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埃博拉病毒病的流行病学和生态学

    作者:施旭光;陈恩富

    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是当今世界上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性疾病.本研究主要就埃博拉出血热病毒的流行病学和生态学等进行了阐述.

  • 大同市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环境生态中砷暴露水平调查

    作者:云奋;杨咪咪;马彩凤;苗艳玲;高怡;田凤洁;吕懿;裴秋玲

    目的 调查山西省大同市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外环境中砷暴露水平.方法 从山西省大同市某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抽取85名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慢性砷中毒按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采集暴露人群的日常饮用水、土壤和瓜果蔬菜.日常饮用水和土壤通过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定量检测其中砷含量,瓜果蔬菜中的总砷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ICP-MS)测定.结果 在抽取的85名居民日常饮用水中,水砷范围14.41~ 90.34 μg/L,中位数为43.88μg/L.采集的瓜果蔬菜砷含量范围为0.001~0.771 mg/kg,均数为0.0598 mg/kg,超标率为43.04%,其中瓜果蔬菜中砷超标率呈现叶菜类>根茎类>果菜类的趋势.食用污染严重的叶菜类蔬菜中摄入砷引起的健康风险达到71.77%.本地方性砷中毒病区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土壤砷含量未超过国家标准.结论 山西省大同市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饮用水、自产瓜果蔬菜砷含量均高,饮用砷污染的水是引起慢性砷中毒的主要因素,通过食用自产瓜果蔬菜染砷这一途径也不可忽视.

  • 横琴口岸地区不同生境成蚊比较分析

    作者:梁浩;李子怀;曾新宇

    [目的]为做好横琴口岸蚊类监测和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2000年5月~2001年4月间对横琴口岸进行媒介生物调查的同时,在横琴岛多选择1个不同生境并有代表性的三塘村进行同样的调查.[结果]不论白天或者晚上2个调查点整年都可捕获成蚊,但是三塘村成蚊密度总高于口岸成蚊密度,并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411.40,P白<0.005;x2=222.10,P晚<0.005).三塘村的白纹伊蚊密度也比口岸的高,2个调查点白纹伊蚊密度差异也存在显著性(x2=230.89,P<0.005).[结论]随着口岸开放、生境变化和周围村庄蚊密度极高的影响,口岸的蚊密度及种群随时发生变化,应加强对蚊类的监测和防制工作.

    关键词: 生态学
  • 福州港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生态调查分析

    作者:陈佳木;段东平;高思维

    [目的] 掌握福州港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生态习性、孳生习性和危险程度,为制定防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在2001~2003年的7~9月之间,每月在福州港居民、单位内外的不同环境和容器采集伊蚊幼虫,计算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和布雷图指数,检查伊蚊幼虫孳生阳性率.[结果] 福州港尚未发现埃及伊蚊的存在,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福州港的优势蚊种.白纹伊蚊房屋指数7.18%,容器指数5.04%,布雷图指数10.78.[结论] 福州港白纹伊蚊的媒介数量已处于危险程度,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可能引起登革热甚至登革出血热的爆发流行,应制定有效措施,降低白纹伊蚊密度.

  • 食物与健康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

    作者:刘菂

    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每个人都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存,但是食物摄入太多或太少,以及摄入食物类型不当,都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加深对饮食与健康关系的理解,2015年11月,《Health Affairs》杂志发表了题为“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Diet And Health”的文章,描述了美国与饮食相关的疾病发展趋势及模式,通过生态学框架,就宏观环境、社区及个人三个层面讨论了其对食品消费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 青海高原鼠疫病原生态学研究

