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作者:杨敏

    目的 探讨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3年1月-2010年12月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2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5例,其中急性眼内炎2例,迟发性眼内炎3例,均发生于薄壁滤过泡患者;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有危险因素、局部因素及其他因素.结论 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控制丝裂霉素C的使用、强化眼部消毒处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重视健康教育,能防范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 青光眼患者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姚慧卿;龚昌裕;韩鑫栋

    目的:分析青光眼患者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危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减少其发生。方法选取2001年3月-2013年5月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123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不同性别、年龄、青光眼类型、合并疾病以及治疗方案患者发生眼内炎的概率进行统计,并行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33例患者共发生眼内炎14例,发生率为1.14%;高龄、合并睑内翻倒睫、合并糖尿病、夏季、非层流手术室手术、未进行健康教育、未限制病房探视的患者发生眼内炎概率明显高于不存在上述因素的患者(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上述高危因素均为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感染性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多样,应给予针对性的预防,一旦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应立即给予万古霉素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治疗。

  • 移植物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鲁端阳;季建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常用的抗青光眼手术,如何减轻术后瘢痕化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简述羊膜、晶状体前囊膜、巩膜等移植物的性质,临床应用等情况.

  • 青光眼滤过泡针刺分离术

    作者:张文强;林明楷;葛坚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青光眼治疗,并获得良好效果的手术方法,但滤过泡并发症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多,小梁切除术后早期或晚期发生的滤过泡瘢痕化必然导致手术降压失败.对于此种并发症可以首先采用针刺分离进行治疗,本文对针刺分离的适应证、时机、方法、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 前房角切开术治疗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

    作者:Yeung HH;Walton DS;李建军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是治疗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junior open-angle glaucoma,JOAG)较常用的术式,缺点是存在低眼压性黄斑病变、滤过泡渗漏等潜在并发症的可能.前房角切开术是治疗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较常用的术式.作者报告了波士顿市马萨诸塞眼耳医院采用前房角切开这一轻度侵人性手术治疗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的结果.

  • 小梁切除术术后管理至关重要

    作者:任泽钦

    小梁切除术的远期成功取决于手术本身的质量和术后管理水平.本文阐述了术后管理重要性的缘由和依据,介绍了术后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 晶状体前囊膜应用于兔小梁切除术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金华;王育良;卢奕

    目的 探讨兔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晶状体前囊膜植入的疗效及机制.设计 随机对照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新西兰白兔36只.方法 36只兔随机分成3组,分别行小梁切除联合兔晶状体前囊膜植入、小梁切除联合人晶状体前囊膜植入以及单纯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随访时间12周.主要指标 眼压、滤过泡、并发症.结果 小梁切除联合兔晶状体前囊膜植入组及人晶状体前囊膜植入组术后12周眼压分别为(18.66±2.61)mmHg、(18.91±2.04)mmHg,仍明显低于术前(22.58±0.51)mmHg、(22.21±0.69)mmHg(P均<0.05).两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平均存留时间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2±0.43)周、(5.05±0.59)周,(2.74±0.32)周(P<0.05).光镜观察实验组术后12周滤过道开放,对照组滤过道基本闭合;电镜观察晶状体前囊膜未见T及B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晶状体前囊膜植入可推迟滤过道瘢痕形成,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验依据.(眼科,2007,16:52-55)

  • 微创小梁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6个月效果

    作者:侯旭;胡丹;崔志利;周健;蔡莉;王雨生

    目的 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难于控制的条件下微创小梁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1-2013年西京医院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15例15眼.方法术前局部滴糖皮质激素眼液,给予甘露醇、醋甲唑胺和前房穿刺等措施降眼压.采取角膜缘后2.5 mm以穹窿为基底的小结膜瓣(5 mm)和小巩膜瓣(3 mm)小梁切除术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主要指标 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炎症反应、滤过泡情况.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53.13±8.82)mmHg;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13.41±3.42)、(14.65±4.21)、(15.35±5.48)mmHg.术后2周前房闪辉和炎性渗出吸收.术后2周前房深度(2.72±0.38)mm.所有患眼术后6个月滤过泡为扁平弥散型或微小囊泡型.术后6个月视力为(0.92±0.48).随访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微创小梁切除术可减少组织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与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应用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失控的一种有效方法.

