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严重创伤手术中体温管理

    作者:闫红

    严重创伤之后常发生低体温[1],曾被认为是机体代谢降低、创伤后抑制期常见现象.随着国内外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的深入,认为低体温实际上是一种创伤后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能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之一[1].

  • "健康余额"知多少

    作者:

    1 .体温:正常体温为36℃至37℃,高于此为发热,低于此称为"低体温".后者常见于高龄体弱老人及长期营养不良患者,也可见于甲状腺机能减退、休克的患者.

  • 老年患者手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措施与效果观察

    作者:周桂芳

    目的 研究与分析老年患者手术中低体温的预防措施与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手术患者19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9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手术各时段肛温变化.结果 两组术前、入室时肛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入室后0.5 h、术中、术毕时及术后1 h肛温较对照组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老年手术患者加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有效预防术中低体温,且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应用推广.

  • 急性心肌梗死后低体温与临床不良事件相关性研究

    作者:杜海林;涂富莲;薛斌;吴晓宇;黄烈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低体温同临床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2年9月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依照当时指南的诊断标准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并进行正规药物治疗或药物治加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从入院初监测患者基线体温及住院期间体温1次/6 h,依据低体温将患者分为:低体温组、正常体温组。治疗结束后安排出院,出院后1~3个月门诊及电话随访患者病情,随访内容包括患者是否出现死亡、再入院等情况。结果对患者随访两年后发现,低体温组同体温正常组比较,全因死亡、心因死亡、再入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出现低体温,可能为患者出院后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

  • 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发生原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曾小琴

    目的 探讨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发生比例及采取护理措施后的低体温发生率.方法 将200例全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0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护士有意识的增加综合保温措施.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半小时低体温发生率差异,干预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 综合保温措施能显著改善手术患者术后低体温的发生率.

  • 重视创伤后脓毒症的外科诊治

    作者:张连阳

    创伤是30岁以下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占全部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三位~([1]).尽管随着创伤救治网络的完善、院外救治技术的进步及损害控制策略的普遍应用,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危及严重创伤患者生命的并发症已有所减少,伤后24 h的病死率大幅降低,但创伤患者极易发生各类感染等并发症,创伤后由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引起的病死率仍然高达45%~([2]).

  • 护理干预对减少前列腺电切术低体温与寒颤的效果观察

    作者:吴春梅;陈碧珠;吴晓茹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前列腺电切术低体温与寒战的影响。方法:60例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依据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 n=30例)和对照组( n=30例),2组患者均按常规手术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之外采用输血输液加温器对输注液体加温,电热毯调节37~40℃保温,术后返回病房加盖加温至50℃左右纯棉毯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体温变化及寒颤发生率。结果:与术前基础体温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及术后体温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在术中术后体温下降明显(p<0.05)。观察组寒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腺电切术患者进行体温干预,可以防止低体温的发生,减少寒颤,提高病人的安全舒适度,顺利度过手术期。

  • 早产儿低体温的护理体会

    作者:刘海英;高海霞;高玲

    早产儿是指胎龄满28周~不满37周,出生体重不足2500g的活产婴儿[1]。由于早产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很薄,血管较多,易于散热,棕色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储备较少,产热作用受限,当环境温度降低,保暖措施不全或热量摄入不足时,很容易发生低体温,并可导致体内各重要器官功能损害,是引起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2010年1月~2012年5月我科共收治低体温早产儿23例,给予精心治疗和有针对性护理,效果满意,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 护理干预对减少子宫切除手术低体温的效果观察

    作者:吴春梅;陈碧珠;吴晓茹

    目的:探讨体温干预对子宫切除手术寒战的影响.方法:60例子宫切除患者依据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2组患者均按常规手术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之外采用输血输液加温器对输注液体加温,电热毯调节37~40℃保温,术后返回病房加盖加温至50℃左右纯棉毯进行体温干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体温变化及寒颤发生率.结果:与术前基础体温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及术后体温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在术中术后体温下降明显(p<0.05).观察组寒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切除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体温干预,可以防止低体温的发生,减少寒颤,提高病人的安全舒适度,顺利度过手术期.

  • 赖氨匹林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致小儿低体温17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玉松;张雯;徐立娟;孙清梅

    我院门诊于2006年10月~2008年1月用赖氨匹林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小儿发热,致17例患儿发生低体温,现报道如下.

  •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防治

    作者:李恭会;张志根;李新徳;余大敏;芮雪芳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一种常见但容易忽视的并发症,可引起多种不良后果[1,2].我们对50例TURP患者应用加温冲洗液,预防围手术期低体温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再灌注期低体温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水肿的影响

    作者:邹卫龙;韩曙君;陈新国;董兰;韦中余;臧运金;沈中阳

    目的 探讨再灌注期低中心体温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水肿(APE)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06年12月间诊治的108例慢件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水肿(APE组)和无急性肺水肿(NAPE组)患者再灌注期低体温持续时间,及其对输血量和新肝期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结果 108例患者中有41例在肝移植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APE(37.96%).APE组患者再灌注期体温比NAPE组更低(t=2.413,P=0,018),低体温持续时间超过5 min的病例数更多(39.02%,x2=143.40).APE组患者新肝期PT延长更加明显(t=2.884,P=0.005),输血量更大.低体温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新肝期PT更长[分别为(28.03±8.45)min和(24.12±5.89)min,t=2.553,P=0.012],输注的红细胞量[分别为(2786.96±1266.47)ml和(2129.4.1±805.90)ml,t=2.364,P=0.026)和血浆量均更多[分别为(2121.74±676.19)m1和(1768.24±685.08)ml,t=2.201,P=0.030].结论 再灌注期中心体温过低增加慢性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水肿的发生率,可能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增加输血有关.

