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检查对诊断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价值

    作者:马琳;罗燕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1]。自1963年Starzl等[2]开展首例人肝移植术后,随着肝移植技术的发展和新的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肝移植患者的预后不断改善。目前,肝移植手术方式主要包括经典肝移植、背驮式肝移植、减体积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活体部分肝移植、自体肝移植和多米诺肝移植等[3],无论采取何种术式,血管并发症及胆道并发症仍是肝移植术后早期重要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着移植物及受体的存活[4-5]。

  • 肠屏障和肝屏障损伤及保护在减体积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严笑鹏;仇毓东

    肠屏障可以抵抗病原体的侵袭,阻止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循环,从而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肝屏障对于维护肝脏正常功能有重要意义,其可阻止内毒素、病毒等进入肝脏损伤肝细胞.肠屏障和肝屏障是减体积肝移植术后易受到损伤的2个结构,其损伤的原因与术后“小肝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小肝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肝移植术后门静脉高压、门静脉过度灌注等有关.如何有效地控制“小肝综合征”的发生,保护术后的肠屏障和肝屏障,是维持肠道和肝脏功能的关键点.本文主要阐述肠屏障和肝屏障的概念,分析其功能和结构破坏的原因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

  • 作者:

    关键词:
  • 大鼠50%减体积肝移植技术的改进

    作者:何勇;姜骊;鱼达;谢海洋;郑树森

    目的 建立改良的大鼠50%减体积原位肝移植的模型.方法 在经典的双袖套法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通过4次贯通穿刺、3次结扎、2次回折的肝脏缝扎方法,改善肝脏减体积切取的效果.结果 所有50%减体积原位肝移植的大鼠均存活良好,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达到实验设计对动物模型的要求.结论 采用本实验室规范的4贯通、3结扎、2回折的肝脏缝扎方法,可以建立稳定的50%大鼠同种异体减体积原位肝脏移植模型,值得推广应用.

  • 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原因分析

    作者:刘静;李江;张升宁;李铸;李来帮;廖丽琼;冉江华;李立

    目的 探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原因.方法 选择170对健康SD大鼠,体质量为260~280 g,供体为雌性(170只),受体为雄性(170只),供、受体体质量相差10 g,一般为供体体质量比受体体质量轻.改良前术式实施70只,改良后术式实施100只.结果 成功实施的170只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中,早期(术后12 h~术后3 d)死亡25只,早期死亡率为14.7%,其中改良前术式死亡18只,改良后术式死亡7只.早期死亡的原因分布为:腹腔出血8只(4.7%),肠梗阻4只(2.4%),气体栓塞3只(1.8%),肝功能不良3只(1.8%),气胸3只(1.8%),肺部感染2只(1.2%),复温过度2只(1.2%).结论 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早期常见的死亡原因是腹腔出血,其次为肝功能不良、气体栓塞、肠梗阻、气胸、肺部感染和复温过度.

  • 减体积肝移植在大鼠脂肪肝供肝肝移植模型中的应用

    作者:赵英鹏;李立;陈刚;白建华;刘其雨

    背景:肝移植供体缺乏,脂肪肝在人群中发病率高,中度以上脂肪肝作为边缘供体,肝移植后移植物丢失风险高,为提高这类供体利用率,需要建立稳定的大鼠模型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建立适合脂肪肝供肝的稳定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方法:随机各选取20对SD-SD脂肪肝供肝肝移植大鼠,全体积组行全体积原位肝移植术,减体积组行减体积肝移植术.供肝恢复灌流后,观察记录两组大鼠呼吸动度、呼吸频率、心跳及大血管充盈情况,术后观察大鼠恢复情况,解剖死亡大鼠了解死因;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并作比较;两组大鼠术后进行生存分析;比较两组大鼠术后肝功能及病理组织学改变,评估差异性.结果与结论:①供肝恢复灌注后,全体积组肝移植受体大鼠呼吸频率、心率快于减体积肝移植组受体大鼠(P < 0.05),下腔静脉充盈情况相对较差;②减体积组受体大鼠术后一般情况恢复好于全体积组大鼠;③全体积组修肝时间短于减体积组,但受体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减体积组(P < 0.05);全体积组受体大鼠术后早期死亡率明显高于减体积组,主要死亡原因是腹腔出血、空气栓塞和低血容量性休克;两组受体大鼠后续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两组受体大鼠术后肝功能肝酶学和总胆红素总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病理组织学表现相似;⑤综上,脂肪肝供肝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稳定可靠,解决了脂肪肝供肝全体积肝移植术中术野暴露不清、术后易致受体大鼠循环失稳的问题,是研究脂肪肝供肝肝移植的理想动物模型之一.

