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兔骨骼肌肌力与电刺激强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柯慧;钟红刚;李文荣;程爱华

    目的为得到电刺激强度与骨骼肌肌力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扣带式肌力传感器及电生理仪对12只兔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进行测定.结果在3~10mA的电流强度范围内,肌力随刺激方波波宽的增加而加大,10mA,2ms时为大(1.757±2.165kg);刺激量为3~50V电压范围内,肌力大小同样依赖于波宽宽度,波宽2ms时达大(1.750±0.808kg).结论为得到某肌张力应在有效的范围内选择电刺激参数.非负重状态兔三头肌大肌张力近似于其本身体重.

  • 运用快速肌张力检测仪测定帕金森病患者肌肉状态

    作者:李敏;杨明会;刘毅

    目的:研究快速肌张力检测仪是否可用于准确测定帕金森病患者肌张力.方法:采用快速肌张力检测仪在不同时间点多次测量帕金森病患者肱二头肌和股四头肌肌肉张力变化,用压力一位移曲线下面积来描述.结果:初步制订了快速肌张力检测仪用于测定帕金森病患者肌张力的操作规程,建立了质控标准,明确了技术参数.结论:快速肌张力检测仪可以较为精确地测量帕金森病患者肌肉状态的变化,重复性好,稳定性高,为帕金森病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

  • 中风后遗症肌张力增高临床治验

    作者:孙玲

    中风后遗症肌张力增高是影响患肢恢复的主要因素,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笔者通过临床实践认为脑血管病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内因亏损、痰瘀阻络是其病理关键.临床据辨证主以针刺阳经穴疏通经络、温化痰瘀.可大限度地降低患肢肌张力,有利于肢体恢复.

  • 腓肠肌潜能开发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坤;苏琳琳;冀永久;赵文汝

    目的:观察腓肠肌潜能开发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训练,治疗组每天增加30min腓肠肌潜能开发训练.所有治疗均1次/d、5d/周,共12周.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偏瘫侧下肢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徒手肌力测定(MMT)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FMA评分、MMT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C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FMA评分显著增加(P<0.05),CSS评分显著减少(P<0.05).结论:腓肠肌潜能开发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缓解痉挛,有效改善下肢运动功能.

  • 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伴智力低下患儿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彤;梁吉;张梅奎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伴智力低下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痉挛型脑瘫伴智力低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前者采用穴位注射综合疗法治疗,后者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结果:在改善肌张力及智力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风池穴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伴智力低下患儿疗效肯定.

  • 清降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作者:刘小北

    胃食管反流病(GERD)指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降低,导致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胸痛、反酸、嗳气、反食等主要症状,重者可引起食管炎、食管癌等,甚至可导致食管外组织损伤,又称食管源性疾病:如症见非心源性胸痛、慢性咳嗽、哮喘、声音嘶哑、咽痛等.

  • 针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的影响

    作者:章马兰;刘振寰

    目的:观察阴阳经不同经穴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6岁痉挛型脑瘫患儿90例,分为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及康复组,各30例.康复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阴经针刺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加阴经取穴针刺治疗,穴取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阳经针刺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加阳经取穴针刺治疗,穴取伏兔、足三里、阳陵泉、光明、悬钟.3组治疗均为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0d.分别于治疗前后行下肢改良Ashworth(MAS)量表、临床痉挛指数量表评分及腓肠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检测.结果:治疗后,MAS分级、痉挛程度改善方面,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康复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阴经针刺组和阳经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阴经针刺组和阳经针刺组双侧iEMG均降低(均P<0.05),康复组右侧iEMG升高(P<0.05);治疗后阴经针刺组、阳经针刺组iEMG均低于康复组(均P<0.05),治疗前后iEMG差值高于康复组(均P<0.05);治疗后阴经针刺组和阳经针刺组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阴阳经针刺均可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肢体痉挛程度,且治疗效果相当.

  • 张力平衡针法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残损功能的临床评价

    作者:娄必丹;章薇;刘智;林华;李金香;王净净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残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张力平衡针法组(54例)、常规针法组(52例).张力平衡针法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分别于上、下肢伸肌、屈肌处取穴,常规针法组采用常规针法,穴取肩髃、曲池、外关等,于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力、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及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治疗30天后,张力平衡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6.3%(52/54),优于常规针法组的84.6%(44/52)(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肌力、肌张力评分、肌痉挛状态评分、关节活动度均增加,张力平衡针法组与常规针法组比较改善更显著(均P<0.0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的肌力、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和增加关节活动度.