  • 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8个月效果

    作者:梁远波;孟海林;范素洁;王星;谢丽莲;冯梅艳;王瑞;常新琦;何颜清;马锦霞;罗颖;崔宏宇;贾超;张祎草;刘洛如;唐炘;王宁利

    目的 比较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8个月的眼压控制效果.设计 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 来自4个眼科中心40岁以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75例(175眼).方法 随机分为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88眼)和单纯小梁切除术组(87眼).术后1天、7天、2周、4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随访.LogMAR视力表检查视力,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眼压控制成功指在末次随访时未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l mm Hg;条件成功指在末次随访时在联合使用降眼压药物情况下眼压<21 mm Hg.主要指标 眼压,眼压控制成功率,并发症.结果 150例(85.7%)完成18个月随访,其中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74例,单纯小梁切除术组76例.术后4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两组眼压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眼压控制成功率91.9%(68/74),单纯小梁切除术组84.2%(64/76)(P=0.148);条件成功率前者91.9%(68/74),后者88.2%(67/76)(P=0.448).视力下降两行者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20.3%,单纯小梁切除术组14.5%(P=0.348).后者暂时性低眼压发生率(19.7%)高于前者(9.6%),而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前房出血发生率两组相似.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对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18个月成功率略高于单纯小梁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当.联合可拆除缝线技术的小梁切除术更适合于具有术后浅前房风险的患者.

  • 小梁切除术后早期视神经形态学变化的图像配比研究

    作者:李建军;徐亮;杨桦;王亚星;王爽

    目的 探讨成年人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的视神经形态学变化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平均年龄(47.5±18.5)岁的青光眼患者57例57眼.方法 通过“同仁眼科电子病历系统”检索由本文第一作者在上述时间连续实施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内进行眼底数码照相的青光眼患者.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的图像配准法闪烁比较同一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底像,对视神经及后极部眼底形态进行定性分析.主要指标 手术前、后眼底像显示的视神经形态学改变.结果 57眼中,术后视杯缩小者43眼(75.4%),视杯明显缩小者30眼(52.6%).视杯缩小者与视杯无变化者平均年龄分别为( 43.7±18.7)岁、(59.7±13.6)岁(t=-3.0,P=-0.009).视杯缩小者中慢性青光眼占95.3%(41眼).术后视盘血管位置变化(主要是鼻侧血管向心性移位)者43眼(75.4%),其与术后视杯缩小呈显著相关性(r=-0.775,P=0.000).视盘及其周围视网膜血管直径变化者29眼(50.9%).出现黄斑区视网膜水肿者13眼(22.8%).结论 成年人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早期随着眼压的降低出现视杯缩小及相应的视盘血管位置与直径变化较为普遍,这种变化在年轻患者更为突出.(眼科,2012,21:34-38)

  • 有无急性发作史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18个月效果比较

    作者:陈燕云;范肃洁;梁远波;荣世松;孟海林;王星;王宁利

    目的 比较有无急性发作史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CACG)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18个月的效果.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4个临床中心参与的48例(48眼)具有急性发作史的原发性CACG患者(急性发作组)和101例(101眼)无急性发作史的原发性CACG患者(无急性发作组).方法 所有患者经全面的眼科检查后行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8个月.记录手术前、手术后1、3天、1、2周、1、3、6、12、18个月的视力、眼压、用药情况及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无需使用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眼压小于21 mmHg者认为手术成功.主要指标 眼压、视力变化(末次随访视力-基线视力)、眼压波动(随访中眼压的标准差)和手术成功率.结果 手术前后视力的变化在急性发作组和无急性发作组分别为-0.06±0.47和0.02±0.36(P=0.166).随访平均眼压分别为(14.9±4.0)mmHg和(14.6±2.8) mmHg(P=0.601).随访中的眼压波动分别为(3.1±2.5)mmHg和(2.8±1.6)mmHg(P=0.452).随访18个月时急性发作组和无急性发作组的眼压分别为(16.8±7.5) mmHg和(15.4±4.0)mmHg(P=0.259).术后随访18个月急性发作组的手术成功率(85.7%)与无急性发作组的手术成功率(93.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1,P=0.146).结论 小梁切除术在有急性发作史和无急性发作史的CACG患者中18个月的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

  • 缝线植入Schlemm管开口部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作者:潘伟华;李诚;王伟邦;张亚军

    目的探讨缝线植入Schlemm管开口部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回顾性、非对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1例(19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方法做二层巩膜瓣并切除深层巩膜瓣,剪除Schlemm管外壁,将6-0尼龙线从管断端口分别植入Schlemm管内,穿透性小梁切除及相应虹膜剪除,水密缝合浅层巩膜瓣.主要指标眼压、前房、视力、手术并发症及滤过泡.结果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18.05±12.78)个月.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5.11±6.13)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31.23±9.72)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69,P=0.000).术后经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22mmHg者仅1例1眼,成功率达94.74%.术后形成滤过泡6例8眼(42.11%),其中1眼为眼压≥22mmHg者.术后有滤过泡者与无滤过泡者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2,P=0.071).术后均无前房形成迟缓.4眼(21.05%)术后出现前房积血.一过性眼压升高3眼(15.78%).一过性低眼压11眼(57.89%).术后均无前房内纤维蛋白渗出、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缝线植入Schlemm管开口部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降眼压效果肯定,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管理容易,为一种具有探讨价值的抗青光眼新手术.

