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护理干预在治疗疱疹性咽炎中的作用分析

    作者:朗蒙蒙

    目的:分析和观察护理干预在疱疹性咽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40例疱疹性咽炎患儿,给予心理护理、发热护理、口腔护理、隔离护理、用药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并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40例疱疹性咽炎患儿经过临床护理干预后,28例治愈,11例好转,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7.5%.结论:在疱疹性咽炎患者临床治疗中,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疾病治愈效果,促进患儿病情康复.

  • 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61例疗效观察

    作者:刘志宇

    目的:观察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小儿疤疹性口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门诊120例疱疹性口腔炎患儿按病例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61例口服金莲清热泡腾片;对照组59例口服利巴韦林颗粒,疗程各5d,观察两组患儿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1%(58/61)优于对照组83.1%(4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疱疹性口腔炎疗程短、显效快,值得临床应用.

  • 康复新液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临床研究

    作者:吴佳辉;田亚杰

    目的:评价含服康复新液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3例疱疹性口腔炎患儿随机分为康复新组(51例)和常规治疗组(52例)。常规治疗组局部喷揿利巴韦林气雾剂,康复新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含服康复新液,共治疗5 d。检测患儿WBC、CRP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康复新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94.1%比78.8%;χ2=3.895,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康复新组口腔溃疡愈合时间[(5.8±1.3)d比(7.9±1.5)d,t=10.715]、体温恢复时间[(2.1±1.1)d 比(3.3±1.5)d,t=4.623]、口腔黏膜充血及水肿消除时间[(4.3±1.3)d 比(5.3±1.4)d,t=3.755]均显著缩短(P<0.01)。康复新组 WBC[(6.5±2.2)×109/L 比(9.4±2.3)×109/L,t=6.537]、血清CRP水平[(6.7±1.2)mg/L比(9.7±2.5)mg/L,t=12.686]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含服康复新液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单用西医常规疗法,缩短症状和体征缓解时间。

  • 带状疱疹有何外治法?

    作者:刘战军

    答: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累及神经及皮肤的急性疱疹性病毒性皮肤病,以水疱带状分布和疼痛为特点.中医认为,此病由感受毒邪、湿、热、风、火,郁于肝、心、脾、肺,致经脉瘀阻,气滞血瘀,辨证分型以肝胆湿热、脾胃湿热、气滞血瘀为主,内服药物常用龙胆泻肝汤、参苓白术散、血府逐瘀汤加减,若配以中药外治法效果更好,兹总结归纳如下.

  • 带状疱疹有哪些简易外治方法?

    作者:吴震西

    答: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发病前患者常有怕冷、低热、乏力、纳差等全身症状,局部皮肤有灼热和剌痛感,继之出现成片红斑,上面有密集成群的针头至绿豆大的丘疹,很快变成水疱.皮疹沿着一定的外围神经分布,呈带状排列,常为一侧,偶尔呈对称,以胸部肋间神经分布区、腹部和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为多.中医治疗本病有较多的简易外治方法,兹择要介绍如下.

  • 三叉神经半月节阻滞与三叉神经干阻滞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对比

    作者:朱彤;陶高见;李静;林建

    三叉神经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受累部位,多数患者伴有头面部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并可延续成为疱疹后神经痛.为了大限度地消除疼痛、减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临床上及早控制疼痛尤为重要.我们对有重度疼痛的急性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了三叉神经半月节和三叉神经干阻滞的疗效对比,现报道如下.

  • 三叉神经半月节阻滞治疗疱疹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项小平;陶高见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导致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自然人群中其发病率为1.4%~4.8%.带状疱疹的主要症状除了沿神经走向分布皮损外,大多数患者还伴随着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并可延续成为疱疹后神经痛[1-2].

  • 微量地塞米松与抗单疱药合用对抗单疱病毒感染的实验和临床观察

    作者:朱志忠;陈荣华;董启茂

    目的:研究微量地塞米松与抗病毒药合用对单疱感染的作用.方法:细胞培养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微量地塞米松单独或与抗单疱病毒药联合应用,不会干扰单疱Ⅰ型病毒在Vero和两型小鼠胚胎纤维母细胞在细胞培养中的抗病毒作用.以含0.001%地塞米松、无环鸟苷与三氮唑核苷为主要成分的疱疹灵滴眼液治疗28例上皮型和74例基质炎型单疱角膜炎,分别在5.7±1.7日和23.4±4.9日治愈,治愈率100%.结论:含微量地塞米松的复方抗单疱滴眼液在体外和临床上具有抑毒和抗炎双重效能,未发生明显的不良作用,临床疗效优于市售同类产品.该滴眼液的设计符合单疱角膜基质炎的病理机制.