    作者:代瑞霞;魏柏青;李存香;熊浩明;杨晓艳;范微;祁美英;靳娟;魏荣杰

    目的 分析青海高原鼠疫病原生态学特征.方法 以青海省内1954-2012年不同地区、宿主、媒介体内分离的952株鼠疫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技术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其进行表型特征、质粒谱、基因组分型、宿主及媒介感染谱等分析,并从病原生态学角度对青海高原鼠疫病原学特征、地理分布、主要宿主、主要媒介等方面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 青海高原鼠疫菌的生态型为青藏高原型占91.49% (871/952)、祁连山型占6.41%(61/952)、青海田鼠型占1.26%(12/952).83.6%(796/952)的鼠疫菌4种毒力因子检测均为阳性(荚膜抗原、鼠疫杆菌素Ⅰ、毒力抗原因子、色素沉着因子),93.26%(367/392)的鼠疫菌毒力检测结果显示为强毒菌.725株分离自青海高原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菌共携带有9种质粒,其中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分离的713株菌包含9种质粒,相对分子质量(Mr)分别为6×106、7 ×106、23×106、27×106、30×106、45×106、52 × 106、65×106和92×106.青海田鼠鼠疫疫源地的12株菌只携带3种质粒,Mr分别为6×106、45×106、65×106.携带大质粒(Mr分别为52×106、65 × 106和92×106)的鼠疫菌独自规律地分布在特定的地理位置,具有分类属性.青海高原两类鼠疫自然疫源地的841株菌株共发现有11个基因型,其中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以5、8型为主,共611株,8型菌株占56.00%(471/841),5型菌株占23.07%(194/841);还发现了3个新的基因型,即新1(62株)、新2(52株)、新3(48株)型;青海高原青海田鼠鼠疫疫源地12株鼠疫菌基因型为14型.结论 青海疫源地内主要宿主和传播媒介直接影响鼠疫流行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病原体特征,且鼠疫生态地理景观多态性导致了鼠疫菌基因型的复杂性.

  • 微生态水样中活的非可培养态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

    作者:罗中捷;周卓晟;郝春慧;郭寅生;刘红艳;郑华英;黄正

    目的 监测大肠杆菌O157∶H7在微生态汉江水中活的非可培养态;探讨荧光染色、异养平板计数和ELISA检测活的非可培养态大肠杆菌O157∶H7的可行性.方法 将大肠杆菌O157∶H7投加到模拟微生态汉江水样中,通过改变温度和营养条件,分别采用吖啶橙染色、活菌直接计数-5-氰基-2,3-二-(P-苄基-四唑氯化物)染色、活菌直接计数-萘啶酮酸染色、异养平板计数和ELISA法实时监测大肠杆菌O157∶H7的存活情况.结果 在4℃、寡营养条件下,大肠杆菌O157∶H7在汉江水中存活58 d后进入活的非可培养态,此时采用活菌直接计数-5-氰基-2,3-二-(P-苄基-四唑氯化物)染色法测得活菌数为1.2×105 CFU/ml,活菌直接计数-萘啶酮酸染色法测得活菌数为9.0×104 CFU/ml,异养平板计数法测得可培养菌数为0,ELISA法测得微生态汉江水中大肠杆菌O157∶H7总菌数在58 d内基本稳定于106 CFU/ml的初始菌数水平.结论 在4℃、寡营养条件下,大肠杆菌O157∶H7在微生态汉江水中可进入活的非可培养态;ELISA结合荧光染色、异养平板计数,能定量检出活的非可培养态大肠杆菌O157∶H7.

  • 浙江省部分社区就诊人群的生命质量调查

    作者:柯雪琴;王红妹;范雪瑾;杜亚平;李鲁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城市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形式.卫生保健的生态学表明,初级卫生保健的就诊人群是普通人群中有选择的一个特殊群体[1,2].然而,这一领域有关就诊者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信息仍然很不充分.

  • 浅谈中医学与生态学基本原理的相通

    作者:何振星;丘晋涛;梁春娜;邹学武;袁文铠;骆冠毅

    目的:探讨生态学基本原理与中医学的关系.方法:根据相关文献、科研成果,对议题进行论述.结论:中医理论与生态学基本原理之间有许多共通点,部分理论不谋而合,互相渗透;中医的天人相应可在进化论与生物六大特征里找到诠释,生态系统与中医学一样重视整体动态平衡,注重内部相关联系,同属自然科学范畴,在进行中医学理论研究时,可借鉴生态学相关基本理论,也可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中医药.在做两则相关性探讨同时,进一步感受中医理论之奥妙.

