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实时超声造影对不超过2cm肝细胞癌定性诊断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辉雄;吕明德;谢晓燕;刘广健;徐作峰;郑艳玲;梁瑾瑜

    目的评估实时超声造影对≤2 cm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实时超声造影检查104个直径≤2.0 cm的肝局灶性病变,造影剂为声诺维,成像技术采用对比脉冲序列.评估超声造影对其中49个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并与普通超声比较.结果49个肝细胞癌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期43(87.8%)个高增强,5个(10.2%)等增强,1个(2.0%)低增强.39(79.6%)个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消退为低增强.普通超声和超声造影定性诊断≤2 cm肝细胞癌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28.6%(14/49)vs 79.6%(39/49),P<0.001;59.8%(52/87)vs 90.7%(39/43),P=0.002;63.5%(66/104)vs 86.5%(90/104),P<0.001.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比普通超声显著提高了对≤2 cm肝细胞癌的诊断能力,但假阴性率偏高,应予注意.

  •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癌变相关局灶性小结节的诊断研究

    作者:何炜;朱文晖;周平;罗卓琼;李瑞珍

    目的 运用灰阶超声造影(CEUS)观察肝硬化癌变相关局灶性小结节(≤3 cm)的显像特征,探讨不同性质病灶的造影增强模式的差异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超卢造影剂SonoVue及对比脉冲序列技术(CPS)研究68例肝硬化患者合并的75个肝脏实性局灶性小结节的CEUS显像特征.所有病灶均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15个大再生结节(LRN)、27个增生不良结节(DN)和33个小肝癌(SHCC),将各组结节的CEUS增强特征与常规超声和CT增强扫描进行对比.结果 CEUS可持续观察病灶及邻近肝实质内造影剂进入直至消退的整个动态过程,可以更准确地反映病灶的微血管灌注及增强特点,CEUS准确判断肝硬化癌变相关局灶性小结节性质的能力优于常规超声(P<0.01),CEUS和增强CT对本组病灶不同时相增强显像结果一致(P>0.05).结论 CEUS对于肝硬化癌变相关局灶性小结节具有较为准确的定性诊断价值,对病灶内血流灌注的评估优于增强CT.

  • 经皮肝动脉的门静脉造影诊断小肝肿瘤的价值

    作者:杨涛;姚家琪;杨广夫

    目的: 评价经皮肝动脉的门静脉造影(CTAP)诊断小肝癌及肝内小转移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12例经病理证实为肝癌或肝转移瘤患者进行CTAP检查,其中肝癌6例,肝转移瘤6例;比较CTAP与常规CT、DSA、碘油造影CT病变检出率.结果: CTAP发现的病灶23个,常规CT 12个,DSA 16个,碘油造影CT 23个.结论: CTAP对发现小肝肿瘤有重要作用,可成为患者介入治疗前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

  •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价值

    作者:张杰;卜庆丰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小肝癌(SHCC)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细胞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CT征象.结果:21例SHCC中,检出26个病灶,其中20个病灶在三期扫描中为典型表现,即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平衡期为低密度,动脉期检出率为92.3%.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的血供特点和门脉受累情况,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 139小肝细胞癌肝切除后的长期预后

    作者:

    关键词: 小肝细胞癌
  • 211 丙肝病毒感染患者小肝细胞癌的恰当手术治疗

    作者:

  • 小肝癌临床病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丛文铭;吴孟超

    早诊早治是提高肝癌远期疗效直接和重要的途径.对手术切除的微小肝癌(≤1 cm)、小肝癌(≤3 cm)、中肝癌(3~5 cm)和大肝癌(>5 cm)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对比研究显示,≤3 cm的小肝癌具有以DNA二倍体为主、分化较好、生长相对缓慢、多有包膜形成、少有远癌旁子灶和癌栓发生、易于根治性切除以及术后远期生存率高等特点.这表明处于该生长阶段的肝癌既是生物学特性由早期相对良性向晚期明显恶性演变的重要时机,也是根治性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的重要时机.因此,加强对≤3 cm小肝癌的早期诊治和生物学特性多阶段演变特征的研究,应是今后肝癌临床和病理学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 肝硬化内小肝细胞癌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周立新(综述);陆建常(审校)

    肝硬化基础上合并的低分化小肝细胞癌( HCC)磁共振成像( MRI)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强化或轻中度强化,在弥散加权成像( DWI)上多呈高信号,容易诊断。但当分化较好的小HCC DWI表现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且常规MRI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强化或仅有轻度强化时,与肝硬化结节或结节样增生的影像表现有重叠,诊断有一定的困难。该文通过常规 MRI扫描、DWI扫描、增强扫描及临床生化特征,综述了肝硬化基础上合并小HCC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小HCC的诊断水平。

