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益生菌的5个条件

    作者:宋颖

    益生菌,它不是一种菌,它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定植于人体的肠道,可以调节肠道功能、帮助营养物质吸收、抵抗细菌病毒的感染等作用.乳酸菌属于益生菌,它是一类革兰氏阳性、厌氧生长的细菌.在食品发酵过程将原料中的糖转变为乳酸的细菌.乳酸菌广泛地存在于人体的肠道中,肠道乳酸菌与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具有抑制病原菌,改善胃肠道功能的作用;降低胆固醇、抗肿瘤以及改善血脂、抗高血压等作用.活力C菌,它来自丹麦,全称叫做LCP-37,是活性干酪乳杆菌的一种.促进人体肠道消化吸收及通畅,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对肠道短链脂肪酸的改善均有显著的效果.

  • 益生菌在当前市场的应用现状

    作者:王旭

    近年来,一些益生菌已被卫生部批准作为新资源食品,广泛应用于乳制品行业,同时也逐步被应用于其他功能性食品,如固体饮料、果汁、冰淇淋、糖果、巧克力、泡菜等。在亚洲地区益生菌普遍应用于奶制品领域,例如酸奶、乳酸菌饮品等。常见益生菌主要指两大类乳酸菌群:一类为双歧杆菌,常见的有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等;另一类为乳杆菌,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等。

  • 微小隐孢子虫P23抗原在重组干酪乳杆菌中的分泌表达及其免疫原性

    作者:石泉;玉斯日古楞;兰丽;王艳霞;贾洪林;玄学南;张和平;格日勒图

    本实验以微小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parvum 子孢子抗原P23基因和信号肽基因Usp45为材料,构建干酪乳杆菌 Lactobacillus casei 中分泌表达P23蛋白的重组载体pMG-Usp45-P23.在培养物上清和细菌裂解组分中,分别以SDS-PAGE、Western blotting、IFAT和ELISA等不同方法检测P23蛋白的分泌和表达情况,并用已获得的P23蛋白分泌产物体外刺激Wistar大鼠淋巴细胞,评价其淋巴细胞转化活性.结果表明,分别在细菌培养物上清和破碎菌体组分中检测到大小约为20 kDa(不含信号肽)和23 kDa (含信号肽)的P23蛋白分泌和表达产物.并且该P23蛋白分泌产物与ConA相当,具有显著的淋巴细胞转化活性.本实验为进一步研制动物微小隐孢子虫 C.parvum 活菌疫苗载体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 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成分诱导小鼠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研究

    作者:牛美真;王宏伟;覃丽君;施虹;刘亚黎

    目的探讨应用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成分(Lactobacillus casei cell wall element,LCWE)诱导小鼠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可能性. 方法参考Trang等[1]的方法制备成浓度为1mg/ml的LCWE.以此LCWE免疫遗传易感的BALB/c小鼠,建立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模型. 结果全部实验组小鼠在初次免疫后第14天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炎病理改变,光镜下主要表现为心肌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局灶性心肌坏死和局灶性出血,并同时存在心内膜炎和心外膜炎.电镜下见心肌细胞及线粒体肿胀、肌丝溶解和淋巴细胞浸润.免疫鼠脾脏淋巴细胞升高,血清出现较高滴度的抗心肌抗体.在初次免疫后第28天上述炎症及心肌坏死减轻,脾脏淋巴细胞较前下降,血清抗心肌抗体滴度较前无明显变化. 结论用LCWE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自身免疫性心肌炎,该动物模型病理改变典型,群体发生率高.

