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红外热成像观察

    作者:孙美玲;高谦;王刚;田羽玲;张琳;杜彦涛;杨永涛

    目的 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部温度变化,确定内热针治疗是否改善腰部软组织供血状态.方法 以40例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为治疗组,采取内热针治疗,29例正常无腰痛症状者为健康对照组,对治疗组内热针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进行红外热成像检查.运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内热针治疗组治疗前、后腰部温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9,P=0.005);治疗前,内热针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腰部温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4,P<0.001);治疗后,内热针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腰部温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8,P=0.145).结论 内热针治疗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部温度分布状态,恢复软组织正常供血.

  •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急慢性疼痛管理方面的临床应用

    作者:戴帅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通过检测身体表面温度的差异,用可视化图片来体现身体内的疾病或者损伤区,真正做到病痛可视化.红外热成像诊断技术可以用于初期诊断或预后观察,还可以监测治疗过程的进展情况,用于疼痛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对比,做到全方位对急慢性疼痛患者检测和管理.

  • 背肌筋膜炎红外热成像特征及推拿治疗研究

    作者:唐学章;丁海涛;安荣姝;唐向盛

    目的 分析背肌筋膜炎的热像图特征,客观评价推拿治疗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方法 应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对3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组)和30例背肌筋膜炎患者(治疗组)进行检测,对两组热像图外观及温度进行对比;给予30例背肌筋膜炎患者以推拿手法治疗,将治疗前后热像图的高温度、平均温度、低温度及温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健康组和治疗组背部热像图均基本呈现以高温区为中心并由温度依次降低的带状区环绕的热像图形.健康组高温区一般呈现类椭圆形区域,而治疗组高温区则为与压痛点区基本吻合的不规则区域.健康组高温区与脊柱非常接近.而治疗组高温区与脊柱多有所偏离.标记压痛点与高温区高点有紧密的联系,其中16例患者两者基本重合.背肌筋膜炎患者热像图的高温度、平均温度及温差均较健康志愿者显著升高(P<0.01),低温度无显著差异;推拿治疗后热像图高温度、平均温度及温差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推拿对背肌筋膜炎炎症区域有显著改善作用.

  • 慢性肾衰竭中医体质辨识与红外热图特征分析

    作者:曹金霞;施绍龙;戴鹏举;何渝煦

    目的 探索慢性肾衰竭早期不同体质红外热成像图像特征.方法 分别对45名慢性肾衰竭者及健康受检者进行体质辨识和热成像检测,观察躯干前后左右位图像色阶,记录不同区位肾区相对热态差值及督脉连续情况.结果 2组肾区热图色阶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督脉多存在不连续性,与健康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组受试者躯干后位肾区相对热态差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健康组相对热态差值低于慢性肾衰竭早期组.结论 慢肾衰竭早期患者督脉多存在不连续性,躯干后位左右肾区,可作为评价慢性肾衰竭的相关区位.

  • 电针刺激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体表投射区温度的影响:红外热成像研究

    作者:袁之琳;孙海舒;张佳佳;赵吉平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对功能性便秘患者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小肠体表投射区温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3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每组15例,电针刺激组电针刺激双侧天枢、腹结、上巨虚8周,共28次。假刺激组采用非穴点假电针刺激双侧天枢旁、腹结旁、上巨虚旁非穴点,刺激时间和次数同电针刺激组。采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患者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小肠体表投影区温度。结果电针刺激组升结肠[(33.35±0.96)℃比(34.62±1.15)℃;t=2.977,P=0.010]、横结肠[(33.32±0.97)℃比(34.60±1.23)℃;t=2.839,P=0.013]、降结肠[(33.36±0.98)℃比(34.64±1.18)℃;t=2.892, P=0.012]、小肠温度[(33.31±0.97)℃比(34.57±1.22)℃;t=2.763,P=0.015]与刺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假刺激组刺激后升结肠[(33.74±1.25)℃比(34.52±1.64)℃;t=1.701,P=0.111]、横结肠[(33.71±1.27)℃比(34.47±1.65)℃;t=1.643,P=0.123]、降结肠[(33.72±1.25)℃比(34.52±1.66)℃;t=1.710,P=0.109]、小肠温度[(33.70±1.28)℃比(34.51±1.65)℃;t=1.744,P=0.103]与假刺激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刺激可降低功能性便秘患者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小肠体表投影区温度。

  •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

    作者:莫芳芳;马淑然;王乐鹏;李洪娟;马师雷;高思华

    本文简要综述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证候、经络腧穴、体质和脏象等基本理论研究以及在中医临床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虽然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需要注意和改善之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特色及优势,不难得出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前景广阔,该技术将很可能成为中医药量化及现代化研究的关键技术手段之一,甚至有可能成为应用于现代中医临床诊疗的“中医CT”。

