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Excel Visual Basic应用程序语言在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中的应用

    作者:任君刚

    目的:编制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数据处理程序.方法:利用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在Excel中编制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数据处理程序.结果与结论:该程序能用于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数据快速准确处理.

  • 制吴茱萸提取物在肠外翻中的吸收研究及与P-gp的关系

    作者:董宇;张英丰;杨庆;李玉洁;鲍天冬;翁小刚;潘国凤;朱晓新

    目的:用肠外翻模型研究制吴茱萸提取物不同剂量在大鼠不同肠段的体外肠吸收特征及其与P-gp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以吴茱萸碱(evodiamine, Evo)和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 Rut)为制吴茱萸提取物中代表成分,用HPLC对其进行检测,计算Evo和Rut的吸收参数来分析其在肠道的吸收特征.结果:不同剂量时制吴茱萸提取物中Evo和Rut在各肠段经时吸收均为线性,符合零级吸收;Evo和Rut在空肠和回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α)比较没有差异,符合主动转运;结肠中Evo低剂量Kα较低,但在中、高剂量时达到平衡,说明其为主动转运;Rut在结肠中的Kα随剂量增加而增加,符合被动转运.在给药剂量为4mg/mL时,Evo和Rut在各肠段的吸收没有明显差异,加入P-gp抑制剂维拉帕米(verapamil, Ver, 100μM),对Evo和Rut的吸收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制吴茱萸提取物中Evo和Rut为零级吸收,Evo在各肠段均为主动转运,Rut在空肠和回肠中为主动转运,在结肠中为被动转运.Evo和Rut的转运不受P-gp影响.

  • 黄芩苷镁盐和黄芩苷的肠吸收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比较

    作者:许海舰;刘一鑫;刘喜纲;常金花;宋鸿儒;刘翠哲

    目的:比较黄芩苷镁盐和黄芩苷的肠吸收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的异同.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样品中黄芩苷镁盐和黄芩苷的含量,计算黄芩苷镁盐的吸收速率常数(Ka),每小时单位体积的肠吸收量(Abs),表观渗透系数(Papp)等肠吸收动力学参数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等药动学参数,明确黄芩苷镁盐的肠吸收动力学和药动学特征.通过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讨黄芩苷镁盐与黄芩苷在体和体内的吸收差异.结果:肠吸收动力学结果表明黄芩苷镁盐的Ka为黄芩苷的16.33倍,Abs为黄芩苷的1.78倍,Papp为黄芩苷的15.75倍,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但药动学数据显示黄芩苷镁盐的药峰浓度(Cmax),AUC0-t,达峰时间(Tmax)和血浆清除率(CLz)与黄芩苷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黄芩苷比较,黄芩苷镁盐在大鼠肠道的吸收更好,且吸收迅速.黄芩苷镁盐灌胃给药后药动学特征与黄芩苷无显著性差异,原因是黄芩苷镁盐经体内胃酸的作用被还原成为了黄芩苷.

  • 黄连提取物在大鼠肠外翻实验中的吸收研究

    作者:董宇;张英丰;杨庆;李玉洁;鲍天冬;翁小刚;潘国凤;朱晓新

    目的:用肠外翻模型研究黄连提取物不同剂量在大鼠不同肠段的体外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以小檗碱(berberatine,BER)和巴马汀(palmatine,PAL)为黄连提取物中代表成分,用HPLC对其进行检测,计算BER和PAL的吸收参数来分析其在肠道的吸收特征.结果:不同剂量时黄连提取物中BER和PAL在各肠段均为线性吸收,R2均大于0.9,符合零级吸收速率;BER和PAL的吸收速率常数(Kα)均随黄连提取物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表明其为被动吸收.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实验表明,空肠对BER和PAL吸收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其次为回肠和结肠.结论:不同剂量黄连提取物中的BER和PAL在肠道不同部位吸收均符合零级吸收速率,其吸收形式可能为被动吸收.

  • 黄连提取物中盐酸小檗碱及药根碱大鼠在体肠吸收特征的研究

    作者:谭晓梅;郭友立;钟玉飞

    目的:研究黄连提取物中盐酸小檗碱(berberine,BER)、盐酸药根碱(jatrorrhizine,JAT)在大鼠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回流实验,主要从吸收部位、药物浓度两方面对黄连提取物中BER和JAT的肠段吸收特征进行研究.结果:黄连提取物中BER和JAT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1540,0.116 0,0.979 3,0.679 5 h~(-1)和0.074 3,0.056 4,0.045 6,0.023 4 h~(-1);BER和JAT在肠道中的吸收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小肠中上部对BER和JAT的吸收具有明显的优势;黄连提取物在22~88 mg·L~(-1),BER和JAT的吸收量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无高浓度饱和现象,K_a值基本保持不变.结论:盐酸小檗碱和盐酸药根碱在大鼠肠道中均有吸收,其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 戊己丸不同配伍对小檗碱、巴马汀吸收的影响