  • 探讨干酪乳杆菌对胃癌大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研究

    作者:张丹;王允野

    目的 探讨干酪乳杆菌对胃癌大鼠模型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方法 取50只SD雄性大鼠简单随机化法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模型组及3剂量组用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建立大鼠胃癌模型,对照组给予酒精水溶液.第28周起,3剂量组分别给予4、8、12 mL/kg干酪乳酸菌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10 mL/kg无菌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持续8周.对比各组大鼠胸腺指数、脾指数;对比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自然杀伤性细胞(NK):TCRαβ+CD161a+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并对比肿瘤组织中TLR-4、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病理学观察发现,模型组前胃和腺胃黏膜下层炎性细胞浸润,鳞状上皮细胞角化明显,光镜下呈现癌细胞,3剂量组前胃和腺胃黏膜下层炎性细胞减少,癌细胞数量减少,其中中剂量组减少为明显;模型组胸腺指数、脾指数、外周血中TCRαβ+CD161a+、CD4+及CD4+/CD8+及肿瘤组织中TCRαβ+CD161a+、CD8+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低(P<0.05),3个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显著较高(P<0.05),其中中剂量组显著高于低、高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模型组肿瘤组织中CD4+、CD4+/CD8+、TLR-4、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及外周血中CD8+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高(P<0.05),3个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显著较低(P<0.05),其中中剂量组显著低于低、高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干酪乳杆菌可调节胃癌大鼠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NK细胞活性,进而抑制肿瘤生长、增强机体免疫调节,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抑制TLR-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其中8 mL/kg的干酪乳杆菌作用效果佳.

  • 川崎病模型小鼠内皮祖细胞的状态

    作者:刘俊峰;杜忠东;陈植;李慎涛;路敦祥;李丽

    目的 探讨川崎病模型小鼠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与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及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制备酪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 LCWE),取0.5 ml经腹腔单次注射制备C57BL/6小鼠的川崎病模型.将24只小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LCWE注射14 d组;LCWE注射56 d组及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腹腔注射),每组8只.分别检测其外周血CD34+ Flk-1+ CD45 -的EPC含量,同时提取各组小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进行EPC培养,培养至第7天,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黏附实验和迁移实验分别测定EPC的增殖、黏附和迁移能力.结果 LCWE注射14 d组小鼠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各级分支周围可以见到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细胞浸润,其外周血中循环EPC的含量(0.017%±0.008%)明显低于对照组(0.028% ±0.007%),LCWE注射56 d组冠状动脉弹力层的破坏清晰可见,而其外周血循环EPC的含量(0.016%±0.007%)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通过骨髓单个核细胞的体外培养显示,LCWE注射14 d组小鼠骨髓EPC的集落形成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体外增殖能力检测的MTT实验中吸光度(A值)为0.39±0.11,低于对照组(0.61±0.14,P<0.01);其黏附能力和迁移能力[(3.1±0.6)、(3.2±0.6)个/高倍视野)]也均低于对照组[(6.4±1.2)、(6.2±0.5)个/高倍视野,均P<0.01)].LCWE注射56 d组小鼠骨髓EPC集落形成能力仍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增殖能力、黏附能力和迁移能力[0.38±0.09、(3.1±0.6)个/高倍视野和(3.3±0.6)个/高倍视野]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川崎病模型小鼠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可能与EPC数量及功能的下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干酪乳杆菌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抗氧化系统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

    作者:房珈慧;刘颖;薛美兰;傅泳;梁惠

    目的探讨干酪乳杆菌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抗氧化系统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衰老模型组。衰老模型组采用D-半乳糖400 mg/(kg·d)颈背部皮下注射,持续6 w,制备衰老模型。按小鼠红细胞中MDA水平将衰老模型组再随机分为模型组[10 ml/(kg·d)双蒸水]干酪乳杆菌低、高剂量组[5×108、10×108CFU/(kg·d)],VE阳性对照组[80mg/(kg·d) VE]4组;正常对照组[10ml/(kg·d)双蒸水]。其余各组每日给予上述对应受试物时,均给予400 mg/(kg·d)D-半乳糖颈背部皮下持续注射,30 d后,用彗星电泳技术检测淋巴细胞 DNA 损伤水平,TBA 法检测红细胞中 MDA 含量,DNPH 比色法检测肝组织中蛋白质羰基水平,DTNB法检测肝组织中 GSH-PX活性及 GSH 含量,透射电镜观察小肠黏膜组织超微结构变化,ELISA 法检测血清中 D-乳酸含量、二胺氧化酶活性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高、低剂量干酪乳杆菌组小鼠肝组织中 GSH含量明显增高,高剂量干酪乳杆菌组小鼠肝组织中GSH-PX活性也明显增强,而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程度、红细胞中MDA、肝组织中蛋白质羰基、血清中 D-乳酸、二胺氧化酶活性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小肠绒毛及细胞连接状况均得到明显改善,此种改变与维生素 E 相似。结论干酪乳杆菌能改善衰老小鼠抗氧化系统、小肠黏膜屏障的功能。

