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远隔缺血预处理对稳定性冠心病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

    作者:祖晓麟;李鹏;曾玉杰

    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对稳定性冠心病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进一步阐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某院心内科住院的稳定性冠心病老年患者共21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IPC组(105例)和对照组(110例).RIPC组患者在入院后第2、3和4天的每天上、下午各行一轮无创上肢缺血预适应,第5天行PCI术;对照组在入院后第5天直接行PCI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心功能、西雅图量表评分及随访12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线资料相似(均P>0.05).此外,RIPC组PCI术后24小时的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的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NYHA心功能分级无显著差别(均P>0.05).随访12个月,RIPC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西雅图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均P<0.05);RIPC组有11例MACE事件,对照组有15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基线左心室射血分数和NYHA心功能分级是影响术后12个月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远隔缺血预处理能减轻冠状动脉再灌注损伤程度,改善生活质量,但对中期心功能和MACE无显著影响,仍需要更多大型研究验证RIPC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影响.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行远隔缺血预处理的Meta分析

    作者:姚允泰;龚俊松;方能新;徐瑞;李立环

    目的 系统评价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以明确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通过电子数据库检索所有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实施远隔缺血预处理的随机对照研究.由两位作者分别提取主要结果指标(术后心肌钙蛋白[水平、术后死亡、术后并发症等)和次要结果指标(术后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等),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包括567例患者,其中远隔缺血预处理组281例,对照组286例.与对照组相比,远隔缺血预处理组患者术后心肌钙蛋白I水平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隔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效果.

  • 远隔缺血预处理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杨丽静;王古岩

    远隔缺血预处理是一种较新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策略,一种器官或组织的短暂缺血,可减轻远隔器官的致死性心肌损伤.通过肢体行远隔缺血预处理具有简单、无创、经济等优点,因此临床可行性更高.本文就远隔缺血预处理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做一简要综述.

  • 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研究现状

    作者:朱向平;刘邕波

    远隔缺血预处理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概念,其主要是通过对器官或组织预先进行一段时间的缺血处理使其获得更长缺血时间的耐受能力,其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目前很多研究认为远隔的缺血处理不仅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且对全身其他组织器官也具有保护作用,并且部分临床随机对照实验也证实了远隔缺血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确切性.该文即对远隔缺血处理的概念、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以及其应用过程中的优劣势作一简要综述.

  • 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易凡俨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桂东人民医院2012年行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36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试验组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照组不给予特殊处理。分别在体外循环开始前(T1)、体外循环开始后30min(T2)、体外循环结束后2h(T3)、体外循环结束后24h(T4)、体外循环结束后48h(T5)等时间点抽取颈内静脉血测定血清 S100B 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与 T1比较,两组患者 T2、T3、T4、T5时间点 S100B、NSE 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试验组 T2、T3、T4、T5时间点 S100B、NSE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脑保护方法。

  • 远隔缺血预处理诱导大鼠缺血脑保护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作者:董文帅;金巍;陈静;时芳芳;任传成

    目的:检测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诱导的内源性脑保护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常规缺血组(n=12)和远隔预处理组(n=12)。常规缺血组应用远端大脑中动脉阻塞术(dMCAO)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远隔预处理组给予左侧股动脉15 min夹闭/15 min再通3个循环缺血预处理后,再予以dMCAO。两组大鼠分别在缺血1、3、6和24 h后取脑,采用Agilent大鼠全基因组芯片检测两组脑缺血半暗带区基因表达的变化,获取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GO分析和Pathway功能注释(KEGG数据库)。结果远隔缺血预处理后:①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基因出现差异表达(P<0.05且差异倍数>2),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差异基因个数逐渐增加,在缺血6 h达高峰;②GO分析结果提示差异基因涉及刺激反应、生长、生物调节、细胞杀伤等多个生物过程;③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结果提示Jak-STAT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丝裂原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谷氨酸突触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多条分子通路出现差异调节,差异调节通路的数目也在缺血6h达高峰。结论远隔缺血预处理诱导半暗带基因差异表达,差异基因通过多条分子通路影响多个生物过程。基因表达谱芯片为远隔缺血预处理脑保护机制提供了全面的数据和信息,对各个靶点、各条通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全面、广泛的指导意义。

  • 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肺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Meta分析

    作者:郑兰兰;张贵和;高昌俊;孙绪德;张莲花

    目的 系统性评价远隔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各种原因导致的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检索出相关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并提取主要评估指标(ICU停留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和次要评估指标[术后24 h血清IL-6、TNF-α、IL-8浓度及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tension gradient,A-aDO2)、氧合指数(oxgension index,PaO2/FiO2)、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采用RevMan5.3和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8篇,476例患者,其中RIPC组237例,对照组239例.与对照组相比,RIPC可以减少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并降低术后24 h血清TNF-α浓度(P<0.05),其标准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和95%CI分别为-0.03(-0.41,-0.05)、-0.2(-0.39,-0.01)、-0.85(-1.35,0.34). 结论 RIPC可以减少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改善肺损伤患者的临床预后.

