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黄勇;魏立姣;王小娥;舍雅莉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6.5,13,26 g·kg-补阳还五汤和等量蒸馏水连续灌胃SD大鼠1周,制备3种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将BMSCs分为补阳还五汤6.5 g·kg-1组(用含10% 6.5 g·kg-1生药制备的血清培养),补阳还五汤13 g·kg-1组(用含10% 13 g·kg-1生药制备的血清培养),补阳还五汤26 g·kg-1组(用含10% 26 g·kg-1生药制备的血清培养),空白组(用含10%空白血清培养).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组BMSCs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磷脂酰肌醇-3羟基激酶(PI3K)和磷酸化丝(苏)氨酸蛋白酶(p-Akt)(Ser473)蛋白的表达.结果:13,26 g·kg-1生药制备的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作用BMSCs 48,72 h后,细胞增殖活性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3种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作用48 h后,BMSCs在S期的细胞比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13,26 g·kg-1生药制备的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作用48 h后,PI3K和p-Akt(Ser473)蛋白表达较空白组显著增强(P<0.01).结论:13,26 g·kg-1生药制备的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可能通过活化PI3 K/Akt信号通路促使细胞进入S期,增强BMSCs增殖活性.

  • 淫羊藿黄酮类主要成分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及机制的影响

    作者:许静;张晶晶;郭非非;李欣;张毅;杨洪军;吴宏伟;张琼

    目的:探讨淫羊藿黄酮类主要成分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淫羊藿次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预测.方法: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法分离纯化SD大鼠BMSCs做原代培养.实验分为朝藿定A+成骨诱导培养基(1 ×10-8mol·L-1)组,朝藿定B+成骨诱导培养基(1×10-8mol·L-1)组,朝藿定C+成骨诱导培养基(1 ×10-8 mol·L-1)组,淫羊藿苷+成骨诱导培养基(1×10-8 mol·L-1)组,淫羊藿次苷组+成骨诱导培养基组及成骨诱导培养基组(空白组)6组.加入药物进行干预14 d后,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茜素红染色、细胞骨架染色、碱性磷酸酶定量分析,对淫羊藿5种黄酮类主要成分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作用进行药效学评价;在此基础上,基于BATMAN-TCM网络药理学研究平台,对相关靶点和通路进行预测分析,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结果:BMSCs在作用浓度为1×10-8 mol·L-1的药物浓度作用下诱导14 d,通过细胞骨架染色,各给药组均可明显观察到多角形成骨细胞增多;通过茜素红染色,各给药组可明显观察到大量的矿化结节的形成;通过碱性磷酸酶含量测定,与空白组比较,各给药组碱性磷酸酶含量升高,其中朝藿定C,淫羊藿苷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淫羊藿次苷组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5种黄酮类成分在促进增殖和分化方面共得到33个潜在作用靶点,并富集分析得到8条信号通路,其中activation of MAPK activity,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已有实验报道.结论:淫羊藿黄酮类主要成分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淫羊藿次苷均具有促进BMSCs向成骨方向分化的作用,其中朝藿定C,淫羊藿苷,淫羊藿次苷的作用效果显著,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从整体上阐释了多成分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实验验证提供参考.

  • Micro-dsytrophin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mdx鼠腓肠肌病理改变及micro-dystrophin的表达

    作者:王淑辉;张成;尚延昌;于美娟;张雅妮;冯善伟;李美山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于细胞(mMSCs)携带micro-dystrophin基因在移植鼠体内分化为有功能肌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脂质体介导micro-dystrophin基因转染mAx小鼠m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治疗mdx鼠,在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对腓肠肌进行HE染色、计数核中心移位纤维(CNF)比例,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micro-dystrophin的表达.结果 移植后各时间点腓肠肌病理改变较对照组有所改善,CNF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部分肌细胞膜能表达micro-dystrophin蛋白,并随移植时间延长micro-dystrophin阳性肌纤维比例增加,分别达到3%(8周时)、6%(12周时)和8%(16周时).结论 自体mMSCs可携带外源性micro-dys-trophin基因在受体鼠体内分化为micro-dystrophin阳性肌细胞.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角膜碱烧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白介素-2变化

