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肠道间质瘤急症九例报告

    作者:李世宽;刘诚聪;王海宽;尚文周;李元博;彭新刚;王培戈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急症的临床、影像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急症病例.结果 经病理证实的GIST急症患者9例,其中消化道大出血2例,肠套叠4例,自发破裂并继发出血、感染、穿孔3例.胃底2例(均为消化道大出血),小肠7例(肠套叠4例,破裂3例).CT显示2例腔内圆形肿块(胃间质瘤),显示靶征4例(肠套叠),其中回回套叠2例,回结套叠2例,破裂肿瘤则有各异的表现.实施近端胃切除术1例,胃壁楔形切除术1例,小肠部分切除术5例,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阳性8例,CD34阳性6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可表现为急症,尽管罕见,但给予足够重视以获得早期诊断和外科干预.

  • 巨大胃间质瘤破裂出血一例

    作者:张建

    患者男,31岁.因上腹部疼痛伴黑便1周于2011年5月28日他院急诊住院治疗.检查:全腹稍胀,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左上腹压痛明显,肠鸣音弱.急诊腹部超声示:上腹部不均匀结构(性质待定,建议CT).腹部X片:两膈下游离气体,符合消化道穿孔.急诊行剖腹探查:腹腔少许脓性渗出,有暗红色血性渗液.

  • 心血管手术后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

    作者:陈光献;郑莹;熊迈;唐白云;吴钟凯

    目的 分析心血管手术后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735例2003年1月~2007年12月间本科心血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后消化道出血的特点,以及高危因素、病变类型、诊断方法及预后. 结果 共有13例(0.75%)患者出现术后消化道出血,经积极内科治疗,7例患者出血控制,2例纤维胃镜患处局部钳夹治疗成功,1例行介入治疗封堵成功,1例在内科治疗24 h无效后经手术治愈,另2例因出血凶猛,致循环衰竭死亡.结论 心脏术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体外循环时间、机械通气、低心排综合征是其高危因素.早期明确诊断和积极干预是决定病情转归的关键.

  • 高龄患者腹股沟斜疝并小肠嵌顿术后便血原因及治疗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亮;方丹;隋梁;刘铮;吕国庆;李粤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腹股沟斜疝合并小肠嵌顿术后小肠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1999年11月至2011年6月腹股沟斜疝合并小肠嵌顿患者32例,全部为男性患者,年龄70~91岁,其中术中诊断小肠坏死行小肠部分切除20例,为A组,术中小肠无坏死单纯行小肠回纳12例,为B组.便血后确诊办法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结果 A组与B组发生术后小肠出血发生率分别为:70%、50%,其中合并糖尿病比例分别为92.9%、83.3%,全部采用保守治疗成功.结论 高龄患者腹股沟斜疝合并小肠嵌顿有较高的术后小肠出血发生率,保守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胶囊式内镜诊断及肠镜辅助定点切除

    作者:席时富;陈刚;孙喜太;张凯

    目的探讨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胶囊式内镜诊断及肠镜辅助下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4年8月130例胶囊式内镜检查病例中诊断为血管畸型的11例临床资料.结果胶囊式内镜诊断为小肠血管畸形出血的11例病人中,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畸形者10 例,均表现为无痛性反复多次解新鲜血便伴中重度贫血.10例病例确诊的患者通过术中辅助肠镜检查,精确定位后,采用点状、楔型和肠段切除.随访1~18个月,再出血1例.结论胶囊式内镜是目前小肠血管畸形较理想的诊断方法.术中辅助肠镜检查,采用点状切除结合楔形和肠段切除是治疗该病较有效的方法.

  • 心脏手术后消化道出血44例临床分析

    作者:郭惠明;吴若彬;杨红伟;郑少忆;范瑞新;卢聪;张镜芳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处理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3年10月间8 317例成人心脏手术后的4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消化道出血发生于术后2~ 11 d,平均(6±3)d ,病死率为23%(10/44).上消化道出血者38例,其中保守治疗26例,死亡4例,与心脏手术后引起其他重要脏器损伤或心脏本身有关;行剖腹探查手术6例,死亡4例,其中1例死于败血症、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胃镜下电灼或夹闭出血点止血6例,均存活.下消化道出血6例,其中2例行剖腹探查术中未发现出血点,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呼吸机依赖、急性肾功能不全、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剖腹手术为消化道出血死亡危险因素.结论心脏手术后消化道出血病死率较高,对高危病例有必要采取预防措施;早期进行内窥镜下诊断、微创介入止血处理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 氧氟沙星预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医院感染的效果观察

    作者:秦新茂;肖爱民;关世运;胡耀华

    目的评价预防性氧氟沙星治疗预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者医院感染的效果. 方法 10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者纳入研究,A组50例预防性使用氧氟沙星200 mg静滴,每日两次,共7 d,B组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观察两组医院感染率. 结果 A组医院感染率(20%)显著低于B组(58%),P=0.0001;自发性腹膜炎、下呼吸道感染例次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氧氟沙星可有效地预防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后医院感染的发生.

