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ITS2序列的禹州漏芦和漏芦药材基因识别

    作者:陈江平;侯典云;严绪华;胡志强;魏蒙;胡志刚;汪乐原

    目的:应用ITS2序列鉴别禹州漏芦和漏芦药材的真伪,为临床准确用药提供可靠的基因识别方法.方法:收集多基原药材禹州漏芦基原物种蓝刺头和华东蓝刺头共14份样品和漏芦药材基原物种祁州漏芦8份样品,经实验获取ITS2序列,结合GenBank中20条相关近缘混伪品序列,建立以上物种和混伪品的DNA条形码鉴定方法;将从市场上收集的1 1份禹州漏芦和20份漏芦药材的ITS2序列与以上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和构建系统NJ树.结果:禹州漏芦两个基原物种的序列主导单倍型相同;禹州漏芦和漏芦药材基原物种大K2P距离均小于其与混伪品的种间小K2P距离;系统NJ树分析均能准确区分禹州漏芦和漏芦药材与各自混伪品.药材检测结果表明,1 1份禹州漏芦中10份为正品,1份为伪品;20份漏芦中2份为正品,18份为伪品.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基于ITS2序列的禹州漏芦和漏芦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方法,可用于快速鉴别禹州漏芦和漏芦药材真伪.

  • HPLC测定不同产地禹州漏芦中α-三联噻吩含量

    作者:李喜凤;余云辉;胡春月;胡利欣;邱天宝;高伟利

    目的:采用RP-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禹州漏芦中α-三联噻吩含量.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C18(4.6 mm ×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0.1%醋酸溶液(85:15),流速1.0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352 nm.结果:α-三联噻吩在0.491 6~6.145 0 μg峰面积与进样量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3%.结论:该法简便、快速、准确、专属性强、重现性好,不同产地禹州漏芦中α-三联噻吩含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不得少于0.2%的规定.

  • GC 法测定禹州漏芦中α-三联噻吩含量

    作者:李喜凤;胡利欣;胡春月;余云辉;邱天宝

    目的:建立禹州漏芦中α-三联噻吩的气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GC法,色谱柱为DA-INOWAX聚乙二醇毛细管柱(0.25 μm ×0.25 mm,30 m),FID检测器;载气为氮气,进样口温度、柱温、检测器温度均为240℃,不分流进样,进样量1μL,柱流量1.9 mL·min-1.结果:在此条件下,禹州漏芦中α-三联噻吩在0.1429 ~1.4290 g·L-1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6,平均回收率98.56%,RSD 0.77% (n =6).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禹州漏芦中α-三联噻吩的含量测定.

  • 禹州漏芦正丁醇部位HPLC指纹图谱研究

    作者:胡春月;武永勇;沈继朵;高鹏

    目的:建立禹州漏芦正丁醇部位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法制备不同产地禹州漏芦正丁醇部位溶液,流动相:乙腈-甲醇(3:1)-0.1%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320nm,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确定了13个共有峰,13号峰为参照峰,建立了14批的禹州漏芦正丁醇部位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结论:该方法方法学考察符合指纹图谱技术要求,为禹州漏芦保肝活性部位相关及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 禹州漏芦活性成分的现代提取工艺研究

    作者:余云辉;李喜凤;高伟利;魏振国;杨世雷

    目的 优化禹州漏芦中α-三联噻吩的提取工艺.方法 以α-三联噻吩的含量为指标,用正交试验对溶剂类型、溶剂倍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因素进行考察,确定佳提取工艺.结果 以4倍量丙酮超声提取10 min(提取3次)为佳提取工艺.结论 该提取工艺简单,稳定,提取率高,重现性好,为佳提取工艺.

  • 蓝刺头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汪毅;李铣;孟大利;许婧;孟庆玲

    蓝刺头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又名禹州漏芦、火球花,为菊科蓝刺头属植物,主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录了蓝刺头及同属植物华东蓝刺头E.

