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欧姆龙HEM9000AI系统测定高血压病患者中心动脉压

    作者:张荣华;卢竞前;李易;杨志钢;李建美;杨蓓

    中心动脉压是独立于外周动脉压的指标,一些前瞻性研究证实其和心脑肾等器官损坏及并发症有密切关系,并有研究认为中心动脉压预测心血管事件的能力优于外周动脉压[1],由于临床上不可能总是测定有创中心动脉压,无创中心动脉压评估系统便应运而生.

  • 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有创动脉血压的关系

    作者:孙利强;李晶;李恩;简立国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LEP)水平与中心动脉压及外周桡动脉压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2012-3-12,231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采用造影导管测量升主动脉根部及外周桡动脉内血压.冠状动脉造影前采集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LEP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血清瘦素(LEP)水平与中心动脉压及外周桡动脉压的关系.结果 血清LEP水平与中心动脉及外周桡动脉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均呈正相关;而与中心动脉及外周桡动脉舒张压无相关性.结论 血清LEP水平随中心动脉及外周桡动脉内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升高而升高,与中心动脉及外周桡动脉内舒张压无关.

  • 高血压病患者中导管测量的中心动脉压参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

    作者:陈满新;方五旺;柏战;张咏芳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中心动脉血压参数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患者155例,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通过无创和有创的方法测量患者肱动脉血压、升主动脉血压.分析血压参数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外周动脉收缩压(SBP)、脉压(PP)和中心动脉SBP、PP、收缩压分数[FSP=SBP/平均动脉压(MAP)]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中心动脉舒张压分数(FDP=DBP/MAP)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降低(P均<0.05).中心动脉FSP、PP的升高以及FDP的降低是冠心病三支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心动脉压可预测冠状动脉硬化程度.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踝臂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与中心动脉压及颈动脉内膜厚度的相关性

    作者:王黎;张源明;陈曦;梁丽艳;朱建;郁洁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踝臂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中心动脉压(CAP)的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44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IMT、baPWV及CAP的测定.根据baPWV分为异常组(baPWV≥14 m/s,208例)和正常组(baPWV< 14 m/s,236例).用简单相关分析检测baPWV与CAP及IMT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baPWV与CAP及IMT的关系.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aPWV与年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中心动脉收缩压(CASP)、中心动脉舒张压(CADP)、中心动脉脉压(CAPP)、反射波压力(AP)、中心动脉压增强指数(AIx)、75次心率AIx校正指数(AIx75)及IMT相关(P<0.05).进一步控制年龄、24hSBP、dSBP、nSBP后,CASP、CADP、CAPP、AP、AIx75、IMT仍与baPWV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SP、CAPP、IMT与baPWV相关.结论:CASP、CAPP、IMT是baPWV增加的危险因素.

  • 单腔和双腔起搏对中心动脉压和动脉波增强指数的不同影响及临床意义

    作者:缪帅;李广平;叶岚;阎哲慧

    目的 探讨起搏器植入患者单腔和双腔起搏对中心动脉压(CAP)和动脉波增强指数(AI)的不同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顺序入选103例植入起搏器患者,其中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42例为DDD组,单腔起搏器患者41例为VVI组,植入起搏器但患者心率为正常窦性心律者2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三组患者的心率(HR)、CAP、AI、外周收缩压、外周舒张压等指标,随后将双腔起搏组的DDD模式程控成VVI模式,再次测量上述指标,记录并进行统计.结果 DDD组CAP明显高于对照组和VVI组[(149.67±19.62) mmHg vs (138.70±18.69) mmHg,(124.33±19.34) mmHg,P<0.05];DDD组AI、AIc和外周血压均高于VVI组(P<0.05);程控后的CAP、AI、AIc和外周动脉血压水平均低于程控前(P<0.05).结论 双腔起搏组的CAP、AI和外周动脉血压均高于单腔起搏组.而CAP和AI的升高可能是双腔起搏较单腔起搏并未改善远期预后的原因之一.

