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替格瑞洛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贾珠银;瞿小丹;孙家驹;黄一伟;王军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取温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55例NSTE-ACS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替格瑞洛组(28例)和氯吡格雷组(27例),两组患者在支架置入后即刻行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测定和术后24 h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6个月再次行IMR和LVEF测定,比较两组患者IMR、LVEF的差异.结果 支架置入后即刻,替格瑞洛组IMR为(26.51±16.14)U,氯吡格雷组IMR为(34.04±16.06)U,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术后6个月,替格瑞洛组IMR为(17.93 ±9.25)U,氯吡格雷组IMR为(25.63±11.68)U,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9).术后24 h,替格瑞洛组LVEF为(51.14±5.37)%,氯吡格雷组LVEF为(48.78±5.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术后6个月,替格瑞洛组LVEF为(59.29±7.97)%,氯吡格雷组LVEF为(54.93±7.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直线回归分析显示,IMR和LVEF存在一定的负相关(r=0.54).结论 行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NSTE-ACS患者,应用替格瑞洛相较于氯吡格雷可改善患者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IMR、LVEF,且IMR和LVEF存在一定的负相关.

  •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微循环及近期预后

    作者:李萌玫;邵一兵;张纯全;刘玉昊;武越;王旭

    目的 比较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与非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差异和近期预后.方法 根据患者病史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将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组(24例)和非2型糖尿病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罪犯血管)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和PCI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比较两组PCI术后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对糖尿病和LVEF恢复情况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前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型糖尿病组患者血糖[(9.4±3.6) mmol/L比(6.1±2.5)mmol/L, P<0.010],糖化血红蛋白[(8.4±0.6) %比(5.7±0.9)%, P<0.010],微循环阻力指数[(29.12±7.45)比(22.74±6.87), P=0.011]显著高于非2型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两组患者术后即刻LVEDD和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型糖尿病组PCI术后3月LVEDD[(52.3±4.8) mm比(48.6±5.1)mm, P=0.019] ,LVEDD增加值[(4.1±6.3) mm比(0.8±4.4)mm, P=0.005]显著高于非2型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LVEF[(48.6±7.3) %比(56.1±4.7)%, P=0.003],LVEF增加值[(–1.9±6.8) %比(4.3±5.4)%, P=0.007]显著低于非2型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死亡病例.2型糖尿病组术后3月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16.7%比3.1%, P=0.043],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20.8%比6.3%,P=0.049],MACE发生率[37.5%比9.4%, P=0.018]均显著高于非2型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对糖化血红蛋白与IMR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IMR呈正相关(r=0.324,P=0.048).糖化血红蛋白与PCI术后3月LVEDD呈正相关(r=0.324,P=0.036),与PCI术后3月LVEF呈负相关(r=–0.416,P=0.006),LVEDD增加值呈正相关(r=0.347,P=0.024),与LVEF增加值呈负相关(r=–0.422,P=0.005).2型糖尿病是LVEF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6.25).结论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比较容易发生微循环功能受损并且PCI术后3个月心功能恢复不良,择期PCI术后近期预后不良.

  • 冠心病患者微循环阻力指数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廖念西;刘健

    冠状动脉主支动脉的狭窄,甚至闭塞是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或坏死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血管病变的检查、评估和干预手段已经日趋成熟.但是,作为冠状动脉循环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冠状动脉微循环的病变则是终导致患者心肌细胞缺血坏死的罪魁祸首.

  • 微循环阻力指数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朱清一;胡信群;周胜华

    冠状动脉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构成的微循环系统。对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尽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使其心外膜动脉血流正常,仍然有1/3的患者没有达到心肌微循环灌注。微循环功能障碍被认为是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始作俑者,可以独立预测远期死亡的发生[1]。近年来提出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是目前评价微循环功能相对简单的定量指标。通过与血流储备分数(FFR)同样的设备可以测定IMR。以下就IMR在PCI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中国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技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技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专家组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是评估冠状动脉血流的功能学和生理学指标,定义为存在狭窄病变情况下该冠状动脉提供给心肌的大血流量与理论上无狭窄情况下心肌所能获得大血流量的比值.在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小血管大化扩张、中心静脉压无明显升高的情况下,FFR近似等于冠状动脉狭窄远端压(Pd)除以主动脉压(Pa).从1993年压力导丝测量FFR文献发表[1-3],至今已经有二十余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发表的DEFER[4]、FAME[5]、FAMEⅡ[6]、FAMOUS[7]、PRIMULTY[8]及COMPARE-ACUTE[9]重要研究结果,把FFR的适应证从稳定型心绞痛扩展到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罪犯血管,从临界病变扩展到多支血管病变、弥漫病变、分叉病变、左主干病变等.目前,FFR在稳定性冠心病中应用的证据等级高,《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10]和《2014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心胸外科协会心肌血运重建指南》[11]推荐等级均为(Ⅰ,A),《2011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联合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12]推荐等级为(Ⅱa,A).F F R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费用[13-14].

