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针结合肩胛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肩痛及上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卜浪;许豪勤;谭文捷;狄荣科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肩胛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肩痛及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组,电针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31例)、肩胛控制训练组采用单纯肩胛控制训练治疗(33例)、电针结合肩胛控制训练组(结合组)采用电针和肩胛控制训练联合治疗(34例),疗程持续2个月,并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各组患者的上肢功能及肩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电针组、肩胛控制训练组、结合组肩痛评分(VAS)分别下降了35.07%、35.05%、48.77%,上肢功能评分(FMA)分别提高了91.58%、96.77%、159.27%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合组分别与电针组和肩胛控制训练组评分比较,VAS下降更明显(48.77% vs 35.07%、35.05%,P<0.05),FMA结合组明显提高(159.27%vs 91.58%、96.77%,P<0.05),结合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结论电针结合肩胛控制训练能更好地缓解偏瘫患者的肩痛症状、改善上肢功能和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恢复。

  • 基于经筋辨证治疗中风后肩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红;郭庆革;白永新

    目的:观察经筋辨证刺法对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肩痛患者3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通过患者肩关节周围筋结点的分布规律进行辨证分型和针刺治疗,对照组选取传统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两组均以7 d 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 VAS 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结论基于经筋辨证的取穴针刺治疗在改善中风后肩痛患者的VAS 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及 Barthel 指数评分方面均优于基于传统针刺治疗。

  • 以针刺为主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42例

    作者:宋兆普;马帅统

    肩周炎是一种以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 针灸对中风后偏瘫肩痛者血脂影响的观察

    作者:李扬帆;邓柏颖;粟胜勇;周恩华

    目的:观察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中高脂血症的发生情况及针灸对其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针灸组(A组)、针灸加中西药治疗组(B组)和单纯中西药治疗组(C组), 分别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及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变化.结果:90例中,伴高脂血症者67人,其中TC和TG增高者多见.三种疗法在对偏瘫肩痛取得疗效的同时,对异常血脂的调节也出现良好作用(P<0.01),而3组间比较却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直接参与中风后偏瘫肩痛治疗的针灸、中西药疗法,对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存在着良性作用.

  • 温针灸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察

    作者:孟凡颖;温进

    目的: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基础上,观察温针灸外关穴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外关穴配合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针刺及康复训练每次各30 min,温针灸每次2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 Meyer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 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温针灸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温针灸组的总有效率[9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24/30)],P<0.05.结论:常规针刺及康复疗法配合温针灸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 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作者:韦良渠;刘世杰;柳小林

    1994年3月26日~1999年3月30口,我们诊治了经颈椎MRI或CT诊断为颈椎问盘突(膨)出的患者64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有关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股资料本组64例中男37例,女27例;年龄25~65岁,平均42.5岁.有颈部外伤史者14例,无明显诱因者50例;病程3天~22年,其中1年以下者35例.1.2症状和体征64例患者中以颈伴单或双上肢麻痛为主要症状者36例,其中伴有头晕或耳鸣者7例,伴有上肢无力者4例,伴有行走不稳者1例.颈伴头晕痛、恶心或呕吐者12例,颈伴单或双肩痛、头痛者4例,四肢麻痛、颈痛者各3例.头晕痛伴双下肢麻木无力者2例,颈痛伴左半身麻木、左下肢麻木无力,右半身麻木、双脚麻木有踩棉感各1例.

  • 两种物理疗法对颈肩综合征222例临床观察

    作者:刘秀芹;郑朱喜;盛敏

    目的:评价物理疗法对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4例,男21例,女93例;年龄41~68岁,平均54.21岁.对照组108例,男20例,女88例;年龄37~69岁,平均54.70岁.治疗组采用温热理疗床治疗8周,对照组采用场效应治疗仪并配合无针针灸按摩仪治疗8周.分别在筛选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8、36、48 d(治疗结束时)各观察记录1次,对比两组对脊柱周围软组织压痛、颈部活动度、颈部体征变化的改善.结果:两组颈部及脊柱周围软组织压痛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颈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活动度加大(P<0.05).结论:物理疗法对颈肩综合征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及体征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

