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分辨MRI颅内动脉瘤瘤壁环形强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付其昌;管生;郭新宾;徐浩文

    目的:探讨高分辨MRI(HR-MRI)中颅内动脉瘤瘤壁环形强化(CAWE)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41例行钆剂增强3.0 T HR-MRI检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血管影像医师独立阅片,确定患者的颅内动脉瘤瘤壁是否出现CAWE。其中颅内不稳定动脉瘤患者25例,颅内稳定动脉瘤患者16例。对两名医师诊断CAWE结果的一致性进行kappa 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瘤影像特征CAWE、个数、位置、大小等以及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危险因素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41例患者共发现颅内动脉瘤47个,其中颅内不稳定动脉瘤29个、颅内稳定动脉瘤18个;两名有经验的神经血管影像医师诊断CAWE 结果的一致性较好(κ=0.828,95% CI:0.668~0.989);颅内不稳定动脉瘤的CAWE明显较颅内稳定动脉瘤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9%(22/29)比33.3%(6/18);χ2=8.341,P =0.004];颅内不稳定动脉瘤患者的年龄<60岁者较颅内稳定动脉瘤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0%(17/25)比31.2%(5/16);χ2=5.299,P =0.021];而两组颅内动脉瘤均个数、位置、大小以及包括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AWE多明显见于颅内不稳定动脉瘤,能将症状性、形态改变及破裂的颅内动脉瘤与颅内稳定动脉瘤鉴别。

  • 高分辨磁共振对颅内动脉瘤壁成像的初步评估

    作者:瞿米睿;王驰;陈士跃;段国礼;吕楠;刘建民;黄清海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 HR-MRI)管壁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收治54例66个动脉瘤患者的3.0 T HR-MRI多序列管壁成像资料,比较其中49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瘤壁强化组(18例,21个动脉瘤)与未强化组(31例,40个动脉瘤)的动脉瘤病变特征,分析影响破裂的危险因素。将另外5例破裂动脉瘤作为对照组,按照动脉瘤大小、部位及临床基本特征以1∶2比例从UIA中选取基线匹配患者10例作为未破裂组,比较两组动脉瘤病变特征。结果(1) HR-MRI显示瘤壁强化与否在不同动脉瘤的位置、瘤体大小、是否为宽颈动脉瘤、瘤高与颈宽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瘤体体率<2组与≥2组的强化率分别为20.0%(8/40)和61.9%(13/21),破裂组动脉瘤子囊发生率高于未破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瘤颈宽度、瘤体体率、瘤高与颈宽比值和强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研究初步结果显示, HR-MRI动脉瘤壁强化与动脉瘤破裂有相关的趋势,但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随访研究。

  • 疑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肥厚性硬脑膜炎一例

    作者:吴隆飞;吴迪;赵文博;杨婷婷;段建钢;吉训明

    患者男,65岁,主因“发作性头痛4年余”于2016年3月7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于2011年11月劳累后出现头痛,主要表现为右侧颞部轻度间断性胀痛,偶可缓解。2014年6月患者出现双侧颞部间断性胀痛,程度较前加重且伴视物不清,于外院就诊并行头部MR 静脉成像( MRV)及全脑DSA,示右侧横窦、乙状窦未显影(图1,2),腰椎穿刺压力为220 mmH 2 O,其余检查未见异常,考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给予抗凝及脱水降颅压治疗,上述症状稍有缓解。2015年5月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意识障碍伴肢体抽搐,于外院就诊考虑为与CVST相关性癫痫,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后症状未再发作,遂自行停用抗癫痫药物,并继续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期间头痛症状仍有反复发作。为求进一步诊治于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史及吸烟史。体格检查:血压160/100 mmHg,意识清楚,痛苦面容,双眼视力下降,右侧眼底视乳头水肿,其余颅神经未见异常,感觉无异常,四肢肌力Ⅴ级,双侧腱反射正常引出,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心肺腹部未见异常。辅助检查:类风湿因子20.10 IU/ ml(参考值0~20 IU/ ml),C反应蛋白148 mg/ L(参考值1~8 mg/ L)。血尿便常规、生化、凝血、肝炎、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结核、肿瘤标记物、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抗心磷脂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抗核抗体谱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及腹部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腰椎穿刺压力>330 mmH 2 O,脑脊液蛋白820 mg / L(参考值150~450 mg / L),脑脊液氯109 mmol / L(参考值118~128 mmol/L),IgA 39 mg/ L(参考值0~2 mg/ L),IgM 11.9 mg/ L(参考值0~2.0 mg/ L),IgG 214.0 mg/ L(参考值4.8~58.6 mg/ L),脑脊液IgG寡克隆区带、血清IgG寡克隆区带、脑脊液特异IgG寡克隆区带阳性,脑脊液IgG 鞘内合成率78.69 mg /24 h (参考值0~9.00 mg /24 h),脑脊液常规、糖、涂片、病理检查均未见异常。颈静脉超声:右侧颈内静脉流速减低(考虑与颅内静脉窦病变相关)。眼底摄像:双侧视乳头水肿,以右侧为著(图3)。入院后复查头部MRV,仍示右侧横窦、乙状窦未显影。头部MRI未提示静脉窦血栓异常信号。头部高分辨MRI黑血序列(magnetic resonance black-blood thrombus imaging,MRBTI)未见静脉窦血栓异常信号(图4);强化后见大脑镰及小脑幕部分硬脑膜增厚强化(图5)。头部增强MRI提示大脑镰、小脑幕异常增厚强化(图6)。更正诊断为“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 HCP)”,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 g,1次/ d,静脉滴注,每3天减半,直至15 mg,1次/ d,持续口服。激素治疗第2天起,患者头痛明显缓解,7 d后视物不清略缓解,复查腰椎穿刺压力降至250 mmH 2 O。14 d后复查头部增强MRI,示硬脑膜增厚强化较前明显减轻(图7)。复查眼底照相可见视乳头水肿较前缓解(图8)。患者于2016年3月30日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激素治疗,2016年7月患者于外院复查腰椎穿刺压力已降至正常(<180 mmH 2 O),随访期间头痛未再发作。

