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辣椒素处理对电针"四白"穴诱导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fos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健华;符文彬;严洁

    目的:探讨四白穴针刺效应的传入途径.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辣椒素组、溶媒组、电针"四白"穴+辣椒素组、电针"四白"穴+溶媒组.游离一侧眶下神经,辣椒素组将浸泡有1.5%辣椒素的棉条包绕在眶下神经上.溶媒组用浸泡在溶媒中的棉条包绕在眶下神经上.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STN)的c-fos表达.结果:空白组在cSTN各层可见到零星、散在的阳性细胞.溶媒组、辣椒素组以及假手术组cSTN的c-fos阳性细胞数与空白组相似.电针"四白"穴+溶媒组c-fos在cSTN内主要集中在浅层(Ⅰ-Ⅱ层),其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其余各组(P<0.01);cSTN的深层(Ⅲ-Ⅳ层)c-fos数量多于空白组、溶媒组和假手术组(P<0.01,P<0.05,P<0.05).电针"四白"穴+辣椒素组cSTN的Ⅰ-Ⅱ板层的c-fos阳性细胞数与电针"四白"穴+溶媒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但cSTN的Ⅲ-Ⅳ板层的c-fos阳性细胞数与电针"四白"穴+溶媒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C纤维可能是四白穴针刺效应(调节胃功能活动)的主要传入途径.

  •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臂旁核-丘脑间接联系的研究

    作者:陶发胜;高蓉;李云庆

    目的观察臂旁核(PBN)内向丘脑腹后内侧核(VPM)投射神经元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向臂旁核投射纤维和终末的分布,以及两者之间的突触联系. 方法 HRP逆行追踪与生物素葡聚糖胺(BDA)顺行追踪相结合的双标技术,标记结果分别在光镜或电镜下观察. 结果将HRP注入VPM后,在光镜下可见HRP逆标神经元主要位于同侧的臂旁外侧核、Klliker-Fuse(KF)核和臂旁内侧核.将BDA注入Vc后,BDA顺标纤维和终末也主要见于同侧臂旁外侧核、KF核和臂旁内侧核,对侧丘脑VPM、丘脑后核和丘脑胶状质核也有BDA顺标纤维和终末,但臂旁核内的BDA顺标纤维和终末明显多于丘脑诸核团.在臂旁核内,HRP逆标神经元的主要分布区与BDA顺标纤维和终末的主要分布区重叠.电镜下在臂旁核内可见,Vc向臂旁核投射的BDA顺标纤维和终末与臂旁核向丘脑VPM投射的HRP逆标神经元形成以非对称性为主的轴-树和轴-体突触. 结论大鼠中枢内存在Vc-PBN-VPM间接联系通路,该通路在面口部躯体感觉信息(包括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控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实验性牙移动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GRP的研究

    作者:徐娟;刘洪臣;袁维秀;梁军;张庆诗

    目的:研究实验性牙移动过程中,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改变.方法:在大鼠左侧上颌第一、二磨牙间塞入一弹性橡皮圈模拟临床正畸加力状态.于不同加力时间点对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进行CGR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加力后6h和24h,实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GRP样纤维明显少于对侧;施力3d后Vc浅层中CGRP样阳性终末与对照侧无明显差异,加力后1w大于对侧,2w时恢复至对侧水平.结论:实验性牙移动引起CGRP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释放.

  • 咬合创伤大鼠Vc内sP和NMDAR1的表达

    作者:朱美玲;刘洪臣;郝作琦;段利军

    目的:观察大鼠咬合创伤后Vc内SP和NMDA受体亚单位1型(NMDAR1)表达的变化,分析咬合创伤后Vc内初级感觉神经元中枢端末梢的敏感化和传导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咬合创伤大鼠,双测Vc内SP、NMDAR1表达的变化.结果:空白对照大鼠Vc内SP和NMDAR1免疫阳性结构为终末和纤维,主要分布在Vc I、Ⅱ两层,呈新月形染色弧.两侧分布对称.咬合创伤7d组,实验侧Vc内SP、NMDAR1表达均上调,灰度值与对照侧相比有显著差异.咬合创伤15d组,实验侧Vc内SP、NMDAR1表达比对照侧高,但无显著差异.咬合创伤30d,实验侧Vc内SP、NMDAR1免疫阳性结构在同一切片中左右密度不对称,有的切片实验侧密度大于对照侧,有的切片实验侧密度低于对照侧.结论:咬合创伤后,Vc内SP、NMDAR1的表达发生变化,提示咬合创伤后初级中枢发生敏感化,是咬合创伤导致口面部慢性疼痛的机制之一.

