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北京局部地区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评估

    作者:刘东云;郭雪微;鲍艳江;刘素珀;任骏;张连波;宋志鑫;张彩红;高永莉;马丽娟;郭茂林;鲍双

    目的:对北京局部地区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进行评估,为采取强化措施降低靶器官损害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4月~9月间,调查北京大兴长子营地区农村60岁以上确诊高血压患者2223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患者合并糖尿病、吸烟、心脑血管疾病等情况,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得患者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数据。按照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进行危险分层的评估。结果2223例农村高血压患者中极高危患者1094例,占49.2%;高危患者637例,占28.65%;中危患者475例,占21.4%;低危患者17例,占0.76%。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多,其中血脂紊乱比率高达60.0%,超重和肥胖者高达60%以上。合并糖尿病和心脑肾靶器官损害比率高,其中合并糖尿病比率达25.78%,合并心脏疾病占13.99%,合并脑血管病占15.02%,合并肾脏疾病占3.46%。结论北京局部地区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多、合并症多、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大。除控制血压外,调整血脂、血糖,合理膳食和改变生活方式尤为重要。

  • 无创检测技术在心源性猝死高危预警中的应用

    作者:王逊;张润峰;魏毅东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或意外的死亡,发生前可有或无心脏病表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24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SCD多在1小时之内。
      对心源性猝死的评估主要通过有创检查如电生理的方式和无创检查如心电图等措施。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来说,心电图相对是很有意义和安全的。但对于无已知危险因素的人群也应该受到关注,因心脏性猝死事件一部分实际上发生在那些所谓的低、中危患者甚至是无任何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因此,通过各种无创技术的检测,进行猝死危险评估时要结合不同时间、不同患者、高度个体化。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生物标记意义

    作者:王萍;沈红帅;宋达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并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病因[1];开发ACS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的确诊标志物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利用心肌标志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应用广泛[2]。然而,当心肌标志物发生改变时,部分心肌已发生不可逆的损伤甚至死亡;这些心肌的损伤无法挽回,造成严重后果。相较于心肌梗死的速度及损伤程度,心肌标志物带给我们的预警时间显然不够。一些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CRP)等血管相关因子已经被深入研究,并作为ACS危险评估的辅助参数;其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作为潜在的价值和优点。

  • 无症状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风险评估与管理

    作者:姚建民

    对有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As),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是公认的有效治疗方式,但对无症状严重As管理的争议还比较大.不加选择地对无症状严重AS均予以AVR会使患者面临手术固有的风险,而对存在潜在高危因素不及时进行AVR,则预后比较差.超声心动图是AS病情评估和随访的主要手段,但目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大部分参数、临床指标、运动试验和其他检查手段对于预测AS出现症状和预后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复习了相关的临床研究和管理指南,并重点就无症状严重AS的风险评估和治疗选择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 老年共病患者药物治疗适宜性评估研究

    作者:卢成华;路丹;金鑫;张静

    目的 应用Beers标准及药物适宜性指数(M AI)对老年共病患者多重用药进行评估及干预,探讨通过全程药事指导提高用药安全性、合理性的可行性. 方法 本组191例老年共病患者.入组时,依据Beers标准及M AI进行评估,然后由临床药师和老年病科医师根据有效性、安全性、适用性的原则共同制定新的药物治疗方案,患者病情好转出院,以后每月到老年综合评估门诊随诊,6个月后再次评估,取得研究数据. 结果 干预前后比较,存在潜在不适当用药的患者从98例(51.31%)下降到21例(10.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65.154,P<0.05);M AI平均值从6.35 ± 5.25下降到0.75 ± 1.81,下降了88.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10.549,P<0.05). 结论 临床药师全程药事指导,应用Beers标准及 M AI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评估并干预,可以极大地提高老年共病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合理性.

