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葛根素聚维酮K30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作者:韩立炜;张贵英;龚卫红;韩志东

    目的:制备葛根素-聚维酮(PVP) K30固体分散体以提高葛根素的溶出速率.方法:以PVP K30为载体,采用溶剂法制备葛根素-PVP固体分散体,并优选葛根素和PVP K30的佳比例.通过溶出试验、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固体分散体的性质进行评价.结果:以佳比例(葛根素-PVP K30 1:3)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中葛根素的溶出速率是原料药的2倍;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中葛根素以无定形形式存在,并可能与PVPK30有氢键形成.结论:采用溶剂法制备葛根素-PVP固体分散体可显著提高葛根素的溶出速率.

  • 姜黄素固体分散体对大鼠胃溃疡的疗效研究

    作者:梅雪婷;许东晖;王胜;许实波

    目的:研究姜黄素固体分散体(SDS,姜黄素: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质量比1:8)对大鼠胃溃疡的作用.方法:大鼠设为模型组、姜黄素SDS低、中、高剂量(含姜黄素10,30,90 mg·kg~(-1))组,阳性对照雷尼替丁(27 mg·kg~(-1))组.每组10只.乙酸致大鼠胃溃疡模型,连续口服给药14 d后,取血测定血清NO、血浆ET,测定胃溃疡指数;制备幽门结扎致大鼠胃溃疡模型,给药3 d后禁食36 h麻醉条件下施幽门结扎术,16 h后解剖收集胃液,测定胃液量、胃蛋白酶活性、溃疡指数;小鼠口服给药3 d后禁食24 h,第5天皮下注射利血平10 mg·kg~(-1)制备胃溃疡模型,6 h后处死测定胃溃疡指数.结果:乙酸致胃溃疡实验表明,与模型组溃疡指数5.87±0.48,血清NO(23.63±5.73)mmol·L~(-1)相比,口服姜黄素SDs中、高剂量组大鼠溃疡指数显著降低,分别为4.59±0.96,3.33±0.93(P<0.01),大鼠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29.75±5.90)mmol·L~(-1)(P<0.05),(39.63±12.73)mmol·L(-1)(P<0.01);与模型组血浆ET(163.65±63.84)ng·L~(-1)相比,姜黄素SDS高剂量明显降低大鼠的血浆ET水平(104.22±63.84)ng·L~(-1)(P<0.05).幽门结扎胃溃疡实验表明:与模型组溃疡指数相比,姜黄素SDS高剂量能够显著降低大鼠溃疡指数(P<0.01);与模型组胃液量、胃酸分泌以及胃蛋白酶活性相比,姜黄素SDS中、高剂量能够明显降低大鼠胃液量,分别为(12.68±1.46)mL(P<0.05),(9.99±0.79)mL(P<0.01),能够明显降低大鼠胃酸分泌(77.62±8.34)mmol·L~(-1)(P<0.05),(65.77±8.19)mmol·L~(-1)(|P<0.01),能够明显抑制大鼠胃蛋白酶活性(358.13±37.44)U·mL~(-1)(P<0.05),(292.13±41.93)U·mL~(-1)(P<0.01).利血平诱导胃溃疡模型实验表明:与模型组溃疡指数相比,姜黄素SDS中、高剂量组能够显著降低利血平诱导胃溃疡的溃疡指数,分别为3.88±0.40,3.03±0.64(P<0.01).结论:通过多种实验性胃溃疡模型证明:姜黄素SDS具有明显的抗胃溃疡作用,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降低胃液的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促进溃疡面愈合,达到抗胃溃疡效果.

  • 银杏内酯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和体外特性研究

    作者:

    目的:优选银杏内酯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工艺,提高银杏内酯的体外溶出度.方法:以银杏内酯B的体外溶出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处方和工艺因素对银杏内酯固体分散体中药物溶出的影响;以X-射线衍射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固体分散体进行表征.结果: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衍射分析试验表明药物以无定形态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银杏内酯B从PVP固体分散体中的溶出速率比原药粉末显著提高,且药物中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从固体分散体中的溶出相似性(f_2值均大于50)优于原药粉末.结论:将银杏内酯制成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于进一步制备其固体剂型.

