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和心肌灌注的影响

    作者:薛玲;吴伟利;贾小倩;薛海伟;段金生;潘军;李学哲;傅向华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和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AMI(STA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依替巴肽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PCI术后血管再通情况及用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手术后即刻及24周时查超声心动图;术后1周查心肌灌注显像。随访24周,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依替巴肽组在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3级比例(72.5% vs 92.5%)及TIMI心肌灌注3级比例(70.0% vs 90.0%)均显著升高(P均<0.05)。依替巴肽组术后及停药后2 h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术前有显著性降低,且较对照组同时段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依替巴肽组术后24周左心室舒张末直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后1周有显著性改善,且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依替巴肽组用药期间发生小出血事件7例(17.5%),对照组发生小出血事件3例(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住院期间均无血小板减少事件发生。两组24周随访MACE发生率(12.5% vs 2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AMI患者行急诊PCI时,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可有效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增加心肌灌注,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不增加大出血风险,并且随访24周,不增加MACE发生率。

  • 依替巴肽冠状动脉内给药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评价

    作者:商卓;庄文文;郑晓群;邓根群;隋春兴;姜阳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时冠状动脉内或外周静脉内给予依替巴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后将52例STEMI患者分为两组:冠状动脉负荷组(冠状动脉组,n=26)和静脉治疗组(静脉组,n=26)。记录并分析患者术后TIMI血流分级( TFG)及修正的TIMI血流帧数( cTFC),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 STR),术后心脏功能参数,住院期间发生的任何出血事件及术后30 d 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两组间TFG(χ2=2.44,P=0.313)、MACE(3.8%比0,χ2=0.00,P=1.000)、左心室射血分数(58.54%±4.56%比56.62%±6.69%, t =1.211, P =0.232)、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9.96±4.85)mm比(51.42±6.35) mm,t =0.962,P =0.351]及室壁运动异常(80.77%比73.08%,χ2=0.435,P=0.5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组完全STR回落比例显著高于静脉组(88.46%比61.54%,χ2=5.24,P =0.025)。冠状动脉组 cTFC 帧数也明显少于静脉组(16.44±4.61比18.30±5.61,t=2.30,P=0.028)。两者间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5%比11.54%,χ2=1.063,P=0.303)。结论对于急性STEMI行直接PCI术的患者,仅冠状动脉内负荷依替巴肽治疗方案可以改善术后心肌再灌注水平,是临床实践中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 依替巴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及血清五聚素3水平的影响

    作者:张小红;郭江宏;谢仁兵

    目的 研究依替巴肽对行直接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ST2)和血清五聚素3(PTX3)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确诊的急性STEMI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依替巴肽联合PCI)48例和对照组(PCI)48例.随访6个月,记录2组患者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STR)>50%、心肌灌注3级和TIMI 3级血流比例;术前和术后1个月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清sST2及PTX3水平;术后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术后心肌灌注3级比例高于对照组(97.9% vs 85.4%,x2=4.909,P=0.027),STR> 50%比例高于对照组(91.7% vs70.8%,x2 =6.842,P=0.009);2组TIMI 3级血流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时,2组LVEF均高于同组术前水平,LVEDD、血清sST2及PTX3水平均低于同组术前(P<0.05);且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血清sST2及PTX3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内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3% vs 22.9%,x2 =3.872,P=0.049),2组均无死亡患者.结论 急性STEMI患者PCI联用依替巴肽疗效良好,能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清sST2及PTX3水平和MACE发生率.

  • 探讨冠脉介入术中提高心肌水平灌注方法的循证医学进展

    作者:王志学

    目的 讨论冠脉介入术中提高心肌水平的灌注方法,进行循证医学进展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9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60例,随机分为经皮冠脉介入(PCI)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PCI组采用术中进行静脉推注并且术后维持静脉滴注依替巴肽,随访2年;对照组组采用仅术中进行冠脉内注药,比较两组的死亡与心肌梗死复合终点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死亡8人,占10%,心肌梗死复合终点发生率为35%;PCI组死亡3人,占3.75%,心肌梗死复合终点率为18.3%,PCI组明显优越于对照组,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蛋白IIb/IIIa拮抗剂是血小板抑制剂,能改善PCI术后心肌表面血管的血流和微血管水平的灌注,预防和改善无复流与慢血流,并改善临床预后,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循证医学进展的实践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仅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与仅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安全性比较