  • 咬合创伤对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fos的影响

    作者:贾静;刘洪臣;国文;邓宏燕;杨德圣;刘雪梅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SC)中c-fos(核磷酸蛋白原癌基因)对咬合刨伤的反应,探讨神经元在咬合创伤中的功能变化.方法:将直径0.5mm方丝牯固于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形成左侧磨牙早接触的刨伤咬合,观察咬合刨伤后1,3,7d,2w,4w,5w时SpSC中c-fos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大鼠sp5c中偶见极少量c-fos阳性神经元细胞,咬合创伤后7d,c-fos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加,2w时达到高峰,4w时开始下降.结论:咬合创伤刺激诱导了Sp5C中神经元的激活.

  • 咬合创伤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及其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作者:贾静;刘洪臣;章捍东;黄湛

    目的:观察咬合创伤时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5C)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合酶(nNOS)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因子在咬合创伤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左侧第一磨牙咬合抬高0.5mm,造成对颌牙的创伤.粘固后1、3、7、14、30d时取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Sp5C中GFAP,IL-1,TNF α,nNOS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1)创伤后1dGFAP,IL-1,TNFαmRNA表达即上调,3d时达到峰值,三者呈现相关性一致变化规律,以后虽有下调,仍高于对照组.(2)nNOS mRNA创伤后1d表达上调,14d时达峰值.结论:咬合创伤能导致Sp5C中GFAP,IL-1,TNFα,nNOSmRNA表达上调,且GFAP,IL-1,TNFαmRNA呈现一致性相关变化规律,提示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了咬合创伤的调节过程.

  • 外周伤害性刺激后颈髓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中向中缝背核投射神经元的 c-fos 表达

    作者:田美玲;凌树才

    中缝背核是内源性镇痛系统中的重要核团之一,为了估价该核与外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与调控之间的关系,文内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与 FOS 免疫荧光标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将荧光金注入中缝背核后,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颈髓后角浅层中可观察到许多荧光金标记神经元的胞体,其中有一部分神经元在给予外周伤害性刺激后被激活而引起 c-fos 表达,该文进一步证明了来自脊髓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到中缝背核的直接投射至少有一部分与中缝背核的痛觉谓节机制有关.

  • 皮下注射多聚甲醛诱导大鼠脊髓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fos表达

    作者:高永静;凌树才;倪衡建;朱鸣镝

    目的:研究外周伤害性刺激下大鼠脊髓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神经元中的Fos表达.方法: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及Fos免疫组化染色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脊髓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均有神经元投射到延髓网状背侧亚核.在颈髓背角浅层,FG/Fos双标神经元分别占FG阳性神经元和Fos阳性神经元的9.3%和7.5%;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FG/Fos双标神经元分别占FG阳性神经元和Fos阳性神经元的9.5%和14.2%.结论:在颈髓背角浅层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神经元中,部分神经元可能与伤害性刺激有关.

  •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内GABA样、L-ENK样、GlyT2样阳性末梢与Sindibis病毒转染表达GFP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作者:刘涛;李金莲

    应用GFP基因重组病毒标记技术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浅层内GABA样、L-ENK样、GlyT2样阳性纤维和末梢与Sindibis病毒转染表达GFP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①将GFP基因重组Sindibis病毒注入一侧Vc浅层后,仅在同侧vc注射部位附近的Ⅰ~Ⅲ层内观察到4~8个逆标的GFP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的胞体为小型(直径≤15 μm)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②Vc浅层内均可见大量的GABA样、L-ENK样、GlyT2样阳性纤维和末梢,以Ⅰ和Ⅱ层分布为密集;③GABA样、L-ENK样、GlyT2样阳性纤维和末梢分别聚集于GFP标记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周围,并与之形成密切接触.以上结果表明:Vc浅层内GFP神经元可能与GABA能、L-ENK能、Gly能阳性纤维和末梢形成突触联系并接受这些抑制性神经末梢的调控.

