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碱性磷酸酶对骨折愈合的判断

    作者:熊亚林;陈鄂;王萍;牛莉莉;肖奎;侯全山;李吉英;王克勤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与骨折愈合的关系.方法:检测146例骨折患者及软组织损伤患者外伤发生后1周内,2周内,3个月,8个月,12个月ALP水平;软组织损伤组为对照组(A),于伤后摄x线片;以骨折组为研究组(B),骨折组于伤后1周内,2周内,3个月,8个月,12个月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B组又根据ALP水平升高分为骨折较早愈合组(Ⅰ组)、骨折正常愈合组(Ⅱ组)、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组(Ⅲ组).结果B组在骨折发生后2周开始至骨折愈合均较A组ALP水平高,p﹤0.01,有显著性差异.B组内比较,骨折2周时较骨折发生时碱性磷酸酶水平有大幅提高,p﹤0.01有显著性差异;骨折后3个月ALP水平已降至正常,拍片显示有大量骨痂形成,与骨折后2周比较,成负相关;Ⅲ组病例在3个月时骨折线仍清晰可见,而Ⅰ组骨折线已消失,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LP水平可判断骨折患者的骨形成能力和速度,可为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 常规X射线和DTS成像技术在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骨痂成型过程中 的应用价值探究

    作者:李峰;李文化

    目的 研究常规X射线和X线断层融合(Digital Tomosynthesis,DTS)成像技术在下肢骨折固定术后骨痂形成过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固定手术的下肢骨折患者500例,在500例患者手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采用常规X射线和DTS成像技术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并对检测图像进行分析,对两位医师的图像分析结果一致性进行评价,统计X射线和DTS成像技术在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的骨痂检出率、图像质量、辐射剂量以及两种技术的诊断效能.结果 两位医师的图像分析结果一致性较高.DTS成像技术在术后1个月时和术后6个月时的骨痂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X射线技术检测下的骨痂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TS成像技术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的图片质量2分分布率显著高于X射线技术图片质量的2分分布率,图片质量0分分布率显著低于X射线技术图片质量的0分分布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TS成像技术的辐射剂量相关参数均明显低于常规X射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TS成像技术的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度均显著高于X射线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S成像技术在下肢骨折固定术后的愈合诊断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对患者的骨痂情况进行检查,且患者所受辐射剂量较低,对患者的恢复及预后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价值.

  • PDGF-BB在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血液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海;董金波;王维山;于洪涛

    目的 研究并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在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血液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一科及神经外科住院的患者中,选取40例脑外伤合并骨折患者、40例单纯骨折患者、40例单纯脑外伤患者设置为A组、B组、C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的40名健康体检者设置为对照组.于伤后第1、7、14、30天采集空腹静脉血液,对这四组血液样本进行PDGF-BB测定.A组、B组患者于骨折手术后4周、8周、12周进行X线片复查,比较其骨痂宽度、密度.结果 伤后第1、7、14、30天,B组的PDGF-BB表达水平(192.46±29.12)ρg/mL,(229.45±37.03)ρg/mL,(305.31±52.75)ρg/mL,[(432.83±67.54)ρg/mL)明显低于A组(P<0.05).骨折手术后4、8、12周,两组的骨痂密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骨痂宽度(18.45±3.56)mm,(22.07±3.90)mm,(26.89±4.13)mm均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 PDGF-BB的表达水平随着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过程而逐渐增高,且在脑外伤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接骨续筋丸影响骨折愈合过程的临床研究

    作者:柳景红

    目的:观察接骨续筋丸治疗骨折后骨痂质量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生长激素(GH)的变化,探讨接骨续筋丸对骨痂改造塑形期的影响.方法:将68例入选病例(男41例,女27例;年龄28~64岁)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治疗组采用接骨续筋丸治疗,对照组采用依普黄酮和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痂X线评分、骨痂BMD、血清ALP及GH的改变及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骨痂BMD、血清ALP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骨痂X线评分、血清GH、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接骨续筋丸对骨折后骨痂改造塑形期愈合有促进作用.