    作者:商卓;郑晓群;邓根群;隋春兴;姜阳;惠慧;孙仕泽;赵岩

    背景对于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持续静脉应用小分子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抑制剂(GPI)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会增加患者的出血事件,因此,仅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与仅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值得探索。目的比较仅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与仅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行直接 PCI 术的急性 STEMI 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大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 STEMI 患者135例,根据 PCI 术中不同用药情况分为依替巴肽组62例和替罗非班组73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早发冠心病家族史、Killip 分级Ⅱ级及以上、术后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应用情况、前壁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基线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0~1级、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血栓抽吸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 TIMI 血流分级、校正的 TIMI 血流帧数(cTFC)、ST 段回落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壁运动异常发生率,住院期间出血事件、血小板减少、术后30 d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支架内血栓、紧急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阳性率、Killip 分级Ⅱ级及以上发生率、术后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应用情况、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梗死相关动脉、基线 TIMI 血流分级0~1级率、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血栓抽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 TIMI 血流分级、cTFG、ST 段回落情况、LVEF、LVEDD、室壁运动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替罗非班组患者住院期间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于依替巴肽组(P <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血事件、术后30 d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直接 PCI 术中仅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或替罗非班治疗策略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仅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的安全性更高。

  • 依替巴肽与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PCI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作者:赵纯华

    目的 对比研究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STEMI病人78例,随机分为依替巴肽组和替罗非班组,分别给予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治疗.治疗后测定两组病人的血管再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术后,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的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的安全性.结果 两组TIMI0级、1级和2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替巴肽组TIMI3级比例显著低于替罗非班组(P<0.05);两组TMPG0级、1级和2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替巴肽组TMPG3级比例显著低于替罗非班组(P<0.05);两组CTFC(帧数)和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替巴肽组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替罗非班组(P<0.05).两组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能更好地促进STEMI病人的血管再通,抑制血小板聚集.

  • 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旭锋;曹农;柴琛;鲁彦;李鑫;张鹏;徐松

    目的 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复制大鼠脓毒症模型,研究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依替巴肽(Eptifibatide)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16只、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组和治疗组各24只,每组再均分为6 h、10 h、14 h和18 h四个亚组(假手术组每个亚组均4只,CLP组和治疗组各亚组均6只),其中治疗组术后4 h、8 h、12 h和16 h经大鼠尾静脉给予依替巴肽(7.5 mg/kg)干预.术后间隔不同的时间后将大鼠放血活杀,取出待测肺组织,检测肺微血管通透性改变、肺湿/干质量(W/D)比值,进行肺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病理评分,并检测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CLP组大鼠肺组织6 h开始出现损伤,10 h、14 h和18 h损伤逐渐加重,损伤在CLP后18 h重;与CLP组比较,治疗组各时间点大鼠肺微血管通透性明显降低(P<0.05),致使肺组织W/D值亦明显降低(P<0.05),肺组织炎细胞浸润、水肿、出血等损伤表现减轻,肺组织病理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术后各观察时间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降低,与CL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 Ⅱb/Ⅲa受体抑制剂依替巴肽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依替巴肽

    作者:黄震华

    依替巴肽是一个合成型的环多肽.它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Ⅰ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依替巴肽可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依替巴肽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 经抽栓导管注射依替巴肽或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疗效的对比研究

    作者:纪军;何胜虎;徐日新;陈述;刘晓东;谢勇;徐冰;郑军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经抽栓导管向靶病变冠脉内注射依替巴肽或替罗非班后,术中发生无复流及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 连续入选105例资料齐全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抽栓组(A组)、抽栓+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B组)和抽栓+冠脉内注射依替巴肽组(C组).随访6个月,比较3组患者术中无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情况及在随访期间发生典型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源性死亡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2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3级的比例为C组<B组<A组.随访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为A组<B组<C组,总MACE发生率B组和C组均低于A组,且C组低于B组.3组均无死亡事件,3组患者术后出血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STEMI患者行急诊PCI时,血栓抽吸联合依替巴肽可以获得更好的心肌水平再灌注,并且不增加出血及其他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 依替巴肽与替罗非班在ACS介入治疗中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唐建金;王连生;王晖;王明伟;杨志健;曹克将

    目的 探讨依替巴肽与替罗非班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ACS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28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依替巴肽(受试)组和替罗非班(对照)组,在常规予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基础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开始时即静脉予依替巴肽或替罗非班,观察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出血情况及血小板减少症.结果 两组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内MACE事件均末发生;24 h心电图缺血导联数与用药及PCI前相比均减少,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均未发生大出血事件,轻微出血发生率受试和对照分别为21.4%和28.6%.结论 两种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拈抗剂在ACS介入治疗中均能起到辅助作用,且安全性好,但长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观察.

  • 依替巴肽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杜令;王琳

    目的:观察依替巴肽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阳性药物对照的方法,84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使用依替巴肽,对照组使用替罗非班,比较两者的疗效和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能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P<0.05),但两组对血小板的抑制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在降低NSTEACS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各观察指标发生率两组间比较,P>0.05;两组主要副反应为轻度皮肤黏膜出血,试验组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8%、19.0%(P>0.05).结论:初步结果显示依替巴肽短期内(7 d)治疗NSTEACS与替罗非班一样安全有效.

