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近10年国内经穴特异性研究进展

    作者:李春华;徐大钊;刘玉祁;张鹏;佘延芬;陈滢如;苑鸿雯;李静;辛思源

    通过查阅近10年(2003年6月-2012年6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MEDLINE数据库发表的经穴特异性相关中文文献及国内学者发表的英文文献,发现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肯定了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效应、治疗效应等方面存在特异性,但经穴特异性的研究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研究结果的分析、凝炼及提升有待于加强,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 补泻手法与针刺量的关系研究

    作者:常晓波;樊小农;王舒;张亚男;孟智宏;石学敏

    文章从古代文献和现代针刺研究的角度探讨了针刺补泻与针刺量的关系:不应单纯以针刺量的大小来衡量针刺的补泻,刺激量大小与针刺补泻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刺激量大,可能为补,可能为泻;刺激量小,亦可能为补,亦可能为泻.同时,佳刺激量是与患者的年龄、体质及病情等机体状态密切相关.针刺量本身是个相对量,以针刺的基本要素来衡量针刺量的大小,可以使针剌量化研究客观化.但若单纯以针刺量来衡量针刺补泻手法,未免会使针灸失去本来面目.毕竟,针刺量化不能等同于针刺简单化.针刺补泻效应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而真正的补泻手法是以患者的机体状态(虚损状态还是邪实状态)及针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或松滑)为依据,选择合适的经穴(也依据经穴的特异性,补虚时尽量选择具有补虚作用的腧穴,泻邪时尽量选择具有泻邪作用的腧穴),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补虚或泻邪的术式结构来操作的,在施术过程中施以一定的刺激量,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针刺补泻的目的.

  • "醒脑开窍"与非经非穴针刺对脑梗塞急性期神经功能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倪丽伟;申鹏飞;张智龙;郭家奎;熊杰

    为探讨经穴组方的特异性效应,基于既往研究基础和循证医学理论,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方法,将醒脑开窍针刺治疗与非经非穴治疗进行对照,比较醒脑开窍组方与非经非穴治疗在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针刺可以改善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NIHSS评分和CSS评分,表明针刺能够有效改善脑梗塞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但醒脑开窍组针刺效应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证实了经穴特异性效应的存在.

  • 胆囊切除术患者胆的俞穴、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

    作者:高允海;王军龙;许斌

    目的:研究胆囊切除术患者胆的俞穴、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热成像特征.方法:收集行胆囊切除术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自愿受试者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所有受试者胆的背俞穴(胆俞)、募穴(日月)、下合穴(阳陵泉)的红外温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对照组的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左右温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观察组术前和术后的胆俞、阳陵泉穴双侧温度对比无差异,而日月穴双侧温度对比有差异(P<0.05),且均呈现右侧高于左侧的规律;③观察组术前与术后比较,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的温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观察组术前和术后的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的温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定穴具有反应脏腑疾病演变的相关性和特异性;胆囊切除可明显改善胆囊病变引起的胆腑功能失常,但对机体胆腑功能仍有一定影响.

  • 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术后镇痛效果

    作者:丁依红;顾陈怿;沈利荣;陈跃来;施征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差异,验证穴位的特异性.方法:选择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为经穴复合全麻组,B组为非经非穴复合全麻组,C组为全麻组.A组先行电针刺激15~30 min,穴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曲池,然后行全身麻醉,电针刺激至手术结束;B组选用A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取穴,电针刺激方法及时间与A组相同;C组单纯采用全身麻醉.分别于麻醉前、术毕2 h、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及术后4、6、8、24、44 h镇痛泵用量.结果:(1)术后2 h与术前比较,3组CD+3、CD+4、CD+8均低于术前,除A组CD+4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CD+4/CD+8比值均高于术前,A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3组CD+3、CD+4及CD+4/CD+8均高于术前,除B组CD+4/CD+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A组术中麻醉药用量明显减少(P<0.05).(3)A组术后4、6、8 h镇痛泵用量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经穴复合全麻能提高人体痛阈,减少术中麻醉药用量,减轻全麻及手术应激反应对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抑制效应,并可延长术后镇痛时效,阐明经穴具有特异性.

  • 太冲穴与眼的特异性论析

    作者:郭太品;诸毅晖;杨洁;梁繁荣

    经穴效应特异性为目前针灸研究的热点之一,穴位对脏腑应该存在生理、病理上的特异性调节作用,此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穴位-经络-脏腑(器官)”的相互联系.本文以太冲穴对眼相关的中医认识、现代机制及临床疗效3方面加以论析,以此阐述太冲穴与眼的特异性关系.