  • 骨折愈合刺激素治疗骨折延迟愈合8例

    作者:刘保和;蔡春明

    我科从1995~1997年采用骨折端局部注射骨折愈合刺激素,治疗骨折延迟愈合10例,其中8例得到随访并摄X线片复查,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54岁。交通事故撞伤7例,砸压伤1例。胫骨中下段5例(粉碎性2例,开放性3例),尺桡骨双骨折2例(1例为粉碎性),肱骨中上段骨折1例。原治疗方法: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3例,手法复位外固定2例。尺桡骨双骨折2例采用切开复位桡板尺针内固定。肱骨中上段骨折采用夹板外固定。受伤距注射骨折愈合刺激素时间56~300天,平均148天。注射前均摄X线片,骨折线清晰,没有骨痂或者有少量骨痂生成,但骨痂不连续,不能很好地通过骨折端,肢体局部疼痛,活动受限。2 治疗方法  骨折复位后,保持良好固定,骨折部位皮肤无破溃及感染,无骨髓炎症状。注射前应做肝肾功能检查及骨折愈合刺激素过敏试验。适合注射者,抽取2ml药液,注射部位常规消毒,用8号针头在透视下,避开血管神经,刺入骨折端并转换方向,将药液注入。每周注射一次,4次为一疗程,每疗程后摄片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3 治疗效果  本组8例骨折分别注射4次至16次,平均8次,摄片见骨折线模糊3例,骨折线消失4例,并有连续性骨痂形成,此7例骨折局部疼痛减轻或消失,无反常活动,功能部分恢复,达到临床愈合标准。1例胫骨骨折Ender′s钉固定300天未愈,注射8次后,骨折线模糊,有少量骨痂生成,取出Ender′s钉,改行夹板外固定,继续注射8次至骨折完全愈合。

  • 骨外固定术后再骨折

    作者:李浩鹏;贺西京

    我科自1992年始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300余例,拆架后2例发生再骨折,虽不到1%,由于其严重性,应当引起人们重视.1 病例资料病例1:张××,男,26岁.住院号368912.左肱骨干横断骨折外固定术后3个月,X线片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拆架.乘车时手抓扶手,突然刹车,再骨折.手法复位后夹板固定治愈.

  • 几丁质-硅胶复合膜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锦平;张帆;赵仲生;潘晓华;王官将;曹梅迅;徐文娟

    目的通过对GBR连续组织学研究及放射学检查,探讨几丁质-硅胶复合膜在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中的作用.方法取新西兰兔24只,造成双侧桡骨15mm骨缺损,将48只肢体平均分为A、B、C、D组,每组各12只肢体,分别用几丁质-硅胶复合膜、几丁质膜、硅胶管及空白对照.于手术后2、4、6、8、12、16周处死每组各两只兔,标本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结果几丁质-硅胶复合膜组的骨缺损区在成骨活动的活跃程度、骨再生量和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单纯几丁质、硅胶管及空白对照组(P<0.05),使骨缺损得到了修复.结论几丁质-硅胶复合膜能促进内、外骨痂的生长.