  • 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大鼠肝脏能量差异蛋白的表达

    作者:刘静;李立;冉江华;张升宁;李来邦;张熙冰;高扬;陈奕明

    背景:目前,蛋白质组学是一项比较成熟的科研技术,已经在肝移植基础研究领域中初步得到应用,但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未曾报道。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探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与肝脏能量代谢蛋白相关的差异蛋白。
      方法:肝移植的供体是Lewis雌性大鼠,受体是Wistar雄性大鼠,供受体体质量差约20 g;移植肝质量/受体肝质量≈50%。采用改良减体积肝移植模型。获取供体肝组织过程中按照要求进行减体积,修整供体肝脏,将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分别套入不同型号的套管以备套入受体的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胆道用细小支撑管植入供体的胆管中以备插入到受体的胆管中;后进行受体的肝移植,受体先切除受体的原来肝脏组织,然后将准备好的供体肝脏植入受体中。造模后1,3和7 d获取移植肝脏组织,然后与预先获取冻存的供、受体肝脏组织应用蛋白组学技术建立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再利用串联质谱分析及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
      结果与结论:采用变化倍数大于10倍为标准进行差异蛋白点的选择,结果总共发现了72个差异点,通过鉴定,终32个蛋白的功能比较明确,其中有ATP合成酶β亚基、电子转化黄素蛋白β多肽和质子转运ATP合成酶3个蛋白参与了细胞能量代谢的过程,其分布于肝移植后的第1和7天,占6%。

  • 构建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肝脏信号转导差异蛋白表达

    作者:刘静;李立;冉江华;张升宁;李来邦;高扬;陈奕明;张熙冰

    背景:蛋白质组学是目前医学界比较热门的科学研究技术,已经在肝移植的相关研究中得到初步应用,但未曾报道有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相关研究中的应用。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探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与肝脏信号转导蛋白相关的差异蛋白。方法:在成功建立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分别于移植后1,3,7 d获取移植肝脏组织,然后与预先获取冻存的供体和受体肝脏组织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建立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再利用串联质谱(MS-MS)分析及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实验中以变化倍数大于10倍为标准进行差异蛋白点的选择,总共发现了72个差异点,终鉴定到了功能比较明确的32个蛋白,其中有4个蛋白参与了信号转导的过程,其分布于肝移植后的第3天和第7天,占6%。结果显示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成功和稳定建立的基础上,利用蛋白组学的相关技术,研究了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参与肝脏信号转导的差异蛋白,为下一步深入研究调控这些蛋白的 MicroRNA 提供了有力的前期基础研究数据。

  • 他克莫司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再生的影响

    作者:秦建伟;杨广顺;杨宁;李齐根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部分肝(65%)移植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他克莫司大剂量组(0.1 mg·kg-1·d-1)和他克莫司小剂量组(0.05 mg·kg-1·d-1),每组各24只.受体于术前3 d起肌注给药,每天1次,直至术后.观察术后第1、2、3、5天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 LI),速率法检测血清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等指标.结果:肝移植术后的肝细胞有丝分裂的高峰期出现在术后48 h,他克莫司显著提高了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48 h MI及PCNA LI(P<0.05,P<0.01);大剂量实验组术后48 h PCNA LI高于小剂量组(P<0.05);两种剂量组的TB、ALT没有明显改变.结论:他克莫司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再生有促进作用,且该作用有剂量依赖性,同时肝脏毒性较小.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作用

    作者:张弘炜;彭承宏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减体积(60%)肝移植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和肝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组(B组),每组动物60只.受体于术后皮下注射给药(HGF,100mg/kg)每天一次,直至处死.观察术后1、2、3、5、7天受体残肝重/减体积前全肝重,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 LI)和溴脱氧核苷尿嘧啶的掺入指数(BrdU LI)以及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T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结果 HGF能显著提高受体肝细胞MI、PCNA LI、BrdU LI及残肝重/减体积前全肝重(P<0.05,P<0.01),两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能显著促进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组织的再生,而对术后肝脏功能无明显损害作用.

