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S)-原人参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的制备

    作者:陈玉玺;王冰;浦益琼;蔡贞贞;张彤

    目的:制备20(S)-原人参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方法:以聚乙烯醇为乳化剂,乙酸乙酯和二氯甲烷混合液为油相,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20(S)-原人参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微球收率、包封率、载药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处方工艺,并进行体外释放特性研究.结果:优选的处方工艺为O/W体积比1∶50,PVA质量分数0.5%,投药量20 mg.制备的微球外观圆整,平均粒径约1.16 μm,收率35.58%,包封率41.76%,载药量19.61%.微球在前0.5h内的释放量18.24%,至192 h时,累积释放量高达98.99%.结论:该优选处方和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制备的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 GM-1 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作者:蒋涛;欧阳忠;郭树章;任先军

    目的优化W/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GM-1 PLGA微球的工艺.方法以载药量为检测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均匀设计法筛选影响微球制备工艺的10种因素,优化GM-1 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结果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微球形态规则,粒径为(18.9±8.1)μm,载药量为4.91%,微球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chi方程:Q=0.153t1/2+0.037 05,r=0.995.结论该制备工艺合理,为制备GM-1 PLGA微球提供了理论依据.

  • 姜黄素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作者:戴东波;尤佳;何雯洁;王彬辉;李范珠;徐秀玲

    目的 制备姜黄素(Cur)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mPEG-PLA)纳米粒(Cur-mPEG-PLA-NPs),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特性及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ur-mPEG-PLA-NPs,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工艺.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形态;激光粒度仪考察其粒径和Zeta电位;超速离心法测定其包封率及载药量;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考察其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抑制作用.结果 根据优化处方工艺制备的Cur-mPEG-PLA-NPs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129.24±1.45)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2.15±1.07)%和(4.03±0.11)%;体外释药符合Weibull方程;与原料药Cur比较,Cur-mPEG-PLA-NPs对SMMC-7721细胞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 乳化溶剂挥发法可成功制备Cur-mPEG-PLA-NPs,为Cur新剂型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实验基础.

  • 地高辛-PLGA抗肿瘤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谭霄;刘洁;周畅;张倩;王耀晨;宋艳东;王冉;孔德新

    目的 制备载地高辛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子,提高地高辛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其毒副作用.方法 建立测定地高辛-PLGA纳米粒子载药量和包封率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地高辛-PLGA纳米粒子,并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制备条件;采用噻唑蓝法评价地高辛和地高辛-PLGA纳米粒子的抗肿瘤能力.结果 以粒径为筛选条件的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制备地高辛-PLGA纳米粒子的佳条件为PLGA 30 mg,地高辛2 mg,二氯甲烷3 ml,聚乙烯醇质量分数0.5%,超声功率200 W.此制备条件下得到的地高辛-PLGA纳米粒子的粒径约231 nm,包封率为74.61%,载药量为5.37%,且其抗肿瘤活性优于地高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PLGA为载体材料制备地高辛-PLGA纳米粒子可增强地高辛的抗肿瘤作用.

  • 吲哚美辛微球的制备及其包封率和释放性能

    作者:高颖;吴艺君;南开辉;李文生;温俊

    背景:吲哚美辛在眼内半衰期短,需要多次给药才能达到治疗作用.目的:制备吲哚美辛微球,并分析其包封率及缓释性能.方法:选择安全性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和聚丙烯酸树脂类两种共聚物作为载体材料,以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含吲哚美辛微球,分析不同有机溶剂(二氯甲烷、丙酮)、不同载体材料比例、不同pH值及不同渗透压因素对微球包封率和体外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微球表面光滑圆整,无孔,粒径分布表现出多分散性,粒径2.0~3.0 μm.制备过程中发现,有机溶剂使用二氯甲烷、载体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丙烯酸树脂类的质量比例越小、水相中pH值越低、渗透压越低,载药微球的包封率越大.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丙烯酸树脂类的质量比为1∶3时,包封率高,体外释放速率慢.

