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巴楚县2001年新疆出血热疫情的血清学证实

    作者:韩磊;唐青;赵秀芹;西条政幸;陶晓霞

    目的以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调查新疆出血热 (XHF)病人、易感人群和主要宿主动物中疾病的感染情况.方法分别收集2001年4~6月新疆巴楚县临床诊断为XHF的病人血清、易感人群血清和主要宿主动物的血清,用研制的诊断试剂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XHF特异性IgG和IgM抗体;用抗原捕获ELISA检测XHF病毒抗原.结果病人血清IgG抗体阳性率为39.62%(21/53),IgM抗体阳性率为20.75%(11/53),抗原捕获ELISA有1份血清为XHF抗原阳性;易感人群血清IgG抗体阳性率为21.05%(4/19),IgM抗体检测和抗原捕获ELISA全部为阴性;羊血清IgG抗体阳性率为70%(56/80).结论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该次疫情确系XHF,流行地区人畜均有较高水平的隐性感染.

  • 5株新疆出血热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唐青;高佃平;赵秀芹;韩磊;杭长寿

    目的从分子水平揭示中国新疆出血热(XHF)病毒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寻找传播途径及流行原因. 方法对分离自新疆的5株XHF病毒进行S基因片段的克隆和测序,与其他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的S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 5株病毒S基因全长均为1 672个核苷酸,开放阅读框均为1 449个核苷酸,编码一个含482个氨基酸的蛋白.新疆分离毒株的S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93.0%~99.5%)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分离毒株的S基因核苷酸序列.系统发生树状图显示新疆毒株在一个分支之下形成独立的群体,明显区别于来自其他地区的CCHF病毒并且又进一步分为三组.结论不同毒株的S基因序列差异不完全取决于病毒分离的宿主、地域和时间.

  • 新疆出血热病毒糖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作者:马本江;杭长寿;赵云;王世文;解燕乡

    新疆出血热(Xinjiang hemorrhagic fever,XHF)在国际上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CCHF),是由经蜱传播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引起的烈性传染性疾病,流行于中国新疆南部、俄罗斯北部、中东、南部欧亚大陆及非洲撒哈拉地区,平均病死率在20%~70%[1-4].中国的CCHF于1965年第一次诊断于新疆南部的巴楚县(病死率高达90%),时称巴楚出血热[5];后因在北疆地区亦查出抗体,故改称为新疆出血热(XHF),并在国内广泛沿用[6].

  • 新疆出血热的研究进展

    作者:相大鹏;师永霞;李小波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 Congo hemorrhagicfever,CCHF)于1944 年发现于俄国的克里米亚,它是由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 Congo hemorrhagicfever virus,CCHFV)引起的,是一种流行于中国新疆南部、俄国北部、中东、南部欧亚大陆及非洲撒哈拉地区的烈性传染性疾病,其平均病死率在10%~50% 之间[1].中国的CCHF 于1965 年首次诊断于南部新疆,后在北疆地区亦查出抗体,故称新疆出血热(XHF)[2].本文就新疆出血热的生物学性状、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技术、诊断标准、治疗与预防、生物安全要求等方面做一简单综述.

  • 新疆出血热病毒感染乳鼠的病理学观察与检测

    作者:赵晓冬;王翠娥;吴小红;李豫川;曹军田;严格;李金凤

    目的观察新疆出血热病毒感染乳鼠引起的病理学变化,建立病理学检测方法.方法分别经皮下与腹腔两种途径感染乳鼠,HE染色后观察引起的病理学变化,并分别应用免疫组化、RT-PCR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病毒抗原、核酸以及病毒粒子进行检测.结果乳鼠经两种不同途径接种病毒后均出现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并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免疫组化可在肝细胞胞浆查见病毒抗原分布,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在肝细胞胞浆内查见病毒粒子,RT-PCR可在心、肝、脾、肾以及脑组织内检测到病毒核酸.结论乳鼠对新疆出血热病毒敏感,经皮下与腹腔接种病毒均可致病;肝脏是新疆出血热病毒感染乳鼠的主要靶器官,主要病变为肝实质细胞的变性、坏死.结合免疫组化、透射电子显微镜与RT-PCR技术可对组织中的新疆出血热病毒进行检测与定位.

  • 新疆出血热病毒S基因在真核系统的克隆和表达

    作者:唐青;于凤刚;赵秀芹;陶晓霞;Anna Papa;A Antoniadis;杭长寿

    目的在真核系统表达XHFV S基因片段,制备安全、特异、便于操作的S蛋白. 方法设计引物,扩增得到S基因编码片段,用杆状病毒表达载体pFastBac HT b克隆S基因,并在昆虫细胞中表达S基因. 结果地高辛探针杂交和PCR扩增结果表明成功地构建了含XHFV S基因片段的pBac-Sxhf质粒.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在相对分子质量(Mr)为66×103下方出现1条明显的蛋白条带,Western blot发现该蛋白带可以与抗XHF病毒核蛋白单克隆抗体发生反应. 结论构建的含XHFV S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可以在昆虫细胞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与特异性抗体相结合.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新发传染病

    作者:王贵强

    多种病原可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包括病毒性出血热如肾综合征出血热、新疆出血热和登革热等,立克次体类疾病如斑疹伤寒、人埃里克体病及粒细胞无形体病等,以及严重细菌感染脓毒血症、DIC.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主要传播途径疑为经蜱虫叮咬.