  • 小梁切除术后薄壁滤过泡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作者:钟毅敏;刘杏;张平;林健贤;王涛;黄晶晶;毛真

    目的 分析小梁切除术后薄壁滤过泡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改变,探讨薄壁滤过泡患者低眼压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机制.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薄壁滤过泡相关并发症患者30例.方法 收集1999年1月至2008年9月在中山眼科中心因小梁切除术后薄壁滤过泡相关并发症须行滤过泡加固术的青光眼患者30例.记录患者的眼压及眼部薄壁滤过泡相关并发症的情况,分析患者小梁切除术中丝裂霉素C(MMC)的使用情况.对其中7例患者的滤过泡壁边缘组织行组织病理检查.主要指标眼压、并发症情况、MMC使用情况,滤过泡病理结果.结果 患者行滤过泡加固术时距小梁切除术时间为5个月~9年(平均49.0±33.3个月).患眼眼压2.7±11.0 mmHg,平均(4.40±4.49)mmHg.低眼压21例(70%),滤过泡渗漏18例(60%),浅前房2例(6.7%),低眼压性黄斑水肿7例(23.3%),巨大薄壁滤过泡5例(16.7%),滤过泡赘生至角膜上皮下4例(13.3%),滤过泡炎5例(16.7%),眼内炎2例(6.7%).所有患者均有小梁切除术中MMC使用史.使用较高浓度MMC(≥10.286 mvgml)的患者占53.33%.病理结果显示,滤过泡结膜上皮变性,厚薄不均,局部萎缩变薄甚至上皮缺如.上皮下纤维结缔组织变性、增生或结膜下疏松、囊腔样的纤维组织;结膜上皮内生,上皮下形成囊样腔隙.结论 小梁切除术后薄壁滤过泡可引起一系列眼部严重并发症,MMC造成的局部结膜上皮变薄或缺如是其低眼压的主要原因;滤过泡结膜下组织结构的破坏及上皮内生在其低眼压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眼科,2009,18:38-41)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首选治疗指征探讨

    作者:张明;范肃洁;梁远波;韩伟;王宁利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我国传统治疗方案与美国眼科学会推荐首选治疗方案两种治疗模式对治疗结局的影响.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5年10月至2007年3月邯郸市眼科医院连续诊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 closure glaucoma,AACG)148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angle closure glaucoma,CACG)245眼.方法 利用以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LPI)作为首选治疗后1~18个月的随访数据,分析激光治疗后眼压控制的情况.分析比较我国传统治疗方案即以房角周边前粘连(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e,PAS》>6个钟点作为小梁切除术的指征可能存在的过度治疗(即激光治疗后眼压可以控制)和治疗不足(即激光治疗后眼压不能控制,需进一步用药或手术治疗)的比例.主要指标 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的比例.结果 按照我国传统治疗方案中PACG的处理原则,45只AACG眼将行小梁切除术,而其中46.7%(21/45)的患眼行激光治疗眼压即可控制;CACG中将有89只眼需行小梁切除术,其中约49.4%(44/89)的患眼可仅行LPI.采用激光治疗模式,AACG中激光治疗后眼压不能控制的病例将从传统治疗模式的10.8%(16/148)上升为29.7% (44/148),CACG激光治疗后眼压不能控制的将从18.4%(45/245)上升为42.4% (104/245).结论 按照我国传统滤过手术治疗原则治疗PACG存在严重的过度治疗.如果完全以LPI作为首选治疗,将导致治疗不足或失败的比例明显增加,约为我国传统滤过手术治疗模式的2~3倍.因此,结合房角粘连程度和视神经损害的有无确定PACG的滤过手术指征,可避免或减少过度治疗与治疗不足.

