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补泻手法用于夹脊穴、阿是穴为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

    作者:谢衡辉;文娜

    目的 观察针刺补泻手法用于夹脊穴和阿是穴为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PH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取针刺补泻手法用于夹脊穴和阿是穴为主的穴位,对照组采取相同穴位电针治疗,7天为1个疗程,均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比较2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临床疗效.结果 3个疗程结束时,2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结束、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的VAS、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的VAS评分以及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结论 针刺补泻手法用于夹脊穴、阿是穴为主治疗PNH的远期镇痛效果和对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优于相同穴位的电针治疗.

  • 有关毫针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浅析

    作者:王觉;周睿;金睿;李西云;郑成强

    针刺治法源远流长,追其源头可至石器时代。细巧的毫针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科疾病,而针刺过程中的补泻手法是针灸临床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治疗疾病的原则与核心,而针刺的补泻主要在手法。自《黄帝内经》起,历代医籍对针刺单式补泻均有比较详细的论述,现对其中主要内容做简单的总结分析。

  • 孙学全教授针灸补泻经验总结

    作者:孙红兵;石少伟;朱法永;孙学全

    孙学全教授认为补泻是一定的针刺手法作用于机体后的反应,以机体的需要为标准.补泻并非是两种不同的针刺手法,而是针刺手法的目的.文章介绍了孙教授单式针刺手法(包括单刺术、捻转术、提插术、捣针术、刮针术、震颤术、单向捻转术、留针术、摇针术)与复式针刺手法(包括提插捻转术、捣捻术、分段针刺术、刮震术)的实践经验.孙老在研究古代针刺手法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刺激量,适应治疗需要,还创新了短促行针法、持续行针法与间歇行针法三种行针手法.

  • 补泻手法与针刺量的关系研究

    作者:常晓波;樊小农;王舒;张亚男;孟智宏;石学敏

    文章从古代文献和现代针刺研究的角度探讨了针刺补泻与针刺量的关系:不应单纯以针刺量的大小来衡量针刺的补泻,刺激量大小与针刺补泻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刺激量大,可能为补,可能为泻;刺激量小,亦可能为补,亦可能为泻.同时,佳刺激量是与患者的年龄、体质及病情等机体状态密切相关.针刺量本身是个相对量,以针刺的基本要素来衡量针刺量的大小,可以使针剌量化研究客观化.但若单纯以针刺量来衡量针刺补泻手法,未免会使针灸失去本来面目.毕竟,针刺量化不能等同于针刺简单化.针刺补泻效应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而真正的补泻手法是以患者的机体状态(虚损状态还是邪实状态)及针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或松滑)为依据,选择合适的经穴(也依据经穴的特异性,补虚时尽量选择具有补虚作用的腧穴,泻邪时尽量选择具有泻邪作用的腧穴),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补虚或泻邪的术式结构来操作的,在施术过程中施以一定的刺激量,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针刺补泻的目的.

  • 捻转补泻量化标准之探讨--读《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及核心》有感

    作者:汪振宇;李琳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大法,补泻手法更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所在.传统补泻手法模糊之处较多,不利于针灸疗法的推广.

  • “强弱刺激论”与针刺补泻手法的关系

    作者:陈梓欣;王圆圆

    针对目前医家对针灸补泻手法中的“强弱刺激”的争议,提出“强弱刺激”与针刺补泻手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以《内经》为立足点,通过总结当代针灸名家关于针刺补泻的经验,并结合当前与针刺补泻效应相关的科研进展,古今相参,认为针刺补泻手法不能简单地以“强弱刺激”一言蔽之,但是“强弱刺激论”可以对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科研的标准量化起一定积极作用.

  • 滞针术手法补泻探析

    作者:陈丹丹;黄潇;刘运珠

    为完善滞针术基础研究,对近年滞针术的基础研究报道进行梳理总结,包括滞针术的概念、历史源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对针具的选取要求等.同时对滞针术的针刺补泻进行初步探析,根据对古籍记载的分析提出3种可能:①滞针术偏属补法;②滞针术偏属泻法;③滞针术可根据不同操作手法进行补泻,并认为现代临床研究中对滞针术的应用以泻法为主.但对于滞针术的手法补泻仍缺乏古籍文献理论及现代临床应用支持,有待进一步完善.

  • 《内经》意气针灸疗法和提插捻转治神的联系

    作者:王峰;秦玉革;秦玉恒;李莉;李梅

    分析《内经》中有关条文,结合临床和现代科学对意识体外作用的验证,发现《内经》对意气针灸疗法的医者有特殊的治神要求,体现在医者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医患双方特别是患方更强大的心神力量转化为患者的生理效应,将不利于疗效的各种心理因素减到少,并把心理治疗作为高的治神原则.后世以提插捻转为主的补泻手法在追求刺激和针感的过程中却无意中使患者进入了基本甚至强烈的治神守神状态,把《内经》中对医者的特殊治神作用在患者方面部分实现,引发了患者自我的以意行气等变化,不但激发了机体固有的抵御疾病和自我修复能力,同时可能也激发了患者对其经气强大的自我保护守神机制.

  • 穴位埋线中补泻手法的运用

    作者:尹丽丽;李春梅;张全明;李艳慧

    穴位埋线,是指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对穴位持续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历经数十年不断发展,针具不断革新,从初的穿刺针、三角针,到后来的腰穿针、专用埋线针具;治疗病种也不断扩大;穴位选择已扩大到四肢头面.穴位埋线法是在针灸留针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延长了针刺的作用时间,巩固了治疗效果,而且避免了每日针刺的繁琐,方便了患者.

