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病理检查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董文武;李登;董彬;陈炎;普热卡什;许杰;丁悦;马若凡

    目的 回顾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例的术后病理切片,分析病理检查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行人工髋、膝关节翻修病例的术后永久病理切片,剔除原发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无完整病理切片资料的病例,入选共25例,由2位病理医师按2个不同诊断标准各自独立、单盲判断切片是否提示感染.诊断标准Ⅰ:每高倍视野不少于5个多形核中性粒细胞;诊断标准Ⅱ:每高倍视野不少于10个多形核中性粒细胞.所得结果与终诊断比较,统计敏感性(SE)、特异性(SP)、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r)、阳性似然比(PLR)、阴性似然比(NLR).两位病理医师诊断的一致性以kappa分析评价.结果 按标准Ⅰ,病理医师A:SE=86%,SP=91%,PPV=92%,NPV=83%,r=0.77,PLR=9.4,NLR=0.16;病理医师B:SE=93%,SP=82%,PPV=87%,NPV=90%,r=0.75,PLR=5.1,NLR=0.087;kappa值0.84.按标准Ⅱ,病理医师A:SE=71%,SP=100%,PPV=100%,NPV=73%,r=0.71,NLR=0.29;病理医师B:SE=79%,SP=100%,PPV=100%,NPV=79%,r=0.79,NLR=0.21;对两位医师的诊断进行kappa分析,kappa值0.754.结论 病理检查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中采用不同诊断标准其敏感性差异大,但特异性较高且相对稳定.

  • SCD感应抗血栓泵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

    作者:李霞;吕永明;付丽敏

    目的 评价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应用SCD感应抗血栓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将242例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分成3组,A组79例,术后未使用SCD感应抗血栓泵;B组82例,术后立即开始使用SCD感应抗血栓泵,每6小时使用1次,每次持续1 h;C组81例,术后立即开始使用SCD感应抗血栓泵,第1天持续应用,第2天之后每4小时使用1次,每次持续1 h.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7~10 d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A组DVT发生率为15.2%(12/79),B组为4.9%(4/82),C组为4.9%(4/81),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C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患肢大片皮下瘀斑发生率为42.9%(18/42),B组为18.2%(8/44),A组为12.2%(5/41),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且皮下瘀斑面积大于A、B组(P<0.05).结论 使用SCD感应抗血栓泵能够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且每6小时1次,1 h/次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并且能够减少大片皮下瘀斑的发生.

  • 人工关节置换应规范化与专业化

    作者:廖威明

    人工关节置换已逐步在我国得到开展,在广东省甚至在镇一级的医院也已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随着越来越多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开展,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适应证选择偏宽;有些患者手术后1~2年甚至都没有能独立行走,又不得不接受又一次手术;有些患者由于医生的手术技术问题使假体安放不良在短期内需再次进行翻修.

  • DHS、PFN内固定及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观察

    作者:刘亚峰

    目的 观察DHS(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PFN(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内固定及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6例,抽签随机分为DHS组、PFN组和人工关节置换组,每组32例.人工关节置换组根据人体形态用金属、陶瓷、高分子聚乙烯等材料制成人工关节假体植入人体内.比较三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进行情况、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1年后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 人工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引流量及卧床时间与DHS和PFN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FN组和DHS组(3.125% vs.15.625% vs.21.875%,P<0.05).大部分患者术后1年髋关节恢复较好,三组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S、PFN内固定及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都有满意疗效,人工关节置换组患者手术用时较短,术后恢复较快,髋关节恢复情况更良好,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有应用推广价值.

  • 人工关节置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梁家源;黎鉴秋;邓锦辉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内固定治疗)和观察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和优良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92.9%)显著高于对照组(71.4%)(P<0.05).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预后.

  •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作者:郭剑鸿;何二兴;曹燕明

    目的 探讨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2年6月~2005年11月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26例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26例经过6~26个月随访,22例恢复或基本恢复到受伤前髋关节功能可生活自理,3例需借助行器行走,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 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临床疗效满意,有利于早期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 术前教育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

    作者:李晓冰

    目的 探讨对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实行术前健康教育,对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51例实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运用传统的方法 进行术前准备.实验组在传统方法 的基础上,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制定康复计划,两组进行效果比较.结果 两组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病人根据Harris评分比较,实验组功能康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亦高于对照组.结论 通过对人工关节置换患者配合术前教育,能明显提高患者接受和配合手术的能力,提高了患者康复效果和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

  • 双侧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何绮华;陈碧英;钟秋影

    目的 探讨双侧人工膝关节表明置换术前术后的护理技巧,预防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通过分析5例双侧膝关节表明置换术前及术后护理体会,提出术前需加强心理护理、皮肤准备,制定围手术期锻炼计划;术后严格实施正确的搬运方法和体位、严密的病情观察,指导患者早期活动,教会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及日常生活的方法.结果 5例患者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良好,按期出院.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正确护理及正确的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分析

    作者:田丰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完善术前准备及手术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123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患者,进行系统回顾分析,将其中98例未发生DVT的患者资料与发生DVT的患者对比,对相关因素予以分析.结果:术后DVT发生率为(2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不同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是否使用骨水泥与DVT形成具有相关性,60 ~ 70岁肥胖女性,使用骨水泥患者DVT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高位因素比较复杂,对于60 ~ 70岁肥胖女性应做好术前准备及护理评估,尽量避免DVT的发生.

