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视网膜脱离行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张贵华;陈伟奇;陈浩宇;林杜生;郑建龙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37例的资料.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角膜内皮镜等检查,比较后囊完整组与后囊破裂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并比较后囊完整时全氟丙烷(C3F8)填充组与硅油填充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超声乳化绝对时间、手术时间、后囊状态及眼内填充物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角膜内皮细胞平均丢失率为(12.13±9.91)%.后囊破裂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6.68 ±11.04)%,高于后囊完整组的(11.16±9.43)%,P<0.05);后囊完整时C3F8填充组与硅油填充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超声乳化绝对时间越长,手术时间越长,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越高.结论 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引起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减少超声乳化绝对时间、手术时间及保持晶状体后囊完整性可以减少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后囊完整时,玻璃体腔填充物的性质对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没有影响.

  • 应用25 G+与20 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比较

    作者:朱萍;邱凤霞;王希铭;范传峰

    目的:比较25 G+和20 G玻璃体切除器在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1例(21眼)行25 G+玻璃体手术和25例(25眼)行20 G玻璃体手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对手术所需时间、术后解剖复位率和术后眼压等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25 G+组和20 G组的手术所需时间分别为(58.9±4.3) min和(71.8±5.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33,P=0.0001),而术后视网膜复位率相同,两组解剖复位率均为100%。术后眼压(术后1 d、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0,P=0.494;t=0.504,P=0.617)。结论25 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肯定,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 充气视网膜固定术治疗上方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作者:刘炳乾;邵毅;丁亚梅;熊杰;张自平

    目的 观察充气视网膜固定术治疗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21眼)上方局限性RRD行充气视网膜固定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和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6~9个月.结果 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7眼,手术成功率为80.9%.术前术后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视力较术前好(t =3.53,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充气视网膜固定术治疗上方RRD一次手术复位率高,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再次手术效果不受影响.可以作为部分RRD的首选治疗.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析

    作者:张沧霞

    目的 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6年5月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2例(12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均行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广泛视网膜激光光凝及硅油填充术,术后局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散瞳滴眼液应用联合中药口服.术后2周~2个月行双眼FFA检查,明确术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期.其中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7例,补充完成广泛视网膜光凝.12例均于3个月后行硅油取出术,继续随访3个月以上,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视网膜均在位.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首先处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及时行FFA,在其指导下进行广泛视网膜激光光凝.

  • 巩膜外冷凝小量气囊垫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

    作者:刘都红;刘艳平;高峰;张华

    目的 观察巩膜外冷凝联合小量气囊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对34例(34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视网膜外冷凝联合小量气囊垫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7d放气抽出气囊,随访5~12个月,观察视网膜复位、矫正视力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34眼中,视网膜复位31眼,占91.18%,视网膜复位不良3眼,其中不规则裂孔1眼,人工晶状体跟2眼.此3眼中2眼行巩膜扣带术,1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惰性气体填充,术后视网膜复位,术中均发现遗漏裂孔而致第一次手术失败.视网膜复位31眼中,术后1个月视网膜脱离复发3眼,2眼为马蹄形裂孔位于上部象限,1眼为人工晶状体眼.此3眼中1眼行巩膜扣带术,2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复位.末次随访时,32眼视网膜复位,矫正视力提高5~10行23眼,占67.65%,提高3~4行8眼,占23.53%,无明显变化3眼,占8.82%,所有患眼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巩膜外冷凝联合小量气囊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且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预留其他手术的术野多.

  • 改良式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李志勇;李云环

    目的 探讨改良式巩膜扣带术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7例(17眼),行改良式巩膜扣带术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随访6~12个月,平均(8.85 ±1.87)月.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6例,占94.12%.术后视力:视力改善者14例,占82.35%.术后并发症:高眼压5例,占29.41%,用降眼压药物控制后均眼压正常.新裂孔形成1例,占5.88%.玻璃体浑浊8例,占47.06%.结论 改良式巩膜扣带术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高度近视硅油填充手术后眼轴长度测量值变化的研究