    作者:乔丽萍;侯世科;孙慧敏;姚利秀;袁佳琴;赵少贞;周梅;王淑萍

    目的 应用ELISA方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角膜碱烧伤愈合过程中外周血及房水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2(IL-2)变化情况.方法 取健康无眼疾的新西兰大白兔60只,右眼制备角膜缘碱烧伤模型,随机双盲分为两组,每组各30只(30眼).对照组耳缘静脉注射1ml磷酸盐缓冲液.移植组耳缘静脉注射1 ml PB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定期观察角膜病变.ELISA检测外周血与房水中VEGF、IL-2的浓度变化.结果 移植组术后3d,外周血清中VEGF为(98.23±1.45)ng/ml、房水中的VEGF为(145.12±2.01) ng/ml,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21±1.23) ng/ml及58.23±1.24)ng/ml,P<0.05;21 d,移植组外周血清VEGF为(56.12±1.56) ng/ml,房水为(98.23±1.26)ng/ml,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8.56±1.12) ng/ml及(136.21±1.29) ng/ml,P<0.05;60 d,移植组外周血VEGF为(50.36±1.25)ng/ml,房水VEGF为(56.12±1.98)ng/ml,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135.01±1.24)ng/ml及(169.01±1.56)ng/ml,P<0.05;移植术后第3、21、60d,移植组IL-2在外周血及房水中的浓度低于与对照组,P<0.05.结论 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减少角膜碱烧伤创伤修复晚期新生血管形成.

  • 丙戊酸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影响

    作者:张振梁;杨新明;孟宪勇;胡长波;成垚昱;康聪

    目的 研究腹腔注射丙戊酸(VPA)辅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选择雄性3~4周龄SD幼鼠,体外分离培养BMSCs,收集第3代BMSCs.动物脊髓损伤模型选用改良的Allen's法制作.假手术组,只切除椎板,不打击脊髓.按照体重将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均12只):除了假手术组以外,模型组、VPA组、移植组及联合组均进行SCI;然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均腹腔注射0.9%氯化钠,并一次性在损伤节段脊髓(或相当于损伤节段的脊髓)注入0.9%氯化钠1 mL;移植组在损伤节段脊髓注入1×106 mL-1BMSCs l mL;VPA组腹腔注射VPA,按300mg·kg-1 ·d-1每12 h给药1次;联合组是移植组+VPA组.在SCI后7,14 d,先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用免疫组化法检定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通过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切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在SCI后14 d,假手术组、模型组、丙戊酸组、移植组和联合组的BBB评分分别为21,(4.51 ±0.41),(7.25±0.95),(7.32±0.55),(9.76士0.95)分.3个治疗组的BBB评分较模型组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SCI后14 d,假手术组、模型组、丙戊酸组、移植组和联合组的Caspase-3的表达分别为(1.64±0.41)%,(26.22±4.81)%,(21.21±4.04)%,(21.47±3.32)%,(16.15±3.09)%,3个治疗组的Caspase-3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假手术组、模型组、丙戊酸组、移植组和联合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18±0.39)%,(40.51±3.81)%,(19.95±2.04)%,(20.87土2.32)%,(12.83±1.09)%,与模型组相比,3个治疗组的凋亡指数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腹腔注射VPA辅佐BMSCs移植对SCI后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其机制可能和下调Caspase-3的表达、抑制凋亡有关.

  • 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涂层与Hedgehog信号通路调控成骨

    作者:倪卫东;方龙云

    背景:生物活性玻璃陶瓷作为钛合金涂层的应用,已在临床上获得成功.而Hedgehog(Hh)信号通路与成骨关系密切,但目前为止还没有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涂层与Hh信号通路调控成骨过程的关系的研究.目的:探讨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涂层与Hh信号通路调控成骨过程的关系.方法:①制备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涂层材料,应用扫描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涂层结构;②将原代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涂层上,应用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检测成骨标志物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Hh信号通路关键因子Gli1 (Gliloma-association oncogene homoglog)的表达,并观察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与结论:①电镜下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涂层表面无裂纹,表面光滑,具有致密的介孔结构,涂层厚度约350 nm;②生物活性玻璃陶瓷组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Gli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Gli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蛋白在成骨过程中相互联系;与对照组相比,生物活性玻璃陶瓷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增强.③结果提示生物活性玻璃陶瓷涂层通过增加Hh信号通路的转录因子Gli1的表达,进而促进激活Hh信号通路,增强Hh信号通路活性,协同增加骨形态发生蛋白2,共同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增殖.