  • 冠心病患者测定微循环阻力指数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萌玫(综述);邵一兵(审校)

    冠状动脉微循环在心肌灌注和心肌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显示,冠状动脉微血管的功能异常是很多心脏疾病发生的重要病因,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功能状态是评价很多心脏疾病,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指标。微循环阻力指数(IMR)与实际微血管阻力(TMR)有很好的相关性。在稳定期冠心病患者和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证实IMR与TMR也有很好的相关性。

  • 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与女性心肌缺血

    作者:郭丽君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据国外资料显示,尽管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男性已呈下降趋势,但在女性却并没有改变。与男性相比,有胸痛、伴或不伴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女性患者具有更多相对正常的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即较少存在限制血流的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同时,更多被证实伴有微循环功能失调,且此类患者临床预后更差[1-2]。这些均提示,我们对女性心肌缺血的机制、临床表现、评估和处理的认识仍待提高。

  • 侵入性冠状动脉生理功能检测指标综述

    作者:孙宇飞;侯静波

    目前临床上主要根据血管造影结果评估冠状动脉情况,但血管造影对于冠状动脉复杂病变如临界病变、偏心性病变和弥漫性病变的评估尚有局限性,而对冠状动脉生理功能的评估可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为此,本文总结了临床导管室目前评估冠状动脉生理功能的主要侵入性检测指标,以使读者客观地了解这些指标的意义.

  • 冠状动脉中度狭窄伴胸痛患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何东方;刘梅颜;张丽军;郭成军;迟云鹏;赵林;张晓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阻力在冠脉中度狭窄病变患者的分布特点,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其影响及冠脉影像特征与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冠脉造影狭窄程度在40%~70%患者,行血流储备分数(FFR)、冠脉血流储备(CFR)及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检测,选择FFR>0.75患者,以IMR≥25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IMR组(H组)与低IMR组(N组),以CFR≤2.0为临界值将H组分为高IMR-低CFR组(H1组)与高IMR-高CFR组(H2组).计数心肌梗死溶栓(TIMI)帧数.结果 入组34例,男21例(61.8%),女13例(38.2%),年龄(57.3±8.1)岁,34例患者中47.1%存在高IMR.H组与N组的TIMI(帧)存在明显差别(33.0帧比20.8帧,P=0.031).H1组与H2组间同型半胱氨酸存在明显差别(17.8 μmol/L比12.0 μmol/L,P=0.005),校正的IMR (IMRcorr)存在明显差别(58.0比36.1,P=0.002).全部病例IMRcorr与TIMI(帧)相关(r=0.40,P=0.012).当TIMI(帧)≥40.5帧时,判断IMR≥35.3的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65%(P=0.049).结论 高IMR可能是冠脉中度狭窄患者胸痛的原因之一;多数心血管危险因素对IMR及CFR影响不显著;当TIMI(帧)≥40.5时判断冠脉微循环阻力增高的特异度为65%.

  • 冠状动脉微循环侵入性检测方式的研究进展

    作者:欧朗辉;杨希立;岑锦明

    冠状动脉微循环作为冠状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及功能受损均可引起冠状动脉功能障碍.现代医学的进步产生了越来越多关于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侵入性检测方式及非侵入性检测方式.临床上应用多的侵入性检测方式主要有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帧数、微循环阻力指数.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操作简单、方便可行,是检测冠脉微循环功能的良好指标,但容易受心率、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校正的TIMI帧数可以使TIMI血流分级标准化,在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方面优势显著,主要直接用于测量大血管.微循环阻力指数不易受心外膜血管狭窄程度、血压、心率等因素的影响,操作简单,重复性高,使其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检测方式在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方面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及局限.

  • FFR、IMR及iFR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青波;陈晖

    一直以来,冠状动脉造影术评估的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都是指导冠心病血运重建与药物治疗的主要标准,然而由冠状动脉压力或血流引起的生理功能改变逐渐进入临床介入医师的视野,作为心脏介入医师,应将指导介入的策略由解剖转向生理.与可以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不同,一种有价值的诊断性检查必须能够帮助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决定,进而影响临床结局,临床结局是评估诊断性检查的金标准.在侵入性的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完成血流储备分数检查,可以综合评估冠状动脉的解剖与生理,是目前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引起心肌缺血的金标准.