  • 致缺血性卒中颅内动脉夹层的MRI评估价值

    作者:李竹浩;陈红兵;曾进胜;洪华;刘刚;张爱武;张健;罗柏宁

    目的:探讨常规MRI、MR血管成像(MRA)和高分辨MRI诊断致缺血性卒中的颅内动脉夹层(IAD)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59例于2008年8月至2015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住院的IAD致缺血性卒中患者[年龄(45±15)岁,男41例]。所有患者接受常规头部MRI/MRA检查,对其中25例行全脑DSA检查,对10例行高分辨MRI。分析IAD的常规MRI/MRA和高分辨MRI表现。对行DSA的患者,比较DSA与常规MRI/MRA对典型夹层征象的检出及符合率。结果(1)59例中,常规MRI/MRA检测到42例(71.2%)典型夹层征象,其中以壁内血肿(52.4%,22例)常见,其他征象包括内膜征/双腔征(31.0%,13例)和长段不规则或丝线样狭窄(21.4%,9例);而夹层动脉瘤(16.7%,7例)和鼠尾状闭塞(7.1%,3例)相对少见;常规MRI/MRA未检测到典型夹层征象的17例(28.8%)IAD中,夹层累及大脑中动脉(64.7%,11/17)较常规MRI/MRA检测到典型夹层征象的42例IAD(23.8%,10/42)更为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25,P=0.006)。(2)25例接受DSA检查的患者中,15例(60.0%)有典型夹层征象;而常规MRI/MRA仅检测到其中8例(32.0%)有典型夹层征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3)有10例(16.9%)IAD常规MRI/MRA和DSA均显示非特异性局限性狭窄或截断样闭塞,而高分辨MRI检测到其中5例有内膜征,4例有壁内血肿,1例有内膜征和壁内血肿。结论常规头部MRI/MRA是检测IAD的有效技术,而高分辨MRI在诊断其他血管影像学检查无典型夹层表现的IAD方面独具优势。

  • 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的临床和影像特点分析

    作者:贾树红;崔蕾;张麟伟;朱先进;刘尊敬;彭丹涛

    目的 探讨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例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头晕、构音障碍、四肢瘫痪,2例伴眼球活动障碍,2例出现嗜睡及感觉障碍,1例曾怀疑"脑干脑炎".MR扩散加权成像示延髓及脑桥层面新发梗死,矢状面T2像示病灶均位于脑桥延髓交界区,血管检查显示椎动脉发育不良或动脉粥样硬化表现.结论 双侧脑桥延髓交界区内侧梗死为罕见的卒中类型,其在MRI上有特殊的形态学表现,病情危重,早期易误诊.