  • 载体联用固体分散技术对丹参酮Ⅱ_A体外溶出的影响

    作者:袁菊勇;毛声俊;沈千万;侯世祥;贺英菊

    目的:比较载体联用与单用对丹参酮Ⅱ_A(TSⅡ_A)固体分散体溶出度的影响,以进一步提高TSⅡ_A溶出度.方法:分别以聚乙烯吡咯烷酮K30(PVPK30)、帕洛沙姆188(F68)及二者联用(PVPK30/F68)为载体,采用溶剂法制备TSⅡ_A固体分散体,对其物相特征、溶出行为及溶解度进行了研究.结果:经热差分析证实,药物在PVPK30与F68联合载体中以非晶型态分散;TSⅡ_A在3种不同载体中的T_d(按Weibull分布累积溶出度达63.2%所需的时间)分别为(90.40±2.82),(204.5±8.20),(25.83±0.13)min;固体分散体PVPK30/F68-TSⅡ_A较F68-TSⅡ_A,PVPK30-TS ⅡA可显著提高TSⅡA的溶解度(P<0.01).结论:与单一载体相比,PVPK30与F68联用能显著增大TSⅡ_A的溶出度及溶解度(P<0.01);采用载体联用固体分散技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将会受到广泛的关注.

  • 以羟基磷灰石为载体的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研究

    作者:胡绍英;张振海;贾晓斌

    目的:以羟基磷灰石为载体制备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提高药物溶出度.方法:将穿心莲内酯和羟基磷灰石分散于95%乙醇中,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对其溶出行为、稳定性、物相特征进行研究.结果:穿心莲内酯和羟基磷灰石按1∶8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经差示扫描量热、X衍射、电镜分析,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以非晶形式存在于载体中,45 min时药物的体外累积溶出度达到93%;经过3个月稳定性加速试验后,固体分散体中药物溶出度和含量均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以羟基磷灰石为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能有效提高难溶性药物穿心莲内酯的溶出度和稳定性.

  • 厚朴酚-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体外溶出研究

    作者:唐岚;裘帅波;吴兰;吕龙飞;吕慧侠;单伟光

    为提高厚朴酚的溶出度,以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为载体,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厚朴酚固体分散体,并对其溶出行为、稳定性、物相特征进行研究.厚朴酚和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按照1:5制备的固体分散体,120 min时药物的体外累积溶出度达到80.66%,是原料药厚朴酚的6.9倍.经差示扫描量热、红外色谱、扫描电镜分析,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以无定形态存在于载体中;经过6个月加速稳定性试验后,固体分散体中药物含量和溶出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因此以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为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能有效提高厚朴酚的溶出度和稳定性.

  • 大豆苷元-水溶性壳聚糖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作者:葛月宾;王旭彬;郭伟林;谢晓敏

    目的:制备大豆苷元-水溶性壳聚糖固体分散体.方法:溶剂法制备不同比例的大豆苷元-水溶性壳聚糖固体分散体,进行体外溶出试验,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粉末衍射法、红外光谱法物相鉴别固体分散体的形成.结果:制备的1:5和1:9比例固体分散体中,60 min时药物的累积溶出百分率高达90%以上,而对应的物理混合物累积溶出仅约40%,原药溶出仅34.8%.物相鉴定表明,大豆苷元一部分形成低共熔物,以微晶状态分散在固体分散体中.结论:以水溶性壳聚糖为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有效地提高了难溶性药物大豆苷元的溶出速率.

  • 固体分散技术和包合技术对白头翁总皂苷增溶作用研究

    作者:管咏梅;张妮;陈振华;刘红宁;朱卫丰;陈丽华;杨明

    目的:考察固体分散技术及包合技术对白头翁总皂苷(白头翁总皂苷)溶出性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熔融法制备白头翁总皂苷-PEG 4000固体分散体,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白头翁总皂苷-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通过IR,DSC,NMR鉴定固体分散体及包合物性质,并采用小杯法测定了固体分散体及包合物的溶出度.结果:IR,DSC,NMR的结果表明形成了固体分散体及包合物;溶出度大小依次为包合物>固体分散体>原料药.结论:包合技术能显著提高白头翁总皂苷的溶出性能,而固体分散技术对其增溶作用不明显.