  • FGF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徐威;于波;李厚伟;陈香梅;安毅;李呼伦

    目的 研究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5-His-FGF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中的表达及其对MSCs的影响.方法 基因克隆构建pcDNA3.1/V5-His-FGF2真核表达载体,利用FuGENETM6转染大鼠MSCs,RT-PCR、免疫荧光检测其表达情况,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其对MSCs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结果 构建了含FGF2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RT-PCR证实外源FGF2基因可转染到MSCs;免疫荧光检测转染24 h即可在MSCs中表达;MTT法检测转染48、72 h后细胞吸光度值(0.3871±0.0433、0.4349±0.0319)明显高于空载体组(0.3457±0.0162、0.3881±0.0434)(t1=2.833、t2=2.313,P<0.05)和未转染组(0.3378±0.0215、0.3641±0.0365)(t1=3.227、t2=3.650,P<0.05),而空载体对细胞增殖无影响(P>0.05).结论 构建了FGF2真核表达质粒,并在MSCs中成功表达,为FGF2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P17-BMP2多肽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佳滨;张文杰;崔福斋;杜晓岩

    目的 探讨P17-BMP2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Wistar大鼠BMSCs,分4组培养:对照组(A组)、成骨诱导组(B组)、成骨诱导+P17-BMP2组(C组)、单纯P17-BMP2组(D组).A组:采用普通DMEM培养基培养;B组:含地塞米松10-7 mol/L、Vit C 10 mg/L及β-甘油磷酸钠(β-sodium glycerophosphate,β-GP) 10 mmol/L的DMEM培养基培养;C组:成骨诱导液+P17-BMP2(10 μg/mL)培养;D组:含P17-BMP2(10μg/mL)的DMEM培养基培养.CCK-8法检测培养第1、3、5、7天时细胞增殖情况;培养1周后,碱性磷酸酶染色(Alkaline phosphatase,ALP),实时定量PCR检测骨钙素(Osteocalcin,OCN)、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转录因子(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的mRNA表达.结果 与A组相比,D组对大鼠BMSCs增殖无影响,而B组对BMSCs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C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提高;各组碱性磷酸酶染色均为阳性,但染色强度有差异,C组>B组>D组>A组;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A相比,B组和C组中所有检测基因的表达均显著提高.结论 P17-BMP2能协同成骨诱导剂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

  • 葛根素对大鼠MSCs增殖及骨向分化中BMP-2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孙宏;尚莉莉;蔡国锋;卞伟;刘凯

    目的:通过观察葛根素(Puerarin,Pue)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pluripotent stromal stem cells,MSCs)增殖和向成骨细胞(osteoblasts,OB)分化过程中BMP-2 mRNA表达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提取MSCs,通过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鉴定所提取的细胞.实验分为空白组、Pue组、经典诱导组.采用MTT法检测Pue佳促增殖浓度;通过RT-PCR技术检测Pue对MSCs向OB分化时BMP-2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MTT比色法检测示10-7 mol/L、10-8 mol/L Pue能够促进MSCs增殖;ALP染色细胞阳性率显示10-6 mol/L Pue能够促进MSCs向OB分化;10-6 mol/L Pue能够促进MSCs向OB分化过程中BMP-2 mRNA的表达增强.结论:Pue具有促进体外培养MSCs增殖及提高其向OB分化中BMP-2 mRNA的表达能力.

  • MRI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AMI效果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孝钧;马根山;祁春梅;胡耀鹏;李璇;苏亚民

    目的 探讨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10只2月龄小型家猪抽取骨髓,分离培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外周动脉介入法制备小型猪的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后7 d经冠状动脉注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以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后7 d和移植后1个月行核磁共振(MRI)检查,评价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移植后1个月实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0.50±0.06)明显高于对照组(0.39±0.09)(P<0.05).结论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明显改善梗死区心肌收缩功能,MRI可以显示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及梗死区的范围,可以通过测量舒张末期容积与收缩末期容积来计算左室的射血分数,反映左心功能变化.

