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沿海驻军干部子女社会生活能力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任榕娜;陈新民;林茂英;叶礼燕;曹慧琴

    目的为探讨沿海驻军干部子女的社会生活能力.方法采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对生活在沿海地区军队干部子女进行社会生活能力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并将驻地处城市和非城市地区军队干部子女进行对照.结果城市组社会生活能力低于非城市组.影响因素分别为父母溺爱、活动受限.结论躯体疾病、父母溺爱、管教态度及管教方式社会生活能力可产生影响.

  • 社区6~36月龄儿童社会生活能力发展状况调查

    作者:冼丹霞;林美英;金宇;静进;赵萍

    目的:研究社区婴幼儿社会生活能力发展状况.方法:选定广州市黄埔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调查现场,采用取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2012年7月-9月期间在这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保健体检的全部6~ 36月龄婴幼儿进行调查,共409例,其中393例完成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简称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总分的标准分小于或等于9分作为筛查阳性界值,表明儿童可能存在生活能力问题.筛查阳性者由儿保专家结合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对其进行复查.结果:使用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共筛查出阳性样本23例,其中有4例经复查为发育迟缓,其余者也存在相关的发育落后问题.男女婴幼儿的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11.4) vs.(17.9±11.9),P>0.05],不同年龄段婴幼儿量表总分和各领域得分之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量表分及各领域分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如,6 ~ 12月龄组vs.30~ 36月龄组,(8.9±5.3)vs.(36.0±4.7),P <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婴幼儿不同领域的发育速度不均衡,独立生活能力能维持快速发展,参加集体活动能力在18月龄前发展速度快,18月龄后趋于缓慢,其他领域在24月龄前发展速度快,24月龄后渐趋平缓.

  • 癫痫患儿社会生活能力及行为问题调查分析

    作者:张大华;张英新

    目的 通过对癫痫患儿的社会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调查分析,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提高癫痫患儿的生活质量.方法 使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癫痫儿童社会生活能力和心理行为特点进行评价.实验组选择:年龄在5~11岁的癫痫患儿,病程大于半年;对照组选择: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与之相匹配的儿童.结果 癫痫儿童的生活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主要表现在独立生活能力、运动能力、作业、交往、参加集体活动、自我管理方面.32例癫痫儿童中生活能力在边缘和低下的为24例(占75.0%).同时,癫痫患儿的行为问题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结论 为提高癫痫患儿的生活质量,应对癫痫患儿的心理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只有进行药物和心理的全面综合治疗,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使患儿身心得到正常发展.

  • 对脊髓损伤后社会功能评定的再认识

    作者:马洪路

    按照我国有关的伤残评定标准,脊髓损伤患者大都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属于重度残疾者,并且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依赖他人.因此,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功能评定,除了康复训练过程需要之外,长期以来较少临床医学和社会学的意义.随着残疾人事业的迅速发展、康复医学的产生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残疾的认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残废"这个专有名词已彻底被"残疾"所取代.我国广大残疾人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舞下焕发出巨大的活力,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脊髓损伤患者不仅同样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潜力和劳动热情.在这种新的形势和社会背景下,对脊髓损伤患者社会功能的评定就有了全新的内涵和社会意义,必须引起康复医学和社会学研究者的关注.对脊髓损伤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定,是多学科交叉的实验性研究,本文仅从社会康复和职业康复的角度对脊髓损伤患者的社会功能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 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社会生活能力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

    作者:徐开寿;何璐;麦坚凝;李金玲;靳晓坤;王丽娟

    目的:了解痉挛型脑瘫(SCP)患儿社会生活能力的现状、特征及其与年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评价患儿的严重程度,应用有中国常模的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对154例1-12岁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调查,并通过非参数秩和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定不同性别、年龄、瘫痪类型和严重程度的患儿社会生活能力状况.结果:社会生活能力边缘以上(≥9分)的患儿占63%,幼儿期分别与学龄前期、学龄期比较,不同瘫痪类型、GMFCS组别比较,边缘以上的患儿数量比例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儿社会生活能力各项分值在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瘫痪类型比较,社会生活能力中的独立生活、运动、作业和参加集体活动区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GMFCS组别间比较,社会生活能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儿的标准分与其年龄(r=0.223,P=0.005)和GMFCS分级水平(r=0.479,P=0.000)呈负相关.结论:脑瘫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生活能力有明显提高,但与同年龄段正常儿童相比,其差距却更加明显;活动受限程度越重的患儿,其社会生活能力表现越差,但在交往和自我管理领域方面的能力表现可能很不错.