    作者:梁迎娟;陈悦;王文战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伴视网膜脱离硅油填充手术后眼轴长度测量值的变化,为确定人工晶状体(IOL)度数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4例(27眼)高度近视伴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需行硅油填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硅油填充前以IOLMaster进行IOL度数测量,硅油填充后3个月以上,再次用IOLMaster进行IOL度数测量.两次测量均记录眼轴长度、信噪比和中央前房深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眼轴长度测量结果:硅油填充前为(28.715±0.862)mm,硅油填充后为(29.338±0.72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6,P=0.028).组合信号信噪比:硅油填充前为92.445±30.815,硅油填充后为81.510±27.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3,P=0.030).中央前房深度:硅油填充前为(3.575±0.166)μm,硅油填充后为(3.621±0.446)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6,P=0.928).结论 高度近视硅油填充后,眼轴长度测量结果较实际长度变长,如需行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时,有必要以硅油填充前IOLMaster测量结果进行校正.

  • 小手术量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

    作者:岳立晖;游昌涛

    目的 探讨小手术量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无放液巩膜外加压联合冷凝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82例(82眼)的临床效果.结果 一次手术治愈77只眼,占93.90%;经两次手术治愈3只眼,占3.66%,1只眼改为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光凝和C3F8填充术治愈,1眼放弃.随访1年,小手术量手术的总治愈率97.56%,无其它并发症.结论 对于合适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应用小量外眼手术治疗同样达到大治疗效果.

  • 广角观察系统下巩膜扣带术与常规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比较

    作者:李秀娟;贾恒;吕晓贝;葛自鹏

    目的 比较广角观察系统辅助下巩膜扣带术与常规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108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4只眼)在广角观察系统辅助下巩膜扣带术;对照组(54只眼)在常规间接检眼镜辅助下行巩膜扣带术.术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视力、眼压、屈光度、视网膜脱离范围、有无黄斑脱离、视网膜下增生条索及视网膜裂孔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为12个月.结果 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一次手术成功率、术后视力和并发症的情况.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联合或不联合环扎)明显短于常规组(t=-12.735,-18.037;P=0.000,0.000).观察组的一次手术成功率为94.44%,与常规组的92.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6,P=0.917).术后1个月随访,观察组的视力优于常规组(t=-6.009,P=0.000).两组之间视力在术后3个月(t=-1.202,P=0.214)、6个月(t=-0.084,P=0.657)及12个月(t=-1.216,P=0.355)随访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广角观察系统辅助下巩膜扣带术效果良好,与常规巩膜扣带术相比手术时间较短,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 高危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脱离不同手术方式效果的比较

    作者:万文萃;金学民;杨果果;刘宇莹;庞雪娜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易于发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术后易于发生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74例(74眼),包括视网膜脱离超过2个象限,或视网膜裂孔大于一个钟点位,或术前有PVR,或玻璃体积血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组36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巩膜环扎术组38例,两组术前一般条件相似.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比较手术效果,比较的指标为单次手术复位率.结果 联合手术的单次手术复位率为78.95%,明显高于单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44.44%(x2=0.025,P=0.017).结论 术后易于发生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巩膜环扎术的单次手术解剖复位率高.

  • 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裂孔周围光凝术的效果观察

    作者:肖潇;杜兆江;杨格强;张雯;王晟宇

    目的 观察巩膜扣带术裂孔周围光凝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1例(41眼)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为在间接检眼镜直视下顶压定位视网膜裂孔.使用放射状硅胶海绵垫压视网膜裂孔区,不做环扎术.术后视网膜裂孔周围行激光光凝.随访3~18个月.结果 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37眼(90.24%),失败4眼(9.76%),这4眼中术后3 d内再次行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手术3眼复位,终手术复位成功率为97.57%.结论 大多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以由巩膜扣带术及术后裂孔周围光凝术而治愈.