  • 微生物培养法测定血清中的叶酸浓度

    作者:叶涛;吕莉;李章

    叶酸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过程所必需的维生素,虽然需要量很少,但对维持健康十分重要.近年来,叶酸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重视.已经证实一些老年性慢性疾病以及先天性疾病与叶酸缺乏密切相关[1].因此建立一种既准确可靠,又成本低廉、易于广泛开展的检测方法尤为重要.本文改良了血清中叶酸浓度的微生物检测方法[2],并对5万余天津市结婚登记者的血清叶酸浓度进行测定.

  • 肿瘤坏死因子-α在干酪乳杆菌细胞壁萃取物诱导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炎小鼠模型中的作用

    作者:朝鲁门其其格;刘潇婷;杨光路

    目的:现有研究已有证据表明包含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在川崎病的致病机制中起到作用.但迄今为止,我们尚未明确TNF-α在川崎病动脉炎进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从组织病理学角度来证实抗TNF-α在治疗动脉炎中的作用以及TNF-α在小鼠川崎病模型动脉炎的发生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利用英夫利昔单抗作为TNF-α阻断药物治疗干酪乳杆菌诱导的川崎病小鼠模型.观察其器官组织病理改变以及血管炎的发生率、损害及炎症程度.结果:实验组小鼠血浆TNF-α于诱导后1d开始显著升高(P<0.05),血管炎发生率为80%,表现包括血管壁增厚,弹性纤维紊乱断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阻断组小鼠血浆TNF-α无明显升高,血管炎发生率为20%,空白对照组未见血管炎.结论:基于组织病理学的观察,得出TNF-α对于川崎病动脉炎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 干酪乳杆菌LC2W表面黏附相关蛋白的提取与鉴定

    作者:周方方;吴正钧;王荫榆;郭本恒

    目的 提取和鉴定干酪乳杆菌LC2W表面黏附相关蛋白,初步探索LC2W对胃癌细胞MKN-45细胞的黏附机制.方法 LiCl处理、Sephadex G-75柱层析分离提取LC2W的表面蛋白,用黏附试验、电镜观察和SDS-PAGE电泳进行黏附相关蛋白的鉴定.结果 LC2W经LiCl处理后,扫描电镜结果发现菌体表面粗糙但仍完整,黏附试验表明其对MKN-45细胞的黏附能力显著降低.提取到的表面蛋白的分子量分别为41.6、63.5、66.2 kDa.粗提物经柱层析后发现分子量为41.6 kDa的组分可以明显增强经LiCl处理过的菌体的黏附,而与未经处理的菌体黏附情况类似.结论 表面蛋白参与了LC2W对MKN-45细胞的黏附,其主要活性成分的分子量为41.6 kDa.

  • 干酪乳杆菌对免疫效应细胞杀伤作用影响的研究

    作者:姜国湖;董全江;纪令士

    目的 研究干酪乳杆菌对自然杀伤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干酪乳杆菌与结肠癌细胞系HT-29细胞37℃5%CO<,2>环境中共同孵育12h,应用MTT法检测NK细胞对HT-29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干酪乳杆菌作用HT-29细胞明显增强NK对其杀伤活性.结论 该研究为益生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 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成分诱导小鼠冠状动脉炎的实验研究

