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围产期下生殖道感染与妊娠结局的监测

    作者:王群华;张玲娟

    围产期生殖道感染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的疾病,这里主要是指下生殖道感染,以细菌性阴道病多见.病因是正常生殖道乳酸杆菌数量的减少,以大量厌氧菌为主的细菌群生长,导致临床一系列症候群,即阴道内微生态平衡失调所致.

  • PM2.5对高血压(SHR/NCrl)大鼠呼吸道菌群的影响

    作者:牛佳钰;肖纯凌;陈冬梅;海晓欧;徐静;金焕荣;杨彪;严思远

    目的 探讨大气混合污染对高血压(SHR/NCrl)大鼠呼吸道菌群健康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模拟现实大气污染及混合气体染毒,建立急性暴露于大气污染的低、中、高浓度的动物模型,对染尘染毒前后SHR大鼠口咽部及呼吸道黏膜生物菌群的分布状况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的检测,对其呼吸道微生态变化的趋势进行动态研究.结果 染尘染毒后SHR大鼠的需氧菌、厌氧菌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1.8%和20.7%,高于染尘染毒前的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厌氧菌的检出率中,染尘染毒前SHR大鼠呼吸道内未检测出破伤风杆菌(Tetanusbacillus)和死亡梭菌(Fusobacterium mortiferum),而染尘染毒后分别在28只、5只SHR大鼠中分别检测出此两种菌;厌氧菌属中的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 spp)检出率为53.1%与染尘染毒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尘染毒后需氧菌中的条件致病菌数量开始增加,检出率也随之上升.检出结果表明,染尘染毒后机体内菌群数量和种类发生了变化.结论 PM25作为有害物质的载体,当随着呼吸进入人体呼吸道内时,会引起机体呼吸道正常菌群的紊乱,使致病菌易于定植且检出率上升,影响机体健康.

  • 不同体脂人群肠道主要菌群的定量分析

    作者:刘祥;张朝武;潘素华;裴晓方;余倩

    目的探讨主要肠道菌群在不同体脂人群间数量变化及其对脂质代谢可能具有的影响.方法按照BMI分类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消瘦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采用选择性培养法测定研究对象新鲜粪便中5种主要肠道菌群的数量.结果随着BMI值的升高,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肠杆菌数量呈下降趋势,拟杆菌数量则显著升高(P<0.01),肠球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结论拟杆菌对脂肪积累和肥胖形成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肠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则可能起相反的作用.

  • 妇康栓对老年性阴道炎阴道微生态调节作用的研究

    作者:夏郁芳;徐亚莉

    目的:对中药妇康栓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效果进行研究,主要为观察其对阴道各种菌群、pH值、激素水平及免疫的影响,讨论其对阴道生态平衡失调的修复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方法:选取符合老年性阴道炎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连续给予7天的妇康栓药剂,对照组给予不含中药的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空白栓.对治疗前后的阴道冲洗液标本进行检验,将细菌和真菌分离培养,研究各检测时间阴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变化.并用精密pH试纸测试冲洗液标本pH值,酶比活力法检测乳糖脱氢酶(LD)的活性,同时检验;免疫指标阴道sIgA含量和阴道炎症指标IL-1β含量.将两组用药前后各指标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其变化,分析其结果.结果:治疗组中,在使用妇康栓后阴道乳酸菌数量有显著上升,各种杆菌数量与对照组皆有差异.同时对照组阴道的pH值下降,免疫指数上升,炎症指数下降.结论:研究显示妇康栓能有效调节阴道菌群种类数量,平衡失调的菌群,降低阴道pH值,提高酶活性,促进激素分泌,增强局部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研究结果 显示妇康栓有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作用.

  • 微生态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分析

    作者:黄欢

    目的 观察探讨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时微生态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联合蓝光照射疗法所产生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该院诊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90例作为该研究的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蓝光照射的基础上,再加以微生态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并加以比较.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62,P<0.0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测量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相比于对照组均更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CRP浓度(9.41±1.74)mg/L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14.93±2.1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89,P<0.05).结论 对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微生态双歧活菌制剂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方法具有优异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快速的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广泛借鉴并应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 消旋卡多曲联用思密达、妈咪爱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

    作者:王水蓉;廖全辉

    目的:研讨消旋卡多曲联用思密达、妈咪爱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方法:两年来收治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68例,男42例,女26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34例,A组常规治疗(抗病毒、补液、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基础上加用思密达、妈咪爱2联口服;B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消旋卡多曲、思密达、妈咪爱3联口服;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3天后,A组和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5%和88.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消旋卡多曲、思密达、妈咪爱3联口服,能更加有利于患儿病情的恢复,效果确切.