  • 手术显微镜下微创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李云鹏;李丹丹;曾蕊;杨嘉嵩

    目的 评价手术显微镜下微创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手术显微镜下行微创巩膜扣带手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72例(74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历时、术后的眼底和眼表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 手术平均用时(26.7±20.2) min.术后1周,68眼视网膜复位;3眼术后3d视网膜下液仍未吸收,予以空气0.6ml注入.2眼视网膜成功复位,1眼再次注入空气后视网膜复位.1眼加压脊前形成鱼嘴样缝隙,行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复位.随访期间,74眼中有2眼出现新的视网膜裂孔并引起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后视网膜均得到复位.术前佳矫正视力(LogMAR)平均为1.32±0.37;术后末次随访佳矫正视力平均为0.12±0.1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2,P<0.001).结论 手术显微镜下微创巩膜扣带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改良充气视网膜固定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薛黎萍;吴敏;胡敏;孙晓梅;彭亚力;徐文荣;杨静菲

    目的:评估改良的充气视网膜固定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36例(36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视网膜冷凝联合眼内气体( SF6)填充术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经巩膜的冷凝术联合SF6气体填充术,根据裂孔的位置术后选择恰当体位。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及并发症。对失败病例做具体分析。结果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28眼(77.78%),6眼(14.67%)二次行巩膜外冷凝联合扣带术获得视网膜复位。2眼(5.55%)行玻璃体切除联合C2 F6填充获得视网膜复位,所有病例终复位率为100%。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明显提高( P<0.01)。结论改良充气视网膜固定术是治疗新鲜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一种简易而有效的手术方法。

  • 小量巩膜扣带术与传统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比较

    作者:刘盛春;钟凌;余海江

    目的:比较小量巩膜扣带术与传统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小量巩膜扣带术40例(40眼)作为A组,随机选择同期的传统巩膜扣带术40例(40眼)作为B组(对照组)。 A组采用冷凝及硅海绵节段性垫压,B组行巩膜穿刺放液,冷凝,硅橡胶垫压,联合或不联合环扎。术后随访比较两组的视力提高率、视网膜复位率、复位所需时间、手术持续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B两组视力提高率分别为70.0%和62.5%,视网膜首次复位率分别为82.5%和87.5%,复位所需时间分别为(2.12±1.43)d和(1.77±1.14)d,三项数据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78、0.531、0.755)。手术持续时间A组为(51.70±7.63)min,B组为(77.58±11.61)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 A组并发症5例,4例为术后高眼压,1例为硅海绵暴露;B组并发症14例,包括术中眼内出血2例,术后高眼压8例,硅橡胶暴露1例,葡萄膜炎2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2)。结论两种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功率相似,小量巩膜扣带术手术操作时间较短,损伤小,并发症少,因而更易于被术者和患者所接受。

  •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改变

    作者:杨煜生;杨天舒;王伟;杨正印

    目的 分析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垫压术后黄斑区形态改变.方法 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3例,经间接检眼镜下巩膜扣带术和(或)联合环扎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分别于术后1周、1月、3月、6月复查视力、眼底检查和频域OCT检查并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1周时,佳矫正视力0.05 ~0.3,较术前提高(P=0.015);OCT显示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占11.6%,好转者占44.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术后3个月时,佳矫正视力0.3 ~0.6,提高2行以上者占76.7%.术后12个月佳矫正视力0.3 ~1.0,提高2行以上者占93.0%,与术后3个月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5),与术后6个月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黄斑区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者占90.7%,与术后6个月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8).结论 频域OCT检查能够发现临床眼底检查不能发现的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的存在,黄斑区视网膜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结构连续性中断,进而为预测累及黄斑区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恢复进程及病情解释提供依据.

  • 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唐恺;于雷雷;宋雪玲;宋丽娜;荣运久

    目的 探讨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3年6月我院眼科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29例(29眼).根据视网膜裂孔大小及位置,玻璃体内注射C3F8气体0.3 ~0.6 ml,视网膜裂孔闭合后行裂孔周围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随访3个月~1年,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及并发症.结果 23例经一次眼内充气后视网膜复位,3例行2次眼内注气后复位,2例改行巩膜扣带术,1例改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充气固定术,终全组29例视网膜均复位,复位率为100%,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对无明显增生改变的上半部视网膜小裂孔的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率高,技术要求低,并发症少.

