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河蚌提取物葡聚糖对软骨细胞Wnt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

    作者:韦宋谱;丁道芳;王学宗;庞坚;郑昱新;徐勤光;曹月龙;詹红生

    目的:探讨河蚌肉提取物葡聚糖HBP-A(anodonta glucan HBP-A)对体外软骨细胞Wnt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软骨细胞,添加IL-1β(10 ng/ml)诱导分化,分为空白组,IL-1β组,IL-1β+IWP-2(5μM,Wnt通路抑制剂)组,IL-1β+HBP-A(0.3 mg/ml)组,IL-1β+IWP-2+HBP-A共5组培养,提取各组细胞RNA和蛋白,采用Rt-PCR 检测各组细胞 Wnt-3a、β-catenin (24、48、72 h)及 MMP-13(72 h)的基因表达;采用 Western-blot 检测β-catenin、MMP-13、Sox-9和Coll-Ⅱ蛋白的表达水平(48 h)。结果:细胞经IL-1β诱导分化,Wnt-3a基因表达升高,β-catenin以及MMP-13基因和蛋白表达升高,Sox-9和Coll-Ⅱ蛋白表达下调。添加HBP-A干预可以抑制IL-1β诱导下软骨细胞Wnt-3a基因的高表达、β-catenin以及MMP-13基因和蛋白的高表达,上调Sox-9和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IWP-2和HBP-A合用时,Wnt-3a、β-catenin基因以及β-catenin蛋白表达低,Sox-9蛋白表达高。结论:HBP-A可通过降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延缓软骨细胞分化,并且可与Wnt抑制剂协同调节Wnt-3a、β-catenin和Sox-9因子的表达。

  • 实验大鼠侵袭性肺曲霉病早期诊断的研究

    作者:李军;郑文辉;席丽艳;林广云;李希清;鲁长明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检测(1-3)-β-D-葡聚糖的方法, 并与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在实验大鼠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烟曲霉孢子注入实验大鼠左肺以制作IPA模型;采集各组实验大鼠血样及脏器标本,进行巢式PCR、HPLC及培养方法的检测.结果 HPLC检测(1-3)-β-D-葡聚糖低检测限度为1~2 pg/ml,临界值为15 pg/ml.模型组检测值和阳性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感染时间延长检测值和阳性率逐渐上升,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死亡大鼠血液标本的检测值与死亡时间呈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r为-0.949(P<0.01).1周内HPLC方法敏感度(77.8%)和特异度(91.7%)均较巢式PCR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敏感度均高于血培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PLC 检测大鼠血中(1~3)-β-D-葡聚糖浓度,在早期预测大鼠肺曲霉感染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判断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血培养,也要优于巢式PCR方法.

  • 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

    作者:吕沛华;赵蓓蕾;施毅;文昱婷

    目的 评价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确诊的IFI患者30例、细菌性肺炎患者20例、真菌口咽定植者20例和健康人15名,取血浆标本,用G试验方法检测各组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结果 IFI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为(29.5±11.5) ng/L,与细菌性肺炎组[(13.1±5.2) ng/L]、真菌口咽定植组[(12.7±5.1) ng/L]和健康组[(11.7±3.5) ng/L]比较均有差异,后3组两两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侵袭性曲菌感染患者和侵袭性酵母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分别为(24.7±5.8)和(33.3±11.4) ng/L.另有1例新生隐球菌感染和1例组织胞浆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分别为13.6和25.7 ng/L.用Fungitec-G试剂盒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以20 ng/L为诊断阈值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84%、91%、84%和91%.结论 IFI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细菌性肺炎患者、真菌口咽定植者和健康者,提示血浆1,3-β-D-葡聚糖可作为诊断IFI的指标,但区分曲菌和酵母菌感染较困难.用Fungitec-G试剂盒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以20 ng/L为诊断阈值对诊断IFI的敏感性、特异性较为理想.