  • 妊娠晚期阴道菌群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作者:刘俊芳;李从霞

    目的:通过对研究比较妊娠晚期孕妇阴道菌群的分布情况,分析妊娠晚期阴道菌群与妊娠结果的关系,总结合理有效的检查与治疗方法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5月在我院生产的其中137例妊娠30~35周阴道菌群失调的孕妇作为治疗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93例病原体阴性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2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结果经过对标本的化验分析显示,阴道菌群异常中以假丝酵母菌(41.61%)和衣原体(27.73%)为主,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比较发现,治疗组产褥感染率、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剖宫产率与胎膜窘迫、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阴道菌群失调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孕妇胎膜早破、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的机率明显增加。医护人员必须加强对孕妇阴道症状的检查,进行针对性治疗以有效减少不良妊娠的发生。

  • 微生态水样中活的非可培养态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

    作者:罗中捷;周卓晟;郝春慧;郭寅生;刘红艳;郑华英;黄正

    目的 监测大肠杆菌O157∶H7在微生态汉江水中活的非可培养态;探讨荧光染色、异养平板计数和ELISA检测活的非可培养态大肠杆菌O157∶H7的可行性.方法 将大肠杆菌O157∶H7投加到模拟微生态汉江水样中,通过改变温度和营养条件,分别采用吖啶橙染色、活菌直接计数-5-氰基-2,3-二-(P-苄基-四唑氯化物)染色、活菌直接计数-萘啶酮酸染色、异养平板计数和ELISA法实时监测大肠杆菌O157∶H7的存活情况.结果 在4℃、寡营养条件下,大肠杆菌O157∶H7在汉江水中存活58 d后进入活的非可培养态,此时采用活菌直接计数-5-氰基-2,3-二-(P-苄基-四唑氯化物)染色法测得活菌数为1.2×105 CFU/ml,活菌直接计数-萘啶酮酸染色法测得活菌数为9.0×104 CFU/ml,异养平板计数法测得可培养菌数为0,ELISA法测得微生态汉江水中大肠杆菌O157∶H7总菌数在58 d内基本稳定于106 CFU/ml的初始菌数水平.结论 在4℃、寡营养条件下,大肠杆菌O157∶H7在微生态汉江水中可进入活的非可培养态;ELISA结合荧光染色、异养平板计数,能定量检出活的非可培养态大肠杆菌O157∶H7.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证型与口咽部菌群特征关系研究

    作者:张玉峰;陈文慧;高希言;党中勤;李鲜

    目的 探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证型与口咽部微生态平衡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7例,其中风寒型31例、风热型36例,对咽部菌群进行定性定量测定,并与3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口咽部菌群密集度增高,菌群多样性降低.结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咽部微生态失衡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医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的一个方面.

  • 流感病毒与呼吸道微生态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张磊;吕小琴;狄浩然;邵飞;卢幼然;郭玉红;赵京霞;刘清泉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急性传染性疾病.近年来有关流感病毒感染后继发感染的报道愈来愈多,这与流感病毒对呼吸道微生态的改变有关.而有关流感病毒对呼吸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十分欠缺,尤其是流感不同中医证型间呼吸道微生态的差异尤其少见.研究流感患者呼吸道微生态变化对于指导流感继发感染的预防,减少流感的住院率及死亡率,尤其是不同中医证型呼吸道微生态的差异对于指导流感患者传统中药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 基于胃癌相关微生态变化探讨“脾胃-肠”轴的交互作用

    作者:李玲;伍志伟;刘永琦;何健新;骆亚莉;王凤梅;任春贞;卢志伟

    肿瘤已成为目前威胁人类健康主要的疾病之一,其中胃癌的发病率在某些地方已居于肿瘤的首位.目前,有研究认为胃癌的发病与肠道微生态紊乱有关,胃肠道微生态系统是维系小肠、大肠正常功能的核心要素和机体重要“功能器官”,也是反映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面镜子”.反之,若肠道菌群异常及菌群移位与胃癌等肿瘤、糖尿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化疗、手术等重大创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脾胃互为表里”“脾为后天之本”“脾与小肠相关”,故调控胃肠微生态平衡是中医药提高胃癌患者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 胃癌 微生态 脾胃
  • 中药外治的“双微调平衡”机制探析

    作者:曹利华;白明;苗明三;方晓艳;苗艳艳

    中药外治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但机制研究仍有待探索.文章根据本课题组相关实验研究并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从中药外治一方面可调节机体“微生态”即局部菌群生态平衡、另一方面通过4种不同的途径调节机体“微环境”,来探析中药外治机制.进而提出中药外治机制是通过调节皮肤局部微生态、微环境而达治疗疾病效果的假说(双微调平衡).