  • 带状疱疹大面积角膜溃疡穿孔一例

    作者:赵云娥;张宗端;李英姿

    1 病例资料患者女,65岁,因"右侧前额及鼻部多发性丘疹伴疼痛2周,右眼疼痛、失明4天"入院.发病后在他院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予以阿昔洛韦0.2口服,一日5次,阿昔洛韦软膏局部涂敷,及VitB、C口服,皮肤结痂好转.4天前眼睑肿胀消退后,发现右眼失明,伴疼痛,在他院眼科予以"无环鸟苷眼水、疱疹净眼水"等治疗,未见好转.即来我院就诊.当时眼部情况:右眼睫状充血,角膜正中炎性浸润直径约7.5mm,中央溶解、变薄穿孔,直径约4mm,前房消失,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底未能看入.左眼(-).当天在全麻下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供体为-20℃甘油保存全眼球),以剪刀清理创口形成圆形植床,取供体角膜,内皮面环钻切下8.25mm植片,间断缝合16针,灌注生理盐水恢复前房.术后静脉滴注阿昔洛韦500mg,一日2次,共7天,而后改口服阿昔洛韦0.2,一日5次,3个月停药;强的松30mg顿服,1周后每周1片递减,3个月停药;局部正大捷普、点必舒点眼,每日4次,美多丽点眼,每晚1次,1个月停药.由于使用的是甘油保存角膜,术后视力为眼前指数,1周内角膜水肿,裂隙灯下隐约可见前房形成,虹膜纹理不能分辨,1周后因有新鲜角膜供体,再次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方法同前.术后次日视力0.02,前房形成,瞳孔区出现渗出膜,而后渗出膜渐渐消退,1周后视力0.15,角膜植片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清晰,瞳孔部分后粘连,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底模糊,眼压正常.术后1周加用1%环孢霉素点眼,一日4次至今.随访10个月,视力0.15,植片保持透明,晶状体混浊加重.

  • 自体新鲜血清滴眼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作者:吕秋真;王九玲

    我们自1996年1月至1999年1月应用自体新鲜血清滴眼加自体鲜血结膜下注射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62例68只眼,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活动期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疗效评价

    作者:董晓光;史伟云;谢立信

    目的 评价复发型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 HSK)基质型活动期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66例(66只眼)HSK基质型活动期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PKP),并与同期59例(59只眼)HSK基质型稳定期的PKP术后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HSK患者术后角膜植片透明率、原发病复发率及视力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SK基质型活动期行PKP术,只要术前和术中处理得当,不仅可缩短病程和减少并发症,而且还能取得与HSK基质型稳定期行PKP手术同样的疗效。

  •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融合蛋白对鼠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抑制作用的研究

    作者:夏丽坤;张劲松;舒红

    目的研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融合蛋白(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 immunoglobulin, CTLA-4Ig)对鼠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herpetic stromal keratitis, HSK)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HSV-1)接种于BALB/c鼠角膜上建立HSK动物模型,采用CTLA-4Ig阻断B7:CD28/CTLA-4协同刺激途径,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观察HSK的发病率、临床特征、角膜组织学改变、角膜病毒滴度、迟发型超敏反应及抗原刺激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情况.结果 CTLA-4Ig可减少小鼠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81.6%)及CD8+T淋巴细胞(67.9%),阻止鼠发生HSK、减轻角膜混浊程度及角膜内炎性细胞的浸润、损伤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能力,抑制鼠脾细胞分泌辅助性T淋巴细胞1型(T-helper 1,Th1)细胞因子;但不影响角膜病毒滴度及小鼠死亡率.结论用CTLA-4Ig阻断B7:CD28/CTLA-4协同刺激途径,能够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并抑制CD4+Th1细胞的功能,阻止HSK发病,减轻HSK的严重程度.

