尿酸、血尿素氮、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收缩压、舒张压随脉压差增大而增大,且年龄、BMI、腰臀比、三酰甘油与脉压差呈线性依存关系,脉压差与体育锻炼呈显著负相关.脉压差随着年龄、BMI、腰臀比、三酰甘油增加而增加,随着脉压差的增大,肾功能和血糖调节能力相对下降.提示,中老年人群需要通过合理饮食、运动控制向心性肥胖,从而控制脉压差,减小脉压差增大对肾脏功能损害,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 利用简易装置行CRRT治疗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体会

    作者:丁珊珊;陈文;陈素香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是血液净化技术的重要进展,它不仅使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而且给伴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尽管血液净化技术已日趋成熟,但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仍居高不下,CRRT克服了传统血液透析的不足之处.它通过泵或动脉压差驱使血液在流经体循环中的滤器在滤过压的作用下滤出大量液体和溶质,同时补充与血浆液体成分相似的电解质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

  • 寒区新兵冬季集训对血压水平影响的研究

    作者:薛越;陈大仓;马天春;余风萍

    目的 调查寒区新兵冬季集训对新兵血压的影响、日间血压节律、脉压差、体质量变化及血压水平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量新兵集训前及集训结束时体质量,同日应用迈瑞MEC-2000型心电监护仪对入选新兵分别在集训前及集训结束时测量8:00、12:00、16:00、20:00四个时段的卧位血压,对比血压变化,并计算脉压差及观测日间血压节律.结果 集训前与集训后相比四个时段的血压、平均动脉压均有明显下降(P<0.05).集训前8:00血压高,集训后血压节律发生了变化,20:00血压高.集训前后脉压差相比没有明显差异.体质量变化均值:(0.31±3.40)kg.体质量增加组集训后血压明显下降,体质量未增加组集训后血压有下降趋势,但集训前后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寒区新兵冬季集训可使新兵血压明显下降,改变了日间血压节律,但对脉压差无影响,集训前后体质量变化与血压水平相关.

  • 脉压差变化对预测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闫军让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脉压差作为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指标近年来也颇受重视,研究结果显示:脉压差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脉压差升高是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高危的一个标志,它的作用大于舒张压甚至超过收缩压;提示:脉压差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良好的预测因子,也是反映中老年人血管硬化的一个较好的指标.

  •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亲血压的影响

    作者:马润玫;劳子僖;杜明钰

    目的:确定香港地区血压正常的母亲在发生妊娠期糖尿病(GDM)后是否发展成高血压.方法:选择依据WHO标准诊断为轻度GDM的单胎晚期妊娠孕妇58例为试验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同时选择年龄、产次与试验组匹配的正常孕妇作对照组,比较两组孕期和产后6周的血压及母体体质参数.结果:孕妇与对照组相比,GDM组身材较矮小,但体重和体重指数相近;GDM组在孕28周、孕32周和孕36周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升高,分娩前的舒张压显著升高,但脉压差除孕32周外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产后6周的血压两组也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从孕12~36周,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性低于产后6周GDM的血压值;而GDM组只有孕18周、孕24周的收缩压以及孕18~28周的舒张压低于产后6周相应血压值.结论:妊娠晚期血压正常,仅以饮食治疗的GDM对收缩压、舒张压都有明显影响,但与脉压差的变化无关.

  • 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与眼底动脉硬化的相关性

    作者:雷光明;孙华

    眼底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颅内动脉硬化、颈动脉硬化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眼底动脉硬化的程度是判断体内动脉硬化的一个指标[2],而高血压、高血糖、高总TC、高甘油三酯等能促进眼底动脉硬化的发生[3].关于脉压差(PP)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已有大量文献报道[4],但关于PP与眼底动脉的关系未见文献报道.本文拟测定老年人收缩压(SBP)、舒张压(DBP)、PP、体质量指数(BMI)、血浆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探讨其与眼底动脉硬化的关系.