  • 蚕丝-PLGA混合编织支架材料的细胞毒性检测

    作者:张文元;杨亚冬;房国坚;唐靓;李跃中;王晗;陆明旸

    目的:对蚕丝- PLGA细丝混合编织支架体外进行细胞毒性实验,探讨蚕丝- PLGA混合编织支架材料的细胞毒性作用情况,为该材料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备蚕丝- PLGA细丝混合编织支架,并制备该支架材料的浸提液.通过MTT法检测25%、50%、100%浓度的蚕丝- PLGA混合编织支架材料浸提液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细胞毒性作用,以第1,3,5,7天为检测时间点,观察细胞生长状况,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并对材料的细胞毒性进行分级.以正常培养基为阴性对照组,0.64%苯酚溶液为阳性对照组.结果:MSCs在不同浓度实验组及阴性对照组中生长均好,细胞呈长梭形等形态,细胞形态饱满有光泽,MTT法结果表明各时间点各浓度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的A值差异不显著(P>0.05),各时间点各浓度浸提液对MSCs细胞的相对增殖率均在93%以上,毒性分级为0级或1级,无细胞毒性.结论:蚕丝- PLGA混合编织支架材料细胞相容性良好,无细胞毒性,符合材料毒性的安全标准.

  • 不同传代倍数成人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研究

    作者:李敏霞

    目的:观察不同传代倍数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为自体MSC修复骨组织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部分参数.方法:采用全髓直接接种法分离培养胸科手术取下肋骨骨髓,贴壁细胞达90%以上融合时消化传代.传代细胞部分以1×106/ml的细胞密度接种于含100ml/L胎牛血消(FBS)的L-DMEM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传代;部分在培养基中添加成骨诱导剂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及抗坏血酸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如此连续传10代.结果:5代以内成人MSC成骨分化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以第3代强,第6代后MSC成骨分化能力逐渐减弱.结论:不同代次的MSC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不同,6代以后明显减弱.做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成人MSC体外培养不宜超过5代.

  • 不同浓度梓醇对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骨向分化的影响

    作者:傅淑平;张荣华

    目的 观察梓醇对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及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机械分离及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梓醇在不同时间点(1,3,5,7,9,11 d)对大鼠BMSCs增殖情况的影响;氨基安替吡啉测酚法检测不同浓度梓醇在第3天,6天,9天,12天,15天,18天,21天对细胞上清中ALP活性的影响,茜素红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梓醇对BMSCs矿化情况的影响.结果 梓醇促BMSCs增殖的佳浓度为1.0 mg/L;促BMSCs骨向分化的佳浓度为2.0 mg/L.结论 梓醇具有促BMSCs增殖及骨向分化的作用.

  • 雷奈酸锶通过骨形态发生蛋白-2/Smad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作者:吕辉珍;黄晓丹;靳思思;郭润民;吴文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Smad通路在雷奈酸锶(Sr)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根据实验目的加入不同浓度Sr、BMP-2的拮抗剂noggin及Smad1小干扰RNA(SiRNA).酶标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茜素红染色检测钙结节,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磷酸化Smadl/5/8及Runt 相关转录因子-2(Runx2)蛋白的表达.结果 应用0.1~10 mmol/L Sr处理BMSCs细胞1h后,细胞内磷酸化Smad1/5/8表达增高,其中浓度为1 mmol/L时,表达达到高峰;在Sr处理BMSCs前,应用BMP-2拮抗剂noggm预处理细胞2h能抑制Sr对磷酸化Smadl/5/8表达的上调作用;应用0.1~5 mmol/L Sr处理细胞6h后,细胞内Rtmx2表达增高,其中浓度为1 mmol/L时,表达达到高峰;在Sr处理BMSCs前,应用Smadl SiRNA转染细胞后能下调Smadl/5/8、磷酸化Smadl/5/8的表达,并抑制Sr对Runx2表达的上调作用,还拮抗Sr对ALP活性及钙化结节形成的促进作用.结论 BMP-2/Smad通路参与了Sr促进BMSCs成骨分化.

  • 循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分布和迁移的分子机制

    作者:陈肖嫦;夏焱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是骨髓中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增强造血干细胞植入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研究认为当组织损伤时,进入循环中的BM-MSC能特异性地迁移到靶组织并参与修复,但影响其迁移的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就BM-MSC体内分布和迁移的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予以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