  •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评估方法学研究进展

    作者:尚青华;徐浩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据美国心脏病、学会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的死亡人数分别占总体死亡人数的1/5、1/8、1/8[1].有学者预测,到2020年,全球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将从1990年的630万增到1100万,30年内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将增加74.6%[2].自上世纪60年代,以Framingham为代表的研究小组就开始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运用回归、判别和生存分析等方法,通过大规模前瞻性的队列研究发现:吸烟、总胆固醇水平、血压、心电图异常、体能锻炼、心理因素、女性停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左心室肥大等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重大影响,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冠心病预测模型,开发出了更适于临床应用的简易评估工具.国家中心环境预报(NCEP)、美国高血压教育计划(NHBPEP)也把控制血脂、血压水平作为预防冠心病的一个目标,并根据Framingham的绝对危险度调整了临床治疗指南[3-4].目前大多数研究结果都集中对危险因素水平和数量的调整,而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数据统计水平的提升,使预测方法学改进成为可能.

  • 临床血脂测定的方法学与标准化进展

    作者:鄢盛恺;陈文祥

    众多研究表明,血脂测定不仅对于高脂血症的诊断及冠心病的危险评估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已经应用于其他诸多临床相关专业疾病的研究[1,2].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针对临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Ⅰ和B(apoAⅠ和apoB)和脂蛋白(a)[Lp(a)]的测定方法与临床应用等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发表了<关于临床血脂测定的建议>文件[3],对于进一步规范我国临床血脂测定工作,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与合理应用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临床血脂测定的方法学与标准化是血脂异常防治领域广受关注的热点之一[3-6].

  • 急性卒中后肺炎的早期风险识别和预防

    作者:郝俊杰;郑天衡;王少石

    急性卒中后肺炎是卒中患者主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卒中患者不良预后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了解急性卒中后肺炎的危险因素和预测卒中后感染发生的免疫功能标记物有利于早期识别急性卒中后肺炎高危患者.卒中诱发的免疫抑制综合症(stroke-induced immunodepression system,SIDS)的相关研究为临床预防急性卒中后感染开创了新的方向.为了论证预防性抗菌治疗(preventive antibacterial therapy,PAT)是否对急性卒中后感染有积极的预防作用,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试验.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如执行卒中临床医疗途径及卒中单元,可能是目前减少急性卒中后肺炎发生、促进卒中患者康复的合适选择.

  • 海南广西小城镇诊所生殖道感染就诊者的感染危险因素以及临床意义

    作者:廖苏苏;何启亚;刘伟;廖锦芳;梁绍伶;裴东怒;李永振;王晓春;周月娇

    目的描述3个有性服务产业的小城镇的公立、私立诊所生殖道感染就诊者自我报告的感染危险因素以及对临床服务的意义.方法根据国家性病病征处理方案设计了门诊记录中有关危险因素的内容,1999年和2000年间,通过3个小城镇38家公立和私立诊所收集1059位生殖道感染就诊者的门诊记录表.结果 1059位就诊者中,男性患者494例(47%),平均年龄34岁;女性就诊者565例,平均年龄25岁.公立和私立诊所就诊者的性病病征处理诊断类型分布相近,其中分泌物病征的比例占2/3以上.>70%的患者报告就诊前近的一次性交中没有使用过安全套.对"性伴是否有疑似性病症状"的问题,医生没有询问或者得不到肯定回答的比例高达70%~90%.部分就诊者(1999年约18%,2000年约26%)在个人性关系方面没有报告明确的"感染危险".结论目前在这些小城镇诊所服务中,使用国家推荐的危险因素评分改善病征处理临床决策作用有限.

  • 作者:

    关键词:
  • 冠状动脉CT成像对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预测价值

    作者:侯志辉;吕滨

    自电子束CT问世,CT可以完成冠状动脉成像,对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就得到了肯定[1].随着64排螺旋CT及双源CT的相继问世,通过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来越清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如今后64排CT不但能清晰显示斑块,还能通过能谱信息初步分析斑块的成分.随着CT设备的发展,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认识也随之深入.冠心病作为临床多发,致死率、致残率高的疾病,其防治的目的就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因此,冠状动脉CTA提供的斑块信息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之间的关联近年来一直受到关注[2].其目的就是超越传统的危险因素预测体系,利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证据来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更进一步指导冠心病的临床诊治路径.关于冠状动脉CTA预测未来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价值的研究,近年来向纵深发展,概括起来,可归为两大类:(1)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预测价值;(2)冠状动脉CTA的预测价值.笔者就此两大问题,复习文献,进行总结提炼.