  • 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作者:刘晓东;尚希福;陈贝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6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人工关节组和PFNA组。对比两组患者情况。结果:人工关节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花费高,住院时间和术后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Harris评分高;人工关节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91.7%明显高于PFNA组(P <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早期疗效优于PFNA。

  • PFNA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对比

    作者:杨伟清;吴焯鹏;匡光志;冯华杰

    目的 评价PFNA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在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8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43例,A组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B组患者行PFNA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与卧床时间明显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明月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1);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显著低于B组的1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良率为79.1%,与B组(67.4%)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FNA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在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量,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

  • 人工关节置换与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林冬杰;蔡延禄;陈万安

    目的 对比分析人工关节置换与加压螺钉内固定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探索更为合理的老年患者骨折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7月到2010年6月采用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42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并与2010年7月到2012年7月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30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相比较.结果 与加压螺钉内固定组相比,除手术时间长和出血量多外,人工关节置换组术后下地时间短,并发症较少及Harris评分得分优良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预后较好,并发症少,可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人工髓关节置换与DHS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作者:王枭冶;王愉思;王家让;周益昭

    目的 探讨DHS螺钉内固定手术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8月~2007年10月,收治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132例.分别采用DHS螺钉内固定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方法治疗,对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血等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平均随访21.6个月,DHS内固定组71例,优良率69%,髋关节置换组61例,优良率86.8%.关节置换组在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情况方面均优于DHS内固定组,P<0.05.结论 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避免了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失效等问题,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冯丽

    目的:观察临床对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方法:以我院住院部于2015.7~2017.1期间收治的87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者为研究对象,按临床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常规护理)、研究组44例(实施优质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模式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拆线以及疼痛缓解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同时术后研究组关节屈伸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8%,对照组为16.3%,组间比较研究组并发症少,P<0.05.结论:临床对人工关节置换者实施优质护理,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 人工关节置换静脉血栓发病率调查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洪炳;高晓冉

    目的:探究人工关节置换静脉血栓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在我院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150例,查找这些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有102例患者在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后未出现静脉血栓,而另外48例患者则出现了静脉血栓,将这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讨论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和会引起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这些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为32%,主要集中于60岁到70岁的体重偏大的女性,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血栓发病的病因较为复杂,目前研究尚未有明确答复,但发现其发病人群主要集中于60岁到70岁的体重偏大的女性,对这类人群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前要做好安全评估,避免出现静脉血栓。

  • 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陶纯全;吴俊林;蔡波涛;张富华

    目的:对比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赴医院就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以患者病历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作为分组依据,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以及临床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指标较优,进行比较的相关数据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效果优于内固定治疗的效果.但在骨折类型较为复杂的情况下,需要以患者具体情况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81例临床观察

    作者:黄恪;梁晟伟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5-08~2011-08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1例(其中头下型28例,经颈型26例,头颈型17例,基底型10例),均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结果 1例术前合并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术后24 h脑卒中死亡.1例脱位属DorrⅠ类,经徒手复位成功,继用皮牵引治愈.其余79例术后1周左右可扶拐下地部分负重行走,1个月后可逐步弃拐行走,2个月后髋关节功能活动基本正常.80例患者伤口一期愈合.按sanders评分标准优46例(56.8%),良25例(30.9%),可9例(11.1%),差1例(1.2%),平均得分为50分.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优良率高,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短,再手术率低,是临床上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中期疗效观察

    作者:黄晓;尹东;莫冰峰;黄宇;覃文杰

    目的:通过中期的随访观察,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2004-01~2009-08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并获得随访的38例(38髋)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判其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随访时间平均为(6.2±1.2)年,手术平均出血量为(444.7±304.3) ml;术后开始下床时间平均为(4.7±3.4) d;术后发生脱位1例,术后4年1例出现假体松动,术后5年发生髋臼磨损1例。1年病死率为7.9%,5年病死率为34.2%。存活患者术后3个月、1年、5年的平均Harris 评分分别为(77.8±7.5)分、(85.1±6.4)分和(81.2±7.2)分;优良率分别为63.2%、85.7%和80.0%。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下床活动早、并发症少、病死率低的特点,早期即可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恢复,并于中期仍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式。

  • 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加长柄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对比

    作者:李宏伟;贺加明

    目的:对比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加长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术中使用材料不同将其分为骨水泥型组和生物型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及预后情况.结果:骨水泥型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均少于生物型组,手术时间长于生物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恢复时间、术后12个月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加长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相当,前者术后输血量较少,但存在骨水泥中毒的风险,临床选择时需综合考虑.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黄碧秋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术后的护理技巧,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加强患者术前的心理疏导、皮肤准备,术后病情的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和指导患者有效的康复训练.[结果]22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均可自理日常生活.[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正确护理及正确的功能锻炼,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587 条记录 22/30 页 « 12...19202122232425...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