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朝鲜淫羊藿不同部位不同采收期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作者:于俊林;姜启娟;孙仁爽;吕红

    目的:测定朝鲜淫羊藿不同器官、不同采收期淫羊藿苷及总黄酮的含量变化规律,为合理采收、利用药材资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测定淫羊藿苷,UV测定总黄酮.结果:叶片和地下部分中淫羊藿苷、总黄酮的含量较高,叶柄及茎含量较低,在8月份成分含量高.结论:朝鲜淫羊藿叶片和根茎具有较大利用价值,8月分采收好,茎和叶柄应该弃去.

  • HPLC测定苦豆子不同部位中苦豆碱的含量

    作者:魏蕾初;邓虹珠;张丽;刘振龙;易延逵

    目的:建立苦豆子中苦豆碱的HPLC法;对苦豆子药材不同部位中苦豆碱含量进行考察,确定药材佳采收部位.方法:采用Kromasil NH2(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水溶液(70:1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05 nm,柱温25℃,流速1.0 mL· min-1.结果:苦豆碱的线性范围为11.21 ~224.20 mg·L-1(r=0.9999),平均回收率(n =6)98.18% (RSD 4.1%);苦豆子叶、茎中苦豆碱含量分别为0.38%,0.02%,豆荚、花及种子中不含苦豆碱.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以作为苦豆子中苦豆碱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结果显示苦豆碱在叶子中含量高,可以将叶子作为提取分离苦豆碱的佳药材部位.

  • 不同药用部位及制备工艺对柴胡注射液质量的影响

    作者:姜国志;郝鹏彬;王文鹏;冯玉康;李龙龙;孙胜斌

    目的:研究北柴胡不同药用部位及制备工艺对柴胡注射液质量的影响,为该制剂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将北柴胡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及全草采用蒸馏、加盐蒸馏、加酸蒸馏和加酸加盐蒸馏工艺进行制备,按法定质量标准(WS3-B-3297-98-2011)对其检测分析.结果:北柴胡不同药用部位对特征图谱判定的结果影响不大,但不同色谱峰之间的比例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制备工艺对特征图谱的影响非常明显;其他检测项目均符合法定标准要求.结论:采用正常工艺制备的样品均未检测出糠醛,非正常工艺的样品>80%含有糠醛,而不同药用部位对柴胡注射液的质量影响比较小,说明目前的法定质量标准不能够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需对不同药用部位生产的柴胡注射液加以控制,以保证产品质量.

  • 桂枝古今名实发微

    作者:许利平;杨涛

    桂枝为常用中药,收载于<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中药大辞典)等,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csl.)的干燥嫩枝.桂枝一名,始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论>中,用桂枝竟达76方之多,其中<伤寒论>中有41方,<金匮要略>中有35方,在后世医疗实践中广为流传.桂枝的原植物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1.),桂枝药材是其当年生细小嫩枝,肉桂却为树干或多年生粗枝之皮,药用部位迥然有别.

  • 谈谈同种植物不同药用部位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爱东

    中医中药是祖国医学的瑰宝,是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植物类药就有一千多种,其中不乏同一植物根、叶、果实、花等分别入药,功效有相同、不同、相似、相反之分.笔者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几组这样的药物,供广大药学人员共同分享,注意区分它们相同或不同的临床应用.

  •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当归及其不同药用部位质量评价研究

    作者:吴国霞;杨秀娟;邓毅;陈晖;杨延泽;杨志军

    目的 以当归及其不同药用部位中5个质量指标为依据,建立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当归及其不同药用部位的质量评价模式.方法 根据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项下规定对当归及其不同药用部位的理化检识项目进行测定,采用HPLC及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阿魏酸及当归多糖含量.结果 当归及其不同药用部位样品的相对关联度介于0.435~0.576且比较集中,其中,全当归相对关联度为0.505,当归尾相对关联度为0.576,略高于当归身和当归头样品.结论 基于多指标测定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可系统、全面比较当归及其不同药用部位的质量,为当归药用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及药用新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

  • 细辛药用部位古今考

    作者:朱红宏

    细辛始载于东汉末年(公元25-200年)<神农本草经>,且列为上品.其所载之细辛,实际上系指华细辛"Asaram sieboldii Miq"(植物名和药材名皆为细辛).辽细辛之名见于<本草原始>,而早使用该名的记载可推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云:"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如华阴、高丽者."