  • 远隔处理——来自心脏之外的内源性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许亚超;薛富善;廖旭;袁玉静;王强;刘建华

    背景 虽然缺血预处理(ischemia preconditioning,IPC)仍然是目前已知的强大内源性心肌保护措施,但是各种原因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远隔于心脏之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经历短暂缺血后可使心肌对后继的长时间缺血更加耐受,即远隔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的心肌保护作用.目前的研究已经将远隔处理的保护作用从单一的心肌保护领域扩展到了对全身众多器官或组织的保护作用中.在将远隔处理推荐作为临床工作的常规措施之前,仍需更多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评估和优化其保护作用.目的 探讨远隔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及研究进展.内容对远隔处理的发现、发展过程中的文献进行综述,并通过现有研究结果剖析远隔处理内在作用机制.趋向 远隔处理具有较光明的临床应用前景,通过对其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获得更好的心肌保护干预策略.

  • 远隔缺血处理在心肌保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代晶;潘道波

    背景 在心血管手术围术期,远隔缺血处理作为一种无创性,启动机体自身内源性心肌保护的方法已被外科医师接受.然而,在临床非急性器官缺血时,由于受到时间,伦理上的约束,该处理很难开展. 目的 就远隔缺血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作一综述. 内容 远隔缺血处理的发现、发展过程、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 趋向 远隔缺血处理在溶栓治疗、血管成形和心脏外科手术等领域将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心肺转流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连芹;石梦竹;顾天楚;许晶晶;刘金东

    目的 评价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在 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70 例,男32 例,女38 例,年龄 18~70 岁,体重45~90 kg,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5 例.R组于气管插管后10 min采用测压袖带在患者右上肢上臂,给予 3 个循环的 5 min缺血(袖带充气,压力≥200 mm Hg)及5 min再灌注(袖带放气至0 mm Hg)处理.C组将袖带绑于患者右上肢,但不进行充气及放气操作.分别于气管插管后 1 0 min(T0)、主动脉开放后 1 h(T1)、术后6 h(T2)、12 h(T3)、24 h(T4)采集桡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肺动态顺应性(Cd)和肺静态顺应性(Cs).记录出院时肺部不良事件情况.结果 与 T0时比较,T1~T4时两组 PaO2/FiO2明显降低,T2~T4时A-aDO2明显降低,T3时C组Cs、Cd明显升高,T2、T3时 R组Cs、Cd明显升高(P<0.05).与 C组比较,T2、T3时 R组 Cs、Cd 明显提高,T0~T4时 PaO2/FiO2、A-aDO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R组肺部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能够改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肺顺应性,减少术后肺部不良事件的发生.

  • 远隔缺血预处理联合不同麻醉方式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张维;张辉;王华;杭黎华;邵东华

    目的 系统评价心血管手术中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联合不同麻醉方式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IRI)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检出相关随机对照研究文献.采用RevMan 5.3及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10篇,共969例患者.RIPC可以减少术后肌钙蛋白峰值水平[SMD=-0.16,95%CI(-0.29,-0.03)].单个协变量Meta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占比、年龄和β受体阻断药与研究间异质性有关,肌钙蛋白种类、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未对异质性造成影响.以麻醉维持期间药物使用分组:吸入性麻醉药组:SMD=-0.40,95%CI(-0.66,-0.14),吸入性麻醉药复合丙泊酚组:SMD=-0.04,95%CI(-0.20,0.12),丙泊酚组:SMD=-0.29,95%CI(-0.87,0.30).术后转归(ICU时间、通气时间、强心药使用、房颤发生、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使用RIPC与吸入性麻醉药可以降低心血管术后肌钙蛋白释放峰值,但对术后转归无明显影响.

  • 远隔缺血预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及机制

    作者:张庆沙;陆晓

    远隔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aemic preconditioning,RIPC)的概念开始是针对心肌保护提出的,即短暂的器官或组织缺血再灌注可以减少远隔的心肌梗死面积.研究发现RIPC对心肌以外的其他器官也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对RIPC的心肌保护作用,以及其潜在机制做一简要综述.