  • 骨的各部分组织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

    作者:吴宇峰;石关桐

    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的各部分组织发挥的各自不同的作用,是人们一直想探究清楚的一个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此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1 骨膜  骨膜尤其是骨外膜在骨折愈合中所起的作用多引起人们的关注[1]。骨折后,骨外膜被掀起或撕裂,成骨活动由此开始。骨外膜的成骨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在血供适当的情况下,可转变为骨细胞和骨小梁,并牢固贴附在骨折断端的皮质骨上。骨折两端的新生骨互相接近并融合,形成桥状连接,完成初步愈合。与此同时,骨折断端骨髓腔内的骨内膜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增殖,由于血运没有骨外膜丰富,生长较慢。骨外膜在骨折愈合中起主要作用,通过形成的桥梁骨痂具有稳定骨折端的能力。因此,当应用髓内针造成髓腔破坏,暂时性骨连接在针周围骨髓组织和血管形成之前,只有通过骨外膜成骨来完成。  动物实验证实骨膜在骨折愈合中的重要作用。季鸣等[2]采用兔的双前肢制备骨折模型,一侧剥离骨膜,另一侧不剥离作对照,在电镜下观察到剥离侧成软骨细胞及软骨细胞较多,成骨细胞出现晚,因而钙盐沉积慢于对照侧。韩慧等[3]观察了骨外膜广泛剥离对骨折愈合过程中微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骨外膜广泛剥离组较对照组愈合迟缓,其原因是骨外膜剥离加重了骨折断端的缺血。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尽可能避免加重骨膜的损伤。2 骨髓  在关节内的骨折,由于松质骨无外骨膜,不显现外骨痂,有的松质骨有外骨膜,但成骨能力差,膜内化骨弱,仅有少量外骨痂形成,有的外骨膜仅为一层结缔组织,没有成骨组织,不会产生外骨痂,因此这些部位(如股骨颈、髌骨、舟状骨和其它腕骨)的骨愈合,只有依靠骨髓的成骨作用[4]。Luria等[5]将骨髓悬液加入扩散盒,再植入动物体内。由于盒壁的孔隙仅0.45μm,周围组织细胞无法长入,从而证明扩散盒内获得的骨组织为骨髓所形成,其成骨过程类似于膜内成骨。在动物实验证实骨髓注射可促进骨折愈合后,临床应用经皮骨髓注射的方法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6],也取得了成功。3 血管  随着骨折愈合的进展,破坏的血供经历了一个代偿、重建、终恢复正常的过程。局部骨修复与血流率直接相关,血流率越高,修复中的新骨形成就越明显[7]。Chidgy[8]报道,骨折早期,骨折局部血流率显著升高至正常值的1900%,后期逐步下降至正常值的100%~200%,而骨痂的结构也逐渐由编织骨向板层骨转化,力学强度早期为正常值的10%~13%,后期达正常值的81%~147%。这证明骨折局部血管重建及血流率的变化与力学强度的恢复密切相关。

  • 骨折愈合机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会生;贾卫斗

    骨折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生物学,内分泌学及生物力学的动态过程。1 骨折的自然愈合过程按组织学变化分为三个阶段:(1)血肿机化期:约3周(包括损伤性炎症及血肿形成,机化)骨断裂后,髓腔内,骨膜下和周围软组织内出血,形成血肿。前2周,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吞噬细胞,成纤维细胞侵入,清除机化血肿,形成肉芽组织,纤维组织。第3周,骨外膜,骨内膜的成骨细胞活跃增生,由远端骨折处逐渐向骨折处延伸,形成骨样组织。(2)原始骨痂形成期:骨内、外膜的成骨细胞形成骨样组织逐渐钙化,膜内化骨形成外骨痂和内骨痂。断端间和髓腔内的纤维组织先变成软骨组织,再钙化,软骨内化骨形成环状骨痂和腔内骨痂。膜内化骨快,简单,故临床上应防止产生较大的血肿,减少软骨内化骨,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3)骨痂塑型期原始骨痂变成永久骨痂,骨髓腔沟通。除以上的组织学变化外,骨折修复过程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1)骨折部位骨祖细胞的募集:骨折后,骨折端内外膜成骨细胞出现增殖,但它们并不直接参与骨端的连接。

  • 骨痂植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增生型骨不连

    作者:张会增;曲巧格;张同润;雎更义;高艳刚

    目的分析骨不连的原因,探讨骨痂作植骨材料的可行性和优点及带锁髓内钉固定的优势.方法对48例增生型骨不连先顺行扩髓带锁髓内钉固定,骨折端钻孔并植入骨痂.结果所有病例均4~7个月内达骨性愈合.结论骨痂具有取材方便且与自体松质骨相同的促愈合生物学活性,带锁髓内钉具有固定牢固且对骨折端有一定加压作用,是增生型骨不连治疗的理想植骨材料和固定方法.

  • 延伸骨痂的骨化模式

    作者:辛风

    在世界上曾经风迷一时的Ilizarov外固定方法因其较为安定的成绩,现在在骨科领域里已经成为规定的术式.然而在另一方面,人们对张压力效应和牵引性组织形成原理的理解程度,还有就其原理是否已被科学性地阐明都存有疑义.在此,根据多年来的动物实验结果以及文献的检索,就有关延伸骨痂的骨化模式的问题加以探讨.