  • 胃恶性血管球瘤并发急性消化道出血一例

    作者:陶昀璐;王振军;韩加刚;魏广辉;易秉强;韦萍

    患者 女,36岁,因"胃出血伴黑粪10余天"于2012年4月5日入院.患者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粪,量中等,1次/d,伴头晕乏力,休息后症状可缓解,无恶心、呕吐.外院就诊,给予抗感染补液治疗,无好转.遂至我院急诊,血常规检查:红细胞(RBC) 1.46×1012/L,血红蛋白(Hb)44.0 g/L.胃镜提示:胃小弯偏后壁可见一3.5 cm×3.0 cm半球形肿物,中央可见一直径1.0 cm溃疡,表面覆盖红色血栓.以黏膜注射针于溃疡周边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氯化钠溶液,活检钳取下血栓,氩气刀将肿物表面出血点凝固止血,后出血停止.以胃出

  • 急性卒中合并应激性溃疡的危险因素

    作者:冯瑞晶;赵性泉

    应激性溃疡是卒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不清.多表现为呕血、便血或二者兼有,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急性出血性卒中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变累及脑干时尤为突出.伴意识障碍的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可加重脑损害和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对卒中预后影响较大.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卒中惠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并发者.卒中并发应激性溃疡预后不良,应早期识别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从而积极预防及治疗.

  • 残胃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处理

    作者:谢伟;张巍巍;孟欣颖;孙昕;马晓莹;曲海霞;耿长新

    目的 探讨残胃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青岛市市立医院在2005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1例经胃镜诊断明确的残胃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ruskal Wallis检验对独立的多组有序分类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残胃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性59例(83.1%),女性12例(16.9%)],老年患者占74.6%(53/71),以黑便为主要症状者占66.4%(47/71),发生在术后5年以上者占63.4%(45/71),毕Ⅱ式吻合术者占71.8%(51/71).青年、中年、老年组的出血病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4.354,P<0.001),吻合口溃疡是常见的病因.病情轻、中、重度患者组的出血病因、Forrest分级以及治疗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6.319,P=0.005;H=18.681,P=0.003;H=14.226,P=0.009).内科保守治疗的有效率为93.0%(66/71),内镜止血成功率为83.3%(15/18).结论 残胃患者中男性、老年人、术后5年以上及毕Ⅱ式吻合术均为出血的高危因素.药物、内镜止血及内外科协作治疗是成功救治危重患者的关键.

  • 麦克尔憩室出血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作者:范开春;张林滋;李春梅;王殿军;唐云;彭丽华;孙刚;黄启阳;杨云生

    目的 分析麦克尔憩室出血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对1993年4月-2010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经小肠镜和(或)手术确诊的55例麦克尔憩室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结果 患者中位年龄25岁,所有患者均为反复或持续出血,34.55%(19/55)慢性中小量出血患者突然出现1次或以上大出血.憩室距回盲瓣中位距离67cm,憩室中位长度3.5cm,87.27%(48/55)憩室为单发.32.73%(18/55)患者的麦克尔憩室存在溃疡,44.74%(17/38)患者有胃黏膜异位,5.26%(2/38)患者有异位胰腺组织,5.26%(2/38)患者合并有间质瘤.对上述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患者进行口服小肠钡剂造影或全消化道钡剂造影、小肠插管钡灌肠检查、结肠镜检查、胶囊内镜检查、双气囊小肠镜检查、99锝同位素扫描、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及术中肠镜检查等,分别有22.22%(2/9)、90.91%(20/22)、33.33%(6/18)、25.00%(2/8)、82.21%(16/19)、88.89%(8/9)、9.09%(1/11)、100.00%(2/2)的患者明确了麦克尔憩室诊断.口服小肠钡剂造影发现憩室的阳性率显著低于小肠插管钡灌肠检查(P<0.001),胶囊内镜检查发现憩室的阳性率显著低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P<0.01).87.18%(34/39)的患者行开腹手术治疗,12.82%(5/39)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术后均恢复良好并未冉复诊.结论 中国麦克尔憩室出血多见于青年,确诊前常被诊断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憩室多为单发,距回盲瓣距离多为50~100cm;憩室内异位胃黏膜是导致溃疡、出血的主要原因;小肠插管钡灌肠检查、99锝同位素扫描和小肠镜检查对诊断麦克尔憩室敏感高;手术切除疗效肯定.