  • 固体分散体技术对纳米雄黄稳定性及体外溶出的影响研究

    作者:郭腾;施峰;杨刚;冯年平

    目的:制备纳米雄黄固体分散体以提高纳米雄黄的稳定性及体外溶出度.方法:分别以聚乙二醇6000(PEG6000)、泊洛沙姆188(F68)为载体,采用熔融法制备纳米雄黄固体分散体并用X-射线衍射法、显微观察鉴别药物在载体中的存在状态.采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对As2O3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稳定性考察试验,采用氢化物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对固体分散体中砷的体外溶出进行考察.结果:X-射线衍射和显微观察结果显示,纳米雄黄以无定型状态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2种载体的固体分散体均能增加纳米雄黄中砷的溶出量和溶出速度并减少纳米雄黄的团聚和As2O3的含量.结论:以F68为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提高纳米雄黄的稳定性和体外溶出度.

  • 基于共聚维酮的丹参酮ⅡA固体分散体的研究

    作者:蒋艳荣;张振海;夏海建;贾晓斌

    目的:将共聚维酮(PVP-S630)应用于丹参酮ⅡA(TSⅡA)固体分散体的制备,以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度降低固体分散体的吸湿性.方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丹参酮ⅡA固体分散体,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法(SEM)、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等分析方法对其物相进行表征,考察其溶出行为、吸湿特性、稳定性.结果:丹参酮ⅡA和共聚维酮按1:10比例所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丹参酮ⅡA以非晶型分散于载体表面,0.5h体外溶出度可达100%,吸湿性低于同比例制备的聚维酮(PVP-K30)固体分散体,经过3个月稳定性加速试验后,其药物溶出度和含未发生显著性变化.结论:共聚维酮作为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改善丹参酮ⅡA的溶出,引湿性相对较低,稳定性好,具有应用前景.

  • 基于轻质碳酸钙的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的研究

    作者:严红梅;张振海;贾晓斌;蒋艳荣;孙娥

    采用溶剂法制备齐墩果酸-轻质碳酸钙固体分散体,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其微观结构、物理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对其体外溶出行为和稳定性进行考察,研究轻质碳酸钙作为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载体的特性.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显示,齐墩果酸以无定形形式分散于载体中,体外溶出结果表明,齐墩果酸-轻质碳酸钙(1:5)固体分散体在45 min时药物的累积溶出达90%以上;6个月稳定性加速试验结果显示,该固体分散体的药物溶出和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将轻质碳酸钙作为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的载体,能显著改善齐墩果酸的溶出,且其稳定性较好,对实际生产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银杏内酯组分固体分散体微丸释药单元的制备

    作者:刘丹;张振海;陈小云;贾晓斌

    将微晶纤维素和壳聚糖联合应用于银杏内酯组分固体分散体(GKS)微丸的制备,考察银杏内酯组分微丸的溶出性.以微晶纤维素-壳聚糖为复合载体,采用溶剂法制备银杏内酯组分固体分散体,借助差示扫描量热(DSC)对其进行制剂表征,进一步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银杏内酯组分微丸释药单元,考察比较不同类型、不同剂量的黏合剂、载药量和崩解剂对制备银杏内酯组分微丸释药单元影响,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微晶纤维素和壳聚糖按1∶3制备的GKS固体分散体,60 min时药物的体外累积溶出率达到80%以上,银杏内酯组分微丸释药单元能显著改善GKS的溶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振动光谱法研究黄芩苷固体分散体的分散性

    作者:王玮;李晓曼;田京辉;席欣欣;程黎

    目的:用拉曼和红外光谱法研究黄芩苷昔固体分散体的分散性,以期获得一种新的简单易行的检查固体分散体分散性的方法.方法:用溶剂法制备黄芩苷固体分散体,用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别采集黄芩苷、PVP K30,黄芩苷:PVP K30(1:6)的物理混合物及黄芩苷固体分散体的拉曼图谱、红外图谱和X射线衍射图谱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拉曼光谱法支持了采用X射线衍射法得到的药物在固体分散体中以无定形态存在的结果,从而确证了固体分散体中药物结晶态的消失.结论:拉曼光谱法快速、直接、对样品无损伤,是一种新的理想的检查固体分散体分散性的方法.