  •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作者:宋杰;王军龙;徐琳;韩煜;董宝强

    目的 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观察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 将150例患者随机分成经穴组、经筋辨证组和结合组.分别针刺传统经穴、循经筋阿是穴及两者结合的方法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针刺疗效,同时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体表温度变化情况.结果 针刺经筋辨证组和结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经穴组(P<0.05),经筋辨证组和结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红外热成像比较发现各组治疗前后各观察点的体表温度都有明显变化,部分观察点体表温度变化结合组明显高于经穴组和经筋辨证组(P<0.05),也有部分观察点体表温度经筋辨证组高于经穴组(P<0.05).结论 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结合经穴治疗效果较好,红外热成像技术在KOA疗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 膝骨性关节炎经筋病灶点体表温度分布规律分析

    作者:董宝强;赵宗仙;宋杰;韩煜;张志星;陈以国

    目的:探寻膝骨性关节炎经筋病灶点体表温度分布规律.方法:临床随机筛选10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167个膝关节,以经筋理论为指导,采用触诊法,结合经筋病灶点的解剖特点,统计经筋病灶点出现的部位和频次;选100名同年龄段正常人的200膝做对照,通过红外热成像图比较两组经筋病灶点处温度和经筋循行部位的体表温度.结果:患者的足阳明经筋足三里次、胫骨结节次、解溪次、鹤顶次、髌内上,足太阴经筋的阴陵上、血海次,足太阳经筋的委阳次等经筋病灶点区域体表温度高于正常人(P<0.05);患者足阳明经筋和足太阴经筋循行部位温度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结论:足阳明经筋和足太阴经筋与膝骨性关节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 胆囊切除术患者胆的俞穴、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

    作者:高允海;王军龙;许斌

    目的:研究胆囊切除术患者胆的俞穴、募穴及下合穴的红外热成像特征.方法:收集行胆囊切除术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自愿受试者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所有受试者胆的背俞穴(胆俞)、募穴(日月)、下合穴(阳陵泉)的红外温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对照组的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左右温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观察组术前和术后的胆俞、阳陵泉穴双侧温度对比无差异,而日月穴双侧温度对比有差异(P<0.05),且均呈现右侧高于左侧的规律;③观察组术前与术后比较,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的温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观察组术前和术后的日月、胆俞及阳陵泉穴的温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定穴具有反应脏腑疾病演变的相关性和特异性;胆囊切除可明显改善胆囊病变引起的胆腑功能失常,但对机体胆腑功能仍有一定影响.

  • 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变化的影响

    作者:罗丽;朱世鹏;杨佳敏;沈小雨;张玲;申松溪;许咏思;齐丹丹;任晓暄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的三阴交(双)穴区温度的影响及其与镇痛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简称模型组)、针刺三阴交组、针刺关元组.采用全身冷冻法结合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造模,用红外热成像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左右两侧三阴交穴区各时间点温度,并同步观测各组大鼠的扭体反应.结果: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扭体次数明显增多、扭体总分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针刺组扭体潜伏期均明显延长、扭体次数均减少、扭体总分均降低(P<0.05,P<0.01).模型组大鼠在5-60min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P<0.05,P<0.01);针刺三阴交组大鼠在10-40min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P<0.05);针刺关元组大鼠在0-30min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P<0.05).针刺三阴交穴在针刺5min时、针刺结束后50-60作用显著,针刺关元穴仅在针刺结束后40-60min作用显著.结论: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处于疼痛状态且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针刺三阴交穴、关元穴均能缓解疼痛反应,调节其失衡状态.

  • 应用红外热成像诊断系统对勃锐精治疗卵巢早衰不孕的靶向药物研究

    作者:周天秀;陆华;任志红;梁丽梅;郑霞;刘芊辰

    目的:应用红外热扫描成像诊断系统勃锐精的药物靶向进行动态评价研究.方法:收集5位卵巢早衰性不孕受试者,给予勃锐精5g冲服,分别于服用前行红外扫描1次,服用后0、30、70、100、130、160min各行红外扫描1次,采用TTM对每位受试者采集全身12幅热像图,完成共计30次的扫描后,对下腹、双肾、子宫、双卵巢、督脉、神阙8个区位的热值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服用勃锐精30min后可提高双肾、督脉、神阙区位的热值,服用勃锐精70min后可提高双侧卵巢、子宫、下腹区位的热值,且勃锐精对双肾、右侧卵巢、督脉四个区位热值的提高更为明显.结论:勃锐精的药物靶向性集中在双肾、督脉、右侧卵巢区位.

  •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冠心病的相关研究现状及思考

    作者:张冀东;胡镜清;何清湖;孙贵香;孙涛

    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辅助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目前,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冠心病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包括了冠心病与体表相关区域和相关穴位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探索,并对冠心病的辅助诊断和疗效评估进行了对比,但目前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文章对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冠心病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对下一步科研工作提供参考性意见.

  •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张冀东;何清湖;孙涛;李洪娟;孙贵香;刘伟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是近年来中医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之一.文章对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应用优势、与中医的理论结合及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拟解决的方法;对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近年来中医学的研究方面进行总结,并对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参考性意见.