  • 急诊手术治疗胃Dieulafoy病5例分析

    作者:冯联忠;周礼湘;张凡

    Dieulafoy病又称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是由于微小黏膜损伤引起黏膜下动脉破裂所致的严重胃肠道出血,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0.3%~6.7%.其病变隐匿,出血量大且易反复.我院外科自1999年8月-2006年11月共收治胃Dieulafoy病患者5例,均因消化内科治疗无效转入外科行急诊手术,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胃肠出血 Dieulafoy病
  • 小肠出血的诊断治疗经验(附21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石林;冯国勋;丁映钦;顾国利;魏学明;郑爱民;欧阳莒玺

    小肠出血临床较少见,尤其是空肠和回肠出血,在诊断和治疗上存在一定难度,我院从1984年1月至2002年4月共收治21例,本文就我院收治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关键词: 胃肠出血 小肠
  • 慢性胰腺炎所致的左侧门脉高压症(附1例报告)

    作者:唐杰;曹传平;王建荣

    左侧门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时有发生,但由于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常常造成误诊和漏诊。本文报告一例由慢性胰腺炎所致的左侧门脉高压症的诊疗经过如下: 患者男性,53岁,因间断性上腹部胀痛3年,伴血便1月余,于1999-08-19入院。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间断发作,每于进食不当或进食油腻食物时易发,曾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B超提示胆石症,慢性胰腺炎。入院前一个月,无明显诱因上腹痛加重,伴持续性暗红色血便,当地医院急诊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止血对症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院。入院时查体:贫血貌,脾脏于左肋下3 cm处可及。辅助检查:B超示胆囊多发结石,脾大(厚7.2 cm,长径15.9 cm,脾静脉1.1 cm,门静脉1.4 cm),胰腺呈不均质改变,未见明确占位性病变。两次胃镜检查,第一次因出血量较大,无法诊断,第二次胃镜可见在胃底体交界处后壁,3 cm×4 cm范围的略呈扁平球状的曲张血管,可见新鲜渗血。胃镜诊断:局灶性胃底体病变不除外静脉曲张或蔓状血管瘤。化验检查:总蛋白52 g/L,白蛋白31 g/L,肝功及转氨酶正常,血红蛋白69 g/L,红细胞2.6×1012/L,白细胞3.3×109/L,血小板110×109/L,血沉5 mm/1 h,乙肝五项及丙肝抗体阴性,血尿淀粉酶正常,全套肿瘤标志物均阴性。经内科保守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仍有持续性黑便,于9月8日转外科急诊手术。术前诊断: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拟行胃底贲门血管离断及脾切除术。术中探察所见:肝脏质地柔软,无结节及硬化表现,腹腔内中等量腹水,各脏器呈贫血貌,脾脏肿大,脾门部周围血管及胃底静脉曲张;剪开胃结肠韧带,触及胰腺体尾部大小无明显异常, 但质地坚韧,结节状,术中疑为胰腺癌并腹腔内转移,造成脾亢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随即决定行贲门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拟行脾切除术,但分离脾脏时,因脾门周围粘连明显,造成脾门部大出血,无法切除脾脏,止血后,于胰腺结节部取活检后关腹。术后胰腺病理报告为:纤维脂肪组织及慢性炎症改变。术后随诊一年,病人生活可自理,复查B超及CT仍未见明显占位。

  • 空肠回肠出血的诊断治疗经验(附15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石林;丁映钦;郑爱民;欧阳莒玺;魏学明;戴大江

    空肠和回肠出血临床较少见,诊断治疗较困难.本文就我院近10年手术治疗的15例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关键词: 胃肠出血
  • 肝癌术后消化道出血的诊疗体会

    作者:霍中华;顾春林;吴蔚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共施行肝癌切除术56例,其中3例出现消化道出血,占5.36%,经及时诊治而愈,报告如下.