  • 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改良

    作者:陈国勇;曲青山;蔡文利;邢利;苗书斋;吕宇涛

    小动物肝移植模型的建立是肝移植实验研究的基础,国际上肝移植小动物模型多为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如经典的Kamada"双套管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等,为了对大鼠肝移植后肝再生进行深入的研究,课题组通过参考Omura的方法,采用改良"双套管法",建立了稳定的大鼠减体积肝移植(reduced-size livertransplantation,RSLT)模型.

  • 体内外联合切除法在大鼠30%减体积肝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柴军武;蒋文涛;王辉;李剑;陈洪磊;郑虹;沈中阳

    大鼠30%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是临床亲体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等实验研究的重要工具[1].供肝修整时切除左外叶、中间叶达到减体积目的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1,2],我们以体内外联合切除法建立大鼠30%减体积移植模型,探讨其优越性.

  •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刘现忠;姚爱华;仲跻巍;李相成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schemia preconditioning,IPC)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组织氧化还原因子-1(Redox factor-1,Kef-1)蛋白表达及术后肝脏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100只Lewis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50%移植组(PLT组)和假手术组(SO组),分别于移植后0.5、2、6和24 h取材,通过Western免疫杂交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图像分析定量检测移植后各时间点Ref-1蛋白表达变化,同时结合血清学和组织病理学分析Ref-1表达变化的意义.结果 IPC可使减体积肝移植后早期肝实质细胞中Ref-1蛋白表达增高.与PLT组相比,IPC组早期Ref-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病理学分析显示PLT组术后24h可见到门脉周围大量炎细胞浸润,肝窦扩张明显,肝组织损伤较重;而IPC组则损伤较轻.术后6和24 h血清ALT值分别为:PLT组(1186.65±142.31)u/L;(1498.91±126.79)u/L;IPC组(799.61±125.97)u/L;(659.27±135.68)u/L.与PLT组相比,IPC组术后6和24h血清ALT值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IPC可减轻减体积肝移植后早期肝脏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促进Ref-1蛋白的表达有关.

  • 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移植肝脏应激蛋白的差异表达研究

    作者:刘静;李立;冉江华;张升宁;李来邦;张熙冰;陈奕明;高扬

    目的:探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应激蛋白的差异表达情况。方法分别将改良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术后1、3、7 d 的肝脏组织标本的双向电泳图谱与供体和受体原肝脏组织的双向电泳图谱进行比较,以变化倍数大于10倍或小于1 /10为标准选择差异蛋白点,再利用质谱技术及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共发现了72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通过质谱分析和一系列的鉴定,终发现有32种功能明确的蛋白,其中热休克蛋白-8与肥厚激动剂反应蛋白在减体积移植术后肝脏表达差异较大,占所有差异蛋白质点的7%(5/72)。结论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移植肝脏中发现参与肝脏应激反应的蛋白质,为下一步研究这些蛋白与肝移植术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提供了前期研究数据。

  • 大鼠减体积肝移植腹腔出血的原因分析

    作者:刘静;李江;张升宁;李铸;李来帮;冉江华;李立

    目的 探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腹腔出血的原因.方法 实验大鼠均为健康的SD大鼠,体质量260~280 g,供体为雌性,受体为雄性,供、受体体质量相差10 g左右,一般为供体体质量比受体体质量轻;供体采用单人裸眼操作,在取肝的过程中即进行减体积操作;受体采用双人裸眼配合操作建立大鼠减体积的稳定模型.结果 成功实施的270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中,因腹腔出血而死亡44例,死亡率为16.3%;出血部位的总体分布为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出血28例次,肝脏包膜渗血9例次,肝左外侧叶减体积结扎点出血9例次,肝乳头叶结扎点出血7例次,肝三角叶结扎点出血7例次,右肾上腺和腰静脉出血5例次,肝脏人为损伤出血4例次,门静脉套管口出血4例次,肝下下腔静脉套管口出血4例次,其中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合并肝左外侧叶减体积结扎点出血的有8例,两个减体积结扎点均出血的5例;10例经过缝扎或单纯结扎后止血,肝脏包膜渗血采用热盐水冲洗、浸泡后自行止血6例.结论 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腹腔出血常见的是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出血,通过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腹腔出血的原因分析,其结果 可以指导我们实验手术操作的进一步改进.从而提高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实验手术成功率.

