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多态性及血浆内皮素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作者:孙宛;尚涛;王雁;王春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 AT1R )基因1166位点多态性及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发病中的相关性 .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及电泳分型的方法对AT 1R基因1166位点的多态性进行分析,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血浆ET值. 结果 (1)妊高征组AT1R基因1166位点变异体(AC、CC)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χ 2=11.06,P<0.01),两组间C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也非常显著 (χ2=9.73,P<0. 01).(2)妊娠妇女AT1R基因1166位点变异型与野生型发生妊高征的比值比(OR)为4.95, 95%可信限为1.93~12.72.(3)随着妊高征病情加重,AT1R基因变异频率无增高趋势.(4) 妊高征组与正常妊娠组间ET值比较差异非常显著,(t=5.58,P<0.01).(5)正常妊娠组中不同基因型之间ET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83,P>0.05);妊高征组变异型ET 水平较野生型增高(t=2.53,P<0.05). 结论 (1)AT1R基因1166 位点的变异与妊高征发病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妊高征的易感基因.(2)妊高征患者AT1R 基因A 1166 C变异与血浆ET的升高有一定相关性.

  • 儿茶素对肾病大鼠血浆及肾皮质内皮素、一氧化氮表达影响的研究

    作者:何小解;易著文;何庆南;党西强;吴小川;卢向阳;方建虎

    目的观察儿茶素对阿霉素肾病鼠血浆及肾皮质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肾病组、激素组、儿茶素预防组、儿茶素治疗组、儿茶素+激素联合治疗组共6组.应用生化法测定24 h各组尿蛋白排泄量、尿、血浆及肾局部中NO的浓度;应用放免法测定血浆及肾局部中ET的浓度;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肾组织中固有细胞细胞增生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应用半定量评分法对各组大鼠病理改变进行计量分析.结果 (1)实验末,大鼠血浆及肾皮质中NO浓度以肾病组为低(13.5±3.7,27.8±12.4),其他从低到高依次是儿茶素治疗组(25.3±5.3,42.5±1.9)、儿茶素预防组(36.8±5.3,55.5±15.4)、激素组(43.3±4.0,73.6±15.8)、儿茶素+激素联合治疗组(54.3±7.1,96.4±17.2)(F=62.3,79.4,P<0.01);血浆及肾皮质中ET浓度则以肾病组高(572±91,1 493±299),其他组从高到低顺序与NO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相同(F=54.8,146.8,P<0.01),以儿茶素+激素联合治疗组为低;各组与肾病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2)各组肾小球系膜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中PCNA阳性表达率均低于肾病组(P<0.05,<0.01).(3)各组肾病理积分儿茶素治疗组(6.8±0.8)>儿茶素预防组(6.5±1.0)>激素治疗组(4.4±0.9)>儿茶素+激素组(3.4±0.6),各组与肾病组(8.8±0.8)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分别<0.05,0.01).(4)肾病理积分与24 h尿蛋白的排泄量正相关,与肾皮质与血浆中NO负相关,与肾皮质及血浆中ET正相关,与肾组织中各部位PCNA表达正相关(P均<0.01).结论儿茶素可能通过上调肾局部及血浆中NO的含量,降低肾皮质及血浆中ET浓度,抑制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及血管中固有细胞增殖,从而降低肾病大鼠24 h尿蛋白的排泄,延缓肾脏病理慢性进展.

  • 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电离辐射效应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玉祥;田野;阎保强;李清林;李江西

    目的:初步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原代培养的电离辐射效应.方法:HUVEC 经体外原代培养并用电镜及免疫组化法鉴定;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FCM)测定单次 6 MV-X射线照射 0~10 Gy后 24 和 48 h 细胞周期和凋亡;放免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内皮素 (ET-1)及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 NO-2 的含量.结果:按本法原代培养的 HUVEC 生长良好,并证明是血管内皮细胞;FCM 经 5 和 10 Gy 照射后 24 及 48 h 出现明显 G0/G1 期细胞比例减少,G2/M 期增加及分泌 ET-1 减少,但无照射引起的细胞凋亡和 NO 分泌的变化.结论:本方法原代培养的 HUVEC 经鉴定确为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汇合后有一定的辐射抗拒性.

  •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一氧化氮、内皮素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

    作者:钱素英;夏兆雄;陈燕敏;徐建芬;徐雷艇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方法:采用RIA法、硝酸还原法对2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进行NO、ET、SOD测定.结果:26例初治恶性血液病患者NO、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SOD低于正常水平(P<0.05).2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后,10例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8例未缓解,其中完全缓解组NO、ET、SOD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部分缓解与未缓解组三者水平仍与正常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O、ET、SOD可能与恶性血液病发病有关,对三者动态监测有利于判断疗效.