  • 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治疗巩膜扣带术后残留视网膜脱离

    作者:郭斌;范钦华;张志强;花雷

    目的 观察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治疗巩膜扣带术后残留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经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治疗巩膜扣带术后残留视网膜脱离13例(13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或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其中PVR A级3眼,B级6眼,C1级3眼,C2级1眼;黄斑部脱离4眼.眼轴长度21.45-28.47 mm.前次手术采用单纯巩膜外加压8眼,环扎联合加压3眼,环扎联合加压、注气2眼.患眼于本次术中玻璃体腔内注入纯全氟丙烷(C3F8)气体0.5-1.0ml,术后严密观察,保持适当体位,确保气泡封闭裂孔.结果 手术后随访2-13月,12眼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因PVR进展视网膜下液增多,视网膜未复位,后行玻璃体手术.手术后9眼视力提高,3眼视力不变,1眼视力下降.结论 巩膜扣带术后残留视网膜脱离可以通过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获得视网膜解剖复位,视力改善.

  • 小量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向艳;杨红;李涛;杜皓;罗班;杨华静;陈博

    目的 分析小量巩膜外垫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62例(165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均采用小量巩膜外垫压术(即不放液,节段性巩膜外垫压术)治疗.术中不进行视网膜下液放液,只对视网膜裂孔进行冷凝及小范围的巩膜外垫压.结果 术后视网膜复位156只眼(94.55%),154只眼l周内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术后复位不良的9只眼中的4只眼上方球形视网膜脱离者辅以玻璃体腔气体填充(10%C3F8)后复位,4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另1只眼放弃治疗.小量巩膜外垫压术并发症少,其中20只眼(12.12%)出现一过性高眼压,经局部或全身降眼压治疗,术后3~5d眼压恢复正常.均无眼内出血、感染或视网膜嵌顿发生.术后屈光状态随访3~6个月后接近术前.结论 小量巩膜外垫压术是一种不放液的、仅限于裂孔区的节段性巩膜外垫压手术,并发症少,二次手术率低,是值得推荐的经外路手术方式,对于玻璃体视网膜增生C1级以下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及球形视网膜脱离均可以考虑该术式.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与玻璃体切除术效果比较

    作者:宋莉;沙翔垠;杨瑞明;郑瑜;吴兴萍;邹湖涌;文晔

    目的 比较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效果.方法 累及黄斑的伴轻中度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RRD 45例(45只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27例(27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B组,18例(18只眼)行巩膜扣带术.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眼压、并发症及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结果 两组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力提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155;x2 =0.417,P=0.519);术后白内障的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61,P=0.018);两组一过性高眼压、视网膜前膜及视物变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831,0.011,0.234;P=0.176,0.915,0.628),两组在术后1个月仍存在视网膜下液者,B组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162,P=0.000).结论 对于累及黄斑的伴轻中度PVR的RRD,巩膜扣带术与玻璃体切除术都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虽然微创技术的发展使玻璃体切除术有成为治疗RRD主要术式的趋势,但巩膜扣带术仍然不失为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

  • 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伴玻璃体积血的视网膜脱离

    作者:董淑倩;李秋明;李洋;郭洁;郑春燕;闫琼

    目的 评价无惰性气体无硅油填充的玻璃体切除联合小量巩膜扣带术治疗伴玻璃体积血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5月99例(99只眼)RRD伴玻璃体积血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了玻璃体切除联合小量巩膜扣带术.结果 99只眼均为局限性非增生性视网膜脱离,其中67只眼有外伤史.裂孔均位于一个象限,下方裂孔 73只眼占73.74%.术中玻璃体腔气液交换后空气填充21只眼(21.21%),余78只眼(78.79%)为灌注液填充.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92.93%,终视网膜复位率100.00%.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x2=68.561,P=0.000).末次随访时,术后平均眼压(17.92±2.45) mmHg(1 mmHg=0.133kPa)较术前眼压(14.55±3.81) mmHg升高(t=4.315,P=0.000),但均在正常范围.术中及术后未见并发症出现.结论 无惰性气体无硅油填充的玻璃体切除联合小量巩膜扣带术可治疗伴玻璃体积血的RRD,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