  •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10例报告

    作者:严律南;金立人;李波;卢实春;文天夫;伍晓汀;贾乾斌;周涌;吴言涛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的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特点.方法对1例肝尾叶癌,2例先天性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及7例晚期肝硬变患者进行了原位肝移植,对其中1例11岁女孩进行了减体积肝移植(RSLT).供肝均取自20~40岁脑死亡的健康人.8例供、受者ABO血型相同,2例供者为O型,受者为A型.供肝采用单独肝脏切取法,以UW液进行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灌注.病肝采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切肝法,在生物泵转流下切除病肝.植肝采用肝上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脉、门静脉、肝动脉及胆管顺序.结果 10例患者移植肝活力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1例肝尾叶癌于术后139天因肿瘤复发死亡,1例死于严重全身霉菌感染,1例死于应激性溃疡穿孔,另7例存活良好,无并发症.结论不能切除的中央型肝癌、终末期良性肝病及终末期肝硬变是肝移植的良好适应证,完善的手术技术及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是保证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 减体积肝移植(附1例报告)

    作者:严律南;李波;卢实春;金立人;文天夫;李福玉;伍晓汀;赵纪春;周涌;吴言涛

    目的探讨减体积肝移植的手术技术方面的有关问题.方法对1例女性、11岁患先天性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的患儿进行了减体积肝移植.结果移植肝活力恢复良好,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减体积肝移植在解决小儿肝移植的供肝问题上是可行而安全的方法,同时,笔者介绍了手术技术方面的体会.

  • 减体积肝移植联合肾移植手术配合

    作者:冯建萍

    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肝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该移植方法将供体的肝脏及一侧肾脏同时移植给受体,从而一期治愈肝肾双脏器功能衰竭,且移植肝作为免疫特惠器官,可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

  • 特利加压素联合FK-409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中对移植肝的保护作用

    作者:莽源祎;李立;冉江华;张升宁;刘静;刘剑;高杨;李来邦

    目的 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中联合应用特利加压素和FK-409探究其对受体移植肝的保护作用.方法 使用30%体积供肝行SD大鼠同系肝移植,监测术后门静脉压力、血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水平和术后生存时间,构建有效的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利用减体积肝移植模型作为载体,根据不同的干预手段将受体大鼠分为特利加压素处理组、FK-409处理组、特利加压素处理联合FK-409处理组和对照组,监测术后各组门静脉压力、血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水平和术后生存时间,统计并分析特利加压素处理联合FK-409处理对减体积肝移植移植肝的保护作用.结果 在减体积肝移植模型中,特利加压素联合FK-409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门静脉压力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清ALT、总胆红素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减体积肝移植模型中联合使用特利加压素、FK-409可有效保护移植肝脏.结论 特利加压素联合FK-409可有效保护大鼠减体积肝移植中移植肝,特利加压素联合FK-409方案可能成为减体积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症防治的潜在药物处理方案.

  • 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细胞骨架差异蛋白的表达变化

    作者:刘静;李立;冉江华;张升宁;李来邦;陈奕明

    目的 利用蛋白质组学及相关技术研究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参与细胞骨架差异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实验首先用改良法建立Lewis-Wistar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然后在术后1,3和7d获取移植术后肝脏组织,后应用蛋白组学技术与预先获取的供、受体原肝脏组织建立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再利用串联质谱(MS-MS)分析及数据库对胶上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鉴定.结果 本次实验中所有蛋白质点采用变化倍数大于10倍为标准进行差异蛋白点的选择,结果总共发现了72个差异点,应用串联质谱分析和数据库等对差异质点进行分析和鉴定,发现有32个蛋白的功能比较明确,其中有3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在减体积移植术后肝脏参与细胞骨架的过程,表达变化比较明显,差异蛋白质点总数占所有差异表达质点的7%.结论 应用蛋白质组学的技术研究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脏病理生理过程中细胞骨架差异蛋白的变化,对于进一步研究细胞骨架蛋白在肝移植术后肝脏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作用机理有重要的意义.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