  • 超声引导下微创治疗急性肩峰三角肌下滑囊炎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段华;蒲丹;陈世寅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微创治疗急性肩峰三角肌下滑囊炎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肩痛患者进行肌骨超声检查,诊断为急性肩峰三角肌下滑囊炎12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6.31±8.23)岁,病程(8.08±1.32)d,采用肌骨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对照组57例,男24例,女33例,平均年龄(57.39±9.25)岁,病程(7.74±1.29)d,采用病变部位痛点封闭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夜间静息痛及功能、二次注射率和综合疗效进行观察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肩关节疼痛、夜间静息痛及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1d、1周后两组VAS评分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1d后夜间静息痛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1d、1周及1个月后两组功能评分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二次注射人数治疗组13例,低于对照组45例.两组综合疗效评定,治疗组痊愈37例,优于对照组21例.结论:超声引导下微创治疗急性肩峰三角肌下滑囊炎较传统封闭疗法起效更快,疗程更短,短期疗效及综合疗效优于传统封闭疗法.

  • 颈神经后支源性颈肩痛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分析

    作者:王希;袁君君;李瑛

    目的:分析颈神经后支源性颈肩痛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误诊原因.方法:对75例中颈痛14例,颈肩痛38例,肩背痛23例,误诊为颈椎病35例,肩背肌筋膜炎21例,肩周炎19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采取颈神经后支阻滞配合手法以及肩关节腔内液压扩张加手法松解.结果:75例平均随访8个月,总优良率88%.与误诊疗效率、症状一时减轻61.3%、完全无效38.7%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该类型颈肩痛具有以下临床特点:①疼痛常常不表现在它的病理改变部位;②缺乏神经病理阳性体征或神经根刺激征;③物理学和影像学结果不相符合;④颈椎关节突关节固定性压痛,受累后支支配区牵涉痛和压痛或肌痉挛;⑤影像学检查,关节突关节呈退行性改变.结论:临床表现的相似性;可能存在的病理相关性;诊断思维的局限性;治疗方法的雷同性;疗效短暂的有效性;均可能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重视病史和临床检查,以触诊定位,神经定位,结合影像学资料,是提高诊疗水平,防止误诊的关键.

  • 叶新苗针药合用治疗肩痛经验浅析

    作者:王延武;叶新苗

    通过多年临床跟师学习,整理总结叶新苗教授针药合用治疗肩痛的经验.叶新苗老师衷中参西,用药考虑全面,验之于案,疗效显著.文章从诊断、病因病机、临证治疗思路、验案举隅等方面对叶新苗老师治疗肩痛的经验进行论述.

  • 经筋触骨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疗效观察

    作者:袁海光;刘智斌;冯卫星

    目的:评价经筋触骨针法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106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采用经筋触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穴取患侧“肩髃次”“臂臑次”“肩髎次”“肩前次”、曲池、手三里、外关,针体与皮肤呈45°角斜刺入腧穴“次”,穿入筋结点,针尖到达骨膜,手下有触骨感觉后行针得气,留针30 min;康复治疗采用良肢位摆放、床上桥式运动、重心转移及平衡训练、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肩关节被动和主动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ADL)、Bobath技术等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穴取患侧肩髑、臂臑、肩髎、肩前、曲池、手三里、外关,康复训练同观察组.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6次.完成20次治疗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上肢Fugl-Meyer(FMA)评分和Barthel(MBI)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FMA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且治疗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愈显率为69.8%(37/53),优于对照组的47.2%(25/53,P< 0.05).结论:经筋触骨针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 针刺配合痛点灸治疗寒湿型肩周炎疗效观察

    作者:王晓惠;徐元忠;胡文标

    目的:探寻治疗寒湿型肩周炎的较佳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2例)、针刺组(28例).两组均采用针刺治疗.穴取肩髃、肩髎、肩贞为主,针灸组在此基础上加局部痛点灸治疗.结果:针灸组治愈7例,显效15例,好转9例,无效1例,愈显率68.8%,有效率96.9%;针刺组治愈2例,显效9例,好转13例,无效4例,愈显率39.3%,有效率85.7%.针灸组愈显率高于针刺组(P<0.05),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痛点灸治疗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双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李宁;田丰玮;王成伟;喻鹏铭;周熙;文谦;乔秀兰;黄露