    作者:王怡薇;李玉洁;王彦礼;杨伟鹏;陈颖;张东;杨庆;张英丰;李涛;朱晓新

    目的:应用大鼠原位循环肠肝灌流模型,考察戊己丸不同配伍对戊己丸中黄连代表成分小檗碱、巴马汀的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得到戊己丸12个配伍方(3个单味药和9个配伍方),经十二指肠给药,于不同时间(0,1,5,10,15,30,60,90,120 min)采集灌流液,LC-MS检测小檗碱、巴马汀的含量,计算其吸收分数,吸收速率常数(KΔ).结果:吴茱萸与小檗碱、巴马汀的吸收分数,吸收速率常数(Ka)之间呈负相关,并得到了促进小檗碱、巴马汀吸收的优配伍比例黄连-吴茱萸-白芍3∶1∶3.结论:吴茱萸抑制黄连代表成分的吸收,而且黄连、吴茱萸、白芍配伍比例不同,小檗碱、巴马汀的吸收量、吸收速度也有较大差异.

  • 丰城鸡血藤中刺芒柄花素的大鼠肠吸收研究

    作者:刘亚丽;熊贤兵;苏丹;宋永贵;张凌;杨世林

    利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HPLC测定灌流液中刺芒柄花素含量,分别考察刺芒柄花素质量浓度、不同肠段以及P-糖蛋白抑制剂对刺芒柄花素肠吸收的影响,得出丰城鸡血藤中刺芒柄花素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机制.实验结果显示灌流液中刺芒柄花素质量浓度对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无显著性影响;刺芒柄花素在小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显著,但其Ka显著大于在结肠处的值(P<0.05),小肠段和结肠段的Papp无显著性差异;P-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对刺芒柄花素在各肠段的Ka和Papp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刺芒柄花素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不存在饱和吸收;其在全肠段的吸收较好,吸收窗主要在小肠,且小肠内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刺芒柄花素可能是P-糖蛋白的底物.

  • 外翻肠囊法研究肝豆汤醇提物主要成分的肠吸收特征

    作者:刘艺;程梅梅;董健健;周安

    为了探究复方肝豆汤醇提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肠吸收特性,该文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选择肝豆汤醇提物中盐酸小檗碱、槲皮素、山柰素、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6种主要成分作为考察对象,评价各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结果表明,肝豆汤醇提物中6种成分均可进入肠囊,在高、中、低3种不同质量浓度的肝豆汤醇提物中,盐酸小檗碱、槲皮素、山柰素3种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均为线性吸收,符合零级吸收速率,且在空肠与回肠中吸收速率常数Ka随着剂量增加均增加(P<0.05),符合被动吸收;而大黄酸在空肠和回肠中的Ka随着剂量增加并无显著性差异,符合主动转运.大黄酚和芦荟大黄素2种成分在肠段中吸收均较差.提示肠囊对肝豆汤醇提物中药物成分吸收具有选择性,各成分在肠囊中的吸收特征并不完全相同.

  • 荭草提取物的肠外翻吸收研究

    作者:刘跃;唐丽;曹旭;郑林;王爱民;黄勇

    利用肠外翻模型研究荭草提取物不同剂量在大鼠不同肠段的体外肠吸收特征.采用UPLC-MS/MS检测不同肠段中原儿茶酸,异荭草素,荭草素,牡荆素,木犀草苷,槲皮苷及山柰素鼠李糖苷含量,比较荭草提取物中各化学成分在各肠段的吸收情况,并计算提取物中各成分的吸收参数,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析考察对吸收参数影响的显著性,进一步分析其在不同部位的吸收特征.荭草提取物不同浓度时原儿茶酸等7种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均为线性吸收,其回归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5,符合零级吸收速率,肠吸收速率(Ka)随着荭草提取物浓度增加呈线性增加(R2>0.95),表明各成分以被动扩散机制吸收;所考察成分在不同肠段肠囊的吸收速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各成分在各肠道的吸收趋势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于结肠.肠囊对荭草中化学成分的吸收透过有选择性,外翻肠囊法可评价其多成分的肠吸收特性.