  • 丁咯地尔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影响

    作者:程雪;闵连秋;王刚;文普帅

    目的 探讨丁咯地尔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缺血组,丁咯地尔5、10、20mg/kg组,每组6只大鼠.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于24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检测脑组织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结果 丁咯地尔5、10及20mg/kg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83±0.41、1.67±0.82、1.50±0.55,与单纯缺血组的3.00±0.6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P<0.01);内皮素含量分别为(169±39)、(155±42)、(144±27)pg/ml,与单纯缺血组的(217±51)pg/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P<0.01);CGRP含量分别为(150±44)、(170±44)、(173±54)pg/ml,与单纯缺血组的(96±40)pg/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P<0.01),且呈量效关系.结论 丁咯地尔对局灶性脑缺血所造成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脑缺血后脑组织中异常升高的内皮素、增加脑组织中CGRP的含量有关.

  • 奥扎格雷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程林;闵连秋;可红

    目的 讨奥扎格雷钠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随机将72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单纯缺血组,尼莫地平组,奥扎格雷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大鼠.以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奥扎格雷钠干预组和尼莫地平组分别在模型制备前腹腔给予7.2、14.4、28.8 mg/kg的奥扎格雷钠注射液(质量浓度为20 g/L)和2 mg/kg的尼莫地平注射液(质量浓度为0.2 g/L),1次/d,连续5 d,并于模型制备前1 h给药1次.单纯缺血组及假手术组用与奥扎格雷钠中剂量组相同体积的等渗盐水行腹腔注射,疗程与奥扎格雷钠干预组相同.术后大鼠清醒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4 h断头取脑制备组织匀浆,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1(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活性;光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脑组织海马区病理学改变.结果 ①假手术组、单纯缺血组、尼莫地平组,及奥扎格雷钠低、中、高剂量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别为0.0±0.0、3.1±0.9、2.5±0.6、2.7±0.8、2.1±0.7、2.0±0.3.奥扎格雷钠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P<0.05).②尼莫地平组和奥扎格雷钠低、中、高剂量组CGRP分别为(14.2±1.9)、(14.1±3.2)、(15.9±2.5)、(16.2±2.5)pg/mg(脑湿重);ET-1分别为(2.6±0.7)、(3.0±0.8)、(2.1±0.6)、(2.0±0.5)pg/mg(脑湿重),各组CGRP、ET-1与单纯缺血组的(10.6±2.8)、(3.5±0.9)pg/mg(脑湿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奥扎格雷钠中、高剂量组与尼莫地平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均显示奥扎格雷钠可明显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程度.结论 奥扎格雷钠可通过调节脑缺血后脑组织中ET-1、CGRP的水平,减轻神经细胞损伤的发生.

  • 内皮素对眼部效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叶向彧;盛耀华

    内皮素及其受体广泛存在于眼组织中.内皮素除具有调节眼部血液循环作用外,还与眼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此外,内皮素还具有促进角膜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再生修复等生物学效应.

  • 内皮素对眼部效应的研究进展

    作者:叶向彧;盛耀华

    内皮素及其受体广泛存在于眼组织中.内皮素除具有调节眼部血液循环作用外,还与眼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此外,内皮素还具有促进角膜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再生修复等生物学效应.

  • 内皮素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作者:李震超;罗成仁;王树人

    内皮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血管活性多肽,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有内皮素mRNA的存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浓度明显增高,内皮素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

  • 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在青光眼的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作者:赵海霞;艾育德

    一氧化氮(NO)是一种重要的、与炎症和免疫反应有关的分子,是一种神经元信息分子.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生化特点表明了它们与青光眼的发病机理有关.本文着重叙述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在眼内压(IOP)调节和眼部血循环以及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apoptosis)介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中的作用.

  • 术后自控镇痛对肾移植病人血浆内皮素及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徐迎阳;尚红

    观察肾移植病人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血浆内皮素及肾功能的影响.将4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肾移植病人随机分成PCEA组(P组)和非PCEA组(N组),每组20例.两组分别于麻醉前、手术后24、48、72h抽取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内皮素、尿素氮、肌酐和尿酸含量.结果显示,两组病人术后第24h平均动脉压、血浆内皮素、尿素氮、肌酐、尿酸含量明显下降,于术后第72h达到各自的低水平,但N组各时点的测定值明显高于同时点P组的测定值(P<0.01);内皮素与尿素氮、肌酐、尿酸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提示肾移植病人术后应用PCEA能有效消除术后刀口疼痛引起的焦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的少尿,从而改善肾功能.