  • 茯苓β-D-葡聚糖衍生物结构与抗老年大鼠胃癌活性的关系

    作者:李云桥;侯晓华;王艺峰;张俐娜

    目的 探讨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结构与抗老年大鼠胃癌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 方法 从茯苓菌核中提取的(1→3)β-D-葡聚糖(PCS3-Ⅱ)及其硫酸酯、羧甲基、甲基化、羟乙基、羟丙基衍生物,观察PCS3-Ⅱ及5种衍生物在体内外对胃癌细胞株MKN-45、SGC 7901和MKN-28生长的抑制作用. 结果 未改性β-葡聚糖PCS3-Ⅱ几乎无抗胃癌活性,而PCS3-Ⅱ硫酸酯和羧甲基衍生物对细胞株MKN-45、SGC-7901、MKN-28有较高的抑制率;体内实验显示,硫酸酯和羧甲基衍生物对老年大鼠MKN-45胃癌移植瘤亦有较高抑制率,剂量为100 mg/kg时对老年大鼠胃肿瘤的抑制率分别达到32.7%和36.4%. 结论 天然茯苓菌核多糖体外无抗胃癌活性;PCS3-Ⅱ羧甲基和硫酸酯基后衍生物溶于水,其抗胃癌活性增强;良好的水溶性、较高的链刚性和适当大的分子量有利于提高茯苓多糖抗老年人胃癌的活性.

  •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联合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肺曲霉病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涂军伟;朱芳;朱以军

    目的 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与1,3-β-D葡聚糖(G试验)联合检测在侵袭性肺曲霉病(IP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7年1月-2011年12月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呼吸科疑为IPA的136例患者进行血清G试验和GM试验.采用x2检验比较单项试验和联合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单项试验和联合试验的诊断效力.结果 G试验单项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4.0%和80.9%,GM试验为78.0%和88.2%,二者联合检测(并联+串联)可将诊断IP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提高至92.0%和92.6%.联合检测诊断IPA的AUC为0.923,95%可信区间为0.867 ~0.980.结论 血清GM试验与G试验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IPA的诊断效力.

  • 外磁场协同卟啉-葡聚糖磁性纳米微粒的光动力学对人膀胱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罗道升;米其武;孟祥军;高勇;戴宇平;邓春华

    目的:探讨外磁场协同卟啉-葡聚糖磁性纳米微粒(porphyrin-dextran magnetic nanoparticles,PDMN)的光动力学作用对人膀胱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用化学共沉淀和氧化还原法制备PDMN,并检测其理化性质.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流式细胞术分别观察脉冲电磁场协同PDMN的光动力学作用对人膀胱癌BIU-87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PDMN的直径、比饱和磁化强度(saturation magnetization,Ms)分别为10 ~ 15 nm、0.20 emu/g,有效粒径为94.8nm.PDMN光动力学作用可显著抑制BIU-87细胞增值,抑制率达(17.61±2.73)%,并诱导BIU-87细胞发生明显的凋亡,凋亡率为(24.53 +5.74)%.脉冲外电磁场(5 mT)也可抑制BIU-87细胞增殖和诱导发生凋亡,且协同PDMN的光动力学作用对BIU-87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效应均显著增强,抑制率和凋亡率分别为(28.11±4.25)%、(24.53±5.74)%,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化学修饰后的PDMN的光动力学作用能有效地抑制人膀胱癌BIU-87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与恒定外磁场协同作用对BIU-87细胞的杀伤作用更强.

  •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作者:余进;李若瑜;高露娟;鲁巧云;王晓红

    目的 比较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15例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确定是否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分别在不同临界值情况下计算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和血浆(1,3)β-D-葡聚糖两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后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不同临界值,两实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存在差异,其中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验分别以0.5和20×10~3pg/L为临界值时,均得到较好的敏感度(分别为54.5%,63.6%)和特异度(分别为77.9%,69.2%),但阳性预测值较低(分别为20.7%和17.9%),阴性预测值较高(分别为94.2%和94.7%).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后敏感度提高至90.9%,特异度为52.9%.结论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均可用于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分别以0.5和20×10~3pg/L为临界值时可获得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二者联合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 亲骨性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的制备及其骨靶向性研究

    作者:田大为;余黎;张鹏;熊敏;黄晓华;蔡林

    目的 合成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探讨其骨靶向特征.方法 根据席夫碱原理,合成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通过红外、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氢谱对聚合物进行表征.体外羟基磷灰石结合实验验证聚合物的体外亲骨性,荧光显微技术验证其体内亲骨性,液相色谱仪观察聚合物在小鼠各脏器和不同时间段的组织分布.结果 红外、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氢谱证明氧化葡聚糖、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合成成功.体外羟基磷灰石吸附实验显示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和表阿霉素的吸附率分别为86.13%和13.91%.体内亲骨性实验显示荧光主要为骨干骺端的皮质骨和松质骨,骨髓中无明显发现,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的荧光强度约为表阿霉素的2.7倍.选择注射表阿霉素和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后10 min、1、2、24和48 h对各脏器药物浓度进行测定,发现注射2h后达到大组织浓度,表阿霉素和表阿霉素-氧化葡聚糖-阿仑膦酸钠聚合物在器官分布中存在差异,而骨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在给药后10 min、1、2和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功合成的骨靶向药物具有良好的体内、体外亲骨性,具有明显的骨靶向特征.