  • 左氧氟沙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作者:彭绪峰;罗文强;张心如;汪继洪

    背景:普通剂型的左氧氟沙星在体内代谢快,半衰期短,纳米微球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目的:制备一种能够减少给药次数,维持平稳有效的血药浓度且能复合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上的左氧氟沙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微球.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条件下的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①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研究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普通剂型组通过耳缘静脉注射普通剂型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 mg/kg,未载药纳米微球组接受等剂量的未载药纳米微球,载药纳米微球组接受等剂量的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每组8只.于定点时间测定静脉血中左氧氟沙星含量;②取45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尿路感染模型,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每日经耳缘静脉注入生理盐水;传统剂型组注入普通剂型的左氧氟沙星(20 mg/kg);纳米微球组注入相应等剂量的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于不同时间点行尿细菌培养,检测尿白细胞、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9 d后行膀胱组织学检测评估左氧氟沙星纳米微球抗菌能力.结果与结论: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与传统剂型相比,优条件下的左氧氟沙星PLGA纳米微球可以明显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和给药频率;②抗菌性能评估:在每日用药的传统剂型组和仅一次给药的纳米微球组,兔感染症状逐步得到控制,在第9天时已基本治愈;此外,在相同时间点纳米微球组兔治愈数量基本高于传统剂型组,虽然只有在用药后的第5天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③结果表明:左氧氟沙星PLGA纳米微球抗感染能力强,缓释性能佳,能明显减少给药频次及延长作用时间,在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和组织工程尿道应用前景.

  • 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制备及动物体内的缓释

    作者:田洪居;陈仲清

    背景:课题组前期进行了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合成工艺及其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并证实其有效性,但因颗粒较大,限制其在注射方面的应用,且存在对组织的刺激等不良反应.目的:采用乳剂-扩散溶剂挥发法制备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研究其粉粒学特征、体内释药特性及组织毒性.方法: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采用乳剂-扩散溶剂挥发法制备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并加以研磨过滤,计算纳米粒的粒径、药物包封率、载药量及形态等参数.选取100只昆明小鼠(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将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悬浮液注射入实验组小鼠颈部皮下,对照组小鼠给予等剂量0.5%盐酸罗哌卡因.分别于药物注射后30 min及1,2,3,6,10,18,24,36,48 h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观察体内释药情况,对注射部位及全身主要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检测其组织学毒性.结果与结论:①制备的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粒径为(73.5±16.7)nm,载药量为(6.07±0.22)%,包封率为(62.73±4.83)%;②动物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血药浓度明显降低(P=0.00).对照组药物留置时间约6 h,实验组药物留置时间约48 h,药物持续缓释;③实验组小鼠药物注射局部组织仅见轻微炎症反应,每组小鼠均未见组织细胞坏死及全身主要脏器的病理学改变;④结果提示,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可以成功制备,动物体内具有明显的缓释性,组织器官毒性小.

  • 骨碎补总黄酮/聚乳酸-羟基乙酸微囊的制备

    作者:陈虹舟;马仕昆;胡龙驹;杨建东

    背景:微囊是目前靶向治疗给药体系的主要方向之一,其大小为数微米到数百微米,可用于口服、注射、动脉给药及局部靶器官治疗等多种治疗途径。目的:制备骨碎补总黄酮/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囊,并对微囊制备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骨碎补总黄酮/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囊,单因素分析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质量浓度(60,100,140,180 g/L)、搅拌速度(50,1000,2000,4000 r/min)、初乳乳化时间(2,4,6,8 min)及水油比(1∶5、1∶10、1∶15、1∶20)对微囊大体形态、粒径分布宽度与微囊中总黄酮包封率的影响,筛选出微囊粒径较小、分散均匀、包封率较高的骨碎补总黄酮/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囊。结果与结论:确定佳工艺参数为:140 g/L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溶液,匀浆机2000 r/min搅拌速度,初乳乳化时间6 min,水油比为1∶15。优化工艺下所制备的微囊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789.8±712.3) nm,粒径分布宽度较窄,基本小于5μm;扫描电镜下观察所见微囊呈圆形,边缘较规则;微囊平均包封率为47.72%。

  • 白藜芦醇PLGA长效注射微球的制备及工艺考察

    作者:王彦君;毛世瑞;孙伟;王娟;那丽东;张婷婷

    目的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白藜芦醇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长效微球,评价各因素对微球性质的影响.方法 以微球的包封率、载药量、突释和粒径作为微球的质量评价指标,研究分散相与连续相的体积比、PLGA浓度、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浓度、搅拌速度对微球性质的影响,并优化白藜芦醇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结果 分散相与连续相的体积比为1:50时,包封率高,但4 h突释量达到76%,当分散相与连续相体积比由1:50提升到1:150时,突释降低了22%;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粒径明显增大,突释显著降低;理论载药量对粒径影响不大,在高载药量时突释显著减少;搅拌速度的增加使粒径减小,突释增加;PVA浓度的增加对粒径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当PVA的质量浓度从1 g·L~(-1)增加到5 g·L~(-1)时,包封率从93.57%降低到80.31%.结论 分散相与连续相的体积比、PLGA浓度、PVA浓度、搅拌速度对微球性质有很大的影响.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微球形态完整,载药量为(27.86±1.00)%,包封率为(93.57±2.87)%,平均粒径约为21.12μm.白藜芦醇PLGA微球体外释放25 d的累积释药率达(94.04±4.94)%,有望研制成1个月给药1次的给药系统.