  • 小肝细胞癌的少见CT表现分析

    作者:赵志清;专庆春;叶定开;谭永良;吴倩红;彭华荣;柯有钢;罗帝林

    目的 探讨小肝细胞癌的少见CT表现及原因,以提高小肝细胞癌的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9例小肝细胞癌共24个癌灶的少见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9例小肝细胞癌共发现24个癌灶,其少见CT表现有:4例患者病灶多中心起源;1例病灶形态表现为斑片状;4例CT平扫内见点状脂肪密度;1例病灶破裂伴出血;3例门脉期呈等密度,平衡期呈低密度;2例门脉期呈等密度,平衡期仍呈等密度;3例癌灶始终无强化.结论 小肝细胞癌的少见CT表现多种多样,病变的血供情况、肝脏生理、病理状态和CT扫描技术等是其产生的常见原因.

  • 小肝细胞癌影像学诊断现状及进展

    作者:曾蒙苏;王文平

    在我国,特别南方沿海地区,原发性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常见肿瘤之一,仅次于肺癌和胃癌,排列第三.

  • 超声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及对比分析

    作者:高磊;经翔;赵新民;刘艳丽;丁建民;王彦冬;张倩华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179例肝局灶性病变行CEUS,其中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小肝癌(≤3 cm)39例44枚病灶,分析44枚病灶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及造影增强模式.结果 44枚小肝癌病灶中.有42枚(95.5%)CEUS动脉期高增强,2枚(4.5%)等增强.39枚(88.6%)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消退为低增强.小肝癌CEUS的表现以动脉期呈高增强、门脉期呈等或低增强、实质期呈低增强为标准,确诊率为86.4%;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率为29.5%,前者高于后者(P<0.01).结论 CEUS能提高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诊断率.

  • 小肝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与病理研究

    作者:石龙

    目的:通过对小肝细胞癌的螺旋CT影像表现与病理分析,提高小肝细胞癌的影像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之间的经确认的小肝细胞癌患者36例,共42个病灶,其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龄35-72岁,平均42岁。CT常规先做全肝或上腹部CT平扫,注射对比剂后25-30秒行肝动脉期扫描,65-70秒行门静脉期扫描,对部分病例还进行病灶延迟扫描,延迟时间为3.5分钟及10-15分钟。统计各病的影像特点,并进行分析。结果:36例小肝细胞癌42处病灶平扫呈类圆形低密度影,其大直径为3.0×3.0cm,小为1.5×1.5 cm。边缘清晰者12例,边缘模糊者占30例。螺旋CT增强动脉期强化高于周围肝实质的有25例,动脉期强化低于周围肝实质的有8例,动脉期有强化环的有9例。以上42个病灶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密度低于周围肝实质密度。结论:小肝细胞癌影像表现较为复杂,结合其病理分析,我们将其影像表现分为多血供型小肝细胞癌影像表现,少血供型小肝细胞癌及影像表现小肝细胞癌也缘强化等几种影像表现。

  • MR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细胞癌与肝硬化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周泽清

    目的:评价高场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细胞癌与肝硬化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1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化的MRI资料,均行T1WI、T2WI和T2WI压脂平扫,17例行Gd-DTPA动态增强T1WI扫描.结果:15例见再生结节,11例见退变结节,6例见原发小肝细胞癌.再生结节为肝内弥漫的小于1cm结节状病灶,T1WI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略低信号影;小肝细胞癌为直径小于3cm结节状病灶,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影;Gd-DTPA动态增强见小肝细胞癌于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消退.结论:依据结节大小、信号改变,MR可区分大部分再生结节与小肝细胞癌,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细胞癌与肝硬化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更高价值.

  • 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老年性小肝细胞癌的疗效比较

    作者:付京;陈域;雷团结;李惠民;雷海路;邢建桥;杜锡林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RFA)与手术切除治疗老年性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有益参考.方法:2004年1月-2010年12月本文作者收治127例老年性小肝细胞癌患者,按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分为RFA组76例与手术组51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及复发率等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RF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4.7±4.8)d,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1.6±5.3)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RF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4%,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组术后1、2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2%、78.4%和70.6%,RFA组为92.1%、76.3%和69.7%,2组生存曲线经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1、2、3年肝内肿瘤累积复发率分别为7.8%、21.6%和31.4%,RFA 组为7.9%、19.7%和34.2%,2组同期复发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A治疗老年性小肝细胞癌的疗效与手术切除无明显差异,但在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手术切除.RFA治疗老年性肝癌安全、微创,疗效显著,可成为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 3.0TMRI平扫、LAVA与DWI在肝硬化背景小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强

    目的:在小肝细胞癌诊断过程中应用MRI平扫、多期动态增强扫描(LAVA增强)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分析其所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肝细胞癌患者97例,均经过MRI平扫、LAVA增强以及DWI,分析其对小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结果:97例患者中经MRILAVA增强以及DWI检出率明显高于MRI平扫,P<0.05,但MRILAVA增强以及DWI检查之间的关于小肝细胞癌的检出率差异不大,P>0.05;97例患者经LAVA增强检出小肝细胞癌的包膜情况明显优于平扫.结论:MRI平扫、LAVA增强以及DWI三种影像学方法均能从一定程度上检出小肝细胞癌,其中,LAVA增强在小肝细胞癌(存在肝硬化背景)的确诊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如显示包膜情况明显优于MRI平扫,LAVA增强以及DW1在检查微小肝细胞癌方面具有良好的检出率.