    目的:评价“针推双通治疗方案”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双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将符合脑卒中后肩痛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推组和康复组.针推组给予规范化的电针与推拿治疗,即电针尺泽、曲泽、少海、肩髃、肩髎、肩井等主穴并配合传统按摩手法操作;康复组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结合PNF挤压稳定手法等康复方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主要疗效指标为肩部被动活动时疼痛面谱量化评级(AFS)和Fugl-Meyer上肢功能活动评定,次要疗效指标为改良Rankin修订量表(mRS)和治疗后偏瘫肩手综合征与偏瘫肩关节半脱位临床发生率.结果:针推组治疗后及随访12周,AFS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活动评定及mRS评定均较康复组改善明显(P<0.05,P<0.01).尽管治疗后针推组偏瘫肩手综合征与偏瘫肩关节半脱位临床发生率与康复组治疗相当[3.55%(5/141)vs 8.45%(12/142),1.42%(2/141)vs 5.63%(8/142),均P>0.05],但数据提示针推组有优于康复组趋势.结论:针推双通治疗方案操作规范,治疗中风后肩痛有较好的疗效,且疗效优于康复综合方案.

  • 条口穴主治肩周炎经验的追本溯源

    作者:彭增福

    古代医籍中,条口穴从未有主治肩痛的记载,可当代许多针灸医家都对条口穴针刺治疗肩周炎十分推崇.人们是如何发现条口穴治疗肩周炎的呢?它又是如何传播与发展的呢?1 条口穴主治的古今变化条口穴,早见于<黄帝明堂经>,收载于<针灸甲乙经>,位于下巨虚上1寸,足阳明经穴,可主治"胫痛,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此后,历代医家对其主治略有增减或变化.

  • 肩周炎中医病、证、症名规范化商榷

    作者:杨清华;黄建军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困扰人们生产、生活及工作而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的骨伤科疾病.在我国,很多医生甚至患者都对肩周炎这一名称耳熟能详,不明原因的肩痛和活动障碍常被归结为肩周炎.但就肩周炎这一病名来讲,其实是一个极其模糊的概念,它对所指疾病的外延几乎没有做出限定.因此便导致了临床上肩周炎的治疗方法虽多,但针对性不强,应用较乱,疗效难以比较.

  • 针刺阳陵泉治疗肩痛30例

    作者:王薇

    肩痛是~种常见病,常因此上肢活动受限.笔者取阳陵泉治之,疗效尚属满意,现报告如下.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0~30岁8例,31~40岁12例,41~50岁8例,51~60岁2例;病程2个月~2年.外受风寒21例,扭挫伤9例.

  • 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作者:张宏喜

    肩关节周围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采用关节局部取三穴一点刺络拔罐法治疗该病,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全部120例病例来自2000年7月~2006年10月门诊,男50例,女70例;年龄小25岁,大70岁,其中35~65岁85例;病程短1周,长3年.主要症状为肩关节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夜晚疼痛甚,肩部怕凉,白天稍轻,遇热痛减,遇气候变化和劳累时则疼痛加重,经常反复发作.

  • 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的影响

    作者:陈琼珍

    目的 分析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8月治疗的中风后肩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各43例,2组患者均行针刺治疗,取穴方案相同,留针时间分别为30 rnin(观察组)、60 min(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减痛总有效率95.3%,显著高于对照组74.4%.2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肩痛频率评分、FMA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2.8±0.3)分及肩痛频率评分(0.8±0.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9±0.5)分、(1.6±0.5)分(P<0.05),FMA评分(27.5±6.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0.7±5.9)分(P<0.05).结论 在中风后肩痛患者针刺治疗中,留针30min可取得比60 min更好的镇痛效果,且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可得到更加明显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 眼针配合Rood物理技术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知博;刘东;常悦松;乔鹤;贾力

    目的 通过临床研究确定眼针疗法配合Rood物理治疗技术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随机分组对照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眼针配合Rood物理治疗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配合传统康复训练.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对肩痛缓解均有明显效果(P<0.01),且治疗组对于疼痛的缓解明显优于传统对照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促进患者上肢功能的提高(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眼针疗法配合Rood物理治疗技术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具有较好疗效,并且能够提高患者上肢功能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磁热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20例

    作者:骆丽玲;吴樱英;朱乐英;彭银英

    目的 观察磁热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综合康复训练加用磁热疗法: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训练.采用视觉模拟类比评分评定肩关节疼痛.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视觉模拟类比评分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效果明显显著于对照组.结论 磁热疗法能有效地减轻脑卒中后肩痛的疼痛程度,效果明显.

577 条记录 2/29 页 « 12345678...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