  •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社区心理康复研究

    作者:韩冰;冉春风;何扬子

    脑卒中患者除偏瘫外,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言语功能障碍,并产生一系列情感行为的变化,其中抑郁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心理障碍,称之为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发生率高达27%-70%[1],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社会生活能力的恢复.

  • 综合康复训练对孤独症患儿临床症状及社会生活 能力的影响

    作者:蒋宁宁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训练对孤独症患儿临床症状及社会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04例孤独症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临床症状(CARS量表)与社会生活能力(SM量表).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AR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M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干预可明显改善孤独症患儿的临床症状,提升其社会生活能力.

  • 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一例

    作者:郭丽;李冰肖;宋元宗;江剑辉;曹伟锋;李蓓;李素云;刘振寰

    患儿男,11岁,因发现学习困难6年就诊.家长诉患儿自5岁上学起即学习困难,语言表达及理解能力均落后.曾于2个月前在当地医院查血清TT3、TT4、FT3、FT4、TSH、hGH2正常,血生化除总胆红素31.77 μmol/L和间接胆红素26.78 μmol/L外,其余项目基本正常.学习障碍筛查量表检查:言语性学习障碍筛查17分,非言语性学习障碍筛查32分.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标准分8分,提示轻度问题.诊断考虑:轻度智力低下.予康复治疗两个疗程,病情无明显改善而入我院.发病以来食欲欠佳,经常诉头痛,时有恶心、呕吐及大便秘结,尿有明显臭味.

  • 在校聋儿听力障碍程度与社会生活能力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鹏;刘媛媛;熊妮娜;屈天青;陈耀红;沈晓东;徐妍;王树峰

    目的 探讨听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能力、心理情况,以及各种影响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提高听障儿童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在校聋儿进行裸耳纯音测听和助听设备效果评估,采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进行相应社会生活能力评估.结果 54例(108耳)被试重度听力损失5耳(4.63%),极重度听力损失103耳(95.37%);助听设备双耳佩戴率为72.22%;助听设备的总有效补偿率为49.46%;被试的社会生活能力评分与助听设备补偿效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3.33%(45/54)被试的社会生活能力评分为正常及以上.结论 在校聋儿整体听力损失严重,社会生活能力较好,但助听设备双耳佩戴率和有效补偿率有待提高.

  • 肌内效贴联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偏瘫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诗贤;陈福建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在痉挛型偏瘫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本院儿科收治的8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CIM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对比两组治疗3、6、9个月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88)、偏瘫分级(Brunnstrom分级)、社会生活能力(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即SM量表)、肌力和肌张力情况.结果:两组GMFM-88评分、Brunnstrom分级、SM评分、患侧上肢肌力分级、患侧下肢肌力分级均随着时间延长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3、6、9个月后观察组GMFM-88评分、Brunnstrom分级、SM评分、患侧上肢肌力分级、患侧下肢肌力分级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上肢肌张力和患侧下肢肌张力分级均随着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3、6、9个月后观察组患侧上肢肌张力和患侧下肢肌张力分级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CIMT能够显著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偏瘫分级、患侧上下肢肌力和肌张力情况,并且还可提升其社会生活能力.

  • 脑瘫患儿生活质量及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探析

    作者:朱丹;鲍超;王志强;高永露;朱毅

    目前全国脑瘫患儿有300万~400万,每年新发病约有6万例,其中0~14岁的重症脑瘫儿童约有70万,发生率为0.18%~0.6%.脑瘫患儿损伤不仅包括运动功能障碍、姿势异常,还伴有1种或多种额外的损伤,如视力、听力、智力、交流能力或者行为的异常.这些损伤还会导致一些继发问题,比如肌肉痉挛、关节脱位、胸腔的感染等.关于脑瘫的可能病因及临床治疗方法国内已有很多研究[1],但对于脑瘫临床疗效的评价多侧重以局部的功能改善为主.