  • 慎用抗生素保护微生态

    作者:张玉龙;张秀菊

    大千世界,宏观无垠,微观无限,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20世纪以来,人们逐渐重视了包括动物、植物、山川、气象等诸多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 健脾中药对肠道微生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封慧;朱欣轶;王长松

    人体肠道存在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参与营养代谢、废物排出、生物拮抗、机体免疫及内环境平衡等生命活动.本文从中医学脾主运化理论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健脾中药对肠道菌群作用机制方面对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认为从脾论治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稳态,为从微生态学角度研究健脾中药作用机制提供借鉴.

  • 中药微生态研究与展望

    作者:何冬梅;赖长江生;严铸云;黄璐琦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微生物与宿主动、植物普遍共存,形成共生形式的微生态系统,共同参与机体复杂代谢.随着微生态理论在中药学中的渗透,人们逐渐认识到:一方面,中药在防治人类疾病的过程中对人体微生态系统进行纠偏与调整;另一方面,微生态系统实时调控中药品质,影响中药疗效.由此,逐渐形成了中药微生态学这一新兴学科.该文对中药微生态的产生背景,理论构成,研究方向,关键问题及其与人体微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展望,以期推动中药微生态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阐明中药药效的微生态机制提供参考.

  • 综合改良对农田栽参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善研究

    作者:徐江;董林林;王瑞;牛玮浩;张乃嘦;藤原直树;沈亮;李西文;陈士林

    该文研究综合改良措施对农田栽参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农田土壤改良的标准流程,以保证农田栽参的顺利开展.研究采用土壤消毒、绿肥回田和施肥改土相结合处理传统农田,通过观测土壤的理化性状、细菌群落多样性及人参生长指标等因素,发现综合改良措施可显著增加0~30cm土层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0~20cm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组成,提高农田参苗存苗率,促进了人参生长.该研究表明土壤消毒、绿肥回田结合施肥改土的综合措施可有效改善农田土壤微生态环境,为农田栽参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 改良措施对农田土壤微生态及人参存苗率的影响

    作者:董林林;徐江;牛玮浩;高月;张乃嘦;藤原直树;李西文;陈士林

    该文研究土壤消毒、绿肥回田、施肥过程中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变化,初步建立农田土壤改良方法,保证农田栽参的顺利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壤消毒、消毒+绿肥回田及消毒+绿肥回田+施肥处理后农田土壤理化性状、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结果表明改良措施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细菌多样性,改变细菌群落的组成.消毒+绿肥回田+施肥的综合措施降低移栽参苗死亡率.该研究表明土壤消毒、消毒+绿肥回田、消毒+绿肥回田+施肥的措施改变农田土壤微生态环境,综合改良措施提高参苗存苗率,保障农田栽参的开展.

  • 以人体微生态学诠释浊毒理论的内涵

    作者:赵雯红;肖颖;王文举;王慧洁;郭嘉璇;赵玉斌

    通过阐述浊毒理论及人体微生态学的发展概况,提出中医学浊毒理论与微生态学共同的核心理念,由此对浊毒理论提出了新的解析,即“浊毒-微生态”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探索口腔、胃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模式.从人体微生态学方面诠释浊毒理论,既是对现有浊毒理论及微生态学的有益补充和扩展,也是将现代微生物生态学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一个初步尝试.

  • 从肺肠微生态变化研究肺与大肠的相关性

    作者:郑旭锐;杨宇;郑秀丽;周新颖;丁维俊;刘旺华

    目的 从微生态角度探索"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机制.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肺病组(过敏性哮喘)、肠病组(便秘)和肺肠同病组(过敏性哮喘合便秘),每组10只,收集各组大鼠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粪便样本,进行肺部和肠道菌群主要微生物种类与含量检测.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肺病组、肺肠同病组大鼠的肺部菌群及3组大鼠的肠道菌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病组大鼠的肺部菌群与肺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肺肠同病组大鼠肺部菌群与肺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肠道菌群与肠病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肺病状态下可导致肠道菌群变化,肠病也可影响肺部菌群的变化,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提供部分微生态学实验依据.

  • 胃肠道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欢;何丛;吕农华

    人体的胃肠道菌群构成一个庞大的微生态系统,其变化受遗传、饮食、药物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疾病的重要致病因子.明确Hp与胃肠道其他菌群的相互作用,以及该作用对Hp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将为Hp致病机制提供新思路.

285 条记录 1/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