  • 左上肢上臂缺血预处理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血清NSE、S100β蛋白、脑红蛋白水平观察

    作者:吴康丽;陈秀侠;谢晨阳;张萌;邬冬云

    目的 观察左上肢上臂缺血预处理即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后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以及脑红蛋白(NGB)水平变化,以探讨RIPC对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组和C组.R组于气管插管后10 min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前采用测压袖带在患者左上肢上臂,给予3个循环的5 min缺血(袖带充气,压力≥200 mmHg)及5 min再灌注(袖带放气至0 mmHg)处理.C组将袖带绑于患者左上肢,但不进行充气及放气操作.分别于缺血预处理前(T0)、动脉瘤夹闭即刻(T1)及动脉瘤夹闭术后0、6、24 h(T2~4)采集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NSE、S100β蛋白以及NGB水平.记录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丙泊酚以及瑞芬太尼用量、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丙泊酚以及瑞芬太尼用量、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P均>0.05.与T0比较,两组T3和T4时NSE水平降低、T2~4时NGB水平升高,C组及R组分别在T1~4和T2~4时S100β蛋白水平降低(P均<0.05);与C组比较,R组在T3和T4时NGB水平升高(P均<0.05);各时点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时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RIPC对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无影响,但能促进NGB水平升高,其可能是通过升高NGB水平从而对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神经功能起保护作用.

  • 远隔缺血处理在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心肌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李彩凤;李利文

    目的 探讨左下肢的远隔缺血后处理和远隔缺血预处理在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中是否有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比较两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是否有差别.方法 将48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需行瓣膜置换术的病人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ON组,n=16),远隔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n=16),远隔缺血后处理组(RPostC组,n=16).RIPC组于麻醉诱导后用血压计绕于左大腿(距膝关节约5 cm)并充气到200 mmHg持续5 min后放气,间隔5 min后重复3次.RPostC组在主动脉阻断后和主动脉开放之前,利用血压计充气到200 mmHg持续5min后放气,间隔5 min后重复3次;CON只绑血压计不充气.记录三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恢复窦性心律比例、在ICU停留的时间及病人的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比较三组在麻醉诱导前、停机时、停机后6h和停机后24 h各时点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浓度.结果 三组病例在年龄、体重、手术类型、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术前cTnI、TNF-α和ICAM-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停机时和停机后6h,RIPC组和RPostC组的血清cTnI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机时和停机后6h,RIPC组和RPostC组的血浆TNF-α和ICAM-1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nI在RIPC组和RPostC组在停机时和停机后6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机时和停机后6h,血浆的TNF-α、ICAM-1在RIPC组和RPost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远隔缺血后处理和远隔缺血预处理可以减轻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损伤,两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没有差别.

  • 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老年患者肝癌手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周彪;娄彦;白红丽;韩国瑞

    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老年患者肝癌手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老年肝癌患者6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组(R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R组在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进行肢体RIPC处理.分别于手术前、手术结束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及S100β 蛋白的浓度,计算颈内动-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含量(CjvO2)及脑氧摄取率(CERO2),并统计术后7 d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与术前血清8-iso-PGF2α、IL-6、TNF-α、S100β 蛋白与Da-jvO2、CER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后各指标高于术前;手术结束后R组与C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R组各指标低于C组;术后7 d内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组低于C组.结论 远隔缺血预处理能降低肝癌手术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脑氧代谢有关.

  • 远隔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的系统评价

    作者:刘一丹;庞云;王江;郑宏

    目的 系统评价远隔缺血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5年第1期)、WanFang Data、CBM和CNKI数据库,搜集有关体外循环下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使用远隔缺血预处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1月.由2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1 1个RCT,共计l 12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远隔缺血预处理组患者肌钙蛋白T (cTnT)水平[MD=-0.22,95%CI(-0.24,-0.20),P<0.000 01]和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MD=-1.91,95%CI(-2.43,-1.38),P<0.000 01]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术后30天死亡率、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术后ICU停留时间以及患者住院天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外循环下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使用远隔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效果不显著.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

  • 远隔缺血预处理与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齐德杰

    本文主要对RIPC的相关机制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脑保护作用作一综述,分析国内外RIPC的研究与应用.我们发现RIPC可以通过调节循环免疫细胞、调节体液传播信号机制、降低大脑氧化应激等诱导脑保护作用,在一些手术之前,进行RIPC可以明显提高术后的认知功能恢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