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对CRF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量化研究

    作者:郭子鸿;杜国庆;李紫瑶;田家玮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患者左室舒张功能.方法 根据患者透析前血肌酐水平选取CRF患者70例为病例组,病例组分为两个亚组:肾衰期组(Ⅰ组)33例,尿毒症期组(Ⅱ组)37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Ⅲ组).比较三组患者左室涡量平均值及能量损耗平均值在舒张期不同时相的变化.利用PW/TDI同步模式获取E/e'(L)及E/e'(S),与涡量平均值及能量损耗平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涡量平均值:仅在心房收缩期病例组较对照组增高(P<0.01),Ⅱ组较Ⅰ组增高(P<0.05);(2)能量损耗平均值:在减慢充盈期及心房收缩期病例组高于对照组(P<0.01),Ⅱ组较Ⅰ组增高(P<0.05);(3)在心房收缩期涡量平均值、能量损耗平均值与E/e'呈正相关(P<0.05).结论 VFM技术能够对CRF患者早期左室舒张功能变化进行评价并提供量化指标.

  • VFM 技术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PCI 前后收缩期左心室的涡流特征

    作者:刘蕊;纳丽莎;刘丽文;马斌;周丽;郭建英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术后1个月左心室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方法 40例正常人和2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PCI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彩色血流动态图像.VFM涡流模式脱机分析,测量收缩期左室内涡流横纵径、横向位置、纵向位置,涡流的大向量速度、流量、涡强度,比较急性下壁梗死患者与正常人及其PCI术后上述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人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等容收缩期、收缩早期左室涡流纵径增大(P<0.05),横向位置靠近后侧壁,涡流大向量速度、流量、涡强度下降(P均<0.0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于PCI术后1个月涡流纵径小于术前(P<0.05),横向位置靠近前间隔侧,涡流大向量速度、流量、涡强度较术前增加(P均<0.05).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收缩期左心室涡流变化有其一定特征,PCI术后涡流相关参数较术前有改善,VFM可作为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及其PCI术治疗前后心腔内血液流场变化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室壁瘤患者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

    作者:马小静;夏娟;曾熙;王斌;吴春霞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直观检测正常人和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患者舒张期左心室血流流场的动态变化,定量评价室壁瘤患者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方法 收集心肌梗死并发心尖室壁瘤患者29例(室壁瘤组)及健康志愿者33例(对照组),应用VFM技术分析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的涡流及流线特征、涡流横径及纵径的比较、舒张早期左心室流入道压力阶差(ΔP),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及比值(E′/A′).结果 与对照组不同的是整个舒张期室壁瘤组在左心室心尖室壁瘤内均没有检测到涡流及流线信号;心房收缩期和快速充盈期室壁瘤组二尖瓣下涡流横径和纵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等容舒张期、减慢充盈期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室壁瘤组舒张早期左心室流入道压力阶差(ΔP)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与组织多普勒测量的E′/A′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VFM技术能够直观检测舒张期左心室内血流流场变化,显示室壁瘤组心腔内血流充盈紊乱,同时可定量局部向量速度,从全新的角度证实室壁瘤患者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减低.

  •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检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动周期各时相涡流及流线图变化

    作者:马小静;夏娟;吴春霞;王斌;鄢华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ector flow mapping,VFM)检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动周期涡流和流线图动态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0年9月-2011年4月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不合并室壁瘤(A组)31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B组)26例和健康志愿者(C组)40例,应用VFM技术分析心动周期7个时相的涡流及流线特征、涡流横径及纵径.结果 A组和B组的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前后径(LVDD)显著大于C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C组,且A组的LAD、LVDD小于B组,LVEF高于B组(P<0.05).收缩期涡流特征:A组和B组心尖部涡流持续存在整个收缩期,而C组涡流短暂出现于等容收缩期.流线图观察:收缩期A组和B组流线起点大多数起自运动正常的左心室壁,室壁运动减低对应的左心室心腔内流线起点很少,B组室壁瘤体内没有流线起点,而C组流线的起点均起自于整个左心室壁;舒张期:A组和B组左心室心尖部均无涡流及流线信号,而C组左心室心尖部可以检测到涡流及流线信号.A组和B组在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缓慢射血期、快速充盈期、心房收缩期涡流横径和纵径显著高于C组,且B组高于A组(P <0.05,P<0.01).结论 通过VFM技术可证实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和室壁瘤的形成引起血流流场的改变,进而影响心脏整体功能.