  • 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及活性研究

    作者:杨燕宁;Dirk Bauer;李海平;Arnd Heiligenhaus

    目的探讨角膜感染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s)在角膜中的分布及酶活性表达.方法 BALB/c小鼠眼角膜接种HSV-1(KOS株)以诱发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分别收集正常眼球及感染后第2、7、14及28天的感染眼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MP-2、-8、-9及TIMP-1、-2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应用酶谱(Zymography)技术检测MMPs的酶活性.结果感染后第2天,感染眼的MMP-2、-9及TIMP-1、-2表达比未感染眼增加且表达主要位于浅表基质层及上皮下的炎性细胞中.感染后第14和28天可见坏死性角膜炎及角膜溃疡形成,同时角膜基质和浸润的炎性细胞中尤其溃疡处,可见MMP-2、-9及TIMP-1、-2表达显著增加.溃疡区域有大量MMP-8阳性染色的中性粒细胞.角膜感染HSV-1后,明胶酶(MMP-2、-9)活性和胶原酶(MMP-8)活性均增强.结论HSV-1角膜感染后,由角膜细胞和浸润的炎性细胞分泌产生的MMPs可能对上皮性角膜炎与溃疡形成过程起重要的促进作用.MMPs与TIMPs的相互作用可能对HSK的坏死性病变起重要调节作用.(中华眼科杂志,2004,40:395-399)

  • 细胞因子在鼠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角膜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夏丽坤;张劲松;陈晓隆;王爱媛

    目的探讨CD4+ T辅助细胞1型(Th1)和T辅助细胞2型(Th2)分泌的细胞因子在鼠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HSK )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复发性HSK的关系.方法制备复发性HSK的BALB/c鼠模型,用紫外线B光照射鼠的角膜诱导HSK复发;分别于紫外线照射前,照射后第3、7、10、14、21及28 天,取角膜中央直径为2 mm的角膜环,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处于病毒潜伏感染期的小鼠经紫外线照射诱导病毒复发后,角膜基质混浊于紫外线照射后的7~14 d达到高峰;在此期间,IFN-γ、IL-12、IL-10和IL-4 mRNA在角膜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IFN-γ和IL-10在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病毒激活后第3~14天)高表达,在疾病恢复期(14 d后)表达减弱,与角膜基质混浊程度密切相关; IL-12是角膜组织内表达丰富的细胞因子,在病毒激活后的第3天即开始高表达,高表达持续经过整个观察期;IL-4在病毒激活后的第3~14天有明显表达.结论在复发性HSK的角膜损伤早期,Th1型细胞因子和Th2型细胞因子同时表达于角膜组织中,与T细胞的免疫记忆性有关.IL-10的表达趋势平行于IFN-γ的表达,其表达水平与HSK的疾病程度密切相关.复发性HSK无法严格区分是由Th1细胞介导的还是由Th2细胞介导的,角膜的损伤与修复可能依赖于损伤性细胞因子和保护性细胞因子在病毒复发位置上的平衡.

  • 深板层角膜移植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严重基质坏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素霞;王敬亭;江音;王欣;史伟云

    目的 探讨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P)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严重基质坏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山东省眼科医院2007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1周无效的严重基质坏死型HSK患者50例(50只眼),其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49±13)岁.术前应用角膜刮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排除真菌、细菌、棘阿米巴等其他感染,并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1500个/mm2;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检查角膜浸润深度及剩余角膜厚度.患者接受改良的DLKP术治疗,术后给予抗病毒药物和低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定期随访.观察术中及术后角膜植片愈合情况,免疫排斥及病毒复发等并发症出现.结果 50例患者病史均超过4个月,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角膜深部溃疡,直径平均5 mm,入院抗病毒治疗无效或者溃疡加重.其中23例(46%)患者溃疡达深基质层,剩余角膜组织厚度仅为角膜厚度的1/5,9例(18%)发生后弹力层膨出,濒于穿孔.AS-OCT检测浸润累及角膜深度(265±84)μm,其中36例(72%)患者角膜溃疡浸润深度大于2/3角膜.角膜刮片均未见真菌、细菌及阿米巴包囊,微生物培养阴性.通过改良的DLKP手术,所有基质坏死型HSK患者炎性反应均得到控制,术中无一例植床穿孔,其中6例(12%)患者术后因角膜植片上皮愈合缓慢,再次行羊膜移植治疗后愈合,2例(4%)活动期患者术后2d发生单纯疱疹病毒活化复发,及时停用糖皮质激素,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得以控制,42例(84%)患者术后1~2周角膜植片恢复透明.术后2年随访期间,10例(20%)患者发生病毒复发;2例(4%)出现免疫排斥反应.结论 严重基质坏死型HSK应用DLKP术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达到治愈溃疡的目的.