  • 慢性创面修复中的损伤控制外科

    作者:荣新洲

    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Stone等[1]于1983年回顾性研究总结31例严重创伤并发凝血障碍患者的救治经验时早提出的一种治疗理论,他认为创伤早期施行简单的外科手术控制损伤(17例),与早期实施常规确定性手术(14例)比较,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35% vs 93%),挽救原本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患者.Rotondo等[2]在此基础上确立了DCS三个阶段的原则:即快速控制伤情、复苏和确定性手术.1992年,Moore等[3]进一步提出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为严重创伤三联征.

  • 围术期保温对结直肠癌手术切口感染影响的观察

    作者:牟德芹

    目的 观察综合保温措施对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将手术室温度设置为24~26 uC,湿度40%~60%,手术床加铺电子恒温毯,加盖恒温毯,输入液体、血液用液体加温仪加温、冲洗液用恒温箱加温至37℃,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手术;比较综合保温措施对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体温在手术结束时为36.8℃,高于对照组;对照组51例患者中,4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7.8%;观察组57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采取保温措施可有效预防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降低手术的危险因素,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 综合保温措施对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影响

    作者:范满祥;叶玮;徐小英;李霞

    目的 探讨综合保温措施对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影响,为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普外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行结直肠癌外科手术患者120例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保温组,各60例.结果 两组患者体温在麻醉前均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中60 min以及术后的体温分别为(35.6±0.3)℃和(35.8±0.3)℃,显著低于手术前的(36.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保温组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体温分别为(36.5±0.4)℃、(36.3±0.4)℃和(36.6±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中60 min及术后保温组患者体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保温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3.3%和1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外科手术患者施行综合保温措施可显著减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开胸手术围术期低体温与手术部位感染的关系研究

    作者:吴桂芬;周学颖;李静

    目的 观察开胸手术围术期低体温与手术部位感染(SSI)之间的关系,制定干预措施,以降低术后SSI发生率.方法 选择医院2011年9-12月择期开胸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试验组在常规围术期护理基础上加以保温措施,观察两组低体温及SSI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SSI发生率8.3%低于对照组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低体温发生率100.0%,而试验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开胸手术围术期低体温与手术部位感染有关,并且成正相关,保温措施可预防轻度低体温发生,降低术后SSI发生率.

  • 充气加温法对颅脑肿瘤开颅手术患者低体温及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

    作者:郑元;刘延锦;毕慧萍;陶晓坤

    目的:探讨充气加温法对颅脑肿瘤开颅手术患者低体温及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预防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7月行开颅手术的颅脑肿瘤患者2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17例和观察组1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盖被保温,观察组给予盖被保温联合充气加温,比较两组各项指标,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术毕、术后3、12及24 h的失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SSI发生率分别为3.9%、1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肿瘤开颅手术患者行术中充气加温干预,可有效稳定体温,减少SSI发生。

  • 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桂珍

    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是指核心体温<36℃[1],其发生率很高,Beilin等[2]报道,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低体温造成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与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和心功能紊乱、凝血功能障碍和手术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相关,并可延长麻醉复苏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对患者预后有很大影响.因此,降低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的风险是手术室医护人员关注的热点之一,现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汇总如下.

  • 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的监测及预防

    作者:姜升立

    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IPH)是指核心体温<36℃,临床上将核心体温34~36℃称为轻度低体温[1].平均而言,患者在手术期间核心体温会下降1~3℃[2].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是麻醉和外科术中常见的、可预防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0%~90%[3].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可引发严重的后果,为患者带来额外的创伤和经济上的损失,以往临床工作人员对低体温重视不足,较少进行干预.因此,本研究将低体温的机制、监测及预防展开综述,为临床工作人员进行低体温方面研究及预防提供方向思路.

  • 老年围术期低体温与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唐佳;李冬雪;王志成

    目的:探讨老年开腹手术围术期手术部位感染(SSI)与低体温的相关性,分析体温变化,低体温发生率与SSI发生率及不同程度患者切口愈合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3年10月行开腹手术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在围术期采用常规保温措施,观察组在常规保温措施基础上实施综合保温措施;观察两组患者低体温及SSI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部位感染率6.35%、低体温发生率4.76%,对照组分别为19.05%、8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后60、90、120、180 min体温分别为(36.5±0.3)、(36.4±0.2)、(36.4±0.3)、(36.4±0.2)℃,对照组分别为(36.1±0.2)、(36.0±0.1)、(35.5±0.3)、(35.5±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体温>36.5℃患者切口愈合率显著优于<36℃患者与36~36.4℃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6.0~36.4℃患者切口愈合率显著优于<36℃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老年开腹手术围术期患者SSI发生率与低体温有关,采取综合保温方法可对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且可使SSI发生率降低,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1085 条记录 5/55 页 « 12345678...545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