  • 脉压差变化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及其降压治疗

    作者:丁宝锁;郝玉明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随着高血压病程进展,会逐渐出现动脉粥样硬化(AS)和靶器官受损的临床表现,尤其对心脑血管影响较大.一般传统上认为收缩压(SBP)是一个较舒张压(DBP)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预测因子,尤其在年龄50岁以上的患者中表现尤为明显<'[1,2]>.随着对脉压差(PP,SBP与DBP之差)与临床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PP增大也是AS和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度增大的标志之一<'[3]>.

  • 喝小分子水理疗的必要性

    作者:陆江

    我发明的卓康小分子团离子水瓶,经过三家省级三甲医院临床试用,表明对治疗冠心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低)血压、高血脂和高黏血症效果好,经北京和广西医学专家鉴定评价高,被批准注册为准字号医疗器械.该产品上市9年多来,已治愈大量用户的冠心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低)血压、高血脂和高黏血症.很多人来信反映,饮用小分子水2~6个月,已治愈了缠身十多年至四十多年的高血压,现已不再服药,症状消除,血压长期平稳,保持在120~130/70~80毫米汞柱的正常值,脉压差为35~45毫米汞柱理想值.

  • 加何治疗老年高血压

    作者:陈改玲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此病不仅危害极大,还容易引起糖尿病、肾病、血脂异常、脑卒中等并发症.临床研究发现,老年高血压具有以下特点:①收缩压较高,脉压差较大,多属于盐敏感性高血压(即患者摄入的钠越多,其血压就越高).②血压波动大,易受体力活动及体位、精神、气温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但经过休息后血压会明显下降.③易并发脑卒中、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

  • 心力衰竭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周颖

    1对早期左心衰的观察与护理肺心病合并冠心病者早期左心衰症状体征不典型,易与慢支合并感染混淆,需及时加以鉴别处理.其主要临床表现是(1)咳嗽、气促,在平卧或夜间加重,白天或坐位时减轻.(2)夜间入睡1小时~2小时后突然出现胸闷、气短或喘息.(3)咳粉红色泡沫样痰,量较多,两肺底湿性罗音突然出现或明显增多,且随体位改变而变化.(4)夜尿明显较白天增多,体重增加.(5)血压较平时增高以舒张压增高明显,脉压差减小,脉率增快.

  • 脉压差预测中老年脑白质病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子卓;杨秀华

    目的:研究脉压差等危险因素在中老年脑白质病变(WMLs)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13例无神经病学症状及体征的中老年病人(年龄>50岁),根据MRI影像学诊断标准分为中重度WMLs组(125例)及轻无WMLs组(88例),通过回顾性分析,记录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脉压差、收缩压、舒张压、血脂水平、左房内径,比较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并做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WML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控制了高血压、年龄及其他混杂因素后,脉压差仍与WMLs密切相关,且独立于年龄和高血压,是WMLs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2.954,95%CI 1.032~8.453.结论:压差在预测中老年人亚临床脑血管事件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 1例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护理查房

    作者:陈天艳

    骨盆骨折多由于强大的暴力造成,可以引起很严重的并发症,而且常较骨折本身更为严重.骨盆骨折较常见的并发症有休克,若处理得当,休克可很快得到纠正,否则将发展并进入抑制期,病人表现为神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皮肤和粘膜发绀,四肢厥冷,脉搏细数或摸不清,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尿量减少甚至无尿,若皮肤粘膜出现紫斑或消化道出血,则表示病情发展致DIC阶段.若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虽给予吸氧仍不能改善者,应警惕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此期病人常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高血压与非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变化的探讨

    作者:陈亚萍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脑梗塞(脑梗塞)患者并发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脉压差的变化.方法对447例脑梗塞患者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脉压差之间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高血压病史者组的脉压差9.71±2.12,正常血压者组6.38±1.47,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脑梗塞并发高血压其脉压差增大,发病率明显增高.

  •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并发高血压患者脉压差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亚萍;郑义通;孙辉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脑梗塞(脑梗塞)患者脉压差变化规律.方法对447例脑梗塞患者入院时血压及脉压差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结果≥75岁年龄组脉压差9.31±2.68 kPa,较<75岁组8,53±2.33 kPa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高血压病程≥10年组脉压差9.16±2.36 kPa,较<10年组8.63±2.50 kPa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不同性别间脉压差变化不大(P>0.05).结论脑梗塞并发高血压患者无论男性或女性,其脉压差均增大.