    关键词: 骨痂 骨化 外固定
  • 术后内固定简易钢丝取出法

    作者:马平虎;骆小伟

    钢丝作为骨折内固定的一种材料,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特异性,不易被其他固定物所替代,在骨折内固定领域中仍有广泛的使用价值.但是在骨折愈合后,钢丝取出不顺利,甚至不能完全取出是经常遇到的,尤其是环形捆扎后被骨痂包围的钢丝.我们总结出一种缠绕式钢丝取出法,1999年3月-2004年6月共收治各式钢丝内固定患者21例,固定时间为3个月~5年,结果钢丝全部取出,疗效满意.

  • 温阳补肾方对小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作者:罗程;王萍儿;袁家俊;张舟;刘魏;金红婷;肖鲁伟;童培建

    目的:观察温阳补肾方对小鼠胫骨横行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对C57BL/6小鼠实施胫骨骨干横形骨折髓内钉固定术,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温阳补肾方灌胃,模型组给予同体积0.9%氯化钠溶液,分别于给药后第4、7、10、14、21天取样,运用X-ray、Micro-CT、HE染色及形态计量学分析,综合评估温阳补肾方对小鼠胫骨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结果:治疗组骨折线模糊程度在术后14、21d明显高于模型组;术后21d治疗组BV/TV、Tb.N则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而Tb.Pf、SMI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术后14、21d治疗组骨性骨痂量、形态、骨小梁方向优于模型组(P<0.05).结论:温阳补肾方可促进小鼠胫骨横行骨折的愈合,加快对骨痂的再塑形,且其作用时间点为小鼠骨折愈合中后期.

  • 中医外敷内服治疗创伤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杨志生

    目的:探索中医外敷和内服结合疗法治疗创伤骨折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收治的创伤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术后治疗意愿将其分入中医组和西医组,其中中医组50例患者在术后采用中医外敷和内服治疗,西医组患者则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就两组患者的软组织愈合情况、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症状积分等治疗效果指标展开对比分析.结果:中医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总有效率(96%)高于西医组的80%,P<0.05;中医组患者的软组织愈合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比西医组短,且中医组患者在手术后1周的肿胀、疼痛、瘀斑症状积分均比西医组低,P<0.05.结论:在创伤骨折的临床治疗中,术后采用中药内服和外敷治疗有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髓内固定的小鼠胫骨开放骨折模型与股骨闭合骨折模型的比较研究

    作者:米萌;周力;金红婷;韩巍;李宁;朱仕文

    目的 探讨小鼠骨折模型的建立难点、术式特点,分析模型建立后不同时相的骨折愈合特点,确定更具优势的小鼠骨折模型.方法 以C57BL/6野生型小鼠为平台建立胫骨开放横形骨折髓内固定模型及股骨闭合横形骨折髓内固定模型.术后连续观察并在术后第4、7、10、14、21、28、35天收取骨折部位标本,采用X线、micro-CT、组织形态计量学等方法对上述骨折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并连续观察小鼠活动能力.结果 开放性胫骨骨干横形骨折模型单批建立成功率为94.2%,无新发现骨折,无固定针移位现象.闭合性股骨骨干横形骨折模型单批建立成功率为80.0%,17.9%的小鼠发现粉碎性骨折或手术区域外骨折,14.3%出现固定针向近端移位现象.胫骨骨折组小鼠骨性骨痂体积百分比及骨连接密度在术后第10、14、21及28天均显著高于股骨骨折组小鼠(P<0.05).术后第7天,胫骨骨折组小鼠软骨骨痂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股骨骨折组小鼠;术后第10、14、21、28天,胫骨骨折组小鼠骨性骨痂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股骨骨折组小鼠(P<0.05).胫骨骨折组小鼠和股骨骨折组小鼠的软骨骨痂面积百分比分别在术后第7天和第10天到达峰值.术后胫骨骨折组小鼠活动能力的恢复快于股骨骨折组小鼠.结论 小鼠开放性胫骨骨干横形骨折髓内针固定模型是较为理想的小鼠骨折模型.