  • 冠心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作者:胡天勇;刘鹏;解金红;关怀敏;石瑞茹;王枫岭;李靖;赵杰娉;陈玉善;张燕;张辉;李刚;李莉;罗明华

    目的 探讨血清抵抗素水平在冠心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48例冠心病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清抵抗素水平,观察24个月时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情况.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血清抵抗素水平对研究对象的预后影响,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抵抗素水平界值,根据该值将患者危险分层,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96±23)vs(16±5)μg/L,P<0.001],而且不同临床类型的冠心病患者间差异显著(均P<0.01);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抵抗素(RR 1.216,95%CI:1.203~1.229)和糖尿病(RR 2.083,95%CI:1.301~3.334)对估测预后有价值;ROC曲线确定血清抵抗素水平危险分层的佳界值取93μg/L,其敏感性75%,特异性81.8%,高危组中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3例(27.3%),而无事件者为8例(72.7%);低危组中依次分别为1例(8.3%)和36例(91.7%),高危组预后情况较低危组更差(27.3%vs 8.3%,P=0.033;RR 13.5,95%CI:1.238~147.232).结论 根据血清抵抗素水平可评估冠心病患者的预后,而对其危险分层的佳界值取值93μg/L可能是较有意义的生化指标.

  • 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浆脑钠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胡天勇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脑钠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免疫抗原抗体结合法,对3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后第2d清晨及32 例ACS 患者症状发作后平均(24.5±5.3)h的血浆BNP 水平.同时以32 例冠脉造影正常、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电话随访患者3个月时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发生情况.结果 ①ACS 患者血浆BNP 水平明显升高,其血浆BNP 水平分别高于SAP 组及对照组(P均<0.01).②随访ACS患者3个月的MACE发生率为15.6%,而SAP组为5.6%(P<0.05).③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血压、糖尿病、血脂、吸烟、家族史等临床因素后,白细胞计数和BNP可以评估ACS患者的总体预后.白细胞相对危险度 2.083(95%CI:1.167~2.843),而BNP相对危险度 1.216(95%CI:1.203~1.229).结论 ACS 患者血浆BNP 水平明显升高,并可对预后进行评估.

  • C反应蛋白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危险评估中的作用

    作者:刘洁云;秦雷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危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9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的患者,测定其血清CRP,并按CRP水平分为两组:A组(CRP<3 mg/L,46例),B组(CRP>3 mg/L,47例),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诊断(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比率及1年内心血管事件(包括顽固性心绞痛药物治疗无效而行介入治疗、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新发心律失常、新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93例患者中以不稳定心绞痛发病的患者共有65例,A组有27例患者以不稳定心绞痛来院就诊,B组有38例患者以不稳定型心绞痛来院就诊;随访1年期间A组出现心血管事件共8例,B组共17例,B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P < 0.05).结论临界病变患者多数以不稳定心绞痛为首发,血清C反应蛋白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风险的可靠指标.

  • 膀胱全切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谭玲

    目的 探究膀胱全切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膀胱全切术后泌尿系感染60例患者作为感染组,并选取同期住院但未发生感染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尿液进行尿标本培养,记录并分析患者资料,对影响膀胱全切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收集膀胱全切术后泌尿系感染的患者标本60例,共检出病原菌60例,检出率为100.00%.其中,革兰阴性菌诱发的术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68.33%)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26.67%)及真菌(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机体免疫功能、基础疾病、使用抗菌药物与膀胱全切术后泌尿系感染密切相关(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0岁、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存在基础疾病及未使用抗菌药物是诱发膀胱全切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均可诱发膀胱全切术后泌尿系感染,其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60岁、存在基础疾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未使用抗菌药物等,针对相关危险因素提出预防及处理对策,可尽大程度避免膀胱全切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提高临床医疗质量.

  • 精神科患者约束保护使用特征及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精神科病房患者身体约束使用特征及临床护理,探讨管理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1—6月我科患者身体约束使用率、身体约束使用特征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等。结果1~6月共收治154例患者,使用约束保护83例、占住院患者53.90%;首次住院约束76例、占约束总数91.57%;入院当天约束45例、占约束总数54.22%;入院前七天约束35例、占约束总数的42.17%。约束持续时段平均6,23 h,日间约束平均3.45h,夜间约束平均11.13 h,夜间约束大于10 h9例、占14.20%。约束方式均为床上肢体功能位约束,约束工具均为约束带,约束原因:伤人、毁物35例,行为紊乱21例,治疗不合作14例,消极8例,意识障碍5例。结论患者约束保护使用率尚有下降空间,控制重点在于减少预防性约束保护的使用,约束保护有待进一步规范,关键在于护士明确约束保护的指征,规范约束的告知,提高约束保护的技能,改进约束保护的工具和流程,确保患者安全,提升患者约束期间的舒适度。