  • 针刺健康志愿者太溪穴静息态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

    作者:欧阳怀亮;曲姗姗;张继苹;区颖仪;郑禹;唐纯志;黄泳

    目的:运用fMRI技术观察针刺健康志愿者双侧太溪定时脑区的激活/负激活情况,比较针刺前后的差异.方法:15例健康志愿者针刺太溪穴30 min,针刺前和出针后15 min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所得数据进行低频振幅(ALFF)分析.结果:比较针刺前,出针15 minALFF值增强的脑区为右侧小脑后叶下半月小叶、左侧大脑额叶额中回、大脑皮层Brodmann分区(Brodmannarea,BA)10区,未发现减弱脑区.结论:ALFF分析显示脑功能区功能状态的特异性变化可能与太溪穴临床功效的中枢机制相关.

  • 国内外经穴非特异性效应研究进展

    作者:曾传;杨惠;张何骄子;吴巧凤

    与穴位特异性比较,有关穴位的非特异性效应研究和报道相对较少.实际上,穴位非特异性效应可能是针灸特异性效应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故从国内外有关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的争论热点出发,提出经穴效应非特异性研究值得思考.从临床疗效等对经穴非特异性效应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总结,初步阐释了穴位非特异性的实质内涵,并分析提出经穴效应非特异性产生的基础可能包括皮肤结构系统、皮肤信号传导系统、针灸后穴位局部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中枢广泛效应机制等,为今后的穴位非特异性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 从“面口合谷收”探讨经穴效应的特异性

    作者:赵敬军;李少源;李霞;贲卉;荣培晶

    穴位和脏腑之间的特异性联系依据经穴所属经脉的不同而各异.在相同经脉,其腧穴具有主治本经和本腑病症的功能,也就是所谓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在临床应用中则讲究气至病所.从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入手,以合谷穴与面口部联系为例探讨穴位与疾病的关联,重点探析合谷穴对面口部存在生理、病理上的特异性调节现象,分析产生合谷穴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物质基础.从刺激合谷穴对面口部的特异性影响相关的中医认识、物质基础、经穴刺激效应及治疗效应等方面加以探讨,以此阐述合谷穴与面口部的特异性联系.

  • 数据挖掘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作者:张小珊;方剑乔

    通过回顾近10年数据挖掘技术在针灸领域的应用状况,了解到针灸文献的数据挖掘研究多集中于临床常见疾病用穴规律分析、单个穴位应用研究、针灸研究数据库的构建、经穴特异性的证明、针刺手法的量化五个方面.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结合数据挖掘在针灸研究中存在的数据整理、鉴别等方面的问题,认为除了针灸文献数据的整理挖掘以外,还要尽可能收集针灸临床诊治详细信息以获取大数据,在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寻内在规律的同时还可确定个性化的佳针灸治疗方案、提供更人性化的针灸治疗服务,这对促进针灸技术的规范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针刺足三阴经原穴对高血压、低血压动物模型血压影响的经穴特异性研究

    作者:陈双红

    目的 探讨针刺足三阴经原穴对高血压、低血压动物模型血压影响的经穴特异性.方法 本研究分成高血压、低血压两部分,而两部分均分成足三阴经原穴组、模型组、非穴组、空白组,每组12只大鼠.除空白组、模型组外,其他均为治疗组,接受针刺治疗,疗程是7d,治疗后予以血压检测,每只大鼠检测5次并取其平均值.结果 ①高血压:太冲组、太白组、太溪组大鼠治疗后血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组、模型组、空白组则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低血压:太冲组、太白组、太溪组大鼠治疗后血压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组、模型组、空白组则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足三阴经原穴对高血压、低血压动物模型血压有双向调控血压的特异性,其中以太冲穴双向调节血压的功效佳.

  • 经穴特异性研究进展

    作者:梁繁荣;赵凌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又是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以提高疗效的关键.但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质疑经穴存在特异性,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使经穴特异性研究成为针刺镇痛之后被国际认同的又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通过采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初步证实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总结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性、循经性、持续性和条件性的特点,并初步探索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对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对照组设计、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究载体选择和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围绕其基本规律、科学基础和关键影响因素等继续深入,并同时充分吸纳交叉学科技术、整合国际优势资源,以期全面系统地阐释经穴特异性理论.

  • 1例经络敏感人经络感传现象纪实与探讨

    作者:王贵双

    观察经气在手足三阳经、带脉的运行特点及经穴的特异性,如实记录与探讨相关问题,供读者参考。

  • "醒脑开窍"针法的临床研究进展——基于经穴特异性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杨元庆;吉学群;张智龙

    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脑梗死的研究基于祖国医学"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循经取穴主要原则,从针灸佳适应症之--脑梗死切入,在课题组34年的研究基础上,根据经络理论,取醒脑开窍针刺法主要穴位,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不同参数刺激不同穴位后脑的特异性反应;同时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明确醒脑开窍组方与非经非穴治疗脑梗死的经穴特异性.