  • 论《黄帝内经》中的生态学思想

    作者:陈谦峰;谢斌

    目的 挖掘枟黄帝内经枠中的生态学思想,以更好地认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方法 详读枟黄帝内经枠,力求深刻理解,并做进一步探讨.结果 理清枟黄帝内经枠的人体生态学概念,阐述了阴阳五行系统,经络藏象系统,精、气、神系统,禀赋系统;阐发枟黄帝内经枠中关于自然生态学的观点,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天地相参,人与气象相关,人与地理环境相应.结论 人体生态平衡失调是疾病的本质,"论治"即是调整人体生态平衡.

  • 药用植物复合种植研究进展

    作者:李远菊;张霁;王元忠;张金渝;金航

    复合种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其他国家也被广泛应用。药用植物的复合种植是对传统中药材种植模式的优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药材与作物争地的矛盾,对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药用植物复合种植的概念、发展历史、理论基础以及主要模式,分析了复合种植对药用植物生长、产量、药效成分、病虫害防治的影响,对药用植物复合种植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探讨了药用植物复合种植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为药用植物栽培者合理种植提供依据。

  • 中药品质生态学:一个新兴交叉学科

    作者:黄林芳;陈士林

    中药品质生态学是研究中药品质及与生态环境关系及机制的学科,是中药品质学与生态学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学科.本文首次提出中药品质生态学概念,分析了历史背景与发展,重点阐述了中药品质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品质、中药品质形成的生物学成因、药用生物分布、产地与生态因子的关系、优质药材产地生态适宜性与区划、生态系统调控与保护对中药品质的影响、优质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中药品质生态学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总结了中药品质生态学的6个基本理论:环境生态论;品种品质延续与产地变迁论;可持续利用理论;生态型理论;逆境效应理论;基因特化理论.介绍了中药品质生态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化学评价方法、物理学评价方法、生物学评价方法与生态学评价方法.展望了中药品质生态学科发展方向:宏观-介观-微观双向多纬发展;多学科交叉与理论方法体系完善;生产实践与国际推广.

  • 生态学视野下的糖耐量低减中医药综合干预模式初探

    作者:马纲;柴可夫

    引入生态学理论健康观,分析现有糖耐量低减(IGT)干预模式不足,探讨IGT人群健康与环境之间的关系、IGT中医病因生态学解释以及评价IGT干预效果的生态学标准,提出以"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来构建可持续IGT人群中医药综合干预模式的观念,让IGT干预的理论成果真正推广落实到有效的大规模社区IGT人群健康干预中去.

  • 针刺加微生态制剂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作者:龙泽荣;于存海;于洋;王怀宁;池晓霞

    目的:寻找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佳方案.方法:将95例IBS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用针刺加微生态制剂治疗;B组35例,口服润肠通便药和微生态制剂治疗;C组30例,单用针刺治疗.结果:A、B、C各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77.2%、66.7%,经统计学处理,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与治疗前比较,3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大肠埃希菌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针刺加微生态制剂治疗便秘型IBS确有较好效果,不失为治疗本病的较佳疗法.

  • 中医辨证施治的多学科研究--从生态学谈中医辨证施治

    作者:谭毅

    从生态学角度来研究中医学辨证施治,借得中医学与自然科学体系中不同层次学科间的互相联系和转机,阐述了整体观与生态观、生态平衡与疾病的发生、平衡生态与辨证施治的内涵关系.中医学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取决于自身结构的演化和总结,也取决于其他学科的互相移植和渗透,让更多的其他学科来了解中医、研究中医,从中找出本质性的联系,无疑将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多重视角下的《黄帝内经》英译研究

    作者:冯文林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英译研究是中医英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众多研究者从语言学、哲学、美学、符号学、生态学等多重视角对《内经》英译研究进行了深入研究,不同研究视角虽详略不同但相互间亦有借鉴,且多样化的研究视角对《内经》不同译本的评判亦各异.故以近10年来《内经》英译研究为契机,旨在以跨学科的形式,探讨《内经》英译研究正由西方翻译理论视角向国内回归,研究视野的多维、整合发展,必将会使《内经》的英译研究更趋完善.

