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鼠心肌细胞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区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作者:王晓冰;郭志坤

    目的 观察乳鼠心肌细胞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区微血管密度及微血管再生的影响.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6只,新生乳鼠40只.建立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将培养的SD乳鼠心肌细胞移植到兔心肌梗死区,分别于移植后1、2、3、4周取材,用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法进行染色,光镜观察,LEICA Qwin V3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兔心肌梗死边缘区毛细血管密度及其再生情况. 结果 乳鼠心肌细胞移植后的1、2、3、4周不同的时间段,兔心肌梗死区的毛细血管密度及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定量分析显示,毛细血管密度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结论异体异种心肌细胞移植能够促进兔心肌梗死区的毛细血管新生,有利于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

  • 辛伐他汀对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和颅骨内血管新生的影响

    作者:杨允;张立平;李晓光;胡坚莉;张佐伦;张凯宁;张虎;宋淑香

    目的 通过观察辛伐他汀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对颅骨血管新生的影响,探讨其促进骨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离体培养颅骨成骨细胞与辛伐他汀作用24h后,提取RNA行RT-PCR,半定量测定细胞VEGF 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吸光度测定VEGF蛋白表达水平;小鼠头皮下局部注射辛伐他汀和空白溶剂25μl,连续5d,1个月后取出颅骨做病理检查.结果 辛伐他汀可增加成骨细胞VEGF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局部用药后可见小鼠颅骨增厚,骨质内部有新生血管出现.结论 促进成骨细胞VEGF的表达及骨内血管新生,是他汀类药物促进骨形成的作用机制之一.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在软骨发育分化过程中的意义

    作者:张银凯;谷志远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是一组结构相似的多肽类家族,目前已发现有19个成员[1],其在胚胎发育、血管新生、伤口愈合、肿瘤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作用的发挥是通过与其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后而介导的.目前已克隆出4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FGFR),虽然4种FGFRs结构相似,但每种FGFR在机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及不同组织中各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近来研究证明,在软骨和骨的发育分化过程中,FGFR3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此进行综述.

  • 脂联素与心血管疾病

    作者:张鹏;汪南平

    脂联素(adiponectin)是一种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的脂肪因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脂联素及其受体与心血管系统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脂联素影响心肌、平滑肌及内皮细胞功能,参与心肌肥大、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血管新生等病理生理过程.脂联素可能是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事件的一个重要生物标志及治疗靶分子.

  • 外泌体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张颖;郝帅;周良;丁振华

    外泌体是细胞主动分泌的纳米级囊泡样小体.外泌体中含有蛋白质、DNA和RNA等,在细胞间物质和信息传递中起重要作用.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调控的动态过程,而研究发现外泌体可以影响肿瘤的转移.外泌体不但可以作为预测肿瘤转移潜力的生物标志物,而且可以决定肿瘤转移的器官趋向性,参与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促进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迁移,以及影响肿瘤转移后的增殖能力,促进肿瘤血管新生并且对肿瘤的免疫逃逸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近期外泌体在影响肿瘤转移方面的研究进展.

  • 环氧二十碳三烯酸在心血管系统稳态中的生理功能

    作者:徐西振;王炎;陈琛;汪道文

    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与其代谢产物EETs在心血管系统的稳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EETs具有调节血管张力,降低血压,促进血管新生以及抗炎等生理作用.深入研究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与EETs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为探索心血管疾病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有氧运动与干细胞动员的缺血心脏血管新生研究进展

    作者:席悦;马文红;田振军

    有氧运动具有明确的血管新生效应,包括缺血心脏,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心肌梗死( MI)后冠脉微血管新生是心脏修复的前提。新近研究表明,血管新生来源于体内干/祖细胞的动员与参与,并以旁分泌效应影响内皮细胞( EC)功能及微血管分布效果,运动可以动员、激活内源性干细胞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与分泌,并能从表观遗传学角度影响心脏血管新生。探索不同运动方式及强度对缺血心脏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对缺血心脏的预防及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心脏血管新生及其调控机制、自体干细胞动员参与缺血心脏的血管新生和运动通过干细胞动员促进缺血心脏血管新生等方面综述运动促进缺血心脏血管新生的主要机制、存在问题及相关研究进展。

  • 衰老巨噬细胞中 IL-10激活的 STAT3信号促进病理性眼球血管生成

    作者:杨越

    固有免疫系统参与调节血管生成,在发育和衰老相关疾病中至关重要。在衰老相关黄斑病变中,观察到的病理性血管新生可导致眼盲。本文作者用不同年龄和遗传背景的小鼠研究了巨噬细胞衰老相关的极化和血管新生功能,发现 IL-10(白细胞介素-10)和其下游 STAT3信号活性是眼睛中巨噬细胞衰老表型的调节关键。

  • 铜调控低氧诱导因子1转录活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文菁;王韬;肖颖;阴雯;康裕建