  • 基于推拿治疗偏头痛随机对照试验的枢经特异性研究

    作者:唐宏亮;林静;金瑞勤;庞军;莫巧明;甘炜;王开龙;林华胜

    目的:评价推拿少阳经、阳明经、太阳经、非经非穴治疗偏头痛疗效的差异.方法:将1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例,少阳经推拿组、阳明经推拿组和太阳经推拿组分别在相应经脉上进行推拿,非经非穴推拿组在少阳经旁开1寸处进行推拿,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候积分,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评价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0 d后,少阳经组各条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均前减缓(P<0.05),阳明经组R-MCA、R-ACA、L-ACA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减缓(P<0.05),太阳经组R-ACA、L-ACA、LPCA、BA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减缓(P<0.05),非经非穴组R-MCA和R-PCA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减缓(P<0.05);少阳经组治疗后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其他3组低(P<0.05);4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少阳经组与其他3组比较临床症状积分降低幅大(P<0.05).结论:推拿少阳经穴位较推拿阳明经、太阳经和非经非穴能更有效改善偏头痛患者颅内血流速度和临床症状,初步论证少阳经治疗偏头痛具有特异性.

  • 醒脑开窍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影响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作者:申鹏飞;石学敏

    目的:探讨针刺"醒脑开窍"组穴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经穴特异性效应,研究针刺治疗脑梗塞的中枢机制.方法:选取急性基底节脑梗死患者18例,分为经穴组(基础治疗+醒脑开窍主穴针刺)、非经非穴组(基础治疗+非经非穴针刺)和对照组(基础治疗),每组6例.以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PET-CT的18F-FDG(18氟标记脱氧葡萄糖)显像资料作为中枢代谢改善评价标准,从分子水平动态的观察针刺经穴、非经穴及无针刺干预对脑梗死全脑、脑梗死中心和梗死周围水肿带葡萄糖代谢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全脑代谢、脑梗死中心和梗死周围水肿带代谢呈明显激活状态,其激活广度及强度均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和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基底节梗死病人,可有效改善病人脑内相应部位葡萄糖代谢,与非经非穴相比有显著的特异性效应.

  • 经络腧穴特异性研究进展

    作者:马鼎;孟智宏

    通过查阅2005年6月~2013年6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发表的有关经络特异性的文献,从动物实验、临床研究、现代科学技术3方面进行综述,发现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肯定了经络特异性的存在,但目前的研究在系统性、科学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 浅谈针刺持续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张婷婷;黄柳杨;瞿玉竹;曾芳

    针刺持续性效应是针刺效应的重要特征,本研究在回顾针刺持续性效应的古代认识、现代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针刺持续性效应的存在,提示针刺持续性效应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重要特征,而得气和针刺疗程等是影响持续性效应的重要因素。以期为针刺持续性效应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经穴特异性研究的临床意义和科学价值

    作者:孙冬梅;赖新生

    本文对经穴特异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经穴特异性研究的临床意义和科学价值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其临床意义是:经穴效应的特异性研究有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和扩大针灸治疗的范围;经穴特异性研究有助于中医针灸在世界的推广应用的.其科学价值是:经穴特异性研究是针灸机理研究的基础;经穴特异性研究有助于经络实质的研究,能揭示更多的人体奥秘,从而推动现代针灸学理论的构建;为生命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 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针刺效应的经穴特异性研究的因子分析

    作者:常晓波;王舒;樊小农;张亚男;孟智宏;杨雪;石学敏

    目的:通过综合评价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的针刺效应来研究经穴效应的特异性.方法:以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依据Zausinger六分法选择1-3分的大鼠入组.以随机对照设计原则设立基础对照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模型未干预组、尼莫地平组、人中旁组)和针刺组(内关组、委中组、三阴交组、尺泽组、人中组和非穴组).而且针刺组内每个穴组采用正交设计法分别设置9个不同参数组合.每组12只,共60组.针刺干预组以提插手法针刺治疗,每12h 1次,共干预6次.并以神经行为学、脑血流、梗死率、微循环、光镜等为测量指标.利用因子分析计算样本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比较(以SPSS 17.0实现).结果:针刺组内比较:每个经穴的针刺参数组合不同,则针刺效应亦不同.针刺组间比较:内关>尺泽>人中>三阴交>委中>非穴.经穴与非穴比较:穴位组>非穴组.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针刺组>非针刺组.结论:经穴具有针刺效应的特异性;而且经穴特异性是相对的.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