  • 中心动脉压与外周桡动脉压的差异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作者:孙利强;法宪恩

    目的 测量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外周与中心动脉压力,观察中心动脉压与外周桡动脉压的差异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31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入院时CT或MRI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129例和无腔隙性脑梗死组122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采用造影导管测量升主动脉根部及外周桡动脉内血压,比较2组患者主动脉根部及外周桡动脉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差(PP),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基线血压、血脂、血糖、年龄及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中心动脉与外周桡动脉SBP差值[(7.6 ±2.3)mmHg(1 mmHg =0.133 kPa)比(23.6 ±5.7) mmHg]、中心动脉与外周桡动脉内平均动脉压(MAP)差值[(6.6±2.1)mmHg比(20.1±6.2))mmHg]及中心动脉与外周桡动脉内PP差值[(5.8±1.7) mmHg比(12.9±5.3) mmHg]明显小于无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中心动脉SBP[(125.5±10.4)mmHg比(112.6±11.4) mmHg]、MAP[(100.6±8.8)mmHg比(89.5±8.1)mmHg]和PP[(46.2±7.5) mmHg比(35.1 ±5.6) mmHg]均高于无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周桡动脉SBP[(132.8±13.1)mmHg比(134.9±12.5) mmHg]、外周桡动脉MAP[(107.8±10.1)mmHg比(111.2±9.4) mmHg]、外周桡动脉PP[(51.7±6.9)mmHg比(49.7±6.2) mmHg]、外周桡动脉DBP[(84.2±9.3)mmHg比(82.1±8.6)mmHg]、中心动脉DBP[(80.7±7.5) mmHg比(76.7±7.2) mmHg]以及外周桡动脉DBP与中心动脉DBP差值[(3.7±0.9)mmHg比(4.3±1.4) mmHg],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可能与主动脉根部及外周桡动脉内SBP、MAP和PP降低有关.

  •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周围动脉压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

    作者:吴金辉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周围动脉压及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行左心导管术的老年患者84例,根据患者袖带法测定的肱动脉血压情况分为高血压组(52例)和非高血压组(32例),用导管测定两组患者升主动脉处中心动脉收缩压(CSP)和中心动脉舒张压(CDP);应用超声多普勒测定患者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反映左心功能的指标.结果:①两组对象CSP均明显高于袖带法测定的肱动脉收缩压(P<0.05);CDP与肱动脉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P>0.01);高血压组CSP及CDP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②高血压组IVST、LVPWT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LVDd、LVEF显著低于非高血压组(P<0.05).③随着心功能的降低,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脉压升高,反射波增强,压力增高,压力增强指数比值增大(P<0.05).结论:袖带法测量的肱动脉血压不能完全代表中心动脉血压,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的改变可以反映患者左心功能情况,中心动脉脉压升高、增强指数增加可能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艳辉

    目的:探讨中心动脉压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与治疗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78例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进行测量,并通过测量结果计算中心动脉压,记录中心动脉压与脉搏波传导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老年健康人群中心动脉压与脉搏波传导速度低,其次为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而老年高血压患者高,三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隐性高血压患者体内中心动脉压与脉搏波传导速度较正常健康人群显著上升,因此临床可应用上述指标判断患者病情及血管受损程度,及时制定正确的干预措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避免发生严重后果,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 不同绝经时期雌激素对女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保护效应分析

    作者:张晓芳;赵旭;李秀丽;余静

    目的 分析不同绝经时期女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及动脉硬化参数的变化.探讨雌激素对女性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 入选高血压患者118人,女性51例,男性67例.依据绝经年限女性患者分为近期绝经组(绝经年限小于5年)和远期绝经组(绝经年限大于5年).纳入与上述两组年龄一致的男性患者作为近期对照组和远期对照组.检测外周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并测量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舒张压(cDBP)、中心动脉脉压(cPP)、增益压(AP)、反射波增益指数(AIx)、75次心率增益指数校正指数(AIx75HR)及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结果 (1)近期绝经组SBP、DBP、cSBP、cDBP、cfPWV均低于近期对照组,AP、cPP、AIx、AIx75HR均高于近期对照组,且两组间SBP、DBP、cDBP、AIx75H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远期绝经组SBP、PP、心率、cSBP、cPP、AP、AIx、AIx75HR、cfPWV均大于远期对照组,且两组间SBP、PP、cSBP、cPP、AP、AIx75H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近期绝经组雌二醇、孕激素水平高于远期绝经组,且两组间雌二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经年限较短的高血压女性患者,其体内雌激素水平仍可维持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雌激素不仅对外周血压,对中心动脉压也有保护作用,但其对动脉硬化的保护作用并不明显.

  • 中心动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心肌肥厚的相关性

    作者:刘海明;徐新娟;陈玉岚;珠勒皮亚·司马义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CA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心肌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科高血压患者314例,对患者进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中心动脉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室壁厚度检测.按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值将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0.9 mm组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0.9 mm组.按是否合并左心室肥厚将研究对象分为不伴左心室肥厚组和伴左心室肥厚组.分别对比两组间BaPWV、CSP(中心动脉收缩压)、CDP(中心动脉舒张压)、CPP(中心动脉脉压)、AP(增强压)、AIx(增强指数)等数值以探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BaPWV、CSP、AP、AIx、CPP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左心室肥厚相关(P<0.05).结论 BaPWV、CSP、AP、AIx、CPP可能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和心肌肥厚有关.