  • 组织胶栓塞治疗急性消化系统动脉出血的临床应用

    作者:孙成建;张伟;王承恩;王彦华;李学达;杨莉莉;解玲玲;刘彤晖;任伟超

    目的 探讨应用组织胶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各种急性消化道动脉出血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消化道动脉出血接受组织胶栓塞治疗患者24例,包括上消化道出血14例、下消化道出血10例.栓塞剂为组织胶与碘油混合液.其中4例在外院行弹簧圈、颗粒栓塞治疗无效后应用组织胶栓塞治疗,其余20例均首先应用组织胶进行栓塞.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对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再出血率及栓塞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24例患者均成功进行栓塞,21例患者术后出血完全控制,临床成功率87.5%(21/24).2例患者组织胶栓塞后发生再出血,其中1例行急诊外科手术;1例再次行组织胶栓塞治疗,术后未发生再出血.20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轻度腹痛,24 h内均自行缓解.13例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中,1例患者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于栓塞术后20 h死亡,12例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临床成功率达92.3%(12/13).组织胶栓塞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肠道坏死、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组织胶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消化道动脉出血安全可行、临床疗效满意.

  • 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和栓塞治疗

    作者:周汝明;邱水波;刘闽华;杨慧君;庄少育

    目的 探讨DSA检查和栓塞治疗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2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对可能出血部位及造影过程中可疑之处再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其中10例经造影明确诊断,出血动脉显示清晰的患者在超选择插管基础上进行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5例,明胶海绵+弹簧圈2例,聚乙烯醇微粒(PVA)3例.结果 20例中13例造影出现阳性征象,主要表现为对比剂外溢6例,动脉瘤5例,局部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2例,动脉侵蚀1例,局部血管痉挛1例.10例接受栓塞治疗的患者中8例出血停止,30 d内无再出血,无肠缺血、肠坏死等并发症,1例栓塞后次日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栓塞后3 d出血复发,经外科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DSA检查对于急性活动性消化道出血有着较好的诊断效果,尤其是对血管性病变、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诊断效果较好.栓塞治疗对于控制出血安全有效.

  • 125I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预防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消化道出血

    作者:蒋丽;韩东明;胡鸿涛;马俊丽;赵妍;黎海亮;郭晨阳;姚全军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预防原发性肝癌(PH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按照中国抗癌协会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确诊为PHC合并PVTT的40例患者,通过随机化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肝内肿瘤TACE+门静脉癌栓125I粒子植入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肝内肿瘤TACE+口服β受体阻滞剂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术后3个月行腹部增强CT扫描评估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进展(PD)和稳定(SD),计算局部控制率;记录术后3、6及12个月的消化道出血情况和生存情况。采用连续校正的χ2检验比较两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治疗,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治疗组PR 8例、SD 6例、PD 6例,局部控制率为40%(8/20);对照组PR 1例、SD 6例、PD 13例,局部控制率为5%(1/20)。两组间局部控制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1,P=0.023)。治疗组3、6及12个月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分别为2、2、3例,对照组分别为2、6、10例。两组间治疗后3个月、6个月出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1.000、0.235),术后12个月治疗组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治疗组和对照组1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0%(14/20)和40%(8/20),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5,P=0.031)。结论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PHC合并PVTT患者,能够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提高生存率。

  • 能谱CT单能量成像诊断活动性小肠出血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文冬;吴兴旺;刘斌;李红文;王斌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诊断小肠活动性出血的价值,以及显示肠道活动性出血的佳单能量值.方法 离体猪小肠和微量注射器连接,分别设置7种注射流率(分别为0.500、0.400、0.300、0.200、0.100、0.050、0.025 ml/min)模拟活动性小肠出血.分别对上述模型进行普通模式及能谱成像(GSI)模式扫描,每个流率扫描5次.延迟15、40 s扫描分别模拟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普通模式扫描得到混合能量图像,对GSI模式扫描图像进行重建得到40、50、60、70、80、90和100 keV共7种单能量图像.观察不同扫描模式和期相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同时记录不同扫描模式下对比剂渗出的检出结果.对不同期相和扫描模式图像的CNR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对比剂渗出检出情况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动脉期,普通模式和GSI模式对比剂渗出的检出情况(分别为23/35和3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85,P=0.023);门静脉期,2种模式的检出情况(分别为32/35和3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93,P=0.238).普通模式下,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检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73,P=0.009); GSI模式下,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检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86,P=0.122).动脉期和门静脉期,8组能量图像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SI模式50和60 keV单能量图像对比剂渗出区的CNR值高于混合能量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能量组门静脉期图像CNR均高于动脉期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996~-2.380,P均<0.05).结论 能谱CT单能量成像诊断小肠活动性出血的价值优于普通CT,佳单能量值为50、60 keV,且门静脉期优于动脉期.

735 条记录 5/37 页 « 12345678...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