  • 流体力学影像技术分析心脏血流状态

    作者:陈伟冬;陈明

    流体力学影像技术用于研究血液在心脏与血管中的运动规律,主要包括计算机模拟、粒子图像测速、核磁共振成像和血流向量成像等.血流向量成像较其他技术具有安全无创、操作简单、耗时少等优势,尤其在定量分析心腔内流场与涡流大小方面有一定优势.

  • 超声血流向量成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节段性血流结构变化的研究

    作者:张云;王沛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ector flow mapping ,VFM )评价心肌梗死左心室各节段血流结构变化情况,为心肌梗死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对照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V FM 测量血流参数。结果两组年龄、体表面积、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研究组舒张末期容积(end-diastolicvolume ,EDV )、收缩末期容积(end-systolic volume ,ESV )显著高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1)。两组收缩期左心长轴、心尖四腔各节段TF达峰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研究组舒张期左心长轴、心尖四腔各节段 TF达峰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 <0.05)。两组收缩期各节段正向流量、正向总流量、负向总流量和总流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研究组舒张期基底段、中间段正向流量、正向总流量和总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VFM技术能够在任意断层成像,多方位的评价了心动周期任意阶段心脏各节段血流变化情况,对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内血流结构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

  • 超声心动图VFM技术在评估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左室血液流场变化中的应用

    作者:杜智慧;刘磊;刘珂;郝磊;曲俊朴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检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和正常人左室腔内血液流场变化.方法:收集扩张型心肌病患者40例为试验组,同时收集同期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首先采用常规心动图检测,收集左室腔内血流向量图,应用VFM技术测量涡流横径、纵径和圈数,并测量左室流出道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向量的大小,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试验组涡流圈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11.32±5.86)∶(3.65±1.85),P<0.05].试验组涡流纵径和横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纵径:(45.42±22.01)mm∶(16.78±8.42)mm;横径:(39.16±14.52)mm∶(9.34±4.12) mm;均P<0.05].试验组基底段向量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5.23±0.98)cm/s∶(21.13±10.01)cm/s,P<0.05],而中间段明显高于对照组[(16.19±8.52)cm/s∶(12.23±7.74)cm/s,P<0.05],两组心尖段向量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8±0.51)cm/s∶(1.61±0.42) cm/s].结论:VFM技术能够直观检测左室腔内血液流场变化,同时可测量局部向量速度,为定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腔内血液流场变化提供依据.

  • 探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对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心房和右心室内流场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斌;谢明星;李玲;郑毅

    目的 探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ector flow mapping,VFM)对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患者右心房和右心室血流流场成像,与正常人对比分析心腔内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血流状态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50例ASD患者为研究组,53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动态分析心腔内涡流图、向量图及流线图的变化规律,测量涡流直径(横径Dx、纵径Dy)及边缘大速度(maximum speed,Vmax)将对照组与研究组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研究组在涡流大小及边缘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在右心房、右心室内显著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向量图及流线图均有明显增加.结论 VFM图像能显示ASD患者右心房、右心室内血流流场变化,为深入研究ASD患者血流动力学特点和异常变化提供初步理论依据.

  • 血流向量图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整体涡流变化特征

    作者:刘蕊;马斌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图(VFM)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等容收缩期与缓慢充盈期左心室整体涡流变化特征.方法:60例正常人和3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标准心尖三腔心切面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彩色血流动态图像.VFM涡流模式脱机分析,测量等容收缩期与缓慢充盈期左室内整体涡流横向纵径、横向位置、纵向位置,涡流大向量速度、流量、涡流强度,比较急性下壁梗死患者与正常人涡流各参数的差异.结果:与正常人比较,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等容收缩期、缓慢充盈期左室整体涡流纵径增大(P<0.05),横向位置靠近后侧壁,涡流大向量速度、流量、涡流强度下降(P<0.05).结论:超声血流向量图可显示左心室内整体涡流变化情况,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等容收缩期、缓慢充盈期左心室内整体涡流形态、大小及位置与正常人比较均发生改变.

