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皮肤鳞状细胞癌血管生成过程中管腔超微形态学研究

    作者:劳力民;单慧;朱可建;茅晓红;孙国钧

    目的研究皮肤鳞状细胞癌血管生成过程中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及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VEGF)的表达状况.方法采用透射电镜和免疫组化法.结果内皮细胞内囊泡形成,继而与胞膜融合,形成胞内管腔;毛细血管芽内部的内皮细胞凋亡,扩大为细胞间管腔.肿瘤细胞VEGF强阳性着色,新形成的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抗体阳性.结论内皮细胞的凋亡可能是鳞状细胞癌新生血管管腔形成的重要步骤,血管生成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调控.

  • HIV-1 Tat蛋白促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陆丛笑;李静;耿美玉

    Tat蛋白是HIV-1基因组编码的6个调控蛋白中一个重要的调控蛋白,在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本文综述了细胞外HIV-1 Tat蛋白促血管生成作用的新研究进展,包括Tat不同结构区域在促血管生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与各种生长因子及化学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了Tat促内皮细胞及卡波西肉瘤细胞血管生成的主要机制,为临床开发拮抗Tat的促血管生成作用药物,抑制AIDS相关卡波西肉瘤的发生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黑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作者:王琳;涂亚庭;刘业强;李延;杨井;陶娟

    目的 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人黑素瘤组织中表达,探讨HIF-1α在黑素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人黑素瘤标本HIF-1α,VEGF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染色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HIF-1α在黑素瘤和色素痣中均有表达,但在黑素瘤中表达明显高于色素痣(P<0.01),36例(80.00%)黑素瘤组织表达VEGF,色素痣组织不表达VEGF;HIF-1α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其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HIF-1α,VEGF的表达与黑素瘤MVD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 MVD随着HIF-1α和VEGF表达的增强而增加,表明两者可促进黑素瘤血管生成.HIF-1α在VEGF调节肿瘤间质内血管生成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 一氧化氮与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琼;张士胜;王玲

    一氧化氮(NO)是一种重要的信使分子和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调节机体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及新生血管生成等病理过程.本文就NO及其合成酶(NOS)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做一简要综述.

  • 脂联素对高糖条件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的作用

    作者:李蓉;姚国敏;王小娣;姚杨

    目的:观察脂联素(APN)对高糖培养条件下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RF/6A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基培养)、甘露醇对照组(含20mmol/L甘露醇的培养基培养)、高糖组(含25mmol/L D-葡萄糖的培养基培养)和高糖+APN组(含25mmol/L D-葡萄糖+10μg/mL APN的培养基培养).分别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基质胶(Matrigel)法检测细胞管腔形成能力.结果:空白对照组与甘露醇对照组细胞增殖率(100.00%±0.00%vs 99.09% ±0.46%)、迁移数(121.60±6.02个vs 119.60±9.39个)及管腔形成数(12.11±0.84个vs 12.22±0.96个)均无差异(P>0.05).高糖组细胞增殖率(71.42%±2.29%)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甘露醇对照组,细胞迁移数(144.20±9.65个)和管腔形成数(16.00±2.90个)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甘露醇对照组(P<0.05).高糖+APN组细胞增殖率(90.87%±1.68%)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甘露醇对照组,明显高于高糖组;细胞迁移数(73.00±6.04个)和管腔形成数(7.89±0.38个)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甘露醇对照组及高糖组(P<0.05).结论:APN可以促进高糖条件下RF/6A细胞存活及增殖,抑制细胞迁移和管腔形成,提示APN对高糖导致的RF/6A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抑制病理刺激条件下的血管生成.

  • 中药复方血栓通可抑制血管生成

    作者:罗旭昇;吴星伟;顾青;张红梅;施宇华;仇亚婷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对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鸡胚绒毛尿囊膜(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法检测复方血栓通对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MTS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诱导的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检测不同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ECV-304细胞移行的影响;Matrigel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对ECV-304细胞内皮管腔形成的影响.结果:复方血栓通中、低浓度组能够抑制鸡胚CAM血管生成;MTS比色法显示,1.5625~100g/L复方血栓通对VEGF诱导的ECV-304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而更低和更高浓度的复方血栓通则无抑制作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复方血栓通为0,3.125,6.25和12.5g/L时ECV-304细胞移行数分别为219±17,183±14,135±13和19±9;Matrigel实验显示,复方血栓通为0,0.390625,0.78125和1.5625g/L时ECV-304细胞内皮管腔形成数分别为26.3±1.2,18.7±1.5,14.7±0.6和2.7±0.6.结论:复方血栓通具有明显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 血清脂质运载蛋白2在小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作者:姚国敏;李蓉;田瑾

    目的:观察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2,LCN-2)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视网膜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VECs)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及其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方法:取生长状况良好的RVECs分为不同浓度组:分别以0、5、10μmol/L LCN-2作用细胞48h.采用EdU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Matrigel法检测管腔形成.结果:不同浓度LCN-2作用的细胞增殖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LCN-2组RVECs细胞迁移数目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LCN-2组细胞管腔形成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均随着LCN-2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结论:LCN-2能够明显促进RVECs的血管生成过程,提示LCN-2是一种重要的促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因子.