  • 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张海良;王西辉;贺鹏辉;解飞;丁鹏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两组均行急诊PCI,观察组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依替巴肽,180 μg/kg,3~5 min推注完毕,随后静脉内缓慢维持18~24 h,维持速度2μg/(kg·min).对照组则推注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TIMI分级和心肌灌注分级(TMPG)情况;同时观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LVEF、LVEDD和LVES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TIMI 3级和TMPG 3级出现的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MACE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时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冠脉血流速度、增加心肌灌注,且减少MACE的发生率.

  • 依替巴肽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肌一氧化氮、过氧化物及核转录因子的影响

    作者:刘嘉

    目的:研究依替巴肽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肌一氧化氮(NO)、过氧化物及核转录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依替巴肽低、中、高剂量(30、60、90μg/kg)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建立无复流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于再灌注前30 min股静脉注射相应药物.检测各组大鼠心肌NO、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水平和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阳性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依替巴肽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NO、tNOS、iNOS、MPO、MDA水平与NF-κB p65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eNOS活性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依替巴肽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的NO、iNOS、MPO、MDA水平与NF-κB p65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依替巴肽中、高剂量组大鼠的tNOS水平明显降低(P<0.05)、eNOS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与剂量呈正相关.结论:依替巴肽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氧自由基释放、抑制NF-κB p65激活,从而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的无复流现象.

  • HPLC法测定依替巴肽注射液中主药及杂质相关肽的含量

    作者:姚力;李春来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依替巴肽注射液中主药及杂质相关肽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Aichrom.Bond-AQ C_(18)流动相为乙腈-水(含0.13%三氟乙酸),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20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20 μL.结果:依替巴肽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为75.2~1 203.6μg·mL~(-1)(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73%~99.95%,RSD=0.26%.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该制剂中主药及杂质相关肽的含量测定.

  • 国产依替巴肽抗犬血小板聚集作用研究

    作者:史小莲;申昕;荆晶;廖怡然;赵兴华;苏晨灿;魏来;刘利月;车金;王冰

    目的 研究国产血小板糖蛋白Ⅱb /Ⅲa 受体拮抗剂依替巴肽体内、体外抗犬血小板聚集作用及作用特点.方法 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观察依替巴肽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模拟临床采取负荷量与维持量连续给药的方式,观察依替巴肽体内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结果 依替巴肽体外抗犬血小板聚集的半数抑制浓度为136.7±72.6 nmol·L-1;体内给药可迅速抑制犬血小板聚集,在给药期间维持其抑制效应并呈现剂量依赖性;各剂量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均大于80%,达到临床血小板抑制靶目标.结论 国产依替巴肽体内、体外可强效、快速、稳定地抑制犬血小板聚集.

  •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依替巴肽抗犬血栓形成作用

    作者:沈舒;申昕;荆晶;苏晨灿;强乐;冯萌;魏来;刘利月;车金;王冰;史小莲

    目的:研究国产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依替巴肽抗血栓形成作用。方法30只杂种犬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替罗非班组,依替巴肽高、中、低剂量组(n=6)。模拟临床采取负荷量静脉给药与维持量连续给药的方式,负荷量各组为300,100和30μg · kg -1,维持量各组为5,5和2.5μg · kg -1· min-1,持续1 h。建立FeCl3诱导的犬动脉血栓模型、犬股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观察依替巴肽体内抗血栓形成作用,并采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测定出血时间。结果依替巴肽大、中、小剂量组动静脉血栓湿质量分别为153.4±47.7,187.5±42.9和243.3±51.9 mg ,动静脉血栓形成抑制率分别为50.1%,39.0%和20.8%,与空白组相比(307.2±74.1mg)大、中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动脉血栓湿质量分别为6.5±1.4,8.9±2.3和16.2±3.9mg,对动脉血栓湿质量的抑制率分别为69.1%,58.0%和23.2%,与空白组相比(21.1±4.8mg),大、中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给药过程中出血时间不同程度延长。结论国产依替巴肽可抑制犬动脉血栓、动静脉血栓的形成,延长出血时间。

  • 依替巴肽一级结构的确证

    作者:厉保秋;杨桂芹;王红霞;魏玉华

    目的:对合成的依替巴肽一级结构进行确证.方法:采用串联质谱序列分析法测定了氨基酸序列,采用ESI-MS/MS对依替巴肽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肽链环化结构进行了确证,采用1HNMR进一步确定了依替巴肽的结构.结果:串联质谱序列分析法,证实合成肽氨基酸序列和非天然氨基酸结构正确;ESI-MS/MS测得样品准确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31.48,与依替巴肽的参照品及理论值(831.96)完全一致;质谱分析确证合成依替巴肽分子内形成了一个正确的二硫键;1HNMR进一步确定了依替巴肽分子的一级结构.结论:本文对依替巴肽的氨基酸序列以及一级结构全序列进行了确证.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