  • 热毒清眼药水雾化治疗单疱性角膜炎临床研究

    作者:钟良玉;王晓萌;来坚;柳雅琴

    目的:观察中药热毒清眼药水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 HSK)的疗效与超声雾化强化给药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HSK患者随机分为热毒清雾化组、热毒清滴眼组和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滴眼对照组.雾化组热毒清眼药水通过超声雾化治疗,滴眼组用热毒清眼药水滴眼治疗,对照组用阿昔洛韦眼药水滴眼治疗.观察3组15d时的疗效和治疗后的复发率.结果:热毒清雾化组有效率高于热毒清滴眼组,热毒清滴眼组又高于对照组.热毒清雾化组和滴眼组在4~12个月随访期间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安全性上,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全身、局部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热毒清眼药水治疗HSK有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复发的作用;中药雾化透入法是眼科局部能连续给药并强化药效的新的给药途径.

  • 重组人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蔡丽英;张琥

    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HSK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9例(36眼),每天眼部滴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1滴/次,6次/d,疗程21 d,同时联合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眼水点眼,1滴/次,4次/d,疗程21d;对照组20例(37眼),单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用法及疗程与治疗组相同.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治愈20眼,好转9眼,无效7眼,总有效率为80.56%(29/36);对照组治愈10眼,好转11眼,无效16眼,总有效率为56.76%(21/3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43,P=0.030).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内8眼复发,复发率为22.22%( 8/36);对照组17眼复发,复发率为45.95%(17/3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60,P=0.033).结论 应用重组人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HSK患者相对疗效较好,复发率相对较低.

  • 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蔡海利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贝复舒)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提高短长期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120例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66眼)和对照组60例(68眼),对照组单纯给予0.15%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滴,1滴/次,4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贝复舒滴眼液,4次/d,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角膜后沉积物(KP)和丁道尔现象(Tyn)改善情况,进行症状评分,统计症状消失时间、治愈时间,评判两组临床疗效,随访2年,统计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浅层型角膜炎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 (54/54)、88.68% (47/53),复发率分别为16.67%(9/54)、39.62%(21/5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深层型角膜炎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11/12)、66.67%(10/15),复发率分别为25.00%(3/12)、53.33%(8/1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总有效率分别为98.48%(65/66)、83.82%(57/68),复发率分别为18.18%(12/66)、42.65% (29/6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浅层型患者、深层型患者、总患者症状评分及治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浅层型患者、总患者KP与Tyn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深层型患者KP与Tyn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贝复舒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抑制病毒,促进角膜组织快速修复,不留或少留瘢痕,从而改善眼部刺激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适用于浅层型、深层型的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无疱疹性Hunt综合征一例

    作者:吕华荣;吴星;戴学元;裴永恩

    患者 男性,67岁,主因口角歪斜,左侧耳后疼痛1d入院.1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伴有左侧耳后疼痛,疼痛加重时向颞枕及颈部放射.查体:T:36.5℃,P:72次/min,R18次/min,BP:130/70 mm Hg,左侧耳廓、外耳道未见疱疹,乳突区未见红肿,左侧颈部肌肉紧张,局部压痛,心肺腹查体(-).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语利,眼球活动自如,左侧额纹变浅,左眼闭合不全,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右歪,伸舌居中,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病理征(-).住院辅助检查:脑电图、乳突CT、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未见异常,颈椎MRI提示“颈椎退变,C3-5椎间盘突出,C5-7椎间盘膨出”,耳鼻喉科会诊耳镜检查提示:外耳道及鼓膜完好,未见疱疹.入院后诊断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颈椎病、耳大神经痛”.予以活血化瘀、皮质类固醇激素减轻神经水肿、维生素B族营养神经、红外线照射及电针理疗等处理,治疗1周效果不佳,且症状较入院时有所加重,尤其耳后疼痛,疼痛呈持续性,针刺样、电闪样痛,夜间为甚.住院期间多次检查左侧耳廓、外耳道未见疱疹,再次进行神经系统详细检查时发现:左耳听觉稍增强,左耳廓及耳后区皮肤浅感觉稍增强,左侧前2/3舌面味觉稍减退.故考虑诊断:Hunt综合征.加用阿昔洛韦0.5 g,2次/d,1周后症状明显好转,再坚持治疗1周后疼痛基本消失出院,出院后继续维生素B族治疗.

  • 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25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立巍;郭立斌;施占立

    由于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且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为进一步了解其临床特点和疼痛规律,以便探索出较佳的治疗方法,减轻患者的痛苦.分析近10年来在我科收治25例带状疱疹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

200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