  • 肌钙蛋白含量测定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风险程度的研究

    作者:周睿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危险程度分层的评价及意义.方法对96例NSTEACS患者、16例健康者分别进行血清cTnI测定,并跟踪30天内及10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cTnI≥0.04μg/L的NSTEACS 30天内的死亡率和心脏局部缺血的复发率明显增高(P<0.01);10个月内患者的cTnI≥0.04μg/L与死亡率或心肌梗死(MI)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血清cTnI检测对NSTEACS患者危险分层有较好的判断价值.

  • PCI术前早期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微血管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解金红;刘鹏;关怀敏;闫继锋;汤建民;卢长青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早期应用大剂量瑞舒伐他汀(40 mg)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微血管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实行直接PCI的AMI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瑞舒伐他汀组46例,对照组40例.成功的PCI术前及术后即刻采用TIMI血流分级评价梗死相关心外膜冠脉血流,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判断心肌和微血管灌注情况,间接反映微血管功能.记录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s)的发生率及瑞舒伐他汀的肝毒性和肌毒性发生情况.结果 ①PCI术后瑞舒伐他汀组和对照组的TMPG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514,P<0.001;X2=8.348,P=0.039),但瑞舒伐他汀组TMPG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X2=8.374,P=0.039).②随访的30 d内,共19例患者发生MACE,占22.1%,其中瑞舒伐他汀组6例,占13.O%,对照组13例,占32.5%(X2=4.706,P=0.030);瑞舒伐他汀组内PCI术后TMPG 3级的患者发生MACE 3/27例,而对照组6/14例(11.1%比42.9%,X2=5.423,p=0.029);达到TMPG 3级的患者,对照组发生MACE的危险度大约为瑞舒伐他汀组的3.857倍(RR 3.857,95%CI:1.131~13.149).③随访期间瑞舒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均无肌毒性和肝毒性事件发生.结论 直接PCI术前早期应用大剂量瑞舒伐他汀(40 mg)对改善AMI患者冠脉微血管功能及短期预后是安全有效的.

  • 直接PCI术前早期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微血管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刘鹏;张新勇;周晗;张燕;李靖;汤健民;卢长青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早期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冠脉微血管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实行直接PCI的AMI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组46例,对照组40例;成功的PCI术前及术后即刻采用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血流分级评价梗死相关心外膜冠脉血流,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TMPG)判断心肌和微血管灌注情况,间接反映微血管功能.记录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30天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率以及阿托伐他汀的肝毒性和肌毒性发生情况.结果 ①PCI术后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的TMPG分级均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分别χ2=25.514,P<0.001;χ2=8.348,P=0.039),但阿托伐他汀组TMPG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χ2=8.374,P=0.039).②随访的30天内,共19例患者发生MACE,占22.1%,其中阿托伐他汀组6例,占13.0%P=0.039).②随访的30天内,共19例患者发生MACE,占22.1%,其中阿托伐他汀组6例,占13.0%,对照组13例,占32.5%(χ2=4.706,P=0.030);阿托伐他汀组内PCI术后TMPG3级的患者发生MACE3/27例,而对照组6/14例(42.9%vs.11.1%,χ2=5.423,P=0.029);在达到TMPG3级的患者,对照组发生MACE的危险度大约为阿托伐他汀组的3.857倍(RR3.857,95%CI:1.131~13.149).③随访期间,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均无肌毒性和肝毒性事件发生.结论 直接PCI术前早期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对改善AMI冠脉微血管功能及短期预后是安全有效的.

  • 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期病变无创性评估指标研究进展

    作者:张龙;李建平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仍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1]。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在于对高危个体的早期识别与干预,而危险评估的方法主要基于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循环中血清标志物,但这种危险评估的方法并不足以充分地预测心血管事件[2]。由影像学检查出的血管损伤被认为是长时间由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尚未认知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较单一因素更加全面。

122 条记录 2/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