    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是由α亚基(HIF-1α)和β亚基(HIF1β)组成的异源二聚体转录因子,在低氧情况下调控细胞组织进行血管新生等对低氧环境的反应性活动,使细胞组织适应低氧环境,是组织中调控氧稳态的关键因子。在低氧情况下,HIF-1特异性的促进一系列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表达,这一过程需要微量元素铜的参与。铜对于这一过程中 HIF-1转录复合物形成及其与 DNA 结合都是必须的。但是当组织长期处于缺氧/低氧的环境中时,铜从组织中流失,从而导致了 HIF-1调控的这些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表达受到抑制,组织的血管新生受到抑制。因此对铜特异性调控 HIF-1转录活性的深入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缺血缺氧性疾病,从而为治疗缺血缺氧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 长期体外反搏对冠状动脉闭塞犬的促血管新生作用研究

    作者:谢强;伍贵富;杜志民;胡承恒;方典秋;戴刚;郑振声

    目的 探索长期体外反搏对冠状动脉闭塞犬心肌微血管和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以及对循环和心肌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Beagle犬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反搏组(n=6),均用心导管法建立定向冠状动脉闭塞模型3 d后,反搏组接受体外反搏处理,每日1 h,持续共6周(每只犬反搏总时间28~30 h).血管细胞成分免疫标记技术比较心肌微血管的差异和血管新生作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犬血清VEGF水平动态变化.免疫组化SP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免疫组化染色超敏法)测定心肌组织局部VEGF的表达.RT-PCR检测心肌组织局部VEGF Mrna的表达.结果 (1)图像分析证实,反搏组犬缺血心肌组织内的微血管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α-actin:(11.8±5.3)支/HP比(3.4 ±1.2)支/HP,P<0.05 ;FⅧ-r-Ag :(15.2±6.3)支/HP比(4.9±2.1)支/HP, P<0.05].(2)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后,两组犬的血清VEGF水平开始升高,在24 h均达到一峰值水平,随后VEGF水平下降,约在1周时降至低.之后两组犬的血清VEGF水平有轻微增加,但组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反搏组犬缺血心肌组织的VEGF表达范围较广泛,但绝大部分仍分布于心肌细胞,少数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相反,在对照组,心肌VEGF阳性表达的范围和强度均不及反搏组.(4)免疫组化图像分析发现,反搏组犬心肌VEGF表达的面积[(0.0353±0.0090)mm2比(0.0036±0.0008)mm2,P<0.01]、吸光度指数[(3.0391±0.5121)比(0.3473±0.0840),P<0.01)]均高于对照组;对两组心肌组织VEGF Mrna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反搏组犬心肌VEGF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增加73.5%.结论 长期体外反搏治疗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新生血管形成,促进缺血心肌组织局部VEGF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可能是体外反搏的治疗机制之一.

  • 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作者:步雪峰;李晓强;吴浩荣

    培养和鉴定从鼠骨髓中分离的内皮祖细胞(EPCs),观察其在体外增殖、分化过程中相关细胞表型的变化.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获得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用EGM-2培养基诱导其分化,于培养4d、7d、10d、14d、21d后用免疫荧光双标技术(CD34、VWF和FLK1)鉴定EPCs,用MTT法分析EPCs的增殖情况.于诱导分化后的1d、4d、7d、10d、 14d、21d,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VWF蛋白的水平,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VEGFR 2(FLK1)、VWF的mRNA表达变化,并与未诱导培养的细胞进行比较.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培养,4d细胞开始贴壁,7d细胞大多变为梭形,排列成铺路石样.MTT结果表明,10d时EPCs达到增殖高峰(P<0.05);免疫染色表明,培养7d的细胞约90%呈VWF-CD34双荧光阳性;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表明,培养1d的细胞无VWF表达,培养4d后表达逐渐增强,10~14d达到高峰,21d后减弱;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结果表明,培养1d的细胞FLK1和VWF的mRNA表达低(P<0.01),4d后表达逐渐增强,14d达到高峰,21d后减少,未诱导细胞无表达.试验成功地从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出EPCs,在其体外扩增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过程中,P0~P3在1~21d期间FLK1和VWF等内皮细胞标志蛋白表达逐渐增强,P3在21d后略有下降.该细胞可作为构建血管组织工程支架的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

  • SDF-1/CXCR4轴与白血病血管新生研究进展

    作者:包萃华;贺其图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R4所构成的SDF-1/CXCR4轴生物效应的研究近些年来进展迅速,其在肿瘤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肿瘤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文就SDF-1及其受体CXCR4,SDF-1/CXCR4轴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SDF-1/CXCR4轴与白血病血管新生的关系,抗SDF-1/CXCR4抑制剂在血管新生治疗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Notch信号通路在白血病发生及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作者:袁晓俊;贺其图

    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均与Notch受体表达异常有关,在不同组织中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乃至同一系统肿瘤中不同Notch受体的作用可能不同,甚至相反.Notch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肿瘤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是许多重要细胞信号通路的交汇点.血管发生依赖多种促进血管发生因子和抑制血管发生因子的交互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Notch信号传递途径参与了此过程.既往的研究已证实,Notch信号传递途径在胚胎发育和肿瘤血管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近研究还发现,Notch信号通路中有许多潜在的药物靶点,在深入研究Notch信号转导通路及其与白血病发病分子机制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靶点设计相关药物以阻断或者活化Notch信号,进行白血病及血管新生性疾病的治疗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Notch信号通路的组成;Notch信号通路在白血病发病及血管新生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恶性血液病血管新生过程中VEGF/R、内皮抑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相互调控探讨