  • 小梁切除术术中房水滤过量与术中及术后早期眼压无关

    作者:黄瑶;荣世松;孟海林;范素洁;李思珍;梁远波;王宁利

    目的 测量小梁切除术术中房水滤出量,并分析其与术中眼压和术后早期眼压之间的关系.设计 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 2009年12月-2010年8月初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的82例(82眼)青光眼患者.方法 (1)将不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加到泪液检测滤纸条上的指定位置,然后观察滤纸吸水长度与液体量之间的关系.(2)前瞻性纳入初次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术者遵统一程序行标准小梁切除术,关闭巩膜瓣前房注水稳定后采用Tonopen测量术中眼压.术中在关闭巩膜瓣,前房注水后60s将泪液检测滤纸条置于巩膜瓣口处测量房水滤出量,持续80 s.分析术中滤过量与术中眼压及术后第1日及第7日眼压之间的关系,并观察术后滤过泡隆起度、范围及并发症情况.主要指标 滤纸湿线长度,术中及术后早期眼压,滤过泡情况.结果 滤纸吸水长度与液体量具有显著相关性,液体的体积可根据滤纸上湿线的长度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吸液体积(μl)=1.0434×吸液长度(mm)+2.4086(R2=0.97).82例患者(82眼)术前眼压(32.3±9.0)mmHg.根据术中滤纸吸水长度,将患者分为3组:第一组患者的吸水长度≤5 mm(n=46),第二组6~10mm(n=18),第三组≥11 mm(n=18).三组患者术中眼压分别为(13.9±8.3)mmHg、(12.1±5.4)mmHg、(12.1±6.5)mmHg(P=0.543).术后第1天三组的眼压分别为(13.3±7.9)mmHg、(12.7±7.3)mmHg、(15.9±9.0)mmHg;术后1周,三组眼压分别为(12.2±6.9)mmHg、(10.7±5.6)mmHg、(13.1±8.1)mmHg,三组间术后早期眼压及滤过泡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未观察到浅前房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滤纸吸水长度与滤出液体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小梁切除术术中的滤出量可通过泪液检测滤纸条定量测量.但不能通过术中滤过量这个因素直接判定术后早期的眼压.

  • 非穿透小梁手术与小梁切除术远期疗效比较

    作者:吴作红;梁远波;叶天才;刘杏;乔利亚;王宁利

    目的 比较非穿透小梁手术和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青光眼(POAG)的远期效果及并发症.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非穿透小梁手术患者69例,改良小梁切除手术患者53例.方法 对2000年1月-2001年12月间因POAG在中山眼科中心行非穿透小梁手术或改良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丝裂霉素C)的广东省内患者,于2004年7-10月以电话或信件方式通知复诊;复诊时详细记录病史、历次复诊和处理情况、当前用药种类,并进行视力、眼压、眼底检查,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两种术式的成功率.主要指标眼压、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83例126眼POAG患者复查,其中非穿透小梁手术57例84眼,改良小梁切除术26例42眼.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改良小梁切除术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3.7±21.2)岁、(39.6±19.5)岁.平均随访时间42.3±7.9月.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改良小梁切除术组术前眼压分别为(24.7±8.9)mmHg、(28.9±11.2).mmHg;术前用药种数分别为(1.89±1.1)种、(2.4±0.63)种;术后终点眼压分别为(16.7±6.7)mmHg、(12.2±4.8)mmHg(P=0.000);术后用药种数分别为(0.68±0.9)种、(0.17±0.4)种(P=0.001);完全成功率分别为52.38%、76.2%(P=0.032).在非穿透小梁手术组中,透明质酸钠凝胶植人物组、生物胶原植人物组完全成功率分别为66.7%、34.6%.结论 非穿透小梁手术治疗POAG的远期成功率低于改良式小梁切除术.术中植入人工支撑材料可提高非穿透小梁手术的远期成功率,且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材料比胶原效果好.(眼科,2008,17:278-282)

  •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初步报告

    作者:李旭红;张立军;黄红深

    目的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1例(51眼).方法本组病例随机分两组.试验组行改良小梁切除术,即切除一垂直巩膜瓣和小梁网,同时做周边虹膜切除和部分球结膜下的筋膜组织切除;对照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眼压、视力、功能性滤过泡存留情况及并发症,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主要指标眼压、视力、功能性滤过泡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年,试验组中97.2%(25/26)的眼压低于21 mmHg,对照组则为76.0%(19/25).术后佳矫正视力两组无明显差别.术后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的长期眼压控制好,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周边虹膜切除和滤过性手术前后眼前段结构参数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媚;王忠浩;毛真;刘杏

