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尿病全关节置换思考

    作者:纪国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老龄化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老人的健康问题。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将对社会人群的健康问题造成严重的威胁,该研究基于糖尿病患者进行全关节置换的问题展开论述,对其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的思考,为相关人士的研究和工作提供一个科学的参考。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漌涼;李章华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8月在湖北省武汉市第三医院诊治的96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同定组及置换组,其中内固定组44例,置换组52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术后早期并发症(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及远期并发症(股骨头缺血坏死、骨不连),术后1个月和12个月的Harri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评分.结果 内同定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明显短于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医疗费用明显少于置换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内同定组股骨头缺血坏死、骨不连发生率均高于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12个月的Harris评分、ADL评分、WHO-QOL评分均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的Harris评分、ADL评分、WHO-QOL评分均高于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远期肢体功能恢复、ADL及生存质量均明显优于内同定患者,其应作为老年移位型股骨颈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 高龄高危患者行膝、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张雪梅;冯岚;杨晓燕

    我科1996年1月~2000年12月共完成全膝、全髋关节置换术419例,年龄70~100岁.其中高龄高危患者98例.我们着重注意了术前宣教、皮肤准备、术后病情观察及有针对性的康复功能训练,通过护理干预,帮助使患者度过手术的危险期,原发病无加重,未发生各种护理并发症,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急诊应用AO人工指关节置换治疗掌骨头粉碎性骨折二例报告

    作者:王伟;周礼荣;刘迎曦;周渊;吴容

    示、中指掌指关节粉碎性骨折后,如治疗不当可导致关节僵直,严重影响手的功能.2003年3月,我们对2例示指掌骨头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急诊应用AO人工指关节全关节置换,术后9个月随访,效果满意.

  • 发育期羊全颞下颌关节置换术后的下颌骨对称性评价

    作者:沈佩;张善勇;杨驰;黄栋

    目的:利用Surgicase5.0软件对发育期羊全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置换进行手术设计,研究其重建后的下颌骨对称性.方法:选择6个月龄山羊6只,术前行CT检查,收集数据(Dicom格式),通过Surgicase5.0软件重建三维数字模型,结合快速成型技术获得羊三维头颅树脂模型,在模型上设计、制备个性化人工全TMJ假体,并模拟手术,进行全TMJ置换;右侧进行手术,作为实验组,左侧为对照组.术后1、4、12周行CT扫描,在三维模型上测量两侧下颌支高度(ramus heights,RH)、下颌体长度(mandibular body length,ML)、髁突顶点到下颌中切牙近中接触点距离(condyle-incisor,CI)、下牙槽座角到髁突顶点距离(subramental-condyle,BC),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所测数据进行左右侧配对£检验,左右侧各时间点分别与术前进行配对£检验.结果:所有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能正常进食.术后1、4周左右侧RH、ML、CI、BC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2周,除ML外,左右侧RH、CI、BC差异有显著性(P<0.05).右侧术后1周RH、ML、CI、BC,4周RH、BC,12周RH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左侧术后1周RH、ML、CI、BC,4周R H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个性化设计的羊全TMJ假体能较好地行使关节功能.对发育期羊进行全TMJ假体置换,术后远期可能致面形不对称.

  • 全关节置换术后自体引流血的回输应用

    作者:吴海山;李晓华;吴宇黎;周维江

    目的:评价全关节置换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的临床意义和使用的安全性.方法:对2组条件相似的初期关节置换的50例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实验组(25例)术后使用自体引流血回输装置,对照组(25例)使用负压吸引球.记录引流/回输血量及与输血有关的反应. 结果:实验组平均回输引流血492 ml,未输库血,也未发现输血反应及菌血症.对照组平均术后输库血400 ml.二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无显著差异. 结论:自体引流血回输是全关节置换术后安全有效的补充术后失血的方法.在术前没有自体血储备的情况下,该技术减少了输注库血的机会,尤其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双侧同时施行手术的关节置换手术更有意义.

  • 股骨头置换、骨水泥固定治疗粗隆间骨折83例术后功能锻炼

    作者:苏凤霞

    2003年11月~2006年1月,我院对83例粗隆间骨折患者行股骨头置换与骨水泥固定治疗,经程序化的功能锻炼及术后健康生活指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粗隆间骨折83例,男44例,女39例,55~85岁,平均69岁.右侧47例,左侧36例.其中股骨头置换59例,全关节置换24例;骨水泥固定型53例,非骨水泥型30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行及时有效的功能锻炼.

  • 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溶栓效果研究

    作者:庞勇;徐志宏;史冬泉;陈东阳;蒋青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及溶栓效果研究.[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5月手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24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0例;年龄29 ~74岁,平均58.2岁.双膝关节置换术6例(分两次手术),6例行左膝关节置换术,12例行右膝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行下肢深静脉造影诊断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使用系统性溶栓治疗.[结果] 深静脉造影术后,类风湿关节炎行全膝置换术后深静脉发生率为26.7%;系统性溶栓后,临床有效率为100%.分别在术后3、6个月随访两次.[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不低,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注意;下肢深静脉造影是关节置换术后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必要手段.