  • 高分辨MRI判断椎动脉颅内终末段发育纤细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作者:高鹏;马妍;段祥攻;王亚冰;谌燕飞;朱凤水;焦力群

    目的 采用高分辨MRI(HRMRI)技术评价椎动脉颅内终末段(tICVA)发育纤细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以指导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4例经DSA诊断双侧tICVA纤细患者.同时采用HRMRI的时间飞跃法和黑血技术,分析4例患者双侧tICVA影像特征,鉴别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结果 DSA显示4例患者双侧tICVA纤细或闭塞,经HRMRI评价血管壁结构显示,4例患者椎动脉发育不良均位于右侧,表现为管壁厚度无明显增厚,直径小于对侧的1/2;左侧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1例,闭塞3例,表现为局部管壁的增厚、斑块的形成,造成相应管腔的缩小甚至闭塞.对其中3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论 HRMRI有助于鉴别椎动脉终末段发育不良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判断椎动脉的优势侧,为椎动脉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影像依据.

  • 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动态演变与其周围微小血管的关系

    作者:郑博文;许玉园;李明利;高山;冯逢;徐蔚海

    目的探讨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随访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或闭塞病例时发现的MCA狭窄或闭塞与其周围微小血管的关系。
      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15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因MCA狭窄或闭塞多次行HRMRI检查的病例(共20例),分析其MCA狭窄或闭塞的变化与其周围微小血管的关系。
      结果20例患者中7例的MCA由狭窄转变为闭塞(35.00%),其中有6例出现狭窄或闭塞周围微小血管(85.71%);13例MCA的狭窄无明显变化,其中有3例的狭窄或闭塞周围微小血管状况出现变化(23.0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
      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周围微小血管可能与狭窄度的加重相关。

  • 高清磁共振研究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重构模式在脑桥旁正中梗死中的应用

    作者:王江波;江炜炜;徐俊;沈伟;陈俊;刘文;肖朝勇;曹季祥;徐德洋;程欣欣

    目的应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探讨脑桥旁正中梗死(paramedian pontine infarction,PPI)患者基底动脉管壁特征及重构模式。
      方法连续入组孤立脑桥旁正中梗死患者30例,行头颅磁共振平扫及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并用3.0T HRMRI对基底动脉检查,测量管壁特征并计算重构指数(remodeling index,RI)(窄处血管面积/参考处血管面积)。RI≤0.95为阴性重构,RI在0.95~1.05之间为无重构,RI≥1.05为阳性重构,比较阴性重构和阳性重构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等特点。
      结果30例患者在MRA上共发现9例有基底动脉狭窄,21例显示管腔正常,而在HRMRI可发现25例患者有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并可见斑块位于脑桥旁正中梗死责任血管的穿支动脉口。对HRMRI上发现有动脉粥样斑块的25例患者计算RI,其中阴性重构8例,无重构6例,阳性重构11例,比较两组数据,阳性重构组的斑块面积(8.17±4.7)mm2及斑块负荷(29.07±15.03)%均大于阴性重构组的斑块面积(1.08±1.89)mm2及斑块负荷(3.96±6.76)%,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论 HRMRI有助于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分型并评估病变的RI。脑桥旁正中梗死患者基底动脉阴性重构与阳性重构同样常见,阳性重构常合并较大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均大于阴性重构。

  •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营营;李明利;徐蔚海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显示基底动脉的管壁和斑块结构,这对于探究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塑、斑块成分和斑块分布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有助于阐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评价他汀治疗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进展

    作者:宋昌鹏;陈步星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可引起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他汀治疗可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但目前临床上缺少评价他汀治疗对斑块影响的无创性影像检查技术。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作为一项新兴组织成像技术,具有良好的组织一致性,能够准确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判定及定量分析斑块内各组分(包括纤维帽、富含脂质核心、钙化及出血等),通过选择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作为对比剂还可以评价斑块内炎症水平。本文就HR-MRI评价他汀治疗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 3.0T高分辨磁共振评价脑缺血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差异

    作者:韩旭;刘丹青;崔豹;马露;李依霞;蔡幼铨;蔡剑鸣

    目的 采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评价脑缺血患者症状侧(患者一侧肢体出现脑缺血临床症状,对侧颈动脉则定义为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02例,2周内进行双侧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分析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异.结果 102例脑缺血患者中,脑梗死52例,短暂性脑缺血50例.症状侧与非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管壁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易损成分(出血、富脂质核及纤维帽破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症状侧,并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Z=-6.525,P=0.000).结论 症状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性及易损性明显高于非症状侧斑块,症状侧斑块内易损成分发生率更高.