    目的 观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周边虹膜切除和小梁切除术手术前后眼前段结构参数的改变.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中山眼科中心连续CPACG患者45例53眼.方法 患者周边虹膜粘连范围≤6个钟点者行周边虹膜切除术,>6个钟点者行小梁切除术,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检查.比较两种术式术前及术后的眼前段AS-OCT检查参数.主要指标 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角开放距离(AOD)、小梁网虹膜间面积(TISA)、前房角隐窝面积(ARA)、前房宽度(ACW)、前房面积(ACA)、前房容积(ACV)和晶状体矢高(CLR).结果 周边虹膜切除术后ARA(0.078±0.036 mm2)、ACA(15.409±2.892 mm2)及ACV (91.021 ±22.387 mm3)较术前(ARA 0.065±0.024 mm2,ACA 13.945±2.633 mm2,ACV83.445±21.791 mm3)明显增加(t=-8.015~-2.727,P=0.000~0.042),但手术前后AOD、TISA、ACD、ACW和CLR无变化(t=-1.374~0.561,P=0.102~0.774).小梁切除手术前后各眼前段生物学参数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t=-1.700~-0.002,P=0.388~0.998).结论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后前房角隐窝面积、前房面积和前房容积增加,但小梁切除术后眼前段参数无明显改善.

  • 生物视膜抑制兔小梁切除术后结膜纤维瘢痕形成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俊秀;马遥;张海娟;马科

    目的 观察生物视膜(一种海绵状胶原蛋白基质)对兔小梁切除术后结膜纤维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新西兰大白兔48只.方法 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Healaflow对照组、实验组,每组16只.每只兔一眼做小梁切除术.空白对照组:单纯做小梁切除术.生物视膜组:小梁切除术时将生物视膜缝合于巩膜瓣后方.Healaflow(一种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小梁切除术时将Healaflow注入巩膜瓣及结膜瓣下.术后1、3、5、7、9、11、13、14、21、28天测量眼压,观察滤过泡情况.术后7、14、28天取眼球做局部组织切片,应用HE和免疫组化PCNA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主要指标眼压,滤过泡情况,炎症细胞情况,胶原纤维排列情况,PCNA阳性成纤维细胞数量.结果 空白对照组、生物视膜组、Healaflow组术后7天眼压分别为(4.93±1.40)、(3.56±0.50)、(3.49±0.40)mmHg(P=0.005);术后14天分别为(5.53±1.49)、(4.00±0.58)、(4.11±0.41)mmHg(P=0.013);术后28天分别为(5.76±0.94)、(5.93±1.34)、(5.11±0.91)mmHg(P=0.246).空白对照组从术后第9天开始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生物视膜组和Healaflow组从术后21天开始出现少量非功能性滤过泡.HE染色:术后7天各组滤过区域炎症细胞均较少;术后14天各组炎症细胞数量多,生物视膜开始降解,降解区域孔壁消失,由疏松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少量成纤维细胞、炎症细胞取代;术后28天各组炎症细胞明显减少,生物视膜完全降解,由疏松的胶原纤维取代.PCNA染色:术后14天各组PCNA阳性细胞均达高峰;不同时期空白对照组PCNA阳性细胞数均较生物视膜组、Healaflow组多.结论 生物视膜具有抗兔小梁切除术后结膜瘢痕形成的作用,可以维持兔小梁切除术后更持久的低眼压,尽管时间较短,但仍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冬凌草甲素抑制兔小梁切除术后培养的结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建明;惠娜;范雅稚;熊蕾;孙乃学

    目的 观察冬凌草甲素(Ori)对小梁切除术后培养的兔结膜成纤维细胞(RCF)增殖的影响.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体外培养的小梁切除术后结膜滤过区来源RCF.方法 制作兔眼小梁切除术模型,术后7天取兔滤过区结膜下组织进行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分别用浓度依次为5、10、20、30、40、50 μmol·L-1的Ori干预48小时.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对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主要指标成纤维细胞的光密度(OD)值和生长抑制率.结果 加入Ori培养48小时后,5、10、20、30、40、50 μmol·L-1不同浓度组成纤维细胞的OD值分别为(0.402±0.013)、(0.347±0.011)、(0.293±0.015)、(0.236±0.022)、(0.184±0.023)和(0.125±0.014),与无药对照组OD值(0.453±0.0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00),并呈浓度依赖性减小(F=5.48,P=0.003).浓度为5、10、20、30、40、50 μmol·L-1的Ori对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1.26%、23.40%、35.32%、47.90%、59.38%和72.41%.结论 Ori可以抑制培养的兔眼滤过区结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Ori可能成为一种治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的新药物.(眼科,2009,18:128-130)

2402 条记录 7/121 页 « 12...45678910...1201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