  • 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

    作者:纪大巍;黄庆森

    在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尽管在过去的20年里,在防治感染和外科技术方面发展很快,但在美国仍有3 500~4 000例全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病人需要治疗.

  • 全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引流问题的探讨

    作者:荆鑫;滕红林;吴海山;周维江

    目的:探讨全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引流放置的适当时间和正确的管理方法.方法:初次关节置换的80例患者,按术后引流管留置的时间,分成条件相似的实验组(24h组)和对照组(48h组),分别记录8、16、24、48h引流量,拔管时引流管末端、中段及接近引流口的皮下段各剪下1.0cm送细菌培养.结果:24h组其8h、16h引流量分别占总引流量的81%和88%,48h组其8h、16h、24h引流量分别占总引流量的71%、79%h及92%,80例引流管末端和中段细菌培养均为阴性,24h组1例皮下段细菌培养阳性,48h组3例细菌培养阳性.切口全部Ⅰ期愈合.24h组有5例,48h组有1例术后拔管后出现引流管口外渗淡黄色分泌物.结论:全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引流可在24h完成,若术后创口引流超过24h有增加术后感染的机会.

  •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磨损颗粒在肝脾及腹部淋巴结的弥散

    作者:石伟;李海;刘绍臣;林延军;张志刚

    目前人们已认识到关节置换假体磨损和腐蚀产生的颗粒可诱导骨溶解和假体松动。本文 研究了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磨损颗粒弥散至肝、脾、腹部淋巴结的机率及其造成的 病理改变。  取29人尸检标本及2名假体置换失败患者的活检标本进行分析。对组织切片染色后用光学显 微镜观察,可以看到颗粒集中及相关组织的反应。金属颗粒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聚乙烯颗 粒经“油红-O”染色后用相差显微镜观察,聚乙烯颗粒成分可用红外线光谱和热阶分析来得 到证实。  在经尸检的人中,死因都与关节置换无关。21人生前仅做过一次全关节置换,11人的髋假体 平均使用69个月(43~117月),10人的膝关节假体平均使用84个月(31~179月)。另8个接受 尸 检的人中生前进行了髋关节置换,他们的人工关节有一个以上的部件发生松动,并且进行了 翻修。从初行关节置换到死亡平均174个月(47~292月),从后一次假体翻修到死亡的时 间平均71个月(1~130月)。在经过髋关节假体翻修手术的8人中,肝、脾内出现金属磨损颗 粒 的机率是7/8,明显高于假体功能良好的髋关节置换(2/11)及膝关节置换(2/10)的病人。磨 损 颗粒的主要来源是非负重面,而不是负重面。尸检取出28名患者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发现 其中19人(68%)有金属磨损颗粒。在尸检的29人中发生金属磨损颗粒弥散至肝、脾的有11人( 38%),而且在他们的肝、脾中出现没有明显病理意义的 少量巨噬细胞聚集成团的现象。聚乙烯颗粒会引起同样的反应,即主动脉旁淋巴结弥散者68 %(19/28),肝、脾弥散的占14%(4/29)。弥散的金属颗粒大小多在1.0um以内。目前尚缺少具 有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方法去观察微量的聚乙烯颗粒沉积的情况,因此,聚乙烯颗粒在肝、脾 中的实际沉积量可能比我们测得的要多。

  • D-二聚体监测预防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意义

    作者:曾伟;蔡安烈;刘荆陵;袁朝晖;郑学文;刘银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及血栓弹力图(TEG)在预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意义.方法 纳入2015年12月-2016年5月在该院关节外科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3例,动态监测置换前及置换后1、3、5、7和12 d的D-二聚体,并定期检测TEG各项指标,置换后12 d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根据彩超结果有无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D-二聚体及TEG各项指标的水平.结果 患者术后定期行患侧肢体血管彩超检查,术后1周内行彩超检查未发现血栓形成,术后第12天彩超检查提示11例患者存在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纳入血栓组;其余82例患者未发现血栓,纳入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吸烟史,体重、手术时长及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血栓组与对照组术前及术后1、3、5、7和12 d 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所有患者术后较术前凝血反应时间(R)缩短,血栓大幅度(MA)升高,伴α角升高.术后第12天血栓组TEG的R时间、凝固时间、a角、MA、凝血块强度值及D-二聚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提示髋关节置换术后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及TEG、小腿肌间静脉丛彩超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血栓.

  • 骨伤康复的发展概况

    作者:蒋成志;李建峰

    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种,多由于外伤、车祸等原因造成。如果治疗不当,及有可能造成诸多的并发症如关节僵硬、关节肿胀、关节囊和肌腱粘连、关节疼痛目等。目前多数医生及患者对骨折治疗的认识仅限于复位固定治疗,而对后期的功能锻炼缺乏足够认识,只有在出现并发症时才进行康复治疗。对患者的功能恢复产生严重的影响,从而降低了治疗的效果。
      自1989年骨科康复成为骨科下属的亚专业,至今已有20多年历程,到目前已形成包括脑卒中、脑外伤、等所导致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全关节置换、运动损伤、小儿骨科、手外科、足和踝外科伤病所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问题以及假肢和矫形器、机器人等多个小专科【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