  • 中药资源的生态研究

    作者:郭兰萍;黄璐琦

    目的:论述中药资源生态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对中药资源生态研究所涉及的主要领域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当前中药资源生态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及应用实践缺乏.结论:认为基础理论的建立和完善,应用实践的加强,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引入,必将为中药资源的生态研究带来新的突破,并终会促成生态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中药资源生态学的产生.

  •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研究进展

    作者:江佳富

    本文重点阐述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的病原学、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人群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流行的特征、主要临床特点和治疗要点;概括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的预防控制手段;分析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相关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及其今后的研究方向。

  • 泾县陈村水库灌区钉螺生态学研究--钉螺生长繁殖观察

    作者:吕大兵;姜庆五;汪天平;赵根明;吴维铎;张世清;任晓联;许国祥;戴尚金;张功华;汪奇志;葛继华

    目的描述人工灌溉区钉螺生长繁殖特征,为实施生态学方法控制钉螺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在泾县陈村水库总干渠自流灌溉区选择一斗渠为观察点,于2002年8月~2003年11月,每月进行系统抽样查螺;每月随机抽样有螺框20框,室内逐只测量钉螺螺旋数和壳体长度,镜下观察雌螺并计数螺卵;全部钉螺解剖鉴定死活.同时测量水位并收集气象资料. 结果 2003年,2~4月份活螺密度高; 7~9月份钉螺死亡率低;多数月份雌螺存活数量高于雄螺.雌螺含螺卵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含卵雌螺数从6月份开始减少,7月时未见含卵雌螺,8月份含卵雌螺数仅占观察雌螺数的9.79%,9月份占83.82%.幼螺(螺龄>3周)出现在6~10月,大多在6、7月份.但在2002年12月份幼螺出现1个小高峰. 结论在陈村水库自流灌溉区,钉螺的新老交替可能发生在7月份,新生钉螺发育成熟可能在9月份,而这一特征可能受年度间气温变化的影响.

  • 北移传代钉螺在北方生存的纵向观察及其对血吸虫的易感性

    作者:梁幼生;戴建荣;宋鸿焘;姜本启;姜玉骥;杭盘宇;黄轶昕;缪峰;朱荫昌;肖荣炜

    目的进一步评价因南水北调将钉螺迁移至北纬33°15′以北地区后,钉螺的生存繁殖力及对血吸虫的易感性.方法采用现场螺笼放养定期观察的方法,对已移至江苏徐州岱山传代3年的钉螺在北方的存活率作了为期5年的纵向观察,并在岱山以血吸虫毛蚴对其进行了实验性感染. 结果钉螺在山东济宁1年后存活率为0;徐州岱山第4、5、6、7和8年的存活率依次为34.76%、16.93%、6.17%、0.74%和0;在对照区镇江高资钉螺的存活率分别为71.67%、68.38%、60.54%、58.42%和56.72%.幼螺成活率,山东济宁、徐州岱山和镇江高资分别为0、13.67%和83.00%.钉螺与毛蚴感染比例分别为1∶5、1∶20和1∶40时,北移钉螺感染率分别为14.89%、65.96%和62.22%,对照区钉螺则为16.84%、56.25%和69.41%,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可将我国大陆北纬33°23′以北地区列为钉螺非孳生地区,33°23′至33°15′列为非适宜孳生地区.南水北调将钉螺移至非孳生区,钉螺则不能存活;移至非适宜孳生区,钉螺因不能适应环境其生存与繁殖力逐年下降,呈逐渐消失趋势,但残存钉螺仍保持对血吸虫的易感性.

169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