    作者:覃丽君;牛美真;王宏伟;施虹;程佩萱

    目的 探讨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成分(LCWE)诱导产生川崎病(KD)冠状动脉炎动物模型的可能性.方法 制备LCWE(1 g/L).将10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只.分别腹腔注射0.5 mLLCWE和PBS.注射后1、3、5、10和28 d每组取10只小鼠分批采血,处死,留取心脏病理标本,并测量体质量、心脏、脾脏重量、脾脏/体质量及心脏/体质量比值.结果 1.冠状动脉炎损害的发生率:实验组小鼠为92.5%,对照组为4.0%(P<0 001).2病理学改变:心脏标本HE染色光镜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炎损害早期(1~3 d)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消失,晚期(28 d)以巨噬细胞为主伴少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冠脉管壁纤维细胞增生纤维化以及心内膜、心外膜、心肌炎,升主动脉及小血管周围炎.电镜检查显示实验组急性期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广泛空泡变性,坏死、脱落,基底膜疏松,严重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大,中膜增厚,中层细胞消失,纤维蛋白样沉积等改变.对照组各阶段心脏和血管均无炎症.3.免疫学指标: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显示实验组小鼠CD4+与CD8+T细胞亚群的绝对数量明显增高(P<0.05),均在3 d达到高峰,为(8 23 ±1.32)及(6 19±1.08)×109/L.模型小鼠注射LCWE后3 d血浆TNF-α、IL-1β及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4.实验组小鼠在d5、10时体质量、心脏、脾脏重量及脾脏/体质量、心脏/体质量比值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P均<0.05).结论 LCWE单次腹腔注射能够诱导BALB/C小鼠产生冠状动脉炎及心肌炎病理改变,是一种能够可靠反映KD冠状动脉炎的良好动物模型.其群体发病率高,病理损害与LCWE诱导的免疫反应有关.

  • 干酪乳杆菌中耐酸相关基因ffh的检测及克隆

    作者:朱敏;张志民;张家颖;武广恒;高心

    目的:检测干酪乳杆菌中是否存在耐酸相关基因ffh并对其克隆测序.方法:厌氧培养干酪乳杆菌,碱裂解法提取细菌基因组,根据耐酸相关基因ffh的同源性,从保守区设计一对引物进行PCR,利用pGEM-T载体进行T-A克隆,构建重组质粒,酶切电泳,并测序鉴定.结果:PCR获得耐酸相关基因ffh部分片段,重组质粒含有其目的片段.结论:干酪乳杆菌中存在耐酸相关基因ffh.

  • 健康新生儿粪便中耐铅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铅吸附实验

    作者:沈薇;俞勤斐;王雨皓;张益多;孟晓静;范宏英

    目的 分离、鉴定具备重金属铅抗性、铅吸附性的乳酸菌,为成为具有排铅功能的新型保健食品提供新的菌源.方法 利用乳酸菌选择性培养基MRS,从30份健康、足月新生儿粪便分离耐铅菌,通过形态特征,16S rRNA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利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进行生理生化、药敏检测和耐酸耐胆盐试验;进一步通过ICP-OES法检测分离菌对铅离子的吸附能力.结果 分离得到3株可耐受500 mg/L铅离子浓度的干酪乳杆菌,均对青霉素、头孢曲松敏感.耐酸耐胆盐试验显示pH 2.0人工胃液培养3h,细菌数保持相同数量级,0.3%的胆盐环境8h存活率可达62.5%.吸附实验表明对低浓度(1 mg/L)铅离子的吸附率高达90.4%,对高浓度(50 mg/L)铅离子的吸附率可达86.27%.结论 从新生儿粪便中分离到3株具备铅抗性、铅吸附性、耐酸耐胆盐的干酪乳杆菌,为利用益生菌膳食策略缓解铅中毒效应开辟新的途径和解决方案.

  • 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成分构建川崎病动物模型

    作者:张白杜;顾晓琼;夏健清;黄勇;赵明光;鲍丽娟

    目的:建立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成分(LCWE)诱导的川崎病动物模型,为后续川崎病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LCWE组小鼠经腹部及肌肉注射LCWE ,每只注射0.1 mL(含200 mg LCWE),PBS组小鼠注射0.1 mL PBS ,分别于注射后第1、3、28天对小鼠进行眼眶取血,并解剖取心、肺、肝、肾、脾等脏器组织进行病理切片、H 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并对小鼠血液进行血常规检验。结果 LCWE组在注射LCWE后第1、3、28天,WBC逐渐上升,在注射LCWE后第3天PLT及MPV上升,第28天基本恢复正常。病理切片显示LCWE组小鼠心脏组织可见血管壁增粗且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有些可出现斑块。结论成功建立了川崎病动物模型。