  • 吉林省新疆出血热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婷;牛俊奇;姜艳芳;王峰

    目的 通过检测新疆出血热(XHF)病毒的抗体,了解吉林省是否存在新疆出血热病毒的感染.方法 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科出m热病人血清标本(均于入院次日)90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新疆出血热病毒的特异性抗体.结果 在90份血清标本中,有12份血清XHF病毒的IgM及IgG抗体检测同为阳性.结论 吉林省可能存在新疆出血热病毒的感染,提示其中部分病例可能发生了XHF病毒与汉坦病毒的重叠感染,应重视其防治工作.

    关键词: 新疆出血热 抗体
  •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智霞

    新疆出血热因感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病毒引起,是中国目前已经发现的四种虫媒病毒性传染病之一.CCHF病毒经蜱传播,人被带病毒蜱叮咬、接触感染动物内脏和皮毛、密切接触患者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本病.

  •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雷鸣;董兆昱;程林峰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是引起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病原体,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和预防控制疫苗.本文综述了当前CCHFV疫苗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疫苗存在的问题及研制策略.

  • 新疆出血热病毒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晓光;杨银辉;祝庆余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由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以发热、出血为典型特征,主要传播媒介为硬蜱,其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地方性.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于20世纪40年代在克里米亚半岛首次爆发,1956年又在刚果流行,故名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目前该病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欧洲地区,致死率约为30%.该病在我国于1965年首次发现于新疆,因此又称为新疆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内罗病毒属,为单股负链RNA病毒.本文综述了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症状、发病机理、检测方法、防治措施等方面的进展.

  • 2003年新疆巴楚县2例新疆出血热病例诊治报告

    作者:阿不力提甫·阿不力孜;努尔比亚·吾不力阿西木;塔依尔·吾不力

    新疆巴楚县是我国新疆出血热(XHF)首发地,也是全新疆XHF发病严重的地区之一,1965~2002年本县累计病人230例,死亡50例,病死率为21.74 %.2003年巴楚县又发现2例新疆出血热患者,现报告如下.

  • 云南大理和元阳人畜血清新疆出血热抗体调查

    作者:袁庆虹;冯锡光;李兆祥;杨卫红

    1993~1994年,采集云南省大理州花甸坝牦牛血清126份、大理市发热伴出血病人血清2份、红河州元阳县发热病人血清371份,用IFA及CF试验检测新疆出血热抗体,结果均为阴性,表明该两地可能不存在新疆出血热病毒的感染.

  • 塔里木河流域新疆出血热自然疫源地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出血热流行相关性分析(Ⅱ)

    作者:孙素荣;郝建梅;雒涛;王启果;张渝疆

    目的 了解并掌握塔里木河流域新疆出血热自然疫源地生态系统主要宿主和媒介的群落构成,及其与新疆出血热流行的相关性. 方法 根据塔里木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在上、中、下游3个区段设立调查研究样方,采集家畜、啮齿动物和蜱类样本,采用生态学方法分析不同生态景观下宿主和媒介的群落结构组成和特征,检测蜱类样本的新疆出血热病毒携带率和家畜抗体携带率,统计分析流行病学的相关性. 结果 塔里木河流域新疆出血热自然疫源地啮齿动物和蜱类群落组成简单,啮齿动物7种,以子午沙鼠为主,占73.6%,蜱类3种,以亚洲璃眼蜱为主,占98.4%以上;不同地理生态景观上,干旱、半干旱的沙质盐碱地是亚洲璃眼蜱和啮齿动物分布的优生态景观;空间分布上,亚洲璃眼蜱在优生景观中的数量由上游至下游逐步增加的变化趋势一致,游离蜱指数分别为37.0、44.7和64.7;塔里木河流域上、中、下游3个区段羊血清抗新疆出血热病毒抗体阳性率由13.2%增加至43.1%,自然界中亚洲璃眼蜱病毒分离率由零增加至6.9%,亚洲璃眼蜱指数和羊血清CCHFV(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阳性率呈正相关(r=0.992). 结论 塔里木河流域新疆出血热自然疫源地呈现丰富的多样性,其自然界新疆出血热流行强度与疫源地宿主媒介及植被构成的丰富度密切相关,可因自然界中亚洲璃眼蜱指数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流行区.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