  • 白头翁皂苷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研究

    作者:刘亚丽;宋永贵;关志宇;张凌;杨世林;王萌;陈振华;苏丹

    建立HPLC-ELSD法对白头翁皂苷在大鼠体内的小肠吸收情况进行考察.结果显示5种白头翁皂苷中B3和BD的吸收系数(Ka),B3和B7的渗透系数(Peff)在不同肠段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5种白头翁皂苷的渗透系数(Peff)在不同肠段的吸收为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0.05 ~2.5 g· L-1质量浓度内,5种白头翁皂苷随着浓度提高出现过饱和现象,该类皂苷在十二指肠的渗透系数(Peff)与浓度间的线性关系不明显(0.600 7≤R2≤0.772 7);加入地高辛后,白头翁皂苷的渗透系数明显降低,而加入维拉帕米后,渗透系数明显提高,其中B3,BD,B7和B11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B3,BD,B7受吸收部位影响较大,十二指肠是该类皂苷的主要吸收部位;白头翁皂苷不完全依赖浓度梯度转运,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参与了药物的转运过程,其小肠吸收机制并不完全为被动转运;白头翁皂苷可能是P-gp底物.

  • 丁香苦苷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作者:曹颖;李永吉;吕邵娃;王艳宏

    目的:研究中药单体丁香苦苷的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运用单向灌流模型、采用HPLC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分别研究吸收部位、药物质量浓度、pH以P-糖蛋白抑制剂对丁香苦苷吸收的影响.结果:丁香苦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02 55,0.006 30,0.009 00,0.007 99 min-1;不同的药物质量浓度0.090,0.180,0.360g·L-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03 70,0.007 08,0.006 94 min-1;不同的pH 7.4,6.8,5.0时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07 33,0.007 47,0.003 62 min-1.P-糖蛋白抑制剂对丁香苦苷肠吸收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丁香苦苷在肠道下部吸收较好;药物浓度低时,吸收速率常数小,中、高浓度时,吸收速率常数增大;在pH 5.0~7.4,pH 5.0吸收速率常数较小,pH 6.8,7.4吸收速率常数增大,丁香苦苷为p-糖蛋白底物.

  • 瑞巴派特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作者:黄月英;卞俊

    目的 研究瑞巴派特在体胃肠道吸收动力学的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胃部定时取样和单向肠灌流技术,HPLC法测定瑞巴派特的含量,对瑞巴派特在大鼠胃部和不同肠段吸收进行研究.结果 在0~120 min,大鼠胃部吸收呈线性吸收规律,120 min后胃中平均吸收率为28.47%;瑞巴派特在不同肠段的净累计吸收量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并与瑞巴派特吸收速率常数Ka顺序保持一致;瑞巴派特在20~100 μg ·ml-1对小肠吸收速率常数Ka无影响.结论 瑞巴派特为全胃肠道吸收药物,以胃和十二指肠为主要吸收部位,提示瑞巴派特可以设计制成缓控释制剂.

  • 诺模图法预测口服给药的吸收速率常数

    作者:李玉红;赵欣;嵇晴;徐建国;孙瑞元

    目的:用已知的达峰时间(tpeak)和消除速率常数(ke)建立诺模法,估算口服给药的吸收速率常数(ka).方法:根据口服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曲线方程和tpeak、ka和ke的函数关系,进行数学推导建立诺模图.应用诺模图分析46个药物的ka与数学解析法计算的ka,比较评价诺模图的准确度.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18位健康志愿者羧甲司坦的血药浓度,将羧甲司坦实测血药浓度与由ka结合其他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计血药浓度比较,评估诺模图执行误差.结果:诺模图估算的ka值与解析法计算的ka值接近;MDPE和MDAPE执行误差分别为1.32%,18.15%.结论:本文设计的诺模图准确可靠,执行误差符合临床药代动力学要求.可为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方法.

  • 甲磺酸二氢麦角毒碱溶液鼻黏膜吸收的研究

    作者:刘广利;唐星

    目的:研究甲磺酸二氢麦角毒碱溶液鼻黏膜吸收规律.方法:考察甲磺酸二氢麦角毒碱在大鼠鼻腔洗出液中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以大鼠在体鼻循环为实验模型,研究甲磺酸二氢麦角毒碱溶液的鼻黏膜吸收规律.结果:甲磺酸二氢麦角毒碱在鼻黏膜洗出液中稳定性良好,当循环液体积为5 mL,流速为2.5 mL·min-1时,甲磺酸二氢麦角毒碱溶液鼻黏膜吸收速率常数K不随药物浓度发生变化.结论:甲磺酸二氢麦角毒碱溶液鼻黏膜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其鼻黏膜平均吸收速率常数K为5.94×10-3min-1.