  • 干酪乳杆菌对抑郁大鼠行为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吴艳艳;窦梅;马爱国;刘颖;梁惠

    目的 初步研究干酪乳杆菌对抑郁大鼠行为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SD大鼠57只,经适应性喂养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阳性对照组(C组)、干酪乳杆菌低剂量组(D组)和干酪乳杆菌高剂量组(E组).除A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给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结合孤养建立抑郁模型.建模3周后通过灌胃给药的方式进行干预,D、E组大鼠分别给予干酪乳杆菌4×108和8×108 CFU/(kg·d),C组大鼠给予1.8 mg/(kg·d)帕罗西汀,A、B组大鼠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干预时间为4周.通过旷场实验、糖水消耗实验、24 h食物消耗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比较各组间行为学差异.行为学实验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提取盲肠内容物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粪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变化.结果 干酪乳杆菌干预后D组和E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得到了改善,糖水偏爱百分比、旷场中的移动速度和距离均较B组显著增加(F=12.86~37.59,P<0.01),体质量变化率显著上升(F=3.39~5.61,P<0.05);24 h食物消耗无显著变化;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数量较B组显著下降(F=3.89~6.35,P<0.05),双歧杆菌数量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浆中IL-6和TNF-α的水平较B组显著下降(F-4.90、5.19,P<0.05).结论 干酪乳杆菌能调节肠道微生态进而改善抑郁相关症状,这为抑郁症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 干酪乳杆菌对二甲基苯蒽诱发大鼠乳腺肿瘤的抑制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

    作者:梁争艳;刘颖;薛美兰;刘佳;梁惠

    目的:探讨干酪乳杆菌对二甲基苯蒽(DMBA)诱发的大鼠乳腺肿瘤的抑制效果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干酪乳杆菌干预组.模型组及低、高剂量干酪乳杆菌干预组大鼠右侧臀部皮下一次性注射100 mg/kg DMBA建立乳腺癌模型.低和高剂量干酪乳杆菌干预组分别灌胃给予4和8 mL/(kg·d)干酪乳杆菌(1×108CFU/mL),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给予5 mL/(kg·d)大豆油灌胃.每天1次,持续16周后处死大鼠,完整剥离肿瘤组织及脏器,计算各组大鼠乳腺癌发生率、抑瘤率及脏器指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和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L-6、IL-10、IL-12、IFN-γ和TNF-α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无肿瘤发生,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干酪乳杆菌干预组均有肿瘤发生.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干酪乳杆菌组大鼠肿瘤潜伏期延长,肿瘤发生率和平均瘤质量降低(P均<0.05);抑瘤率达到41.2%;且该组胸腺指数显著升高(P<0.05);TCRaβ+CD161a+ NK细胞百分比、CD3+CD8+T细胞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均<0.05);血中CD3+Foxp3+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中IL-4水平明显降低,而IL-6、IL-12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干酪乳杆菌干预组,血清IL-4、IL-10浓度显著增高,IL-6、IL-12浓度显著降低(P均<0.05);低和高剂量干酪乳杆菌干预组血清中TNF-α浓度均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干酪乳杆菌对乳腺癌大鼠肿瘤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酪乳杆菌调节CD4+、CD8+T细胞、NK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分布,改善炎性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从而提高机体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 人源A组轮状病毒VP7蛋白重组乳酸菌的制备及免疫原性研究

    作者:文程;程玉宏;王薇;贾佳;冷淑萍;何旭辉

    为研制出一种安全有效的RV口服疫苗提供前期的理论与试验基础,本研究将用PCR技术扩增得到的vp7蛋白的全长基因克隆入可在大肠杆菌和干酪乳杆菌之间穿梭的表面表达载体pLA中,构建得到重组质粒pLA-vp7,并将其电转化到干酪乳杆菌中,制备了pLA-vp7重组干酪乳杆菌.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