  • CAFE研究:降压药物作用机制的新思路

    作者:刘福成;陈鲁原

    1文献类型治疗.2证据水平2a.3文献来源Williams B, Lacy PS, Thom SM, et al.Differential impact of blood pressure-lowering drugs on central aortic pressure and clinical outcomes:principal results of the Conduit Artery Function Evaluation (CAFE) study [ J]. Circulation, 2006,113: 1213-1225.4背景

  • 平板运动对6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无创中心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作者:王晋丽;陈韵岱;石亚君;薛浩;郜玲

    目的:研究6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前后无创中心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为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康复提供新的研究指标。方法连续入组2013年7月~2014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行平板运动试验且年龄小于等于60岁的受试者。采用Bruce症状限制性方案,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68)和非冠心病组(n=97)。应用无创方法检测运动前后受试者的中心血流动力学参数:中心动脉压(cSBP),反射波增强指数(AI)和反射波增强压(AP)。结果平板运动结束即刻,在冠心病组,AI运动后无明显变化(P=0.516),而非冠心病组有显著降低(P<0.001);两组cSBP均出现升高(P<0.001)。两组组间比较,冠心病组运动前AI和运动后cSBP高于非冠心病组(P=0.009, P=0.009)。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冠心病人群中,运动后大心率是影响△cSBP(运动后cSBP-运动前cSBP,cSBP增幅)的主要因素(B=-0.073,P=0.012)。冠心病组按照平板运动试验结果(阴性和阳性)分层分析,发现阳性组运动后cSBP的增幅较小(P=0.048),进一步回归分析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板运动后AI出现差异性变化,冠心病患者AI未见明显降低,提示AI可能与运动后冠脉血流灌注密切相关;可能是康复治疗提高运动后心肌缺血阈值治疗的又一靶点。

  • 中心动脉脉压是影响大动脉僵硬度的主要因素

    作者:肖文凯;叶平;白永怿;骆雷鸣;吴红梅;高鹏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及血压正常人群中心动脉血流动力学差异;探讨哪种血压指标与动脉僵硬度及血管损害标志物更密切相关。方法从北京地区社区人群中筛选出820名高血压患者,同时入选820名与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血压正常者。采用脉搏波传播速度(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股动脉PWV和颈-桡动脉PWV;应用张力测量法测量中心动脉压和中心动脉脉搏波增强指数(AIx)。同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被测定。结果无论是高血压患者还是血压正常人群,中心动脉收缩压和脉压显著低于相应的肱动脉收缩压和脉压,这种脉压扩增在血压正常组9.85±6.55 mmHg明显低于高血压组12.64±6.69 mmHg,但在脉压扩增比上两组未见差异。大动脉僵硬度受血压及年龄的影响,高血压组具有较高的颈股动脉PWV和中心动脉AIx,脉压扩增比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单因素分析见中心脉压相对其它血压指标与动脉僵硬度和血管损害标志物的相关性更强;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股动脉PWV和中心动脉AIx受中心脉压的独立影响而外周平均动脉压及脉压未进入回归方程。结论中心动脉脉压相对其它血压指标可能是中心动脉僵硬度更直接的指示器和更好的血管老化的标志,未来的临床试验中可能更多地将中心动脉压作为治疗的靶目标值。

  • 老年人外周和中心动脉压的差异与冠心病的关系

    作者:闫峻

    目的:比较老年人外周动脉压与中心动脉压的差异,探讨二者与冠心痛的关系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在北京航天总医院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386例老年的临床资料,分为冠心病组(212例)和非冠心病组(174例).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肱动脉压与中心动脉压的差异.结果:肱动脉袖带收缩压(SBP)与肱动脉内压力波测量的SBP相近,两者的升降呈平行改变,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两组患者的外周动脉压与中心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冠心痛组患者的外周动脉压与中心动脉压差异更为显著.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动脉压与中心动脉压间存在差异;冠心痛患者外周动脉压明显低于中心动脉压;中心动脉硬化可能与外周SBP低于中心SBP有关.