  • 正畸牙齿移动刺激信息传导通路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冯雪;王凌;林珠;段银钟

    目的:研究丘脑腹后内侧核(VPM)是否接受来自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传入的牙齿移动性刺激信息,从而探讨牙齿移动引起的伤害性刺激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感觉传导通路.方法:用微量注射器将2%荧光金(FG)注入大鼠VPM4~6 d后,进行对侧的实验性牙齿移动2 h,用FOS蛋白免疫组化方法观察Vc内神经元对c-fos的表达以及是否存在FG与FOS双重阳性的神经元.结果:FOS阳性神经元密集分布于同侧Vc浅层,呈带状,背外侧居多;FG逆行标记的神经元主要见于对侧三叉神经感觉核簇的脊束核及感觉主核,Vc的全长均有FG标记细胞,主要分布于Ⅰ层、I-Ⅱ层交界处.在Vc各层内均有FG与FOS的双标记细胞,约占Vc内FG逆行标记细胞总数的5%.结论:牙齿移动性刺激信息在Vc内中继,Vc向VPM有投射神经元,VPM可能是牙齿移动性刺激信息由Vc上行传递的一个中继站.

  • 绞股蓝皂苷缓解大鼠三叉神经痛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姚凯华;孙辉;孙永;朱峰

    目的:观察绞股蓝皂甙(GP)对SD大鼠三叉神经神经病理性痛(NP)的镇痛效果,并对其机制进行探索.方法:制备三叉神经NP模型大鼠,分为单纯手术及低剂量、高剂量绞股蓝皂甙治疗组以及假手术组对照,对比四组大鼠口面部机械痛敏阈值.脑干切片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分析,计算GFAP荧光相对光密度值;利用Western Blot法分析计算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中GFAP及磷酸化JNK(pJNK)蛋白含量相对比值.结果:GP可以有效缓解模型导致的大鼠三叉神经NP;同时可显著下调Vc中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JNK(Jun N-terminal kinase)激酶表达.结论:GP可有效缓解大鼠三叉神经NP,此效应与其抑制Vc中星形胶质细胞和JNK通路的激活密切相关.

  • 三叉神经根慢性压迫损伤对大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内WDR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作者:罗道枢;陈磊;王玮;李云庆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根慢性压迫损伤对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audal subnucleus of the spinal trigeminal nucleus,Vc)内广动力范围(wide dynamic range neurons,WDR)神经元自发放电和诱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通过慢性压迫损伤三叉神经根的方法建立三叉神经痛(TN)动物模型,采用在体细胞外记录技术观察空白对照组和TN模型组大鼠Vc内WDR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和诱发的放电活动.结果:对照组和TN模型组大鼠Vc内WDR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分别为0.84 ±0.15 Hz和3.18 ±0.59 Hz;口面部感受野分别给予刷、压、夹机械刺激后,对照组大鼠Vc内WDR神经元的诱发放电频率分别为3.27±1.28 Hz、5.62±0.74 Hz和6.76±1.22 Hz,而TN组大鼠诱发放电频率则分别为7.85 ±1.57 Hz、10.04 ±0.72 Hz和12.04±1.77 Hz.结论:TN模型组大鼠Vc内WDR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和诱发放电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提示三叉神经根慢性压迫损伤可诱导Vc内WDR神经元兴奋性增强.

  • 成年大鼠延髓薄片制备的改良方法

    作者:罗道枢;朱玲;陈涛;黄汾生;王玮;李云庆

    目的:建立一种适用于膜片钳记录研究的成年大鼠延髓薄片制备方法.方法:用改制的注射器将延髓和上颈髓段从离断的椎管中直接吹出;采用水平切的方式制备延髓薄片;记录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和诱发放电活动.结果:分离得到的延髓和上颈髓标本光滑完整;水平切的延髓薄片较好地保持了Vc的形态学结构和神经元活性,可较好地记录到Vc神经元自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和诱发的双脉冲抑制活动.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取材快速,延髓薄片外形完整且能保持神经元活性,适用于成年大鼠Vc的膜片钳研究.