  • 新型银杏叶内酯微球的制备工艺研究

    作者:杜琳;赵凌志;周毓麟;刘晖;王曦

    目的 对银杏叶内酯微球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银杏叶内酯微球,采用以微球的粒径,载药量,体外释放等为评价指标,进行工艺筛选.结果 银杏叶内酯微球粒径为(56.62±0.39)μm,载药量为(80.66%±0.90%),银杏叶内酯微球在pH为7.4的溶液中均匀缓慢释放2周.结论 本研究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微球的粒径均一,包封率高,在pH 7.4的磷酸盐缓冲盐中可匀速释放2周.

  • 载HCPT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作者:李怀秋;叶威良;成颖;张邦乐;周四元

    目的:制备载羟基喜树碱(HCPT)的PLGA-hyd-PEG-FA纳米粒(HCPT@PLGA-hyd-PEG-FA),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HCPT@PLGA-hyd-PEG-FA,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超声功率、聚合物浓度、PVA浓度、水相和油相体积比及投药量对纳米粒粒径的影响;采用zeta电位及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及zeta电位,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其形态;采用透析法评价HCPT@PLGA-hyd-PEG-FA的体外释药特性;采用MTT法测定HCPT@PLGA-hyd-PEG-FA对HepG2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HCPT@PLGA-hyd-PEG-FA平均粒径约为109±3 nm,zeta电位为-11.57 mV,载药量为5.6%,TEM显示其为球形;体外释药结果表明HCPT@PLGA-hyd-PEG-FA对HCPT的释放具有pH值依赖性;HCPT和HCPT@PLGA-hyd-PEG-FA的IC50值分别为474.6 ng/mL和286.0 ng/mL.结论:HCPT@PLGA-hyd-PEG-FA体外释药性能良好,HCPT@PLGA-hyd-PEG-FA的细胞毒性明显大于游离的HCPT,值得进一步研究.

  • 效应面法优化盐酸昂丹司琼微球的制备工艺

    作者:符旭东;汤韧;刘宏;张宜;匡长春

    目的: 优化盐酸昂丹司琼聚乳酸-乙醇酸嵌段共聚物(PLGA)微球的处方工艺.方法: o/o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采用小复合设计安排实验,考察盐酸昂丹司琼和PLGA的重量比(X1)、PLGA在内相中的浓度(X2)以及正己烷加入的时间(X3)对微球性质的影响.微球性质的评价指标是包封率(Y1)、载药量(Y2)、粒径(Y3)、体外释药曲线零级方程拟合的相关系数(Y4)和16 d的累积释放度(Y5).根据佳数学模型绘制效应面图,通过效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结果: 优工艺:X1为1:10,X2为32%,X3为65 min.按照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的包封率为50.69%,载药量4.61%,粒径为58 μm,体外释药曲线符合零级释放(r=0.99),16 d的累积释放度约为91%.优化工艺的预测值和实测值比较接近.结论: 采用效应面法完成了盐酸昂丹司琼微球的多目标优化.

  • 枸橼酸铁肠溶微囊的制备及评价

    作者:罗丽娟;胡延春;舒刚;蓝岚;蒋忠荣

    以丙烯酸树脂Ⅱ为囊材,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五水合枸橼酸铁肠溶微囊.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优化后的处方为五水合枸橼酸铁0.26 g,液体石蜡160 ml,滑石粉0.32 g,Span-80 0.68 g.建立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微囊中铁元素含量.结果显示,优化所得的微囊表面光滑圆整,平均粒径为240 μm,载药量21.5%,包封率94.1%,在pH 1.0盐酸中120 min内溶出率低于10%,而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约80%.