  • 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动物溃疡性结肠炎及其机制

    作者:杨富强;陈光明;吴乐园;李治刚

  • 生物素化葡聚糖胺法顺行追踪大鼠颈段脊髓小脑束神经元向小脑中央核的投射

    作者:李莉;高秀来;宋一志;景朋

    目的:采用生物素化葡聚糖胺顺行追踪法观察大鼠颈髓投射纤维在小脑中央核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首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5只Wistar大鼠腹膜腔注射60g/L水合氯醛(5 mL/kg)麻醉,打开各段脊髓相应部位的椎板,用注射针头刺破硬脊膜,暴露脊髓,通过连接在微量注射器上的微玻管(内径20~40 μm)将溶于0.05 mol/L Tris-HCl缓冲液(pH 7.6)的150 g/L结合生物素的葡聚糖胺多点压力注射于一侧脊髓,每只大鼠注射至C3-6部位三四点,每点注射0.2~0.3μL,总量为0.6~1.2μL.其中2只大鼠在注射区尾侧加作脊髓外侧索横断.术后动物存活15~20 d后,在60g/L水合氯醛深度麻醉下,经左心室插管至升主动脉进行灌注固定,制备连续切片,片厚50μm.其中小脑分别作矢状位和横切位切片,脊髓颈段作横切位切片.所有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结果用图像分析仪记录.标记终末依据Robertson的观察标准,即苔藓纤维的玫瑰花结样的结构特征.结果:①注射部位:生物素化葡聚糖胺注射部位均由深褐色密集区和棕色弥散区组成.注射部位的密集区基本限定于注射侧脊髓灰质后角基部、中间带和前角,覆盖了颈段脊髓小脑束的起始细胞.②标记终末在小脑横切片上的分布:主要分布于小脑内侧核头端背内侧、中段;在前间置核其主要分布于头端;而在后间置核的分布区集中在内侧;小脑外侧核未见标记纤维及终末.③标记终末在小脑矢状位上的分布:内侧核内侧部,中间部;少量分布于前间置核头端腹侧部;后间置核的分布区集中于尾端;外侧核未见标记终末.结论:大鼠脊髓颈段有向小脑中央核的投射,与腰髓的投射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定位关系.

  • 特异性结合白色念珠菌(1,3)-β-D-葡聚糖单链 DNA 适配子的筛选及其应用

    作者:唐晓磊;华影;袁纯辉

    目的:通过指数富集的配基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 ,SELEX)筛选能与高亲和力(1,3)‐β‐D‐葡聚糖特异性结合的适配子,并用该适配子建立双适配子夹心酶联寡聚核苷酸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oligonucleotide assay ,ELONA)来对深部真菌感染血浆进行辅助诊断。方法提取白色念珠菌 ATCC10231株细胞壁(1,3)‐β‐D‐葡聚糖,通过 SELEX 筛选获得能与(1,3)‐β‐D‐葡聚糖特异性结合的高亲和力单链 DNA 适配子,并用该适配子建立双适配子夹心ELONA 来检测深部真菌感染血浆中的(1,3)‐β‐D‐葡聚糖。结果从白色念珠菌细胞壁中成功提取了高聚合度(1,3)‐β‐D‐葡聚糖,并通过体外酶解获得可溶性低聚合度(1,3)‐β‐D‐葡聚糖作为筛选靶标。用SELEX 进行12轮筛选后,从初始单链 DNA 文库中获得2个高亲和力适配子 AU1和 AD1,检测发现它们并非结合于(1,3)‐β‐D‐葡聚糖的同一表位。双适配子夹心 ELONA 检测深部真菌感染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分别为91.94%和92.31%。结论从初始单链 DNA 文库中成功获得可与(1,3)‐β‐D‐葡聚糖特异结合的高亲和力适配子,为深部真菌感染新型诊断试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 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对内镜甲状腺手术止血效果分析

    作者:江行;江道振;郑向明;仇明

    微孔多聚糖止血球(MPH)是一种新型止血药物,能直接作用于手术创面,迅速止血,其在外科临床推广使用取得了较好疗效,但目前尚无将MPH应用于内镜甲状腺手术的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MPH在内镜甲状腺手术中的止血效果.