  • 不同方法制备的丹参酮-多孔二氧化硅固体分散体的比较研究

    作者:蒋艳荣;张振海;丁冬梅;陈小云;孙娥;贾晓斌

    以多孔二氧化硅为载体制备丹参酮固体分散体,比较喷雾干燥法和溶剂法对药物体外溶出度的影响.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法(SEM)、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和傅立叶红外光谱法(FTIR)等技术对固体分散体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考察其体外溶出度.表征结果显示在2种方法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中药物均以非晶形式高度分散.体外溶出度测定结果表明,溶剂法制备的丹参酮固体分散体在45,60 min时,丹参酮Ⅰ,ⅡA的累积溶出度分别为80.9%,84.6%和86.2%,88.7%;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固体分散体45,60 min时,丹参酮Ⅰ,ⅡA的累积溶出度分别为92.7%,95.3%和95.8%,97.1%.喷雾干燥法和溶剂法均能成功制备丹参酮固体分散体,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固体分散体更利于提高溶出度.

  • 羟喜树碱2种固体分散体在SD大鼠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的比较

    作者:吴先闯;郝海军;刘瑜新;宋晓勇;张永州;张红芹

    为了提高羟喜树碱的生物利用度,该研究制备了羟喜树碱固体分散体和羟喜树碱磷脂复合物固体分散体,并评价其溶解度、溶出度.SD大鼠分别灌胃给予羟喜树碱固体分散体和羟喜树碱磷脂复合物固体分散体,取血,以喜树碱为内标,HPLC测定羟喜树碱的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羟喜树碱2种固体分散体的Cmax,AUC0-t及AUC0-∞与原料药相比都有显著性提高.羟喜树碱固体分散体的AUC0-t与原料药的AUC0-t相比提高176.87%;而羟喜树碱磷脂复合物固体分散体提高272.59%.因此,羟喜树碱2种固体分散体可显著性提高羟喜树碱的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但羟喜树碱磷脂复合物固体分散体效果更优.

  • 四氢姜黄素及其固体分散体在小鼠体内药动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作者:廖利;华桦;赵军宁;罗恒;杨安东

    为建立HPLC-MS/MS测定小鼠血浆中四氢姜黄素(THC)浓度的方法,比较四氢姜黄素及其固体分散体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该实验采用200只SPF级KM小鼠随机分为2组,在禁食状态下口服给药(THC及其固体分散体,剂量均按THC计:400 mg·kg-1)的方法,通过HPLC-MS/MS系统测定小鼠给予THC及其固体分散体后15,30,45 min,1,1.5,2,3,4,6,24h血浆中THC的血药浓度,根据药时曲线采用Phoenix WinNonlin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其相对生物利用度(F):F=AUCTHC固体分散体/AUCTHC×100%.经过方法学考证,THC在9.06~972.00 μg·L-1线性良好(R2>0.999),定量下线为2 μg·L-1,低检测限为0.7 μg·L-1,特异性好,无干扰内源性物质,日内和日间精密度≤13%,回收率高且血浆样品稳定性好,表明该测定方法特异、快速、准确、可靠,可满足四氢姜黄素体内药动学研究需要.小鼠口服四氢姜黄素及其固体分散体后的药动学参数如下:Tmax分别为60,15 min,AUC0-t分别为44 500.43 mg·L-1·min,57 497.81 mg·L-1·min,AUC0-∞分别为51 226.00 mg·L-1·min,68 031.48mg·L-1 ·min,MRT0-∞分别为596.915 6 min,661.747 7 min,CLz/F分别为0.007 809 L·min-1·kg-1,0.005 88 L·min-1·kg-1.与四氢姜黄素相比,其固体分散体的平均滞留时间(MRT)和消除半衰期(t1/2)都略有延长,达峰时间(tmax)明显提前,且AUC0-24h,AUC0-∞,Cmax均显著提高,其相对生物利用度是四氢姜黄素的1.34倍.通过该实验,建立了准确、灵敏的适用于小鼠血浆THC含量测定的HPLC-MS/MS检测方法;THC固体分散体较THC相比能明显提高小鼠灌胃的生物利用度.