  • 华东蓝刺头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刘明;叶冠;崔亚君;张爱岩;赵玉英;果德安

    华东蓝刺头为菊科蓝刺头属植物,其原植物学名为Echinops grijisii Hance.<中国药典>2000版将其作为中药禹州漏芦的原植物之一收录.其药用部位为根.

  • 禹州漏芦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汪毅;李铣;张鹏

    禹州漏芦为菊科蓝刺头属植物蓝刺头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及华东蓝刺头E.grijisii Hance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排脓止血、消痈下乳的功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后称药典)收载品种.此前,禹州漏芦(蓝刺头)曾与漏芦属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L.)DC.一起作为漏芦收载于药典中.

  • 蒿中漏芦

    作者:潘若云

    漏芦又名野兰、鬼油麻、狼头花,始载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为菊科草本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唐本草》描述:“漏芦,俗名荚蒿,茎叶似白蒿,花黄,生荚长似细麻。”春秋季采挖其根,晒干,切厚片,生用。其茎叶、果实也可药用。

  • 禹州漏芦含药血清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α-微管蛋白乙酰化水平热休克蛋白90分子伴侣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康影;马兰;倪艳;吕红;马艳萍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又称浆细胞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克隆大量增生,出现以广泛溶骨病变和(或)骨质疏松、肾功能损害为特征的恶性肿瘤[1]。瘤细胞增殖比例低(通常<1.5%)、多药耐药,且治疗反应差,终因多药耐药而复发。迄今,MM作为一种不可治愈的恶性肿瘤正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因此,寻找新的植物来源的药物显得非常必要。

  • HPLC法测定民族药材禹州漏芦不同部位中绿原酸的含量

    作者:胡伊力格其

    目的:HPLC法测定禹州漏芦不同部位中绿原酸的含量.方法:HPLC法测定,色谱柱Kromasi-C18 (4.6mm×200mm,5μm),流动相乙腈-3mL·L-1磷酸溶液(12:88),波长328nm.结果:绿原酸标准曲线浓度在7~140 μg·m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 =0.999),平均回收率为104.1%,RSD为4.21%(n=6),禹州漏芦不同部位含有绿原酸.结论:禹州漏芦绿原酸含量根部0.105%,茎枝0.110%,花0.358%,叶0.300%,平均含量0.218%,花叶绿原酸含量高,根茎含量低.

  • 禹州漏芦中噻吩类的化学成分

    作者:汪毅;李铣;孟大利;李宁;张玉伟

    目的 研究禹州漏芦(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噻吩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禹州漏芦中分离得到6个噻吩类化合物.即5-(丁烯-3-炔-1)-2,2'-联噻吩[5-(but3-en-1-ynyl)-2,2'-bithiophene,1]、α-三联噻吩(α-terthienyl,2)、卡多帕亭(cardopatine,3)、5-乙酰基-2,2'-联噻吩(5-acetyl-2,2'-bithiophene.4)、5-(3-乙酰氧基-4-异戊酰氧基丁炔-1)-2,2'-联噻吩[5-(3-acetoxy-4-isovaleroyloxybut-1-ynyl)-2,2'-bithiophene,5]、5-(4-羟基丁炔-1)-2,2'-联噻吩[5-(4-hydroxybat-1-ynyl)-2,2'-bithiophene,6].结论 化合物4-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禹州漏芦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抑菌活性

    作者:李喜凤;胡利欣;张伟晓;王优湑;安硕

    优化禹州漏芦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并测定其抑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以挥发油收率为指标,以药材粒度、加水倍量、浸泡时间和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佳提取条件:药材粉碎粒径65目,加10倍量水,浸泡lh,提取时间5h,挥发油收率0.67%.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禹州漏芦挥发油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其对5种受试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MIC均低于5g/ml,其中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低,为0.106 g/ml.