  •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在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中的表达

    作者:罗道枢;王玮;林凌

    为了研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转导通路在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将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三叉神经痛模型组和对照组两组,模型组大鼠以铬制羊肠线疏松结扎大鼠一侧眶下神经,对照组大鼠眶下神经不结扎.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分别检测在鼠三叉神经节(TG)和三叉神经脊柬核尾侧亚核(Vc)中磷酸化ERK(p-ERK)的表达.本研究发现p-ERK在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的TG和Vc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但模型组大鼠中p-ERK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ERK可能参与了三叉神经痛(TGN)痛觉信号的传导,在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样和P物质样阳性终末与Sindibis病毒转染表达GFP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作者:李金莲;刘涛;金子武嗣;古田责宽

    应用GFP基因重组病毒标记技术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浅层内两种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样和DNPI样)以及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与Sindibis病毒转染表达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目的在于为探索兴奋性神经递质和SP参与面口部伤害性信息在Vc浅层内的传递和调控提供形态学依据;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组病毒标记法的研究探索新路.结果显示:(1)绿色荧光蛋白基因重组Sindibis病毒注入一侧Vc浅层后,仅在同侧Vc注射部位附近的Ⅰ~Ⅲ层内观察到5~9个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的胞体为小型(≤15 μm),呈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2)Vc浅层内均可见大量的VGluT1样、DNPI样和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其中VGluT1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主要密集分布于Ⅱ层的内侧部和Ⅲ层,Ⅰ层和Ⅱ层外侧部较为稀疏;而DNPI则主要密集分布于Ⅰ层和Ⅱ层,Ⅲ层相对地较为稀疏;SP样阳性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于Ⅰ层和Ⅱ层;(3)VGluT1样、DNPI样和SP样阳性终扣分别聚集于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周围,并与之形成密切接触.以上结果提示,Vc浅层内两种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样和SP样神经终末可能与面口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控密切相关.

  •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Ⅱ层内CB样、PV样阳性结构的分布及其突触联系

    作者:王红;李云庆

    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CalbindinD-28k(CB)样和Parvalbumin(PV)样胞体、纤维和终末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Ⅱ层内的分布及它们的突触联系.在光镜下观察到CB样和PV样阳性胞体、纤维和终末在Ⅱ层内侧带(Ⅱi)为密集,PV样阳性神经元的胞体稍大,但数量少于CB样阳性神经元,在电镜下观察到CB样或PV样阳性结构主要形成下列4种突触联系:(1)阳性轴突终末与阳性或阴性轴突终末形成对称性轴-轴突触和少量非对称性轴-轴突触;(2)阳性轴突终末与阳性树突形成非对称性和对称性轴-树突触;(3)CB样阳性轴突终末与阴性树突主要形成非对称性轴-树突触,PV样阳性轴突转末与阴性树突主要形成对称性轴-树突触;(4)阴性轴突终末与阳性树突形成非对称性和对称性轴-树突触.另外还可见到CB样或PV样阳性或阴性树突、轴突及终末与CB样、PV样阳性或阴性的初级传入纤维终末形成Ⅰ型和Ⅱ型突触小球.Ⅰ型突触小球数量较多,有典型的扇贝样初级传入纤维终末和不均一的小泡,线粒体少;Ⅱ型突触小球的初级传入纤维终末粗大而清亮.外观不规则,有均匀一致的小泡和丰富的线粒体.根据上述结果可以推知在面口部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调控过程中,VeⅡ层神经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Ctip2在福尔马林引起的大鼠急性颌面部炎性疼痛中的表达变化