  • 肌张力分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于学平;严姣;邹伟

    目的:比较基于肌张力分期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根据肌张力分期针刺治疗,参照Brunnstrom六阶段分期分为弛缓期和痉挛期.弛缓期以醒脑开窍结合手足阳明经穴刺法,穴取水沟、肩髑、曲池、手三里、合谷、梁丘、足三里、上巨虚、解溪;痉挛期以手足少阳经及太阳经穴为主,穴取肩髎、天井、外关、阳池、后溪、环跳、阳陵泉、承山、悬钟、申脉、丘墟.对照组参照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针刺治疗方案不考虑分期,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各脱落1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 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愈显率[66.7%(20/30)]显著高于对照组[3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肌张力分期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 针刺配中药治疗小舞蹈病60例

    作者:张淑君;张淑玲

    小舞蹈病,又称风湿性舞蹈病、感染性舞蹈病,系神经系统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多见于儿童,为急性风湿的一种表现,临床特征为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和肌张力减低.近几年来,笔者采用针药并用的方法治疗该病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 视神经脊髓炎案

    作者:陈思卉;王凡;东贵荣

    患者,女,33岁,2010年6月25日因双下肢麻木乏力伴视物模糊1年余来我院门诊就诊.现病史:2009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物模糊,于外院就诊,双侧视力由1.0下降为0.6,余无明显异常,经甲钴胺口服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同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脚麻木乏力,1个月后症状加重,CT示L5/S1椎间盘左后突出,经牵引和推拿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2010年3月温水游泳池游泳后,出现双下肢行走不能、尿失禁的症状,再次治以牵引和推拿治疗,症状无改善.5月21日至外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示双下肢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P2、N2潜伏期均明显延长,提示双下肢深感觉通路受累.双侧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均延长(左125.4ms,右116.1ms),提示双视路受累.脑脊液免疫分析IgG指数1.71,24 h鞘内合成率明显增高,隐血试验(+).MRI提示脊髓T6-L3节段多个脱髓鞘病灶.诊断为"视神经脊髓炎",经激素治疗1月余,病情未见明显好转,即来我院针灸科就诊.刻症:双下肢行走不能伴感觉减退,不能久立,视物模糊,腰酸,小腿肌肉萎缩,小便失禁,大便可,舌红、少苔,脉细.肌肉及神经系统检查:剑突以下平面感觉减退,双侧髂嵴平面以下音叉震动觉减弱,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下降,双上肢腱反射正常,双下肢腱反射活跃,双下肢病理征阳性.中医诊断为"痿证",肝肾亏损型.治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 先天愚型案

    作者:谈珉佳;张连城

    患儿,男,4周岁.初诊时间:2008年9月9日.主诉:发育迟缓4年.病史:自出生后发育迟缓,反应迟钝,经当地医院诊断为"先天愚型".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查为易位型,属于临床分型中症状较轻的一种.多方医治,效果不显,前来就诊.症见:先天愚型貌,颈项软,发育迟缓,言语不清,反应迟钝,动作迟缓,肌张力低,不能走路,注意力无法集中;舌淡、苔薄白,脉弱.中医辨证属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髓海失养.采取针药并用的疗法,治以健脑生髓,开窍醒神.针刺取穴:督脉背部经穴,以命门、腰阳关、脊中、筋缩、至阳、身柱为主,其他督脉背部穴位可作替换穴.膀胱经背部腧穴与华佗夹脊穴交替针刺,膀胱经背部腧穴以肝俞、脾俞、肾俞等背俞穴为主.另取廉泉、夹廉泉、内关、水沟、足三里、丰隆、悬钟、三阴交、太冲、四神聪、头维、上星、印堂、太阳.操作:督脉经穴及膀胱经背部腧穴行快针,针下得气即出针.水沟穴刺入后捻转360°,行提插行针,以眼球湿润为度.其余穴位按常规针刺法,平补平泻,留针30 min.中药处方:山茱萸12 g、怀山药20 g、紫河车粉4 g(分冲)、龟板胶10 g(烊化)、猪脊髓10 g、五味子6 g、益智仁20 g、骨碎补10 g、川断6 g、石菖蒲6 g、广郁金6 g、川芎6 g、怀牛膝10 g、构杞子10 g、菟丝子10 g、远志6 g、丹皮6 g、茯苓10 g、泽泻6 g.针刺14次为一疗程,前2个疗程每天针刺1次,以后每个疗程隔日针刺1次.中药汤剂每日1剂,早晚服用.2个疗程后注意力可以集中,动作迟缓有所改善;6个疗程之后可以自行站立;8个疗程后在帮助下可以小幅度迈步行走,语言逐渐清晰;10个疗程后语言清晰流利,肌张力正常,可自行行走,行动和反应明显改善;10个疗程后又服中药汤剂半年,随访家属诉患儿症状基本消失,与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异.

  • 风湿性脑病案

    作者:梁粤

    梁××,男,14岁,学生,1997年7月24日初诊.家长代诉:颜面、肢体不自主抽动3年,伴右侧肢体乏力1年半.查:神疲,面色萎黄,消瘦,对答切题,右上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增强,腱反射增强,右巴氏征(+),骨盆倾斜,约向右前方旋转30度.