  •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的问题探讨

    作者:张冀东;何清湖;孙涛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是近年来中医学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通过对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思路,为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的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

  • 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上市妇科中成药的临床再评价研究

    作者:郑霞;李启佳;刘奕;杜鹃;陆华

    上市中成药的再评价方法研究是目前中成药临床再评价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妇科上市中成药的再评价研究是一种新的方法学尝试.文章就应用红外热成像对上市妇科中成药女金胶囊、花红胶囊、新生化颗粒、左归丸、右归丸、补血益母颗粒的药性、靶向性及药物功效的研究进行了述评,提示红外热成像技术是再评价上市中成药研究重要的辅助参考方法.

  • 中风患者头面部红外热像图特征初探

    作者:秦钰;张文征;陈颖;初仁伟;张根明;周莉

    目的: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将人体体表温度直观成像,通过观测异常温区的形态、范围及温差的变化,为中风病的筛查预警及临床疗效评价提供新的量化及可视化指标.方法:采集20例中风患者与50例健康对照组头面部红外热像图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中风组两侧额头及面颊部红外热像图分布不均匀,两侧热图不对称;中风组两侧额头温度差及两侧面颊部温度差较健康对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健康对照组左右额头平均温度差0.0875℃,左右面颊部平均温度差0.225℃;中风组左右额头平均温度差0.2613℃,左右面颊部平均温度差0.2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中风患者头面部红外热图的分布特征与健康人存在明显差异,为中风患者的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的技术与方法.

  • 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及红外热成像研究

    作者:庄金刚;程肖芳;王圆圆;钱旭;陈冬;郑俊雄

    目的:探讨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通过红外热成像研究内热针治疗对腰部软组织供血状态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1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的对照组(n=66)及内热针治疗的观察组(n=66),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腰部软组织供血状况.结果:(1)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指数(3.2±1.0)与腰部温度(34.2±2.1)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LFR评分(8.4±2.1)与JOA评分(21.6±3.5)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统计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8.49%,高于对照组的78.78%,而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达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3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好,且能显著提高患者腰部温度,改善患者腰部软组织供血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 基于红外热成像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早期筛查临床研究

    作者:金超;杨阳;薛祖军;刘克敏;刘静

    目的 为评估骨性关节炎早期疼痛症状的热表现,并探索红外热成像识别早期关节异常的适用性,本文发展出一种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红外热成像筛查方法.方法 本研究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开展,共招募膝关节测试对象177例并采集其双膝关节红外热图像.基于大量临床红外热图数据,通过总结正常与异常膝关节间温度分布与特征差异,实现一种以髌骨为中心的膝关节热诊断方法.结果 此方法的初步诊断准确率达91.6%(P<0.05),识别异常关节热分布的灵敏度为93.5%.结论 此方法对于膝关节早期异常的发现有良好的筛查效果,且适合推广于大规模关节筛查与体检中.

  • 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急性咽喉部炎症的检测

    作者:邓方阁;邓秀芳;江梅;苏远力;郭冉;钟南山

    目的:在红外热成像技术筛检发热的基础上研究其对咽喉部炎症的探测作用。方法选用非制冷焦平面红外热象仪,温度分辨率0.05℃,采集速度30帧/s。采用双盲法,即检测人员和受检者均互不知晓红外和体检情况。随机采集集训新兵118例,根据口咽部的体检体征(即扁桃体肿大及咽喉充血情况),由临床医生将受试者分为急性扁桃体炎(n=33)、急性咽喉炎(n=60)和正常对照(n=25)3组。根据红外热图像的表达进行定位评价,提取咽喉部相对应体表区域的高温、低温和平均温的温度值,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正常组红外表达为大片状绿色凉区或蓝色冷区;而扁桃体炎与咽喉炎组在咽喉部相对应的体表区域可见明显异常的红外热图表达,两组表达的红外热像图分布相近,均表现为口咽部对应区域斑片状、条索状等多形状的弥漫性或灶性的粉色热区或红色高热区。急性扁桃体炎组、急性咽喉炎组下颌下区、咽喉区高温、低温及平均温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但是急性扁桃体炎组与急性咽喉炎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扁桃体炎与急性咽喉炎可在体表相对应的区域呈现明显异常的红外热图表达;与正常比较,红外热成像检测对咽喉部急性炎症高度敏感。

  • 红外热成像对糖尿病患者下肢末端供血状况的初步评价

    作者:曾广翘;邓方阁;陆冬晓;邓秀芳;江梅;郭冉

    目的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糖尿病(DM)患者下肢末端供血状况.方法 红外热成像仪分别采集60例临床明确诊断的DM患者以及20例健康中老年人下肢肢体的红外热成像图.以踝关节及跖趾关节为两个主要标志线,将下肢肢体分为4个区;以不同温度刻度伪码条对应从低温到高温相应的红外热像图,对所有采集的160个肢体进行末端供血状况评判.结果 下肢末端供血状态良好者,其红外热像表现为1~4区呈黄色温区或红色热区表达;末端血循环欠佳主要表现在1区~2区之间,红外呈现绿色的凉区表达;下肢动脉闭塞主要表现为起始于3区及4区,红外表达主要呈现蓝色冷区.两组红外检测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75,P<0.01).结论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能灵敏地反映DM患者下肢末端的供血状况,是一种理想的无创便捷的新型评价工具.

99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