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两种方法治疗 Evans Ic 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司枫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高龄Evans Ic 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间,我院共收治45例高龄 Evans Ic 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 PFNA 组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组,其中 PFNA 组2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4例。术后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12个月患髋Harris 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43例患者得到随访,2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16.1个月。PFNA 内固定失败患者3例,后改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PFNA 组低于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下床时间及术后3个月髋关节 Harris 评分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 PFN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术后1年髋关节 Harris 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高龄Evans Ic 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首选PFNA 固定,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或内固定失败患者应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 8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三种手术方式比较

    作者:范少地;刘剑;于杰

    目的 研究探讨8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PFNA内固定术、非手术治疗的优缺点,为临床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132例85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行了前瞻性的控制研究,9例预计寿命短于半年的患者剔除研究,1 2例患者失访,111例终得到观察,41例行骨水泥型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7例行PFNA内固定术,33例行胫骨结节牵引非手术治疗.结果 随访6个月到4年,111例中有12例半年内死亡,其中9例是非手术治疗组,人工关节置换组与PFNA内固定组的关节功能,并发症及死亡率均优于非手术治疗组.结论 在85岁以上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全身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后,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可以得到即刻的髋关节功能,尤其适应于超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 体外冲击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张庆熙;孙伟;高福强;王云亭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又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机械、生物等)使骨循环中断,骨的活性成分死亡及随后修复的一系列复杂病理过程。股骨头坏死自然病程的终结果是髋关节的退行性变和股骨头塌陷,有报道称平均股骨头坏死23个月后的股骨头塌陷率高达100%,之后只能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1]。同时有报道指出,股骨头坏死在青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在逐年攀升[2]。由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使用寿命有限,如果早期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常需行多次翻修手术,给患者及家属身心与经济上都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痛苦,因此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关键。据报道,美国每年会确诊10000~2000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每年超过50000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5%到18%是由于股骨头坏死导致的[2-3]。该病在国内的患病率尚不清楚,国内人口是美国的3~4倍,且滥用激素及酗酒严重,因此骨坏死发病率及人数会远远大于美国,估计在500~750万。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创伤、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酒精、吸烟以及股骨头内外压力的变化等都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4]。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护理

    作者:刘沛珍;张瑞英;邓燕英

    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治疗是防止发展为晚期病变而行人工关节置换的重要手段.早期治疗方法的选择与疗效预测对于预后十分重要,常见的传统治疗方法有:髋关节滑膜切除术,带血管蒂的骨移植、血管束植入,切开髓芯减压术等等,但这些治疗的同时股骨头周围的软组织以及股骨头本身的血供也遭到破坏,某种程度上可能减少了血供,修复并不完全.

  • 80岁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

    作者:陈英瑛

    我科近两年收治8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6例,均打破过去的保守治疗原则施行人工关节置换,注重围手术期的护理,制订实施有效的康复训练计划,效果满意,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就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体会

    作者:胥艳滨;姜泳;丁辉

    目的::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09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235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患者落实预防护理措施。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过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措施干预后,除3例患者出现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栓塞,经溶栓处理,症状消失外,其余患者均没有出现血栓形成病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没有死亡病例。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取预防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血栓形成的概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侯青云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人工关节置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予以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配合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分析对比两组以上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较对照组优良(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治疗配合度[96.0%(48/50)、98.0%(49/50)]均高于对照组[82.0%(41/50)、88.0%(44/50)](P<0.05)(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利于患者身体恢复,减少住院时间与费用,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与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 人工关节置换与髓内钉系统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对比研究

    作者:邵珠省

    目的::讨论人工关节置换与髓内钉系统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髓内钉系统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显效32例(53.3%),有效25例(41.7%),无效3 例(5.0%),总有效率为95.0%,出现并发症患者为7例(11.7%).对照组患者显效21例(35.0%),有效12例(20.0%),无效27例(45.0%),总有效率为55.0%,出现并发症患者为15例(25.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的治疗工作,必须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和身体情况,通过对患者给予髓内钉系统治疗,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取得理想的疗效,同时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低,对患者的积极意义较大,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人工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作者:马昆

    目的 对比研究人工关节置换(femoral head replacement,FHR)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9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9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实施PFNA治疗,观察组则实施FHR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低于观察组,但术后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低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PFNA,FHR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但相比PFNA而言,FHR术后患者可早日下床活动,减少相关并发症,可作为该类患者治疗的优选术式.

  • 手部关节损伤的治疗

    作者:李庆泰;田文;张双喜;胡臻;薛云浩

    目的通过对手部关节损伤治疗方法的对比和随访观察,总结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相对较好的治疗方法.方法 1980~2002年对手部关节损伤进行各种手术治疗,通过观察病人术后关节的活动度、肿胀、疼痛、畸形及捏力的改善等项目,评价哪种方法相对更好.结果通过对各种数据的测量比较,特别是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认为人工关节置换是所有治疗方法中相对好的.结论尽管人工关节置换也有不少缺点,但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应用和设计的不断改进,其治疗效果将越来越好.

  • 手外科杂志(美国卷)2000年25卷第5期目录的中英文对照

    作者:吕兴刚

    1. Implant arthroplasty of the hand: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considerations.手部人工关节置换的回顾与展望2. Manage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hand over the last 25 years.手部骨折的处理--25年来的回顾3. Capitolunate arthrodesis with scaphoid and triquetrum excision.头状骨月骨融合伴舟骨三角骨切除治疗舟月骨进行性塌陷型腕关节炎4. Osseous integration of bovine hydroxyapatite ceramic in metaphyseal bone defects of the distal radius.利用牛羟基磷灰石进行骨整合治疗桡骨远端干骺部骨缺损5. Selection of fusion position during forearm arthrodesis.