  • 白念珠菌系统性感染中白念珠菌相关抗原检测的意义

    作者:宋秋荷;王鲁

    甘露聚糖和甘露糖蛋白、葡聚糖、烯醇化酶、磷脂酶和蛋白酶等是白念珠菌胞壁或细胞内的成分.文中就其生物学特性及其作为在感染宿主过程中的特征性标志物在诊断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中的方法、价值和意义等方面加以综述.

  • 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中(1→3)β-D-葡聚糖的检测

    作者:席丽艳;鲁长明;李军;谢穗生

    目的探讨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中(1→3)-β-D-葡聚糖的浓度与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日本生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的(1→3)-β-D-葡聚糖测定G-test TE试剂盒检测了13例患者血浆中的(1→3)-β-D-葡聚糖的含量,以UV-2450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仪检测波长545 nm的吸光度值,根据特定检测浓度换算公式得出标本的(1→3)-β-D-葡聚糖含量.结果13例被检测患者中9例经培养证实为深部真菌感染者血浆的β-D-葡聚糖含量皆较高,高者可达352.94 pg/mL(为真菌混合感染患者),平均可达203.47 pg/mL;4例真菌培养阴性患者血浆β-D-葡聚糖水平,3例超过54.40 pg/mL,1例为16.16 pg/mL.所有标本采用UV-2450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仪在波长545 nm检测,皆可出现较明显的吸收峰.采用Gtest TE试剂盒检测13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的β-D-葡聚糖含量,分析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性,结果其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为98.36%.结论Gtest TE方法简便,反应快速,可用于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关键词: 真菌病 葡聚糖类
  •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老年人侵袭性真菌病诊疗中的价值

    作者:焦莉莉;周树生;常虹;谈敏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老年入侵袭性真菌病(IFD)诊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体温≥38℃持续72~96 h以上,经合理的广谱抗生素治疗4~7d无效,或起初治疗有效,但体温下降后再次升高怀疑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老年住院病人(107例),连续2d采集2次静脉血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结合病人基础疾病、影像学检查、真菌培养结果、抗真菌治疗疗效等将病人分为确诊IFD、临床诊断IFD、拟诊IFD及非IFD四组.计算G试验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V+)、阴性预测值(PV-)、诊断准确性.对抗真菌治疗前G试验检测阳性的确诊和临床诊断IFD患者(64例),连续监测抗真菌治疗后第3、7、10、14、21天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变化,观察与患者抗真菌治疗疗效、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以确诊及临床诊断IFD为G试验真阳性组,以非IFD为G试验真阴性组.G试验在真阳性组68例中64例阳性,真阴性组22例中10例阴性,灵敏度96.9%,特异度45.5%,阳性预测值94.1%,阴性预测值45.4%,诊断准确性82.2%.(2)与抗真菌治疗前比较,抗真菌治疗第3、7、10、14、21天后治疗有效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逐渐下降(P<0.01),治疗无效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成高水平状态.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G试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老年入侵袭性真菌病具有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抗真菌治疗效果、评估病情进展的价值.

  • 益肠平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通透性的预防作用

    作者:黄循铷;王瑞幸;王承党

    目的:研究益肠平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通透性增高的预防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2.5%葡聚糖硫酸钠定量灌胃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 C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柳氮磺吡啶组及益肠平高、中、低剂量组,测定各组小鼠结肠损伤大体评分(M ACN )、结肠通透性、结肠组织丙二醛(MDA )、超氧化歧化酶(SOD)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分析结肠通透性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益肠平能降低UC小鼠M ACN、结肠组织MDA及iNOS ,升高结肠组织SOD ,降低结肠通透性,并呈剂量依赖性。UC小鼠结肠通透性改变与MACN、MDA、SOD、iNOS密切相关。结论益肠平对 UC小鼠结肠通透性增高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UC小鼠结肠自由基及结肠通透性有关。

  • 血清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联合检测对血液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张红宇;孟庆祥;柳金;庞丽萍;王钧;许蕾;冯佳;张文丽;张倩;孙丽华;钟凤鸾;徐海婵;虞积仁