  • 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患儿学龄前期智力及生活能力的随访研究

    作者:余静;刘光辉;张健;赵钰玮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患儿在学龄前期的智力及社会生活能力发育结局.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安徽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确诊为新生儿低血糖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表现、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等分为脑损伤组(23例)和无脑损伤组(20例),并同时选取同期出生、胎龄相似的健康儿童38例作为对照组,对比3组研究对象在学龄前期智力及社会生活能力发育结局的差异.结果:3组研究对象之间总智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20,P<0.05),脑损伤组总智商低于无脑损伤组及对照组;在智力发育结构中,3组之间言语理解能力(F=8.958,P<0.05)、视觉空间能力(F=16.675,P<0.05)及工作记忆(F=4.994,P<0.05)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视觉空间方面,脑损伤组与无脑损伤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言语理解能力及工作记忆方面,脑损伤组与无脑损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之间社会生活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12,P<0.05),脑损伤组及无脑损伤组得分低于对照组.结论: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患儿在学龄前期智力发育及社会生活能力水平相对较低,应加强对其早期的智力发育及社会生活能力的干预,尤其是言语及视觉逻辑方面的培养.

  • 早期教育对不同气质类型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影响

    作者:王宝珠;潘建平;郑萍

    目的 观察早期教育对不同气质类型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正常幼儿按气质类型分为平易型、困难型及启动缓慢型,按照随机兼自愿的原则将各气质类型的幼儿分为早教组108例和对照组96例,早教组由 医生和幼师直接进行教育训练,并改善其父母对早教的认识和态度;对照组仅进行常规体检.半年后用盲法对两组幼儿进行社会生活能力的测评.结果 经早期教育训练后,早教组与对照组幼儿社会生活能力分布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早期教育后,早教组平易型气质幼儿的作业能力、交往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有显署性意义(p<0.05).早教组困难型气质幼儿在独立生活、运动、作业、交往方面的能力及集体活动方面的能力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早教组启动缓慢型气质幼儿在独立生活、交往、集体活动及自我管理方面的能力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早期教育训练对于不同气质幼儿的社会生活能力均有显著提高,但对不同气质幼儿的社会生活能力的影响不尽相同,早期教育对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幼儿的社会生活能力的积极影响更为广泛.

  • 学龄前儿童社交焦虑与家庭养育环境和社会生活能力关系的探讨

    作者:魏晓娟;石秋霞;吴国连;王惠梅

    目的 了解社交焦虑在学龄前儿童的分布情况,探讨学龄前儿童社交焦虑与家庭养育环境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关系,提供保护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的建议和措施.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以太原市城区具有代表性的3所幼儿园中所有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共969例.采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和"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研究.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969例样本中社交焦虑阳性检出55例(5.68%).其中男孩30例(3.10%),女孩25例(2.58%);小班18例(1.86%),中班23例(2.38%),大班14例(1.44%).性别(χ2=0.150,P=0.699)和班级(χ2=0.043,P=0.9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社会生活能力测试结果,焦虑组与非焦虑组在独立生活(t=3.479,P<0.01)、作业操作(t=3.689,P<0.01)、参加集体活动(t=2.831,P<0.01)、自我管理(t=3.041,P<0.01)这4个领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庭养育环境量表结果,2组在语言/认知(t=2.479,P<0.05)、情感温暖/自我表达(t=2.721,P<0.01)、社会适应/自我管理(t=3.454,P<0.01)、忽视/干涉/惩罚(t=-4.000,P<0.01)、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t=3.360,P<0.01)、环境气氛(t=2.728,P<0.01)6个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学龄前儿童父母进行心理养育咨询可以预防和早期干预儿童社交焦虑,使儿童健康成长.

  • 脑卒中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定

    作者:马洪路

    对脑卒中病人进行社会能力测定,是为了评价脑卒中患者的残疾程度、治疗效果、生存状态、生存质量和社会生活能力几方面的客观情况和变化因素,其原则是对人体社会功能的强调而不是生理功能的评定.病人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能力,是检验脑卒中病人社会功能的首要方面,并直接与其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或相互作用.