  • 颅骨转移瘤致二便失禁案

    作者:杨继若

    张×,女,60岁,工人.因发作性头晕、恶心3天,于1998年1月6日入院.既往史:乳腺癌术后4年,右侧基底节多发性腔隙性梗塞1年余.查体:神清、语利,Bp:20/15kPa,左上肢肌力Ⅱ+级,左下肢肌力Ⅲ级,左上下肢肌张力均增高;左侧膝腱反射亢进;左侧肢体针刺觉减退.

  • 梗阻性脑积水案

    作者:杨龙;王滨

    宋××,女,28岁.初诊日期:2002年4月23日.主诉:头晕头痛2年,加重20天,伴恶心呕吐.查:神清语利,一般状态良好,舌质淡,舌苔白,脉沉无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 电针与美洛昔康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比较: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刚嘉鸿;宓轶群;王华敏

    目的:比较电针疗法与美洛昔康对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0例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美洛昔康组,每组45例.电针组电针犊鼻、内膝眼、梁丘、鹤顶、血海、阳陵泉、足三里,留针20 min,每2d治疗1次;美洛昔康组口服美洛昔康片7.5 mg,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6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量表、股直肌肌张力测定、8英尺行走试验及5次坐立试验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WOMAC量表各项积分均下降(均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治疗后股直肌肌张力较治疗前降低(P<0.05),电针组较美洛昔康组股直肌肌张力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8英尺行走试验及5次坐立试验所用时间均缩短(均P<0.05),电针组较美洛昔康组缩短更明显(均P<0.05).结论:电针与美洛昔康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均有效,电针在改善股直肌肌张力状态、恢复膝关节内部力学平衡方面疗效优于口服美洛昔康.

  • 电针对腰神经根受压兔肌肉状态及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影响

    作者:吴耀持;孙懿君;张峻峰;黄承飞;谢艳艳;周景辉;李石胜

    目的:观察电针对腰神经根受压的肌肉状态以及肌肉电生理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电针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电针组通过手术建立兔腰神经根受压模型;正常组不予造模及治疗.药物组口服洛索洛芬钠片,30 mg/d;电针组予以电针疗法,针刺L5、L6“夹脊”穴,均连续治疗14 d.测定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后双侧肌肉状态,并检测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结果:造模后,电针组、药物组及模型组的肌电图出现自发电位,插入电位增多;右侧肌肉力量-位移激活和放松状态数值明显降低.治疗后,电针组、药物组及模型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诱发电位波幅明显减低,但相较其他组,电针组更接近正常组;电针组、药物组右侧肌肉力量-位移激活和放松状态数值升高接近正常组,其中电针组放松状态数值更接近正常组.结论:电针能改善模兔受损神经根所支配肌肉的力量-位移状态,改善肌肉电生理状态,恢复受压神经根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诱发电位波幅.

  • 针刺不同角度与方向对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影响

    作者:续龙;井蕾;罗光会

    目的:比较不同的针刺角度与方向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阳经平刺斜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各100例.两组取穴相同,上肢取极泉、内关、肩髃、臂臑、手三里、外关、阳池、合谷、八邪;下肢取血海、曲泉、三阴交、复溜、照海、髀关、伏兔、风市、梁丘、足三里、丰隆、解溪、丘墟、八风.阳经平刺斜刺组,采用阴经穴位数量少、局部强刺激,用泻法不留针,少而重刺泻其“阴急”;阳经取穴数量多,局部弱刺激,并均平刺或斜刺刺向拮抗肌肌腹(或肌群),用补法留针30 min,多而轻刺补其“阳缓”.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行针至得气后留针,平补平泻.两组均每日2次,每周5天,休息2天,2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4周.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定法、Brunnstrom偏瘫功能评定法和Fugl-Meyer评定法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阳经平刺斜刺组总有效率92.0%(92/100),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79.0%(79/100),阳经平刺斜刺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治疗4周后阳经平刺斜刺组显效66例,总有效率100.0%(100/100),常规针刺组显效42例,总有效率89.0%(89/100),阳经平刺斜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阳经平刺斜刺可明显降低肌张力,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 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60例

    作者:许朝刚

    笔者应用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60例,疗效明显,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观察60例,均经CT确诊,神志清楚者.男41例,女19例;年龄42~67岁之间,平均60岁;发病短7天,长28天.脑梗塞48例,脑出血12例;单肢瘫8例,偏侧瘫52例,共计患肢112只.其中肌力0级31只,Ⅰ级35只,Ⅱ级46只;出现肩关节半脱位疼痛者18例,肌萎缩、肌张力偏高者15例.

  • 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帕金森氏病36例

    作者:冉茂东;郭蕴屏

    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较常见的锥体外系病,以运动减少、肌张力强直、震颤和体位不稳为主症的疾病.笔者采用头针与体针配合的方法治疗36例,疗效较为满意,报道如下.

2096 条记录 4/105 页 « 12345678...10410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