    关键词: 细辛 药用部位 考证
  • 莲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研究综述

    作者:赵小亮;章军;马小军;王智民;刘安

    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为睡莲科(Nymphaeaceae)莲属(Nelumbo)植物,具有多个通用名(Indian lotus,Chinesewater lily,sacred lotus等)和学名(Nelumbium nelumbo,N.speciosa,N.speciosum,Nymphaea nelumbo等)[1].该属植物有2种,分别为美洲黄莲(Nelumbo pentapetala Fernald.)和中国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美洲黄莲以美国东北部为中心,分布在北美;中国莲以中国为中心,分布在亚洲、大洋洲.我国仅有中国莲一种,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在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地有广泛种植.在临床应用中,莲有多个部位入药,包括荷叶、莲子(种胚及莲子心)、藕、莲房和荷花(翼瓣及雄蕊),不同部位药用价值并不完全相同[1-2].

  • 金钱草及其混乱品种研究概况

    作者:徐树楠

    据<中药材品种论述>记载:金钱草"目前已知就有8科11种之多"[1],但常用者只有5个科,药用部位均为全草.正品金钱草(过路黄),味甘、淡,性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 HPLC测定刺壳花椒中木兰花碱含量的研究

    作者:汪灿;伍城颖;汪文涛;马一华

    芸香科花椒属刺壳花椒Zanthoxylum echinocarpum Hemsl是我国南方地区民间常用药,主要产于西南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其药用部位有根、根皮、茎和叶,有行气止痛的功效.刺壳花椒中已知的化学成分有木兰花碱、α-别隐品碱、11-甲氧基白屈菜红碱、白藓碱、γ-花椒碱、茵芋碱等.本实验选用有抗炎作用的木兰花碱为指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刺壳花椒中木兰花碱含量的方法,并对10批刺壳花椒药材中木兰花碱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为刺壳花椒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 沙漠嘎种子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王延年;郭亦然;艾路;乔延江

    中药沙漠嘎原植物为菊科蒿属植物差把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 Turcz. 别名沙蒿[1],首载于(<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临床使用多以种子为药用部位,治疗慢性气管炎、哮喘、风湿、炎症及外伤等.沙漠嘎是生长在我国西北、内蒙古沙漠地区的药用植物,具有防风固沙作用,对该药进行深入研究,扩大其使用及种植范围,对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提高其经济价值,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 刺梨不同提取部位对人类肝癌细胞株(HepG2)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作者:吴水生;郭改革;王宏;David Lee

    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为蔷薇科属野生植物,用于治疗积食腹胀、肠炎痢疾、维生素C缺乏症等.刺梨含维生素C、维生素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糖,以及β-谷甾醇、原儿茶酸、委陵菜酸、euscaphic acid、硬脂酸和廿一烷酸等成分[1].具有清除自由基、增强机体免疫力、防动脉粥样硬化、抗细胞突变和抗癌等药理作用[2],此外还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3].本实验以人类肝癌细胞系HepG2为模型,测定刺梨各部位对细胞胆固醇合成与代谢的影响,以筛选刺梨降血脂作用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为进一步开发刺梨降血脂药用部位奠定基础.

  • 不同产地沙漠嘎种子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王延年;魏宁漪;乔延江

    中药沙漠嘎为菊科蒿属植物差把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 Turcz.的嫩枝叶,别名沙蒿[1],首载于(<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治慢性气管炎、哮喘……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使用多以种子为药用部位,治疗风湿、炎症及外伤等.目前对沙漠嘎药材的研究很少,仅有对地上部分4种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2]的报道.沙漠嘎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内蒙古沙漠地区[3],有防风固沙作用,对该药进行深入研究,扩大使用范围,以便更大范围种植,对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取得社会经济效益,是项利国利民的有意义的工作.

  • 灵芝孢子粉大鼠长期毒性研究

    作者:欧棋华;林蔚;林健

    灵芝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传统的药用部位仅限于其子实体.近年来随着人工栽培技术和孢子破壁技术的发展,使得灵芝孢子(粉)作为灵芝的又一药用部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对灵芝孢子粉的研究日益增多.大量的研究表明[1],灵芝孢子粉具有抗癌、提高免疫、保肝、降血脂、降血糖、抗缺氧、抗炎、抗氧化等作用.为了解灵芝孢子粉对动物的长期毒性,做了以下研究.

  • 苦参根中异常结构的发育及药用部位调查

    作者:王军;谢晓梅;彭华胜

    目的:阐明苦参中“环状年轮”的结构特征及异常构造的产生,进一步讨论苦参的药用部位问题.方法:对苦参的根系及药材进行实地调查,并对其根系进行形态观察和发育解剖学研究.结果:北方部分地区生长的苦参存在横走根状茎(文中统称为“根状茎”),其与根在外观和显微特征方面都存在差异;根中的异常结构是由于次生木质部中产生了大量薄壁细胞,其中一些薄壁细胞恢复分生能力转化为异常形成层所产生;苦参横切面中的“环状年轮”与生长轮无关,从外向内依次是由韧皮纤维束呈断续的环、形成层环,以及次生木质部中的薄壁细胞环带组成.结论:苦参的入药部位为根;建议苦参饮片中“环状年轮”的描述改为“环状结构”.