  • 气质联合社会生活能力在学龄前哮喘患儿家庭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苏丽娅;刘萍;吴立云

    目的 探讨气质类型结合社会生活能力分级在学龄前哮喘儿童家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从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2月28日来门诊接受治疗的学龄前哮喘患儿中抽取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根据气质类型和社会生活能力综合评分划分为普通、中间和强化3个等级.对照组和普通等级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中间和强化等级分别给予相应的强化护理措施.连续随访1年,比较2组患儿在随访期间哮喘发作、就医等情况和生命质量、肺功能等改变情况.结果 随访第1个半年内,观察组患儿急性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2.3±0.4)次比(3.4±0.3)次],P<0.05;随访1年时,观察组患儿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和儿科哮喘生命质量问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86.9±4.6)%比(85.5±3.8)%和(90.1±7.5)分比(76.5±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气质类型结合社会生活能力分级应用于哮喘患儿的家庭护理工作中,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脑瘫患儿社会生活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作者:曹春京;高晓虹;李润洁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脑瘫患儿的社会生活能力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05-01-2006-12采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和自制的相关因素调查表对大连儿童医院诊治的150例脑瘫患儿进行调查.结果 以社会生活能力评分,偏瘫型高,徐动型低;与社会生活能力有关的因素,包括脑瘫类型、产后窒息、养育情况、现头围和母亲文化程度等.结论 脑瘫患儿中偏瘫型患儿的社会生活能力好,手足徐动型差;影响脑瘫患儿社会生活能力的相关因素主要有脑瘫类型、产后窒息、养育情况、现头围、母亲文化程度.

  •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干预模式及其效果研究

    作者:俞红;吴清;李红琳

    目的:建立托幼机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综合预防及干预模式,评估其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的原则,分别抽取佛山市4个幼儿园2~3岁组儿童349人为干预组及儿童年龄、性别、家庭环境构成基本相同的316人为对照组.通过对家长和教师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及处理、气质养育指导,将混龄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行为问题矫正融入幼儿常规教育课程中,对有行为问题儿童转入医院进行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等措施,进行为期3年的预防--干预--矫治,将体格发育与心理保健纳入工作常规,完善儿童保健管理.结果:干预后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下降,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提高.结论:家长、教师、儿童保健工作者共同努力多方位、多角度综合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治疗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有显著效果,该模式切实可行,可推广应用.

  • 不同类型脑瘫患儿的社会生活能力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张菲

    目的 观察和探讨不同类型脑瘫患儿社会生活能力,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不同类型脑瘫患儿提高社会生活能力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脑瘫患儿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采用中国常规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对脑瘫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调查分析,应用单因素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不同类型脑瘫患儿社会生活能力和相关因素情况.结果 幼儿期(1~3岁)患儿社会能力评分明显低于学龄前期(3~6岁)和学龄期(6~12岁),社会生活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CS级别越高则患儿的社会生活能力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瘫患儿社会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双瘫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年龄、GMFCS级别与社会生活能力评分呈负相关(r=-0.221,P<0.05;r=-0.443,P<0.05).结论 脑瘫患儿年龄不断增长其社会生活能力有显著提高,而活动能力受限越重,患儿的社会生活能力越差.

  • 痉挛型脑瘫患儿社会生活能力与年龄及病情的相关性

    作者:张庆梅;尚清;马彩云;石彩晓

    目的 研究痉挛型脑瘫患儿社会生活能力与年龄及病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4月~ 2014年4月郑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30例,应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评价患儿的严重程度,应用生活能力量表评价患儿的平均生活能力,应用Pearson和Spearman分析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与儿童社会生活能力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年龄组患儿的生活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3~6岁组和6~12岁组均显著高于1~3岁组(均P<0.05),而6~12岁组显著高于3~6岁组(P<0.05).不同GMFCS分级患儿的生活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MFCSⅣ/Ⅴ级、GMFCSⅢ级和GMFCSⅡ级显著低于GMFCS Ⅰ级(均P<0.05),GMFCSⅢ级显著低于GMFCSⅡ级(P<0.05),GMFCSⅣ/Ⅴ级显著低于GMFCSⅢ级(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儿生活能力评分和年龄呈正相关(r=0.251,P=0.015),和GMFCS分级呈负相关(r=-0.462,P=0.018).结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随着年龄增长,其生活能力有所提高,但GMFCS分级越高者生活能力越低.

5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