  • 异丙酚对猕猴失血性休克复苏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作者:王明军;宋青;张宏;陈素娟;董晓军

    观察异丙酚对猕猴失血性休克并复苏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12只失血性休克并复苏模型的猕猴随机分为异丙酚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用异丙酚;异丙酚组在放血前用计算机靶控技术使猴血浆异丙酚浓度达到8mg/L并维持此水平.分别于放血前、失血性休克2h和复苏2h时抽取血标本,用放免法测定血浆ET和CGRP含量.结果显示,异丙酚组在失血性休克2h和复苏2h时CGRP水平和CGRP/ET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复苏2h时异丙酚组ET水平较对照组低.提示在失血性休克并复苏的猕猴,异丙酚能增加机体血浆CGRP含量,降低血浆ET含量.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内皮素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损害中的作用

    作者:王小丹;郑秋甫;谷庆阳;刘胜

    为了解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损害的程度,通过检测SHR血浆、肾组织中内皮素(ET)的水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初步探讨SHR肾损害的机制.将16个月龄SHR作为实验组,同龄WKY大鼠作为对照组;检测CCr、UAE;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浆、肾组织中ET的水平;肾组织切片采用HE染色,PAS染色,用免疫组化检测Ⅰ、Ⅳ型胶原和bFGF蛋白的表达,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肾组织中bFGF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SHR肾功能损害明显,肾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存在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SHR血浆、肾组织ET含量明显升高;肾组织中bFGF的表达明显增强. 提示ET及bFGF可能参与了SHR肾损害.

  • 苯那普利、芦沙坦治疗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对肾功能及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内皮素的影响

    作者:王小丹;郑秋甫;余霞君;刘胜;曾强

    为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苯那普利比较,研究新一代降压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芦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功能的影响,以及两药减轻SHR肾损害可能的机制,设立苯那普利治疗组、芦沙坦治疗组、未治疗组及正常血压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检测肾功能、肾组织病理改变,血浆及肾组织内皮素(ET)水平和肾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结果显示,芦沙坦降压、延缓SHR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苯那普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治疗组肾组织病理损害轻,芦沙坦组血浆、肾组织中ET及苯那普利组肾组织中ET均明显降低,两组肾组织中bFGF的表达均减弱.结果表明,芦沙坦能延缓SHR肾损害,苯那普利和芦沙坦减轻SHR肾损害与其降低ET、抑制bFGF表达可能有关.

  • 内皮素在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王晓虹;梁延杰;陆江阳;杨毅;张素霞

    用甘油肌注法复制成大鼠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模型,动态观察了肾脏功能与形态学变化,并用放免检测和免疫组化方法对ARF大鼠肾组织中内皮素-1(ET-1)进行了定量与定位分析.结果显示,ARF时血、尿和肾组织匀浆中ET-1含量增较正常值增高,免疫组化标记表明ET-1表达增强主要在肾小管上皮,且ET-1含量增长情况与ARF肾组织学改变程度相一致,提示ET-1在ARF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创伤性休克大鼠血浆内皮素与一氧化氮的动态变化及L-精氨酸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英刚;黄宗海;厉周;冯浩淼;林洪武;孙高斌

    观察创伤性休克过程中血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与组织氧分压的动态变化,探讨L-精氨酸对创伤性休克的治疗作用.采用下肢创伤法建立创伤性休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休克组与处理组,观察创伤前后血NO、ET及骨骼肌、肝脏、小肠的组织氧分压的动态变化,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记录存活时间.结果显示,创伤休克后血NO、ET浓度显著高于伤前水平,休克后组织氧分压较创伤前显著降低;处理组复苏后5、12h血浆ET浓度显著低于休克组,复苏后各时间点血NO/ET值高于休克组,复苏后各时间点肝脏、小肠氧分压显著高于休克组,处理组12、24h存活率显著高于休克组(P<0.05).提示血NO、ET分泌紊乱及NO/ET的失衡在创伤性休克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应用L-精氨酸可减少ET的分泌与释放,使NO/ET值升高,改善肝脏及小肠的氧分压,从而改善创伤性休克大鼠的预后.

  • 纳洛酮对创伤性休克大鼠血一氧化氮、内皮素的影响

    作者:孙英刚;黄宗海;厉周;张庆国;林洪武;孙高斌

    探讨纳洛酮(NAL)在创伤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与机制.建立创伤性休克动物模型,根据复苏时是否应用NAL随机分为休克对照组和NAL处理组,于创伤前、休克末及复苏后1、3、5h检测β-内啡肽、一氧化氮、内皮素,并于相应时间点测定组织氧分压,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记录存活时间.结果显示,休克对照组大鼠休克末及复苏后各时间点血β-内啡肽、一氧化氮、内皮素浓度及组织氧分压和伤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组织氧分压不能恢复到伤前水平;NAL处理组复苏后各时间点β-内啡肽、内皮素、一氧化氮浓度显著低于休克对照组(P<0.05),复苏后肝脏、小肠的组织氧分压较休克对照组升高(P<0.05).处理组大鼠12、24h存活率同休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NAL可降低循环血β-内啡肽、内皮素、一氧化氮浓度,改善内脏器官的组织氧分压,并能明显提高休克模型的存活率.