  •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观察

    作者:王振华;秦超;蔡宗霖

    关节镜技术是20世纪骨科领域除骨折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外的三大重要进展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初Noyes首次采用关节镜辅助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以来,镜下重建已在国内外普遍开展,并逐渐成为重建ACL的标准手术.ACL损伤多与运动有关,有统计约70%是在体育运动中受伤,特别是一些扭转、斜切、急停等动作造成较多的运动中损伤[1].近十几年来,经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技术发展迅速,在治疗运动创伤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Marc等[2]报告,88%~95%的患者可恢复体育运动.我们用镜下前交叉手术重建ACL及中医介入术后恢复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 学术活动预告

    作者:

    由手外科学分会举办的“全国手部功能重建研讨会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华北地区第十届手外科学术会议、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手外科学术会议”(项目编号:医会学术[2014]-S06-02-106)将于2014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会期3天。因外伤、感染、肿瘤切除或先天性疾病等原因造成手部骨关节、神经、肌腱损伤,造成手部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的患者日趋增多,如何合理处理、重建手部功能是当今手外科一个难题。常用手法整复后经常容易发生错位、成角、旋转、脱位或重叠等,神经、肌腱等软组织损伤修复后粘连等,克氏针固定强度无法满足早期功能锻炼的需要等不足。近年来随着转化医学的发展,神经桥接物、防粘连膜、微型钢板等的应用,使神经缺损、肌腱粘连等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手部骨折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获得效好疗效。可吸收内固定物固定应用已有报道,既能达到内固定要求,又能避免第二次内固定物取出手术。闭合打钉技术和设备要求高,运用较少。手部骨关节缺损多用自体骨修复,也有使用同种异体骨、人造骨、人工关节置换等手术,应用显微外科骨关节移植取得一定疗效。手部功能重建治疗方法虽多,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通过交流提高手部功能重建的治疗水平。联系人:王继宏,联系电话:0471-6351251。

  •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作者:于琪

    目的 研究对于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骨科于2015.04~2016.01月间随机选择67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普通组,为患者提供一般术期护理服务,于2016.02~2016.10月间随机选择67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组,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评价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价及术后疼痛缓解、住院、拆线、关节屈伸活动度.结果 普通组患者疼痛缓解、住院、拆线用时均高于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关节屈伸活动度高于普通组,P<0.05.普通组患者对临床提供的功能锻炼、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病情观察等护理质量评分均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 护士为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科室护理质量,缩短术后住院、疼痛缓解、拆线时间,提高关节屈伸活动度.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比照观察

    作者:丁明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比照.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人工关节置换,观察组进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比较两组手术效果;首次下床行走的时间、手术实施中出血情况、术后总住院天数;手术前后患者髋关节功能状态以及行走能力;手术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效果、髋关节功能状态以及行走能力、手术并发症率均无异于对照组,P>0.05,但首次下床行走的时间、手术实施中出血情况、术后总住院天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手术效果明显,可更好改善髋关节功能状态以及行走能力,加速康复.

  • 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分析

    作者:沈建伟

    目的:对比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这两种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88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方案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关节置换患者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液学指标的诊断价值

    作者:郭建斌;李坤;王艳;马涛;宋伟;王亚康;刘瑞;张育民

    目的:研究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液学检测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行人工髋、膝、踝关节置换264例患者术前、术后分别检测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片段F1+2 (F1+2),血栓前体蛋白(TpP),及凝血酶-抗凝血酶(TAT)水平.术前、术后分别采用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测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并将根据情况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将患者分为血栓阳性组和阴性组,探讨各个检测指标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术后7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8.8%);免疫比浊法D-二聚体和FD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分别为78.2%和64.8% (P<0.05),FIB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为55.2% (P>0.05).ELISA检测D-二聚体、TpP和TAT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分别为88.3%、73.2%和78.5% (P<0.05),F1+2的P值为0.09结论:D-二聚体、TpP、TAT、FDP对人工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诊断价值,其中以ELISA方法检测的D-二聚体的诊断价值高.

  • 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栓塞的综合预防与护理

    作者:韩艳;赵鲜明

    下肢深静脉栓塞(DVT)是指血液在下肢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它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总结220例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后防止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形成方法,分析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强调实施术前健康教育、术后观察与护理、应用药物及机械预防方法、关节被动活动等护理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手术效果及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证.

  • 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研究

    作者:高剑

    骨质疏松一直以来是老年群体的常见病症,尤其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越发严重,因此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对比对于寻找佳的治疗手段是极具价值的.本文通过对比研究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的对比,为了更好评价对比结果,笔者选择对术后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手术输血量与并发症发生率等参数进行具体的对比研究,比较二者之间的应用优劣,为老龄化人群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愈带来相对佳的解决方案.

  •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80例临床观察

    作者:袁龙;王继荣

    目的 研究并分析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时使用人工关节置换的效果.方法 收集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80例,均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患者当中,47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33例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经随访发现患者关节功能均良好恢复,无疼痛,且线片假体均无下沉或松动,位置正常.结论 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能够实现并发症少、早期下地等治疗目的,患者关节功能能够得到良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587 条记录 27/30 页 « 12...22232425262728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