  •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灯盏乙素-PEG酯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作者:周庆颂;蒋学华;樊新星

    目的考察灯盏乙素-聚乙二醇(PEG)酯在大鼠各肠段吸收动力学特征及不同的药物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对吸收的影响,以探讨PEG修饰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对小分子药物口服吸收的影响规律.方法应用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法.结果灯盏乙素-PEG400酯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132 6,0.079 9,0.081 9 h-1;不同浓度的灯盏乙素(30,100,200 mg·L-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29 2,0.033 8,0.030 6 h-1;不同浓度的灯盏乙素-PEG400酯(40,130,260 mg·L-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157 7,0.162 4,0.170 8 h-1;灯盏乙素,灯盏乙素-PEG200,400,1000酯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33 8,0.154 7,0.162 4,0.068 0 h-1.结论灯盏乙素经PEG化后,口服吸收明显增加,但随着PEG片断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其PEG化物的吸收相应减少;灯盏乙素-PEG酯在十二指肠吸收较好;药物浓度对吸收速率常数无影响,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 延胡索乙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与立体选择性特征研究

    作者:洪战英;范国荣;柴逸峰;闻俊;殷学平;吴玉田

    目的 研究延胡索乙素在大鼠小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和立体选择性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小肠灌流实验和在体分离肠袢实验,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分别测定酚红和延胡索乙素的含量,手性固定相拆分法测定延胡索乙素对映体的峰面积比值.结果 延胡索乙素在不同药物质量浓度10,25,50 mg·L-1时,肠吸收速率常数Kz分别为0.403,0.461,0.402 h-1;不同pH值4.5,6.5,8.0时Kz分别为0.353,0.458,0.409 h-1;在体动物实验测得延胡索乙素对映体间的峰面积比值均接近0.5:0.5.结论 不同的药物浓度和pH值对延胡索乙素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无显著影响,药物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延胡索乙素两对映体在体肠吸收没有差异,不存在立体选择性.

  • 罗格列酮马来酸盐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作者:陈大为;邹艳霜;梁玉柱;刘丹华

    目的分别考察罗格列酮马来酸盐在大鼠各肠段: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及不同的药物浓度和pH值的影响.方法应用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方法.结果罗格列酮马来酸盐在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46 8,0.076 6,0.104 5 h-1;不同的药物浓度:20,30,45 μg·mL-1在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76 6,0.071 4,0.078 2 h-1;不同的pH值:7.4,7.1,6.8,6.5时在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76 6,0.079 8,0.086 8,0.088 8 h-1.结论罗格列酮马来酸盐在肠道中下部吸收较好;药物浓度对吸收速率常数无影响;在pH6.5~7.4范围内,随药物溶液pH值的减小,药物吸收速率常数逐渐增加,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 汉防己甲素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研究

    作者:张颖;蒋学华

    目的 研究汉防己甲素在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段灌流实验,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酚红和汉防己甲素的量,分别研究药物质量浓度和吸收部位对汉防己甲素吸收的影响.结果 在5.4~21.8 μg/mL药物质量浓度对小肠吸收速率常数(Ka)无影响;各肠段的Ka回肠>空肠>结肠>十二指肠,分别为0.168 6、0.126 0、0.125 4、0.110 9 h-1.结论 汉防己甲素的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汉防己甲素在各肠段均有较好的吸收.

  • 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小檗碱磷脂固体分散体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作者:马永贵;袁龙;王文清;方建国;施春阳

    目的 比较盐酸小檗碱(BBH)及其磷脂固体分散体(BBH-PSD)的肠吸收特点,探讨磷脂固体分散体技术提高小檗碱生物利用度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单向灌流模型,HPLC法测定在体灌流液中小檗碱的质量浓度变化,分别考察不同部位、不同灌流体积流量、不同质量浓度对BBH和BBH-PSD肠吸收特性的影响,以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为指标.结果 BBH和BBH-PSD在空肠吸收快,BBH-PSD在空肠的Ka和Papp显著高于BBH (P<0.05);BBH-PSD在体积流量为0.2、0.4、0.8 mL/min下的Ka和Papp均显著高于BBH (P<0.05);质量浓度的增加对BBH肠吸收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随着BBH-PSD质量浓度的增加可显著增加BBH的肠吸收(P<0.05).结论 磷脂固体分散体技术可促进小檗碱在各个肠段的吸收,尤其是空肠,其促进吸收机制与提高小檗碱渗透性、增强单纯扩散有关.

  • 基于单向灌流法的葛根素羧甲基壳聚糖微球肠吸收特性研究

    作者:刘诗雨;柏希慧;董林娟;王昌利;宋逍

    目的 考察葛根素羧甲基壳聚糖微球的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以HPLC法测定葛根素的量,分别考察不同灌流体积流量、药物质量浓度、肠段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并对比了葛根素原料药及载药微球的吸收特性.结果 灌流体积流量对葛根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有显著性影响(P<0.05);葛根素的质量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性影响(P>0.05);葛根素在空肠和回肠的K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大于在十二指肠处的值(P<0.05);载药微球在空肠的Ka和Papp值显著高于葛根素原料药(P<0.05).结论 葛根素羧甲基微球中葛根素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其在空肠和回肠段吸收较好,羧甲基壳聚糖作为载体能显著提高葛根素的吸收.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