  • 禹州漏芦活性部位的研究及其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祥昀;胡春月;胡利欣;王优湑;张伟晓;安硕

    目的:筛选禹州漏芦保护肝损伤的有效部位,并分析其对四氯化碳(CCl4)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11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11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水高剂量、低剂量组,正丁醇高剂量、低剂量组,乙酸乙醇高剂量、低剂量组,石油醚高剂量、低剂量组.分别每天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阳性药组(25 mg·kg-1),石油醚高剂量、低剂量组(138.65、69.33 mg·kg-1),乙酸乙醇高剂量、低剂量组(40、20 mg· kg-1),正丁醇高剂量、低剂量组(119.95、59.98 mg· kg-1)及机制.方法:将11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11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175.79、87.40 mg·kg-1),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7d后,除正常组外各组小鼠腹腔注射0.2%CCl4花生油溶液制备急性肝损伤模型,16 h后取血检测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pe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活性;测定肝匀浆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及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观察各组肝损伤.结果:模型组肝脏系数为5.3±2.3,ALT为(111.61±22.21)U·L-1,AST为(244.08±55.09)U·L-1,MDA为(15.53±10.01)nmol· mg-1,SOD为(56.03±26.66)U·mg-1,GSH-Px为(102.23±53.71) μmol·mg-1.正丁醇高剂量、低剂量组肝脏系数分别为4.6±2.8、4.7±3.3,ALT分别为(66.95±28.01)U·L-1、(81.83±29.54)U·L-1,AST分别为(135.29±89.05)U·L-1、(163.39±77.83)U·L-1,MDA分别为(7.90±1.90) nmol·mg-1、(9.25±3.31) nmol·mg-1,SOD分别为(94.30±29.22)U·mg-1、(88.03±27.84)U·mg-1,GSH-Px分别为(208.22±71.63) μmol·mg-1、(176.89±72.48) μmol·mg-1.水高剂量、低剂量组肝脏系数分别为(4.6±3.4)、(4.7±4.9),ALT分别为(74.50±29.28)U·L-1、(83.17±30.60)U·L-1,AST分别为(150.23±81.31)U· L-1、(175.34±80.87)U·L-1,MDA分别为(8.49±4.45) nmol· mg-1、(9.00±4.93) nmol· mg-1,SOD分别为(80.86±23.96)U·mg-1、(78.03±20.20)U·mg-1,GSH-Px分别为(205.07±62.91) μmol·mg-1、(162.21±46.46) μmol·mg-1.正丁醇高剂量、低剂量组,水高剂量、低剂量组以上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可见,正丁醇高剂量、低剂量组,水高剂量、低剂量组均可明显缓解小鼠急性肝损伤.结论:禹州漏芦保护肝脏的药效学活性部位为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其保护肝脏的作用机制与其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 禹州漏芦的本草考证

    作者:李喜凤;余云辉;邱天宝;胡利欣;胡春月;高伟利

    目的 通过对禹州漏芦的本草学研究,考证其基源及药用品种.方法 通过查阅有关历代文献,实地考察并结合禹州漏芦的现代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报道对其考证.结果 其基源仅菊科蓝刺头属植物蓝刺头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或华东蓝刺头Echinops grijisii Hance的干燥根为药用正品,表明历代本草文献中所记载禹州漏芦的生长特征及其功能主治与现代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近现代记载其药用部位为干燥的根、全草、茎叶等,极不统一,造成了药用部位的混乱,今对其来源进行考证,以正本清源.

    关键词: 禹州漏芦 本草 考证
  • 药用植物蓝刺头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冬艳;杨雷;薛培凤;高建萍

    蓝刺头( 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为菊科蓝刺头属植物,其干燥根作为中药禹州漏芦用,其干燥花絮作为蒙药蓝刺头用。本文对近几年来中药禹州漏芦和蒙药蓝刺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并从化学成分、工艺研究、质量控制和药理作用四个方面对两种药材进行了比较和综述,以期为药用植物蓝刺头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