  • 重复、长时间正加速度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血管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作者:罗惠兰;陈勇胜;谢放;孙津津

    目的 观察重复、长时间正加速度(+Gz)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血管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24只,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不进行+Gz暴露,n=12)和+Gz暴露组(n=12).分别于4、8、12周后处死两组动物(每个时间点4只),采用放射免疫及生物化学法测定静脉血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含量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红素氧化酶-1(HO-1)活力、内源性一氧化碳(CO)浓度及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并对主动脉内膜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随+Gz暴露时间的延长,实验室兔静脉血AngⅡ、ET及血管内皮细胞HO-1、CO、cGMP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但暴露至第12周时已不再增加;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动脉内膜下及中膜浅层的泡沫细胞及胶原含量仅见少量增加,而+Gz暴露8、12周后主动脉内膜下及中膜浅层可见大量增生的泡沫细胞,间质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加.结论 重复、长时间+Gz暴露会诱发AngⅡ和ET的产生,但也会增加HO-1、CO、cGMP的分泌,对血管免受进一步损伤可能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 内皮素1和血管紧张素Ⅱ在过度训练致大鼠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吴广礼;张丽霞;张文玉;黄旭东

    目的 观察大鼠力竭后不同时期血浆及肾组织中内皮素1(ET-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及其与肾损伤的关系,探讨ET-1和AngⅡ在过度训练致急性肾损伤(OTIAKI)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力竭组(ES,n=32).ES组又根据力竭后恢复时间分为力竭后即刻(ESI)组、ES 6h组、ES 12h组和ES 24h组,每组8只大鼠.采用大鼠游泳至力竭建立过度训练模型,而对照组大鼠未进行力竭运动.各组于力竭后即刻,6、12、24h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尿素(Ur)、肌酐(Cr)水平;光镜观察肾组织结构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细胞凋亡;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和肾组织ET-1和AngⅡ含量,并分析力竭大鼠血浆及肾组织ET-1与血清Ur、Cr的相关性及肾组织AngⅡ与肾组织细胞凋亡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力竭即刻大鼠血清Ur、Cr明显升高(P<0.05),6h达高峰(P<0.05),24h恢复到对照水平.力竭后即刻、6、12、24h大鼠肾组织结构变化轻微,但逐渐加重.力竭后即刻至24h大鼠肾细胞凋亡率呈进行性升高(P<0.01).力竭后大鼠血浆ET-1和AngⅡ均明显升高(P<0.01),于力竭即刻AngⅡ达高峰(P<0.01),之后则逐渐降低,至24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而ET-1于力竭后6h达高峰(P<0.01),至24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肾组织ET-1的变化趋势与血浆ET-1平行,而肾组织AngⅡ于力竭后即刻至24h则呈进行性增高(P<0.01).力竭大鼠血浆及肾组织ET-1含量与血清Ur和Cr均呈明显的正相关(P<0.001),肾组织AngⅡ含量与肾组织细胞凋亡率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过度训练大鼠血液循环中ET-1和AngⅡ的升高主要参与力竭后早期肾损伤的发生;在OTIAKI早期,肾组织ET-1比AngⅡ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在OTIAKI的维持期,肾组织Ang培Ⅱ比ET-1发挥更重要作用.

  • 创伤性休克大鼠血浆内皮素与组织氧分压变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英刚;黄宗海;厉周;雷洪伊;林洪武;孙高斌

    观察创伤性休克过程中血浆内皮素与组织氧分压的动态变化,探讨内皮素在创伤性休克过程中的意义.采用后肢创伤法建立创伤性休克大鼠模型,观察创伤前后血浆内皮素、动脉血气分析及骨骼肌、肝脏、小肠的组织氧分压的动态变化,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记录存活时间.结果显示,创伤休克后血浆内皮素浓度迅速升高,显著高于伤前水平,复苏7h浓度达到伤前水平的2.5倍左右;休克后动脉血气各项指标及组织氧分压较创伤前有显著性差异,休克后出现失代偿性酸中毒,肝脏及小肠的氧分压变化较骨骼肌更为显著.提示创伤性休克后血浆内皮素显著升高,在早期对于维持血压有重要意义,但在休克后期可能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内脏器官氧分压的不可逆性降低,可能是休克后期不易复苏的关键因素.

374 条记录 3/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