  • 小肝细胞癌病理结构与动脉期不强化机制的探讨

    作者:涂备武;周康荣;严福华

    目的:研究小肝细胞癌(HCCs)的病理结构以探讨其动脉期不强化的病理机制.材料和方法:收集18个HCCs病灶,动脉期均用同层动态扫描,手术标本做病理大切片,常规HE和免疫组化染色.将病灶四等分,记录坏死、透明细胞变和脂肪变区域大小等.测透明细胞变区和一般癌区肿瘤微血管密度(IMVD).测量对应CT图像不强化区域大小和CT值.结果:18个病灶中14个不同程度坏死.透明细胞变和脂肪变各2个.仅少数病灶内上述区域大小可与CT表现对应.透明细胞变区IMVD明显少于一般癌区.结论:小HCCs动脉期不强化常见原因是坏死出血、囊变和纤维化等.透明细胞变引起动脉期不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的原因是微血管密度下降致血供减少.脂肪变也是原因之一.

  • 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小肝细胞癌的一致性分析

    作者:陈宝定;王冬青;吴新财;吕小利;尚梦圆;陈德玉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CFCT)在诊断小肝细胞癌(sHCC)增强模式及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sHCC患者39例(43处病灶)CEUS和CECT造影增强模式及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39例CEUS和CECT一 致性出现动脉期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廓清、诊断结果分别为56%,63%、42%,Kappa值分别为0.44、0.43、0.40,一致性程度为中等水平.结论 CEUS和CECT出现一致性特征诊断sHCC时,可能会降低sHCC的诊断敏感性,两者的互补应用以及结合血清学、病理学方法有助于提高sHCC的诊断率.

  • 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射频消融术治疗小肝细胞癌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何若琦;徐鸿涛

    [目的]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射频消融术治疗小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取小肝细胞癌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不同将其分为腹腔镜组(41例)和射频消融组(38例),分别采用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及住院时间)、治疗效果、术后疼痛评分、并发症以及生活质量恢复情况.[结果]射频消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腹腔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总缓解率(85.37%)低于射频消融组(89.4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射频消融组生活质量改善率(60.52%)明显高于腹腔镜组(3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小肝细胞癌与腹腔镜肝切除术相比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利于减轻疼痛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小肝细胞癌与小肝血管瘤的CT灌注成像研究

    作者:余永波;薛汉饶;刘巧敏

    目的 研究小肝细胞癌(SHCC) 及小肝血管瘤(SHCH)多层螺旋CT灌注表现,评价小肝细胞癌和小肝血管瘤血流特点及灌注成像价值.方法 32 例肝灌注扫描资料按病理分为3组,小肝细胞癌组10例,小肝血管瘤组12例,正常组10例.应用去卷积法计算小肝细胞癌、小肝血管瘤及正常肝脏的血流量(BF) 、血容量(BV) 、平均通过时间(MTT) 、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及肝动脉供血分数(HAF),获取感兴趣区参数图和时间密度曲线(TDC).结果 小肝血管瘤BF值高于小肝细胞癌(P<0.05),两者HAF、BV 及MTT 值本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信息量丰富,参数图可以直观、有效地显示小肝细胞癌和小肝血管瘤血流特点, 综合灌注参数值,三期形态学图像和TDC,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运用价值.

  • 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CT增强扫描血供特点

    作者:李家德

    目的 观察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血供特点,提高CT时小肝细胞癌的定性诊断能力.方法 观察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细胞癌患者,采用肝动脉、门静脉及静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选择于注入造影刺后28~30 g、65~70 s及180 s.造影荆注射速率为3.0 mL/s,用量90~100 ml.结果 共发现37个结节病灶.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静脉期的检出率分别为75.6%、94.6%、97.3%、81.1%,动脉期和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较平扫和静脉期高(P<0.05),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平扫与静脉期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34例中28例肝癌组织为单纯肝动脉供血型,其中动脉期强化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肝脏22例,边缘轻度高密度6例;6例为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型,其中4例在三期扫描过程表现为"向心性"强化.结论 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由肝动脉供血者占绝对优势;部分可见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并呈现"向心性"强化征象,需与肝脏血管瘤鉴别.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