  • 斑蝥素PLGA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缓释作用的研究

    作者:陈斌

    芫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黄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的干燥全虫是一味传统中药,性寒,微辛,有大毒,具有攻毒、破血、引赤、发泡之效,收载于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1].斑蝥素是斑蝥药材中的一种单萜烯类提取物,为无色鳞状结晶,不溶于冷水,微溶于热水,易溶于丙酮、氯仿及乙醚,具有明显的抗癌活性.斑蝥素口服生物利用率低,对胃肠道粘膜有很强的刺激性,且使用过量可致人死亡,临床上使用限制较多.

  • 黄芩苷纳米粒制备方法的初步研究

    作者:卢燕香;张海燕;郭兆荣;付丽娜;陈晓燕;张明令;杨明

    目的:建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黄芩苷纳米粒的方法.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对黄芩苷原料药进行包合制备纳米粒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以浓度为10 mg/ml的聚合物,pH值7.0的磷酸盐缓冲液作为内水相,油相中加入丙酮制成的纳米粒粒径可控、包封率可达50%以上.结论:该方法制成的纳米粒较稳定.重复性好,可作为制备黄芩苷纳米粒的一项新工艺.

  • PDLLA-PEG-PDLLA丹参酮ⅡA微球的制备研究

    作者:徐旖旎;苏菊;王益;朱娅芳;周雪;王磊;陶玲;沈祥春

    目的 优选制备PDLLA-PEG-PDLLA丹参酮ⅡA微球的处方和工艺条件.方法 以PDLLA-PEG-PDLLA为载体材料,单因素与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丹参酮ⅡA微球,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丹参酮ⅡA的含量,以载药量、包封率及收率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确定佳制备处方工艺,并用扫描电镜(SEM)、激光粒度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FT-IR)、X射线衍射(XRD)进行表征.结果 佳处方工艺制备所得微球圆整、无粘连,结构呈片层状,平均粒径为103.5 μm,跨度为0.862,载药量为(27.84±0.36)%,包封率为(77.33±2.82)%,收率为(92.59 ± 2.22)%.FT-IR,XRD等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制备成微球后药物仍有晶型存在.结论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得到丹参酮ⅡA微球,所得微球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该方法简便易行,工艺稳定.

  • GM-l PLGA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质研究

    作者:蒋涛;任先军;欧阳忠;郭树章

    目的 制备GM-l PLGA微球,考察其一般性质和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应用W/O/W乳化溶剂干燥法制备GM-l PLGA微球,测定微球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曲线.结果 微球形态规则,粒径约为(18±8)μm,载药量约为4.9%,包封率约为61%,微球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ichi方程:Q=0.153t1/2+0.037 05(r=0.995).结论 GM-l 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良好,体外释药呈明显的缓释作用.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的PLGA微球的制备

    作者:蒋涛;欧阳忠;郭树章;任先军

    目的研究W/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的乳酸/羟基醋酸共聚物(PLGA)微球的优化工艺.方法以微球形态、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检测指标,通过单因素法筛选影响微球制备工艺的10种因素,优化GM-1的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结果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微球形态规则,粒径约(19.3±8.5)μn,载药量>4.7%.结论该制备工艺合理,为制备GM-1的PLGA微球提供了理论依据.

  • 阿司匹林PEG-PLGA缓释微球的制备以及体外释药的考察

    作者:周雪;薛雨晨;贺智勇;朱娅芳;肖潮达;沈祥春;陶玲

    目的: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阿司匹林聚乙二醇-聚乙交酯丙交酯(PEG-PLGA)嵌段共聚物缓释微球,并对其体外药物释放行为进行考察.方法:以PEG-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包封率、载药量以及收率综合加权评分为评价指标,考察制备阿司匹林微球的主要影响因素,筛选出佳处方,并进行体外释药性能的考察.结果:佳处方制备的阿司匹林PEG-PLGA微球表面光滑圆整,平均粒径为(90.21±2.3)μm,载药量为(10.67±1.78)%,包封率为(98.10±1.74)%,体外累计释放95%需要168 h.结论:所制备的阿司匹林微球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极高的包封率,且具有良好的缓释功能.

  • 阿霉素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作者:赵瑞玲;丁红;谢茵

    目的:对阿霉素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工艺、含量测定及体外释药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人工合成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乳酸为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阿霉素聚乳酸微球,用UV-260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药物含量和体外释药量.结果:所制备的阿霉素聚乳酸微球外形圆整,算术平均球径为55.2 μm,载药量为30.21 μg*mg-1,12 h体外累积释药量36%.结论:聚乳酸微球具有很好的控释能力,使用前景广阔.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