  • 早发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作者:黄群英;张高寅;刘卫华;黄晓明;庞振瑶

    目的 探讨早发冠心病(PCAD)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6例,分为PCAD患者31例和晚发冠心病(LCAD)患者35例,另选冠脉正常的健康组32例.对各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胱抑制素C(CysC)、中心动脉压(CAP)、脂蛋白a[Lp(a)]进行比较,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AD与上述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PCAD组Lp(a)显著高于LCAD组,而CysC显著低于LCAD组,两组CysC、Lp(a)、舒张压显著高于健康组.LP(a)、CysC、DBP是PCAD的危险因素.PCAD组单支病变及局限性、偏心性病变所占比例显著高于LCAD组,而3支病变、右冠状动脉、回旋支、向心性、弥漫性病变所占比例显著低于LCAD组.结论 Lp(a)是PCAD的危险因素.PCAD患者冠脉病变较轻,多为单支、局限性、偏心性病变.

  • 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与中心动脉压的相关性

    作者:周艳;徐新娟;张俊仕;刘海明;梁晓慧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与中心动脉压(CAP)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新医大一附院心脏中心高血压科住院的患者673例.根据测定的随机ACR分为两组,即ACR正常组(ACR<30 mg/g,n=485)和ACR异常组(ACR≥30 mg/g,n=188).收集这些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运用Sphygmocor脉搏波分析系统测定中心动脉压及其相关指标:反射波增强指数(AIX)、中心动脉收缩压(CSP)、中心动脉舒张压(CDP)、脉压(CPP)、增强压(AP),分析上述指标与ACR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CSP、CDP、CPP、A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CR与AIX、CSP、CDP、CPP、AP、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尿素氮呈正相关(r=0.075,P<0.05;r=0.290,P<0.01;r=0.078,P<0.05;r=0.116,P<0.01;r=0.142,P<0.01;r=0.123,P<0.01;r=0.110,P<0.01;r=0.100,P<0.01;r=0.077,P<0.05;r=0.086,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SP、AP、收缩压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CSP、AP、收缩压是ACR的危险因素,其升高可导致ACR增高.

  • 中心动脉压及脉压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作者:蒋小波;杨帆;韩乾国

    目的:评价有创中心动脉压及脉压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173例疑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分为非冠心病组(狭窄<50%)、冠心病组(≥50%),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结果:非冠心病组与冠心病组比较,中心动脉收缩压(SBP-C)、中心动脉舒张压(DBP-C)、中心动脉脉压(PP-C)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单支、双支、三支冠脉病变各组间比较, SBP-C、PP-C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Logistic回归显示,SBP-C[P =0.019,OR =1.207,95%CI(1.032,1.412)]及PP-C[P =0.023,OR =1.166,95% CI(1.021,1.332)]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具有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中SBP-C、PP-C明显增高,而DBP-C明显低于非冠心病患者。 SBP-C、PP-C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 SBP-C、PP-C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中心动脉压预测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钟元利;黄江南;蒋智渊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中心动脉压(CAP)预测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率的价值进行系统评价.方法:以“central blood pressure”、“心血管事件”等为检索词,检索Embas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数据,运用CMA 2软件进行Meta分析,同时进行失安全系数检验及敏感性分析评估发表偏倚及结果的稳定性.结果:共纳入7篇外文文献,经Meta分析,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和中心动脉脉压(cPP)升高均能有效预测总体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与外周血压相比,CAP具有更强的预测心血管事件的能力,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失安全系数结果显示发表偏倚较小,对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表明结果稳定可靠.结论:CAP是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的独立的预测因子;与外周血压相比,cSBP及cPP差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尚未体现出明显优势.

  • 依普利酮及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中心动脉压的影响

    作者:文玉萍;黄荣杰

    目的 观察依普利酮与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中心动脉压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依普利酮组(A组)及氯沙坦组(B组)各40例,分别给予依普利酮片50 mg、氯沙坦钾片50 mg口服,1次/d,疗程12周.治疗前后应用欧姆龙HEM9000AI检测系统检测外周动脉收缩压(SBP)、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HR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BP与CSBP明显相关(P<0.05);治疗前两组SBP、CSBP、H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BP与CSBP均下降(P<0.05),但治疗后两组SBP、CSBP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依普利酮与氯沙坦均可降低外周动脉血压及中心动脉压,效果相似.

  • 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估测中心动脉压与心导管测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淑彬;方平;梅举;谭跃萍

    目的 探讨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估测中心动脉压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探测35例行心导管术的患者术前主动脉瓣瓣上血流,测量加速时间(AcT)、左室射血时间(LVET)、左室射血前期(PEP),将测得的数据与心导管测得的相应数值,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平均动脉压(MBP)作相关分析.结果 AcT/LVET与MBP呈正相关(P<0.01),AcT/PEP与MBP呈负相关(P<0.01).结论 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在无创估测中心动脉压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39 条记录 6/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