  • 冠心病患者择期PCI术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刘庆荣;张海彤;张洪亮;随永刚;宋光远;吴永健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时的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情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住院择期行PCI治疗的24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的靶血管需满足PCI术前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 flow reserve,FFR)≤0.80和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 y resistance,IMR)<20U.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为术后靶血管FFR>0.80且IMR≥20U,据此将240例患者分为术后冠脉微循环损伤组144例及术后冠脉微循环正常组96例,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χ2=20.980,P<0.001)、心肌梗死(χ2=24.464,P<0.001)、周围血管病史(χ2=7.237,P=0.007)、糖尿病史(χ2=13.333,P<0.001)、高血压史(χ2=18.286,P<0.001)、高脂血症(χ2=13.084,P<0.001)、糖化血红蛋白(t=6.361,P<0.001)、术中收缩压(t=-3.421,P=0.001)、预扩张次数(z=8.113,P<0.001)、预扩张大压力(Z=6.920,P<0.001)、预扩张时间(Z=8.003,P<0.001)与术后IMR升高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OR=3.14,95%CI:1.156~8.529)、既往心肌梗死(OR=6.767,95%CI:1.585~28.894)、周围血管病史(OR=3.794,95%CI:1.139~12.636)、糖尿病史(OR=5.043,95%CI:1.532~16.599)、高血压史(OR=3.323,95%CI:1.231~8.974)、大扩张压力(OR=0.806,95%CI:0.668~0.972)、扩张时间(OR=0.754,95%CI:0.606~0.937)、糖化血红蛋白(OR=1.242,95%CI:1.088~1.418)和术中收缩压(OR=0.964,95%CI:0.934~0.994)是PCI术中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 吸烟、心肌梗死、周围血管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和糖化血红蛋白是PCI术中发生冠状动脉微循环损伤的危险因素;球囊预扩张大压力、预扩张时间和术中收缩压是PCI手术中微循环损伤的影响因素.

  • 校正TIMI计帧法与微循环阻力指数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对比研究

    作者:徐冰;李益民;何胜虎;陈述;纪军;程铖;张晶;梅宏斌;张勤

    目的 探讨校正的TIMI计帧法(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和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在疑似心绞痛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中的相关性,分析CTFC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 入选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因存在疑似心绞痛症状而行冠状动脉脉造影正常的患者48例,分别测算静息相校正TIMI帧数(B-CTFC)、充血相校正TIMI帧数(H-CTFC)和IMR值,将B-CTFC和H-CTFC相除得出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CTFC).根据IMR值分为IMR阳性组(IMR≥25)和IMR阴性组(IMR<25).比较两组间CTFC、CFRCTFC的差异,并分析CTFC、CFRCTFC与IMR的相关性.结果 IMR阳性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IMR阴性组(75.o%对46.4%,60%对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阳性组与IMR阴性组B-CTF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5±7.9对23.5±7.5,P>0.05);IMR阳性组H-CTFC高于IMR阴性组(14.3±7.2对10.1±5.3,P<0.05);IMR阳性组CFRCTFC低于IMR阴性组(2.1±0.6对2 5±0.5,P<0.05);CFRCTFC与IMR显著相关(r=-0.56,P<0.01).结论 校正的TIMI计帧法测定的CFRCTFC与IMR有良好的相关性,对临床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微循环阻力指数对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评价作用

    作者:吴志明;叶飞;尤威;谢渡江;陈绍良

    目的:探讨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在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非糖尿病患者各30例,设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检测2组患者的血浆高教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并采用压力导丝检测其冠状动脉(左前降支)IMR值.结果:糖尿病组hs-CRP、充血状态下冠状动脉IMR值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2组患者的hs-CRP与IMR呈正相关(r=0.657,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可能与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炎性反应有关.压力导丝测定IMR能较准确、敏感地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情况.

  • 尼可地尔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的影响

    作者:范永臻;黄河;吴名星;黄浩波;彭辉兵;谢立强;刘元;易文艳;周丽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口服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影响. 方法:入选以稳定型心绞痛入院并拟行择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患者50例,加拿大心脏病学会的劳力性心绞痛分级<Ⅳ级.将患者随机分为尼可地尔组(n=25)和对照组(n=25),在择期PCI术前均常规使用双联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和其他治疗冠心痛相关药物.尼可地尔组口服尼可地尔5 mg、3次/d,30 d;对照组口服硝酸异山梨酯5 mg、3次/d,30 d.在行PCI术后,立刻以压力导丝检测两组患者的IMR,比较2组PCI术后IMR的差异. 结果:2组患者间PCI术前基线临床特征、术前一般用药情况及PCI术中相关参数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CI术后尼可地尔组IMR显著低于对照组,为16.89±4.70对26.26±8.63,P<0.001;PCI术后IMR≥22患者所占比例尼可地尔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为5/25对12/25,P=0.036. 结论:对于拟行择期PCI术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前服用尼可地尔可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