    目的:评价血清1,3-β-D葡聚糖(G)和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联合检测对血液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4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经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血液病患者,根据临床回顾性诊断标准定义阳性和阴性病例.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G和GM,分别计算GM试验和G试验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以I值>1.0为GM试验阳性,G浓度>60 pg/L为G试验阳性计算,GM试验和G试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77.8%,90.3%,82.4%,87.5%;G试验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高,但GM试验的特异度高.结论:GM试验和G试验联合检测提高试验的敏感度.减少了假阴性的发生,对早期诊断IFI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1,3)-β-D葡聚糖检测对儿童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段效军;陈艳萍;黄建宝;孟燕妮;杨敏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1,3)-β-n葡聚糖(BG)水平检测(G试验)对儿童侵袭性肺真菌病(IPF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35例患儿,其中IPFI组34例、单纯肺炎组53例、非感染组48例,对所有入选患儿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留取BALF,同时采血行血清G试验.[结果]IPFI组BALF中BG水平和血清BG水平分别为(121.0±65.93)ng/L、(23.29±20.49)ng/L,均明显高于单纯肺炎组(27.6±10.35) ng/L、(9.8±7.62) ng/L和非感染组(10.0±6.25) ng/L、(5.0±5.12) ng/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PFI组BALF中BG水平明显高于同组血清BG水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F样本G试验用于诊断IPFI的佳临界值是42.02 ng/L,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明显高于血清G试验检测.[结论]BALF样本G试验诊断IPFI较血清标本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在区分单纯肺炎和真菌感染方面可能比血清G试验更有优势,可减少IPFI的误诊、漏诊,为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

  • 魔芋葡甘聚糖与氯胺酮对低氧/复氧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谭志鑫;李玉山

    目的:研究魔芋葡萄甘露聚糖(KGM)对低氧/复氧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氯胺酮对这种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每天用生理盐水行腹腔注射,剂量为60mL/kg,每天2次;KGM低氧/复氧组每天用KGM灌胃2次,每次剂量为100mg/kg;氯胺酮低氧/复氧组每天用氯胺酮行腹腔注射2次,剂量为0.08g/kg;氯胺酮与KGM联合低氧/复氧组每天用KGM灌胃2次,每次剂量为50mg/kg,同时每天腹腔注射氯胺酮2次,剂量为0.04g/kg.自由摄食饮水,维持5周.结果:KGM和氯胺酮均能减少ROS和MDA(P<0.01);联合组清除ROS及MDA的能力均强于KGM组和氯胺酮(P<0.01);KGM能增加SOD、CAT活性(P<0.01);氯胺酮反而能降低SOD活性(P<0.01),但对CAT活性影响无显著意义(P>0.05);联合组也能增强SOD、CAT活性(P<0.01),但与KGM的单独作用相比,作用显著减弱(P<0.01).结论:KGM和氯胺酮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氯胺酮抗氧化作用不是通过SOD而实现的,氯胺酮与KGM清除ROS和MDA的作用具有协同效应.

  • 硫酸葡聚糖/重组入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联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成骨化研究

    作者:陈泽鹏;夏远军;韩冷;叶翔凌;林泽枫;章莹

    目的 探讨硫酸葡聚糖/重组入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联合珊瑚羟基磷灰石(DS/rhBMP2/CS/CHA)在修复大段骨缺损中成骨化能力. 方法 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DS/rhBMP2/CS缓释微球,并经冻干吸附到CHA中,将7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行右桡骨骨缺损的造模,分别将CHA、rhBMP2/CHA、DS/rhBMP2/CS/CHA植入骨缺损区域中并依次命名为CHA组、rhBMP2/CHA组、DS/rhBMP2/CS/CHA组,另设18只动物为空白对照组(只造模,不植入材料).术后4、8、12周抽血并取材,行血清骨钙素检测,移植骨标本行Micro-CT扫描并计算新生骨体积比,脱钙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 结果 72只动物术后恢复良好,术口未发生感染或移植物暴露.术后12周大体观察DS/rhBMP2/CS/CHA组骨组织的新生骨含量及质量优,硬度强,骨缺损区愈合较其他组好.血清学表明各时期DS/rhBMP2/CS/CHA组的血清骨钙素水平明显高于CHA组、rhBMP2/C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cro-CT结果表明DS/rhBMP2/CS/CHA组各时期均可观察到明显的成骨进程,明显的骨皮质和新生的骨髓腔,骨的重建进程快,材料的降解伴随着骨的重建,DS/rhBMP2/CS/CHA组的新生骨体积水平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表明各时期DS/rhBMP2/CS/CHA组的组织学形态良好,可见成熟骨皮质和新生骨髓腔,组织学形态好于CHA组和rhBMP2/CHA组. 结论 DS/rhBMP2/CS/CHA的人造骨材料具备良好的缓释rhBMP2的骨诱导机制,在参与修复大段骨缺损中展现良好的骨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单纯CHA和rhBMP2/CHA人造骨材料.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