  • 脉压差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分析

    作者:陈新胜;柯植泉

    目的:探讨脉压差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677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研究组(存在冠心病患者)350例和对照组(未合并冠心病患者)327例,比较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等一般情况。将研究组根据不同脉压差(≥60mmHg和<60mmHg)进行分组,比较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长度和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年龄、男性比例、收缩压、脉压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烟比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脉压差≥60 mmHg组冠状动脉双支及以上病变增多、病变长度增加、LVEF<50%比例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压差对冠状动脉的病变有指示意义,且差值越大,病变越严重,心功能越差,这在早期诊断心功能不全、冠心病中具有很大的意义。

  • 急重症颅脑损伤麻醉处理

    作者:张若愚;刁宏伟;王力明

    现就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519名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见附表)收缩压在16KPa以上者381例占总数的73.4%,脉压差在2.6KPa以上者417例,占总数的80.3%.脉搏:100次/min以上者423例,占总数的81.5%.呼吸:30次/min以下者415例,占总数的79.96%.

  • 剖宫产术后的观察护理

    作者:赵俭萍;赵俭辉;段会丽

    本文就收治的剖宫产患者术后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产妇从手术室回房后立即测血压、脉搏,注意术前与术后血压比较,若血压相差3Kpa,脉压差小,应立即通知医生.术后1~2h恶露比阴道分娩的量少,但在术后3~4h内血性恶露相对增多,此间要严密观察恶露情况,如出血超过300ml以上,要主动查找原因,有否尿潴留,子宫复旧欠佳等,给予正确处理,按摩子宫或挤压宫低,配合医生应用药物止血.

  • 剖宫产的术后护理

    作者:邓晓慧;李亚梅;刘淑梅;沈洪滨

    我科自1999-01~12共分娩206例,其中剖腹产72例,占分娩总数35%,现将护理体会作总结如下.1 术后观察病情产妇回病房后立即测血压、脉搏、呼吸并观察输液及留置尿管是否通畅等,注意术前与术后若血压相差3kpa,脉压差小,心率快而弱时,应结合产妇的面色、神志,每10~20min测量生命体征一次.子宫收缩不良,引起阴道出血病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脉细弱.有否尿潴留,子宫复旧欠佳等,应正确处理,按摩子宫或挤压宫底,配合医生应用药物止血等.每10~15min观察阴道出血及宫缩情况,直到出血量少为止.

  • 原发性高血压伴脉压增大100例心率变异性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辉;李晓宇;赵婕;毕雪峰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是目前临床上唯一能够评价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况的方法,它是反映人体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平衡的重要指标之一,是预测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我们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脉压增大(脉压>40mmHg)的患者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基于脉搏波监测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效果评价研究

    作者:汤建国;张志枫;许家佗;史美育;屠立平;千英信;邱勇兵;王宁欣;郭喆千

    目的 通过观察体外循环不同灌注模式对机体的影响,建立基于“寸口”脉搏波监测的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有效性评价的方法.方法 将52例需体外循环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P组)26例和非搏动灌注组(NP组)26例;采用PowerLab8/30生理仪全程记录“寸口”脉搏波、血流量、血压和泵压;计算两组患者的脉压差(△P)、平均动脉压力(MAP)、能量等值压力(EEP)和富余血流动力能量(SHE);检测体外循环术前后血栓弹力图(TEG).结果 ①术前两组患者均检测到“寸口”脉搏波;体外循环术后搏动灌注组患者桡动脉均检测到“寸口”脉搏波,非搏动灌注组患者桡动脉未能检测到“寸口”脉搏波.②搏动灌注组△P、EEP和SHE值显著高于非搏动灌注组(P<0.001),两组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搏动灌注组凝血反应时间(R)较非搏动灌注组延长(P<0.05),凝血综合指数(CI)显著低于非搏动灌注组(P<0.05).结论 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模式在增加血流灌注压力和血流搏动能量、降低血液黏度等方面优于非搏动灌注模式;体外循环搏动灌注模式的△P、EEP和SHE显著高于非搏动灌注模式,提示脉搏波可以作为监测体外循环有效搏动灌注的客观指标.

156 条记录 4/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