  •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代谢异常病人冠脉微循环抵抗指数的研究

    作者:蒋建东;赵祥海;杨松;叶飞;陈燕春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代谢异常病人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 方法 分别选择糖代谢异常、糖代谢正常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各40例,设为糖代谢正常组和糖代谢异常组.所有病例均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B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小时胰岛素(P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等指标,同时检测冠状动脉病变靶血管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IMR并比较. 结果 糖代谢异常组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显著高于糖代谢正常组(P<0.05);糖代谢异常组的病变冠状动脉IMR值明显高于糖代谢正常组(P<0.01),2组病变冠状动脉靶血管F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糖代谢正常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比较,糖代谢异常病人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更为常见,压力导丝进行IMR测定能较准确反映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代谢异常病人冠状动脉微循环的状态.

  • 血糖控制水平对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的影响

    作者:徐亮;杨松;陈燕春;季燕妮;庄乾;孙俊翔

    目的:观察血糖控制水平对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的影响.方法:抽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且通过压力导丝法测定有IMR和离子交换法测定(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数据的患者224例.其中非糖尿病患者一组4.0%≤HbA1c <6.0%;糖尿病患者按照HbA1c水平分为4.0%≤HbA1c<6.0%、6.0%≤HbA1c<7.0%、7.0%≤HbA1c<8.0%、HbA1c≥8.0%4组.比较5组患者HbA1c水平与IMR的关系,探讨HbA1c对糖尿病患者IMR的影响.结果:5组比较结果显示,HbA1c水平相同的情况下非糖尿病患者的IMR低于糖尿病患者(P<0.05);糖尿病患者中,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IMR值也会升高(P<0.05).结论:积极控制血糖有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IMR,血糖控制不良是糖尿病患者IMR升高的危险因素.

  • 微循环阻力指数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作者:吴彩云

    一般来说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可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然而既往30年来的研究表明,冠脉微循环异常也有可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1]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冠脉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构成的微循环系统.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血管的内弹性膜和中膜平滑肌发达,具有较强的收缩力,能使管腔明显地缩小或扩大,从而调节和分配心脏各部位的血流.而小动脉和微动脉(亦称外周阻力血管,特别是直径<300um微动脉)仍属肌性动脉,其收缩和扩张可显著影响心肌血流量和冠状动脉阻力的变化,其中冠脉微循环网是冠状动脉主要的阻力血管床和心肌代谢场所.

  • 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Hcy及LP-PLA2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岑锦明;杨希立;郭军;张爱东;熊卿圆;梁茜;张健瑜;李健;蔡炜标;梅百强;许兆延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障碍与LP-PLA2、Hcy的相关性,以及其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63例冠脉造影显示临界病变(狭窄40%~70%,且测量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0.8),冠脉造影术后测量前降支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值,以IMR中位数为界分为IMR正常组(<21.3 u)和IMR升高组(≥21.3 u).分别记录和测定两组一般资料、相关生化指标、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及同型半胱氨酸(Hcy)值,分析各指标与IMR的关系.结果 63例患者完成IMR测量,IMR范围:6.5~42.3 u,中位数:21.3 u,与正常组比较,IMR升高组HDL-C和CFR更低,而Hcy和年龄较高(P<0.05);IMR值与Hcy、年龄及LDL-C(r=0.263)呈正相关(P<0.05),与CFR、HDL-C呈负相关(P<0.05),与LP-LPA2水平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cy是IMR升高的危险因素(P<0.05),HDL-C、CFR是IMR升高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①FFR>0.8的冠脉临界病变中,CFR可作为评估冠脉微循环的指标;②年龄和Hcy是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CFR和HDL-C是冠脉微循环的保护因素;③年龄的增长、HDL-C水平的降低和Hcy可能参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病理过程,导致IMR值升高.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影响

    作者:陈慧斐;曾建平;黄河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microcirculation resistance index,IMR)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在湖南湘潭中心医院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5例,检测其PCI治疗前后IMR及hs-CRP浓度.结果 患者PCI治疗后IMR(29.10±5.30 vs.20.14±4.28,P<0.05)和hs-CRP浓度[(4.40±0.73)mg/L vs.(1.24±0.23)mg/L,P<0.05]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患者PCI治疗后IMR和hs-CRP浓度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患者PCI治疗前及治疗后IMR和hs-CRP浓度均高于单支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后的IMR和hs-CRP浓度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前及治疗后IMR和hs-CRP浓度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IMR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r=0.564,P<0.05).结论 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MR和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的联系,而PCI治疗可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IMR和hs-CRP浓度升高.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