    作者:张建东;张育

    恶性血液病血管新生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系统(VEGF/R)、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和内皮抑素等(ES)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调控机制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虽然近年来相关研究发展很快,但仍未能形成系统理论.本文就近年来有关VEGF/R系统的正负调控因素,MMP的调控及其与VBGF/R的相互影响,ES的调控及其与VEGF/R和MMP的相互影响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凝血酶与肿瘤的血管新生

    作者:石建霞;顾健

    凝血酶是止血过程中的核心因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凝血酶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的生长、转移及血管新生.抗凝治疗不仅缓解了肿瘤的高凝状态,而且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本文就凝血酶及其受体、凝血酶及其受体与肿瘤生长、转移及血管新生的关系、凝血酶影响肿瘤血管新生的可能机制及抗血管新生和抗凝治疗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 间充质干细胞促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芹芹;格日力;孙慧燕;王立生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重要的组织修复和再生的生物学特性,其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疾病等的治疗.MSC促进血管新生的机制与促血管生长因子分泌及外泌体的生成有关.在低氧环境下,MSC促血管能力更强,其中,miRNA起到了重要的介导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MSC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概况及促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新进展,重点探讨了低氧和miRNA对MSC促血管新生能力的调控.

  • 环氧化酶-2在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表达及与血管新生的关系

    作者:刘学文;贺其图;李志琴;马宏杰;李静;贾国荣;卢艳;韩海燕;李喆;云雁;张冬霞

    本研究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白血病骨髓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取初发白血病患者(51例)和正常对照组(18例)骨髓液及骨髓活栓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骨髓微血管密度(MVD),ELISA法测定骨髓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骨髓细胞内COX-2的表达.结果表明:白血病患者骨髓MVD、VEGF含量、骨髓细胞COX-2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MVD、VEGF、COX-2阳性率三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614,0.423,0.577(P<0.05).结论:白血病可能同实体瘤一样也是一种血管新生依赖性恶性肿瘤,COX-2可能与VEGF协同促进白血病骨髓血管新生

  • 多发性骨髓瘤血管新生的体外研究

    作者:陈文明;吴垠;朱嘉芷;Jeannette Soria;Massoud Mirshhi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培养上清液对人骨髓来源内皮细胞系(HBMEC)的增殖、迁移及血管新生的作用.用含2%胎牛血清(FBS)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骨髓瘤细胞系获得上清液,将此培养液培养HBMEC,研究其对HBMEC的增殖及迁移的影响,并将此液放入含有携带HBMEC微珠的三维纤维蛋白中,研究其对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含2%FBS的RPMI 1640培养液比较,骨髓瘤细胞系培养液对HBMEC的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P<0.001),并促进HBMEC的迁移,诱导毛细血管管腔的形成(长度及宽度)(P<0.001).结论:骨髓瘤细胞系可能通过分泌某些细胞因子促进HBMEC增殖、迁移及血管新生.

  • 多发性骨髓瘤组织中WT1和VEGF表达及与血管新生的关系

    作者:李国杰;丁辉;杨柳

    目的:探究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组织中W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与血管新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技术检测6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10例非恶性肿瘤和血液病对照患者骨髓组织中VEGF和WT1基因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正常对照组微血管密度(MVD)为(45±6)/视野,多发性骨髓瘤组MVD为(84±26)/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6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VEGF的阳性率为51.6% (32/62),VEGF阳性组MVD显著高于阴性组MVD(P <0.05);WT1的阳性率为30.6%(19/62),WT1阳性组MVD显著高于阴性组MVD(P <0.05).统计学分析显示,WT1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组织中WT1的高表达可以上调VEGF的表达,促进血管新生.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中表达增高及其意义的初步研究

    作者:胡豫;孙春艳;王雅丹;魏文宁;吴涛;何文娟;赵湜

    为了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浆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和BDNF与血管新生的关系,初步探讨BDNF在MM的发生与发展中的潜在作用,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MM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浆BDNF和VEGF的浓度;采用MTT法观察BDNF对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作用;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法和体外小管形成实验等体外血管新生模型观察BDNF对HUVEC迁移和形成血管通道的影响;采用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实验和小鼠matrigel plug方法观察BDNF对体内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患者血浆BDNF浓度为(4.22±0.64)ng/ml,与健康体检者(2.03±0.38)ng/m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0);患者血浆VEGF浓度为(79.35±13.25)pg/ml,与健康体检者(34.41±1.78)pg/m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6).BDNF与VEGF水平间存在着相关性(r=0.430,P=0.025).BDNF对HUVEC的增殖没有显著作用,但可明显促进HUVEC的迁移和管状结构形成;同时可促进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和matrigelplug中血管新生.结论:MM患者血浆BDNF和VEGF显著增高,BDNF在体内外均具有明显的促血管新生效应,在MM的血管新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1886 条记录 8/95 页 « 12...567891011...949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