  • 丹参酮ⅡA二元载体固体分散体的研究

    作者:蒋艳荣;张振海;陆艳;唐静;马甜甜;贾晓斌

    目的:将纳米二氧化硅(nano-silica)和泊洛沙姆188联合应用于丹参酮ⅡA(TSⅡA)固体分散体的制备,考察丹参酮ⅡA固体分散体的溶出度和稳定性.方法:以纳米二氧化硅和泊洛沙姆188为二元载体,采用溶剂法制备丹参酮ⅡA固体分散体,对其物相特征、溶出行为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纳米二氧化硅和泊洛沙姆188按1:3比例制备的丹参酮ⅡA固体分散体,经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以非晶形式存在于载体中;60 min时药物的体外累积溶出率达到90%以上;经过3个月稳定性加速试验后,固体分散体中药物溶出和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丹参酮ⅡA二元载体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改善丹参酮ⅡA的溶出,其稳定性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 黄芩苷固体分散体对小鼠D-氨基半乳糖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超;聂浩;李侃;张燕翔;舒克刚;陈秀娟

    目的 研究黄芩苷固体分散体对小鼠D-氨基半乳糖(D-GaIN)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与单纯黄芩苷进行比较.方法 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D-GaIN模型组(模型组)、联苯双酯[200 mg/(kg·d)]组、黄芩苷[50 mg/(kg·d)]组,以及黄芩苷固体分散体低、高剂量[分别为50、100 mg/(kg·d)]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0.5%CMC-Na 20 mL/kg灌胃,其他组小鼠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各组分别灌胃给药7天后,通过腹腔注射D-GaIN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计算小鼠肝脏、脾脏指数,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肝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炎症坏死广泛,肝脏指数及血清ALT、AST活性升高,肝组织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芩苷固体分散体低、高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小鼠肝脏指数及血清ALT、AST活性降低,肝组织中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肝组织损伤程度显著改善,且黄芩苷固体分散体低剂量组明显优于同等剂量黄芩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芩苷固体分散体对D-GaIN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且效果优于单纯黄芩苷.

  • 现代中药制剂技术概述

    作者:武凤华

    中药制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加工制成各种剂型的制剂.近20年来,随着现代药剂学及有关药学科学的发展,新研究手段及现代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究和生产,使中药制剂突破了常规制剂的传统观念.中药制剂的设计在保证安全、有效、实用的基础上,正朝向定量、定时、定位的研究方向发展.

  • 姜黄素固体分散体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作者:韩刚;姚国贤;原海忠;董月

    目的:探讨姜黄素固体分散体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联苯双酯阳性药物组(100 mg/kg)、姜黄素固体分散体低、高剂量组(100、200mg/kg), 每组10只. 除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外, 其余灌胃给予白酒与脂肪混合乳剂建立酒精性肝损伤模型, 造模的同时给予联苯双酯, 姜黄素固体分散体等药物干预. 给药6 wk后, 测定大鼠血清中ALT, AST活性, 测定肝组织中MDA含量, SOD活性, 用以评价肝损伤程度及氧化应激反应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大鼠肝质量/体质量值显著升高(3.74±0.38 vs 2.25±0.13,P<0.01); 血清中ALT, AST水平显著升高(76.24±9.14 vs 30.13±4.99, 98.85±10.50 vs 39.02±6.79, 均P<0.01); 肝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降低(395.39±28.26 vs 258.18±22.18, P<0.01);MDA含量显著升高(27.00±1.08 vs 12.31±1.26, P<0.01). 与模型组比较, 各治疗组血清AST, ALT水平(AST:29.01±9.24, 55.92±5.49,40.94±4.54; ALT:41.69±3.67, 57.17±10.88,52.59±10.17)均显著降低( P<0.01). 给予姜黄素固体分散体低、高剂量组肝组织中SOD活性显著升高(340.50±36.26, 365.20±36.18, 均P<0.01), 而MDA含量明显下降(15.76±0.68,13.19±0.72, 均P<0.01), 而Bifendate组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姜黄素固体分散体对酒精诱导大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并能降低肝损伤大鼠氧化应激反应.

567 条记录 2/29 页 « 12345678...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