  •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诊断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价值

    作者:肖寒冰

    目的 探讨对直肠癌EMVI(壁外血管侵犯)诊断中HPMRI(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将在35例直肠癌患者当作研究对象,均已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前均接受了HPMRI检查,对术前HPMRI检查与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与手术病理对照,HPMRI对EMVI诊断的准确率是76.5%,35例患者中,9例为pT2期,23例为pT3期,3例为pT4期,说明pT分期越高,磁共振EMVI评分的阳性率越高.结论 在直肠癌EMVI诊断中,HPMRI准确率理想,有较大应用价值.

  •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与脑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断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玉珊

    目的 研究分析颅脑磁共振成像在脑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严格按照随机分配原则随机选取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诊断的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的100例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疾病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将确诊脑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观察组(50例),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纳入对照组(5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行颅脑磁共振常规和高分辨扫描,采集图像,比较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同影像学表现.结果 观察组患者左侧海马体积(2.49±0.26)、右侧海马体积(2.55±0.31)均大于对照组患者的左侧海马体积(0.94±0.12)、右侧海马体积(1.86±0.23)(P<0.05);观察组患者的颞叶沟回间距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23.69±4.29)<(33.27±4.26)](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数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具有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能够有效地鉴别出脑血管性痴呆疾病与阿尔茨海默病,而且操作不仅方便且简单,是值得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断中大力推广使用.

  • 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组学特征: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作者:何建风;刘磊;吕晋浩;马宁;李志成;马林;娄昕

    目的 探讨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就诊并接受HRMRI检查的疑似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连续入组本研究,比较前、 后循环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年龄、 高血压、 糖尿病、 高脂血症、 吸烟、 肥胖、 性别)、 斑块常规HRMRI特征(斑块分布、 出血、 钙化及重构模式)及影像组学特征.所有斑块采用手工勾勒.结果 共计141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其中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stroke,TIA)患者分别为52例和8例;后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1例,其中脑梗死及TIA患者分别为62例和19例;前后循环的脑缺血类型无统计学差异(χ2=2.282,P=0.131).危险因素中,高血压、 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7.047、5.979、11.176,P=0.008、0.014、0.001).前后循环责任斑块分别判定为63个及105个,斑块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34.363,P<0.001);174个影像组学特征中,21.3%(37/174)在前后循环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t值范围2.0052~7.7029,P<0.05),其中单因子判别精度高的5个影像组学特征为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集群阴影、 大二维直径柱(形状特征)、 大二维直径行(形状特征)、 偏度(一阶特征)、 小轴长(形状特征),这些特征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7、0.760、0.786、0.791、0.746.结论 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常规HRMRI特征及影像组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影像组学的特征差异较常规HRMRI更多见.

  • 高分辨MRI测定大脑中动脉斑块负荷与急性脑梗死灶体积关系的研究

    作者:白晶晶;钱丽霞

    目的 运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分析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相应供血区首次卒中发作时斑块负荷与急性脑梗死灶体积之间的关系.方法 13例经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周内对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处行高分辨磁共振检查,测量其窄处的管腔面积(lumen area,LA)、血管总面积(total vessel area,TVA)、窄处管径及近端管径,并于DWI图像测量急性梗死灶面积,计算管壁标准化指数(normalized wall index,NWI)、直径狭窄率及急性梗死灶体积.结果 11例患者纳入终分析.大脑中动脉斑块负荷与相应供血侧急性脑梗死灶体积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P<0.05).结论 随着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负荷的增加,首次卒中发生时相应供血区域急性脑梗死灶的体积也会增大.

  • 烟雾病及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高分辨力MRI研究进展

    作者:杜佳晨

    高分辨力MRI技术是一种无创伤、无辐射的检查方法,能够显示器官的细微结构,直观地显示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形态特征,成为评价大动脉病变较为成熟的影像检查方法.但由于大脑中动脉管腔直径小,且病理标本不易获取,高分辨力MRI在大脑中动脉的应用较少,就高分辨MRI在烟雾病和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应用及其相关病理学机制进行综述.

  • 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脉重塑临床研究

    作者:杨营营;李明利;冯逢;徐蔚海

    目的 探究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重塑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前瞻性建立的高分辨磁共振数据库,将基底动脉存在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人群和基底动脉正常且未发生供血区缺血性卒中者进行对照研究采用3D CUBE T1WI成像方法,测量并比较分析两组人群的斑块和管壁特征,包括管周面积、管腔面积、大管壁厚度和基底动脉直径.结果 研究共纳入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病变组46例和对照组55例.缩窄性重塑是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形式,占55.1%.1例患者的基底动脉可见缩窄性重塑斑块和扩张性重塑斑块共存.与扩张性重塑斑块相比,缩窄性重塑斑块的狭窄率更大(P<0.01),重塑指数、管周面积、管腔面积、管壁面积和基底动脉直径更小(P均<0.001).与对照组相比,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病变组的基底动脉管周面积和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6,P=0.137),而管壁面积(P<0.01)和大管壁厚度(P<0.01)更大,管腔面积更小(P<0.01).结论 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以缩窄性重塑为主的局灶性重塑,但不存在累及血管走行全程的普遍性重塑.