  • 临床针灸补泻手法探析

    作者:于淼鑫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国内的各项事业也都取得了众多成就,其中医疗事业的发展为突出,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西医在我国逐渐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人们认知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拥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中医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是离不开针灸的,而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病方式有着独特作用,文章就围绕针灸展开叙述,对其补泻的手法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其的了解.

    关键词: 临床 针灸 补泻手法
  • 《内经》补泻手法中相关要素的研究

    作者:王朝阳;薛敏;刘清国;睢明河;马惠芳;解秸萍

    《内经》是针灸理论的源头,针刺手法的真正形成始见于《内经》,在《灵枢》《素问》约30万字的医理中有将近一半的篇幅记载着与针灸相关的内容,从针灸工具、针刺原理到针刺深浅、补泻、禁忌等等,这些详尽而完备的论述形成了后代各家针刺手法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内经 补泻手法 要素
  • 金氏补泻手法浅述

    作者:张国飞

    清代《针灸易学》作者李宁先论针炙之难时说:“难不在穴,在手法耳。”本人师从金伯华老师多年,深刻领会了金老对于针灸得气的理解,及金老如何具体操作补泻及平补平泻手法治疗疾病。金老之所以运针如神,治疗疑难杂症无往不利,核心就在于金氏针灸手法。故本文不论寻穴辨证,只从简论述一下金氏补泻手法的应用。

    关键词: 金氏 补泻手法
  • 应用补泻手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体会

    作者:邓伟;王铃;李新建

    目的 肱骨外上髁炎是一种前臂伸肌起点特别是桡侧腕短伸肌的慢性撕拉伤.这些肌肉反复收缩牵拉肌肉起点,造成累积性损伤.方法 补泻手法推拿治疗能够针对病因,起到补气行血、强筋壮骨、祛风除湿,祛瘀通络、松解粘连的作用,同时促进局部无菌性炎症吸收.结果 本组69 例患者,痊愈23 例,占33.3%;显效30 例,占43.5%;有效13 例,占18.8%,无效3 例,占4.3%,总有效率95.7%.结论 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疗效满意.

  • 论针法补泻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作者:黄蕤

    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早见于我国秦汉以前的医学文献《灵枢》和《素问》中.以后历代针灸书籍又提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迎随、徐疾、提插、捻转、呼吸、开阖等单式补泻方法,以及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复式补泻手法.

  • 按摩治疗失眠应注重补泻手法的运用

    作者:李志永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现代医学将其归入神经衰弱的范围,认为是神经衰弱的典型自觉症状.中医又称"失眠不寝"、"不得卧"等,是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种疾病.轻者,难以入睡,多梦,时眠时醒,醒后难以复眠;重者,彻夜不眠.长期失眠,会出现头痛、头晕、健忘、烦躁不安等病态反应.

    关键词: 失眠 按摩 补泻手法
  • 循经感传针刺补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作者:粟万成

    目的:探讨循经感传针刺补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研究所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针刺常规补泻手法治疗,观察组用循经感传针刺补泻手法进行治疗.结果:根据疗效评判标准,观察组痊愈16例(64%),效果显著5例(20%),效果良好3例(12%),未见效果1例(4%),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治愈11例(44%),效果显著7例(28%),效果良好4例(16%),未见效果3例(12%),总有效率为88%.结论:采用循经感传针刺补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侗医火针补泻手法结合侗药扶正通络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作者:粟万成

    目的:探讨侗医火针补泻手法结合侗药扶正通络丸治疗类风湿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研究所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就诊的RA患者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侗医火针补泻手法结合侗药扶正通络丸治疗,两组均以30天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结果:根据疗效评判标准,观察组显效36例(72.00%),有效13例(26.00%),无效1例(2.00%),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显效27例(54.00%),有效15例(30.00%),无效8例(16.00%),总有效率为8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侗医火针补泻手法结合侗药扶正通络丸,内外合治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补泻新论

    作者:张文兵;霍则军

    以往对于补泻的分析研究,多只局限于毫针的手法操作。从“九针”这个大整体的高度出发,经过多方面的分析认为,毫针与推拿,单就手法操作本身而言,均偏属于温补;其泻的作用,来自于辨证配穴下的整体效应,而非手法操作本身;不同的手法操作,只是改变了温补的方式,使所调动的穴位作用,更适合于不同的疾病而已。

  • 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补泻效应的关系

    作者:张金喜;林翠茹

    针刺补泻手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环节,关于针刺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关系的探讨虽在50年代就有临床及动物实验相关研究,但一直也众说不一,未能达成共识或形成主流指导思想.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更好的临床疗效,针刺补泻手法受诸多因素(指力、腕力、针刺深浅、捻转方向、刺激强弱、针刺角度、留针时间等)的共同影响,其中任何一个参数发生变化,产生的针刺效果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结合临床经验,认为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是医者针刺手法与患者机体机能状态的佳组合.而目前针刺补泻手法与补泻效应关系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和针灸学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更全面、更详实、客观的探讨两者的关系,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就近十年来有关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补泻效应"的关系的研究作一述评.

  • 针刺补泻效果的决定因素浅析

    作者:张兵

    1针刺补泻的目的和原则针对患者的病机虚实状况,通过合理选穴并运用特定手法通过针刺以达到补虚或泻实,就是针刺补泻的目的.<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说明了针刺的基本原则.针刺治病和中药治病目的是一致的,即补虚泻实,调和阴阳.

5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