  •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功能的初步研究

    作者:杨艳;薛丹;杨一林;王鹏;张宇新;袁丽君;段云友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收缩期及舒张期能量损耗和循环变化,评价其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方法 选取26例非梗阻性HCM患者(HCM组)和3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在标准心尖四腔、三腔及两腔观提取收缩早期、收缩中期、收缩晚期、舒张早期、舒张中期及左房收缩期6个时相的循环参数(涡旋数量、涡旋面积、循环强度)和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平均能量损耗(EL)的参数,比较两组上述各参数变化.应用双多普勒同步取样技术获取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室间隔侧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之比(E/e)、Tei指数及心指数,并将其分别与各时相循环和能量损耗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CM组与对照组在舒张早期心尖段、左房收缩期中间段、收缩早期基底段,以及收缩中、晚期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E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EL在各个时相从基底段到心尖段依次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在舒张早期涡旋数量和舒张中期涡旋数量、涡旋面积、循环强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收缩早期、收缩中期仅涡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早期循环强度与E呈正相关(r=0.456,P<0.01);左房收缩期循环强度与A呈正相关(r=0.485,P<0.01);收缩中期基底段EL与心指数呈负相关(r=-0.363,P<0.01);左房收缩期基底段、中间段EL与E/e均呈正相关(r=0.310,P<0.05;r=0.444,P<0.01).结论 VFM技术能量损耗和循环参数对于早期发现心功能异常更加敏感,可作为评价心脏早期功能变化的新指标.

  •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能量损耗

    作者:张文;张艳梅;刘志月;黄鹤

    本研究旨在运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能量损耗差异,尽早检出流场力学异常的高血压患者,早期预防靶器官损害,并初步探索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舒缩功能变化的新方法.纳入健康志愿者22例、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正常的高血压患者14例及LVMI升高的高血压患者2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常规超声心动图、VFM检查及双频脉冲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高血压病例组的左室能量损耗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且舒张期能量损耗=0.439×SBP(收缩压)-8.349,收缩期能量损耗=0.385×SBP+0.644×LVMI-10.854;左室舒缩期能量损耗与E/e'相关,但与左室射血分数(EF)不相关.研究表明左室能量损耗有助于发现高血压患者流场力学变化;左室能量损耗变化是否能成为评估左室舒张功能的新指标,尚需深入研究;SBP是舒张期能量损耗的独立预测因素,LVMI及SBP是收缩期能量损耗的独立预测因素.

  •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对正常成人降主动脉峡部逆流的增龄性改变的研究

    作者:蔡宇燕;魏薪;张晓玲;刘古月;唐红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 vector flow mapping,VFM)探讨正常成人降主动脉峡部舒张期逆流速度和逆流分数的增龄性改变特点。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94例,按年龄分为A组(18~39岁)30例、B组(40~59岁)35例和C组(≥60岁)29例。在VFM模式下采集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彩色多普勒动态图像,应用DAS-RSI工作站脱机分析,测量降主动脉峡部舒张期逆流峰值速度(peak retrograde velocity,PRV)、收缩期正向流量(systolic forward flow,Fs)和舒张期负向流量( diastolic reverse flow,-Fd)以及逆流分数( retrograde fraction,RF),分析其随增龄的变化规律。结果所有受检者于舒张早期均观察到降主动脉峡部的逆流。 A组降主动脉峡部舒张期逆流PRV、FS及降主动脉舒张期Fs高于B组,B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降主动脉峡部逆流分数RF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F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其降主峡部逆流PRV和FR平均值较其他年龄组明显降低,这些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可能为研究降主动脉相关疾病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

  • VFM技术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流体力学参数的改变

    作者:李广霞;李素梅;陈伟冬;王宇

    目的 本研究通过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来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左心室流体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于大庆龙南医院就诊的CHF患者共45例作为CHF组,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常规超声测量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指标(EDV、ESV、SV、FS、CO、CI、EF、Tei指数);于心尖左心室三腔观采集动态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动态图像测定射血-充盈血流逆转间期(FRI)、校正射血-充盈血流逆转间期(CFRI)、射血-充盈血流逆转流率(FRR)和左心室射血期峰值流率(FRPE),比较两组左心室流体力学参数的差异;并对射血-充盈血流逆转期的各VFM测量参数与常规超声测量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常规超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CHF组LVDd、LVDs、EDV、ESV增大,SV、CO、CI、EF、FS降低,ICT、IRT延长,ET缩短,Tei指数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参数:CHF组FRI、CFRI较对照组延长(P<0.001),FRR、FRPE减低(P<0.001);FRI、CFRI与Tei指数呈正相关(P<0.05),FRI、CFRI与EF、FS、SV、CO、CI呈负相关(P<0.05),FRR、FRPE与Tei指数呈负相关(P<0.05),FRR、FRPE与EF、FS、SV、CO、CI呈正相关(P<0.05).FRI、CFRI、FRR、FRPE与EDV、ESV无相关性(P>0.05).结论 VFM技术能直观显示并定量分析CHF患者左心室流体力学变化,为CHF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了新的参考指标.