  •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脑桥梗死病因机制研究

    作者:徐杰;夏程;陈会生

    目的 基于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探讨脑桥旁正中梗死(PPI)与脑桥深部梗死(SDPI)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6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脑桥梗死患者443例,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单侧孤立脑桥梗死患者73例.其中,PPI患者43例设为PPI组,SDPI患者30例设为SDP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并结合HR-MRI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头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基底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MRI检查结果显示,PPI组基底动脉发现斑块者41例(95.3%),SDPI组3例(1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I可能发病机制为基底动脉分支病变,而SDPI可能发病机制为小血管病变.

  • 3.0T 高分辨 MRI 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婷婷;张磊;吴军;钟耀祖;罗雯媛

    目的:应用3.0T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High-resolution MRI,HRMRI)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病因;症状性 MCA 粥样硬化狭窄患者责任血管与非责任血管斑块特点及管壁特征的区别。方法应用3.0T 磁共振扫描仪对18例症状性 MCA 狭窄患者进行 MCA 管壁成像扫描,扫描系列包括 T1 w-db space(平扫+增强)。结果符合图像质量要求的16例症状性 MCA 狭窄患者图像纳入统计分析,其中13例 MCA 为动脉粥样硬化,2例 MCA 为血管炎,1例 MCA 为动脉夹层;责任血管组上壁斑块、不规则斑块、强化斑块较非责任血管组常见(P 分别为0.034、0.001、0.011),且责任血管组斑块强化更明显;在大管腔狭窄处(MLN)处,与非责任血管组相比,责任血管组具有较大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负荷(PB)、管壁面积(WA)、大管壁厚度(MVT)(P 分别为0.008、0.002、0.042、0.043),责任血管组具有较小的血管面积(VA)、管腔面积(LA),较大的重塑指数(RI)及平均管壁厚度(mV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判断双侧 MCA 斑块特点(位置、规则性、强化类型、强化程度)的组间一致性较好(K 分别为0.83、0.94、0.88、0.95,P 均<0.001);测量管壁特征时组间信度良好,MLN 处的血管面积 VA、LA、WA、PB、RI、管腔狭窄程度、MVT、mVT 的组间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94、0.96、0.92、0.99、0.91、0.99、0.94、0.94(P 均<0.001),参考管腔(REF)处的 VA、LA 的 ICC 分别为0.96、0.92(P 均<0.001)。结论HRMRI 可清晰显示 MCA 管壁、管腔,甄别动脉狭窄的病因,试验可重复性高;可根据不同管壁病理改变在 HRMRI的表现特征鉴别动脉狭窄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 HRMRI 上表现为管壁偏心性增厚,增强扫描呈偏心性强化;血管炎在 HRMRI 上表现为管壁显著环形增厚,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动脉夹层在 HRMRI T1 WI 像上为长条状高信号表现;责任血管的斑块特点、管壁特征不同于非责任血管,这有助于识别罪犯斑块、责任血管及评估斑块稳定性。

  • 高分辨MRI大脑中动脉管壁改变与脑白质高信号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天怡;杨诗琪;赵庆龙;李国忠;钟镝;陈洪苹

    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部MRI影像筛查,探讨大脑中动脉管壁改变与大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经DW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并应用头部MRI T2、FLAIR及大脑中动脉管壁HRMR成像,记录患者病史资料、大脑中动脉管壁改变情况及脑白质高信号程度.依据有无大脑中动脉管壁改变以及脑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分别分析两者危险因素,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两者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排除3例图像质量不佳者,83例纳入研究.T2 FLAIR像中存在显著WMH(2分、3分)37例,不存在显著WMH(0分、1分)46例.WMH与年龄、mRs评分、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管壁改变呈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中,高血压病、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管壁改变与WMH密切相关.本研究组中存在严重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管壁改变(2分、3分)38例,不存在(0分、1分)45例,其与年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管壁改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WMH在脑血管病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与年龄、mRs评分、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高分辨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管壁改变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管壁改变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对于预防WMH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3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