    作者:岳黎;姜珊;熊伟;梅雪;金幼虹

    目的:探讨Ctip2在口颌面部炎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取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132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大鼠(n=12)不作任何处理,生理盐水(n=60)和福尔马林组(n=60)各大鼠分别在其左侧上唇注射50μL生理盐水( n =60)或等量25 mL/L 的福尔马林。注射结束后立即观察各组大鼠在45 min内的疼痛行为,并分别于注射后30 min及1、2、3、4 h各时间点取各组大鼠的脑干延髓段组织( n=12);然后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n=4)、免疫荧光染色(n=4)以及RT-PCR(n=4)检测各大鼠Vc核中Ctip2的表达情况。结果:①注射25 mL/L福尔马林后的各大鼠均表现出典型的双时相性疼痛反应,生理盐水对照组仅在注射初期出现自发性痛行为反应,空白对照组无类似表现;②注射福尔马林后30 min、1 h和2 h各时间点大鼠Vc核中的 Ctip2阳性颗粒数量均明显增多,且分布集中、染色较深(P<0.05);注射福尔马林后30 min、1 h各时间点的荧光阳性颗粒均明显增多(P<0.05);注射福尔马林后30 min时,其Vc核中Ctip2 mRNA表达水平即明显升高,2 h时达到峰值(P<0.05)。结论:Ctip2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对炎性疼痛刺激的调节。

  • 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在心理应激影响大鼠咬肌痛觉敏感中的作用

    作者:刘杨;张;赵雅娟;王舰;赵蕊妮;陈永进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状态下咬肌痛觉敏感增高现象与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 )内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应激3、7、14 d组(n=10),实验组大鼠经束缚应激相应时间后,采用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观察各组大鼠焦虑、抑郁样情绪;Von Frey丝刺激检测各组大鼠咬肌的机械性痛阈;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blot检测Vc内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①束缚应激7、14 d组大鼠在旷场中央停留时间和中央活动总路程,以及在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中的滞留时间百分比和进入开放臂次数百分比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②束缚应激7、14 d组大鼠咬肌机械性痛阈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③束缚应激7、14 d 组大鼠Vc内GFAP的表达阳性率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束缚造成的心理应激能导致Vc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可能参与了心理应激导致的咬肌痛觉敏感性的增高。

  •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及三叉神经节内5-羟色胺受体3、4、7亚型mRNAs的表达

    作者:武胜昔;王亚云;李云庆

    目的观察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及三叉神经节(TG)内5-羟色胺受体3、4、7亚型(5-HT3R、5-HT4R、5-HT7R)mRNAs的表达.方法同位素标记的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结果 5-HT3R mRNA 阳性神经元密集分布于Vc的浅层(Ⅰ、Ⅱ层),散在分布于Ⅲ层;5-HT4R mRNA在Vc浅层也有较强的表达,Ⅲ层偶见阳性神经元;5-HT7R mRNA在Vc内表达较弱,且仅见于浅层.TG内5-HT3R、5-HT4R及5-HT7R mRNAs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32.8%、24.7%和9.8%.大、中、小型阳性细胞均可见,但以中、小型细胞为主.结论 5-HT3R、5-HT4R及5-HT7R mRNAs在大鼠Vc及TG神经元内均有表达,提示这三种受体亚型在面口部感觉信息的传递或调控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前原强啡肽与钙结合蛋白共存

    作者:王文;武胜昔;李云庆

    目的观察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内前原强啡肽(PPD)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构的分布特点及其与钙结合蛋白calbindin D28k(CB) 、caleratin(CR) 或pavalbumin(PV)的共存情况.方法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结果 PPD阳性神经元在Vc各层均有分布,以Ⅰ层和Ⅱ层外侧部(Ⅱo)为密集.CB、CR和PV阳性神经元分布于Vc各层,Ⅱ层为密集,Ⅰ和Ⅲ层较少.部分PPD阳性神经元同时也呈CB、CR或PV阳性,CB/PPD、CR/PPD和PV/PPD共存神经元主要位于Ⅱ层.CB/PPD共存神经元占CB或PPD阳性神经元的比率分别为3.9%和5.1%;CR/PPD共存神经元占CR或PPD阳性神经元的比率分别为3.4% 和3.9%;PV/PPD共存神经元占PV或PPD阳性神经元的比率分别为14.0%和3.6%.结论 CB/PPD、CR/PPD和PV/PPD共存神经元主要位于Vc的Ⅱ层,PPD与钙结合蛋白共存神经元可能参与传递面口部伤害性信息.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