  •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流流场特点的定量分析

    作者:蔡宇燕;魏薪;张晓玲;刘古月;李茜;唐红

    目的 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心耳流场向量、涡流及能量损耗(EL)的特点.方法 选取接受TEE检查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35例,包括阵发性房颤组20例和持续性房颤组15例,对照组为同期接受TEE检查的窦性心律者12例,采用VFM技术分析不同心律状态下左心耳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①房颤组与窦性心律组相比,心率、左房内径、左心耳内径及血流速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窦性心律组及阵发性房颤组收缩早期和舒张晚期左心耳向量分布规则均匀,收缩晚期和舒张早期向量稀疏、紊乱;持续性房颤组多数于整个心动周期出现规则均匀的向量,但向量方向持续变化.③窦性心律组及阵发性房颤组舒张晚期观察到左心耳开口处的小涡流.④窦性心律组和阵发性房颤组左心耳流场EL于收缩早期及舒张晚期出现峰值,持续性房颤组左心耳流场EL多数在各时相均维持较高值.结论 VFM技术可以清晰显示不同心律状态下左心耳的流场特点,为评估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流动力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超声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舒张期血流能量损耗

    作者:周婕;尹立雪;蔡璐;徐芸;谢苓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探讨左心室(LV)能量损耗定量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舒张期左心室腔内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选取MHD患者32例(血透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31例(对照组).采用VFM技术脱机分析获取各组LV等容舒张期(P1)、快速充盈期(P2)、减慢充盈期(P3)、心房收缩期(P4)平均整体能量损耗(aEL-T)及基底段能量损耗(aEL-B)、中间段能量损耗(aEL-M)、心尖段能量损耗(aEL-A)和LV涡旋面积、循环强度,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血透组和对照组P1的aEL-T、P2的aEL-T、aEL-B、aEL-M、aEL-A及P3的aEL-A、P4的aEL-T、aEL-M、aEL-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血透组涡旋面积在P1、涡旋强度在P2、P4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血透组P2与P4的aEL-T均与E/e呈正相关(分别r=0.402,P<0.05;r=0.732,P<0.01).结论 MHD患者舒张期多个时相LV整体和心室不同水平能量损耗增高,提示该期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VFM技术可为左心室舒张功能变化提供更为精准的量化评价指标.

  • 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猪模型左室流场变化的相关研究

    作者:陈剑;王庆慧;尹帆;苏璇;现丽妮;罗庆祎;张瑜;丁云川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ector flow mapping,VFM)研究滇南小耳猪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前后左心室心室腔内血流流场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滇南小耳猪18只,在进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VFM图像采集之后,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的中下1/3处,于1h后再次进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VFM图像采集,并分析心腔内血流速度向量、流线和漩涡等左心室流场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后,LVEF、LVFS均减小(P<0.05);心梗后在大部分收缩期内左心室内仍可见涡流,且心梗后的漩涡横径(Dx)、漩涡纵径(Dy) 、涡流总持续时间均大于心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心室前间壁心肌梗塞室壁运动减弱导致了本来在左心室内舒张期形成的涡流直接延续到了收缩期主动脉瓣开放之后,提示局部收缩功能减低导致了左心室内血流速度减低以及涡流持续时间延长,从而降低了左心室心腔内流体力学效率,使心脏搏出量减少.

  •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收缩功能评价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薇

    目的:观察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收缩功能评价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1例确诊为左室流出道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4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记录两组心尖五腔心切面基底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取样线上收缩期峰值速度(Vs)、峰值流量(Fs)、收缩期负向总流量(SQ)以及左心室收缩期3个时相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及减慢射血期涡流的横径与纵径,各项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两组常规超声心动图在LAD、LVDD及LVEF等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133,t=4.732, t=8.622;P<0.05)。在基底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3个切面上测定Vs、Fs、SQ,两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左心室收缩期3个时相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及减慢射血期涡流的横径与纵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FM技术能够有效鉴别梗阻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的左室收缩期功能,为临床诊断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