  • 家兔骨延长术中固定刚度对骨愈合的影响

    作者:王德龙;刘志成

    目的 探讨家兔骨延长术中固定刚度对骨痂生长和骨愈合的作用效果,为临床骨延长术选择佳固定刚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骨延长动物模型截骨愈合的过程中,对模型动物使用外固定架固定.通过改变克氏针的直径(1.0 mm和1.5 mm),获得不同的固定刚度.截骨愈合后获取骨痂的HE染色片、X线平片、患肢与健肢负重力比值等,用自主开发的软件计算患足的侧位X线片上弱截面与强截面的惯性矩比值,计算正位X线片的骨痂总面积,分析这些参数与所采取的固定刚度的关系,描述不同的固定刚度对于骨痂形成及骨愈合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结果 截骨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续,患肢的侧位X片上弱截面与强截面的惯性矩比值先下降到0.15±0.10,随后逐渐上升到0.44±0.12;患肢与健肢负重力比值由0.49±0.04逐渐上升到0.81±0.06;正位X线片骨痂总面积由80.03 mm2±50.04 mm2逐渐上升到134.81 mm2±39.73 mm2.上述三项指标,在1.0 mm和1.5 mm直径克氏针固定组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动物X线片骨痂总面积测量结果显示,1.0 mm克氏针固定组骨痂面积稍大于1.5 mm克氏针固定组;两组动物的骨标本HE染色结果显示,1.0 mm克氏针固定组新生骨组织活跃程度比1.5 mm克氏针固定组稍强.结论 使用1.0 mm和1.5 mm克氏针都能够使截骨端愈合;两种固定刚度对患肢的侧位X线片上弱截面与强截面的惯性矩比值、患肢与健肢负重力比值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使用1.0 mm克氏针固定可以使截骨端产生更多的骨痂,增强新生骨组织的活跃程度.

  • 高压氧用于治疗四肢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观察

    作者:顾惠珍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四肢骨折延迟愈合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5例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5例).两组均给予药物、固定、牵引等治疗.试验组加用高压氧治疗,0.22MPa,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6个疗程.在治疗30、60、90d后评定两组骨痂质量,比较起效人数,观察两组的骨折愈合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骨痂质量和起效人数在30d差异无显著性(P>0.05),60、90d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四肢骨折延迟愈合效果满意,能显著增加骨折愈合率,加快愈合速度,提高骨折愈合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质量.高压氧治疗4-6个疗程为宜.

  •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骨折骨痂血运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苏海庆;庄小强;白宇;黄筱华;陆冰冰;蒙树岳;农德毅;王玮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骨折骨痂血运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5例骨折患者在内固定术后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第9周及第15周内依次观察患者骨折骨痂形成的声像特征及其血运情况,并与X线摄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骨痂形成良好的患者,二维超声示患者术后一个月内骨折处骨痂形成饱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骨痂内部及周围有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指数RI<0.6.而骨折骨痂形成不良者,超声示骨折间骨痂细小,彩色多普勒超声示骨痂内部及周边缺乏血流信号,RI>0.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作为一种早期诊断骨折骨痂愈合情况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肱骨骨折愈合过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作者:苏海庆;庄小强;白宇;叶海洪;黄筱华;陆冰冰;陆生林;农德毅;王玮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观察肱骨骨折愈合过程的价值.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5例肱骨骨折患者在内固定术后第1、2、3、4、9及第15周内依次观察患者骨折骨痂形成的声像特征及其血运情况,并与X线摄片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血肿机化期的第2~4周,肱骨骨痂形成良好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地观察到骨折周围的纤维骨痂,其血流阻力指数RI值随时间而下降(P<0.05),CDFI分布在 Ⅱ~Ⅲ;肱骨骨折愈合不良患者,骨折周围的纤维骨痂显示不佳,血流阻力指数RI值随时间变化不大(P>0.05),CDFI分布在0~I.肱骨骨痂愈合良好组与愈合不良组的血流阻力指数RI值相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肱骨骨折愈合过程,简便易行,无痛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早期预测肱骨骨折愈合前景的方法.

  • 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痂骨密度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尹东;杨惠林;唐天驷;张亚峰

    目的: 研究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密度的动态变化,判断双能X线骨密度仪评估骨痂骨密度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30只犬造成右胫骨中段骨折并分断端距离4mm,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分别在术后4、6、8、10、12周取双侧胫骨,以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折端1cm的骨密度,分析骨密度变化及骨密度增长率的变化.结果:骨折端骨密度随时间呈一定规律增加,在不同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自身对照的骨密度比率也随时间增加,在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12周时骨折端骨密度达到正常侧水平.结论:在犬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骨密度持续增加,双能X线骨密度仪可用于骨愈合中骨痂的骨密度判断.

183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