  • 黄精本草考证与启迪

    作者:刘京晶;斯金平

    为了明晰“黄精”基原植物沿革与变迁、药用部位与传统功效、资源与分布,该文对“女萎”“葳蕤”“黄精”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的“女萎”,包含了《名医别录》记载的“葳蕤”与“黄精”两者的功效,其中“葳蕤”传承了“女萎”的主治功效,“黄精”传承了“女萎”“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等主补功效,其后本草均沿用《名医别录》记载.“黄精”基原植物的沿革与变迁进一步表明,明清以前本草中“玉竹”(女萎、葳蕤)中包含“黄精”,其中唐初以前主要根据根状茎结节状形态与个体大小区分“黄精”、“玉竹”,形态的鉴别具有科学性一直沿用至今,大小鉴别显然不科学;唐代至清初强调叶对生者为正精,将年幼的黄精与滇黄精、叶互生的多花黄精等误认为“玉竹”,追根溯源“黄精”应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女萎”……,“黄精”的古方开发应一并注重“玉竹”方.历代本草记载“黄精”药用部位除根茎外,叶、花、果实和幼苗均可作食药用,但近代未见开发利用;“黄精”的栽培历史悠久,唐诗就有记载,《本草纲目》详细描述了种植方法;“黄精”的采收加工从“二月采根,阴干”(《名医别录》)发展至“九蒸九曝”(《食疗本草》)、“今通八月采”(《本草图经》),但“黄精”栽培品种、资源培育与精准采收等关键技术直至现代仍无重大突破.《本草图经》首次记载“黄精”道地产区“以嵩山、茅山者为佳”,但江苏茅山、河南嵩山并非现代的“黄精”主产区,“黄精”产区规划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中药“同药反效”原因初探

    作者:李加慧;陈仁寿

    中药中有的同一种药物兼具两种相反功效或主治相反疾病,此所谓“同药反效”.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炮制方法、药用部位、配伍以及药性理论的不同,前三种原因并非总是单独存在,三者可以同时影响药效.另外,用药剂量的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亦会影响药物功效的发挥,甚至能够产生相反的功效.

  • 细辛药用部位的变迁与思考

    作者:周祯祥

    细辛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关于细辛药用部位的变迁主要经历了用根(<神农本草经>成书~1950年)、用全草(1950~2005年)、用根及根茎(2005~)的过程.现仅就细辛药用部位的变迁探讨细辛用根及根茎的合理性.

  • 波长转换RP-HPLC法同时测定茯苓不同部位中5种三萜酸含量

    作者:车爽;李清;霍艳双;陈晓辉;毕开顺

    建立同时测定茯苓不同部位中去氢土莫酸、猪苓酸C、3-表去氢土莫酸、去氢茯苓酸和茯苓酸含量的方法.采用紫外-波长转换检测的RP-HPLC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_(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05%磷酸水溶液(B)系统,梯度洗脱(0~5 min,60%A~64%A;5~35 min,64%A~65%A;35~35.01min,65%A~73%A;35.01~53 min,73%A);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0~48 min,241 nm(去氢土莫酸、猪苓酸C、3-表去氢土莫酸、去氢茯苓酸),48~55 min,210 nm(茯苓酸).去氢土莫酸、猪苓酸C、3-表去氢土莫酸、去氢茯苓酸和茯苓酸分别在30.5~610.0 μg·mL~(-1))(r=0.999 6)、12.66~253.2 μg·mL~(-1)(r=0.999 5)、2.99~59.7μg·mL~(-1)(r=0.999 7)、6.13~122.μg·mL~(-1)(r=0.999 5)、11.3~226.0μg·mL~(-1)(r=0.999 5)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8.5%(RSD=1.9%)、99.4%(RSD=1.7%)、97.9%(RSD=1.2%)、96.7%(RSD=2.5%)和97.9%(RSD=2.3%).结果表明,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为茯苓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 《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药成方制剂显微特征摘录

    作者:赵惠萍;范力力;杜小伟

    <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共收载成方制剂458种,其中247种规定有显微鉴别,但只描述显微特征,未注明是何种药材,给使用者带来不便.为了大家使用方便,笔者将其收载显微特征摘录其后,标出药材名称,并按中药材药用部位分为根及根茎、种子果实、全草、叶、花、皮、茎木、树脂、动物、矿物分列于后,每类项下按药材名称笔画顺序排列.

159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