  • Apelin-13体外促进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及管腔形成

    作者:谢坤鹏;刘平;王新;杜军辉

    目的:通过观察apelin-13对体外培养的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增殖、迁移和毛细血管样管腔形成的影响,探讨apelin-13是否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取生长状况良好的RF/6A细胞,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0.1μmol/L apelin-13)和高剂量组(1μmol/L apelin-13).培养细胞24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基质胶法检测管腔形成. 结果:不同浓度apelin-13作用24h的细胞增殖强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apelin-13组RF/6A细胞24h的迁移距离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apelin-13组毛细血管样管腔形成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均随着apelin-13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结论:Apelin-13能够明显促进RF/6A细胞的血管生成过程,提示apelin-13是一种促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因子.

  •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的表达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卢海;张风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表达以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于玻璃体手术中采集PDR 35眼玻璃体,同时采集因黄斑裂孔行玻璃体手术20眼玻璃体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PA及PAI的表达浓度,并与VEGF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DR眼玻璃体中VEGF、t-PA及PAI的表达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眼玻璃体(P<0.001).t-PA及PAI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经统计学分析,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1).结论:在PDR眼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过程中不仅有VEGF,可能同时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参与.

  • 共培养系统中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经KDR/Flk-1途径对内皮细胞增生的影响

    作者:王应利;惠延年;郭斌;张晓光;侯旭;马吉献

    目的:采用细胞共培养模型研究缺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过程中周细胞对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作用及其相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KDR/Flk-1)调节机制.方法:免疫磁珠法原代分离培养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分别采用抗Ⅷ因子、CD31抗体以及抗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结蛋白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内皮细胞和周细胞.通过Millicell小室建立周细胞和内皮细胞共培养模型,使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内皮细胞增殖数量及周期,观察缺氧和常氧下周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影响,并采用RT-PCR法检测内皮细胞KDR/Flk-1的mRNA水平变化,探讨相关调节机制.结果:经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免疫磁珠法可获得高纯度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MTT法显示,缺氧3~9d内皮细胞增生明显,6d增生达高峰(24.9%,P<0.01);共培养时内皮细胞的增生可被周细胞抑制.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缺氧6d S期内皮细胞数量明显增加(43.9%,P<0.01);常氧(3.6%,P<0.05)或缺氧(15.1%,P<0.01)共培养时,周细胞均可抑制内皮细胞增生.缺氧下内皮细胞KDR/Flk-1的mRNA水平是常氧下的1.3倍;常氧(45.1%,P<0.05)和缺氧(27.7%,P<0.05)共培养下,周细胞均可下调内皮细胞KDR/Flk-1的mRNA表达.结论:缺氧和常氧共培养时周细胞均可抑制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此抑制作用部分是通过下调内皮细胞KDR/Flk-1 mRNA表达实现.

  • 乙酰肝素酶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和功能

    作者:陈钟;冯红超;宋宇峰

    目的:研究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 Hpa)在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的关系,从而了解Hpa在OSCC血管生成、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用人正常口腔黏膜组织10 例,口腔白斑15 例,OSCC标本48 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pa的表达,用CD31抗体进行血管内皮的免疫组化染色,计数MVD.结果:在口腔白斑组织中Hpa蛋白、Hpa mRNA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它们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P均<0.05),并显著低于它们在OSCC中的表达(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和肌层浸润组的OSCC组织Hpa蛋白和mRNA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黏膜及黏膜下层浸润组(P均<0.05).Hpa蛋白、Hpa mRNA阳性表达的OSCC组织中MVD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均<0.05).结论:Hpa在OSCC中呈高表达,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对OSC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有促进作用.

  • 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Slit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作者:韩冰;王丽京;马宇光;赵媛;张洁

    目的:研究Slit蛋白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40例人口腔鳞状细胞癌、18例上皮单纯增生、20例上皮异常增生、20例原位癌及19例正常口腔黏膜标本Slit、VEGF的表达和MVD.结果:口腔鳞癌组中有34例Slit表达阳性,与正常黏膜组及癌前病变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19例正常口腔黏膜仅有1例表达为弱阳性,与原位癌组及上皮异常增生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VEGF的表达趋势与Slit蛋白一致,Slit蛋白和VEGF表达均与MVD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口腔鳞癌癌变过程中Slit蛋白阳性表达与其恶性程度呈正相关,Slit在口腔鳞癌中有促血管形成的作用,并可能对口腔鳞癌的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

  • 口腔鳞癌中促血管生成素-2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作者:李超;冯红超;宋宇峰

    目的:研究口腔鳞癌组织中促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探讨Ang-2在口腔鳞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SABC法检测41例口腔鳞癌标本(有淋巴结转移者13例)及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Ang-2和CD34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结果:Ang-2在口腔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8.29%(28/41),显著高于Ang-2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0.05);Ang-2表达主要集中于癌灶边缘的血管重建区.口腔鳞癌组织中MVD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O.01);中分化型的肿瘤MVD值显著高于高分化型的肿瘤(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MVD值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P<0.05).Ang-2表达阳性组中MVD明显高于Ang-2表达阴性组(P<0.01),Ang-2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1).结论:Ang-2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 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血管生成和血供重建的立体形态构筑

    作者:李继华;胡静;王大章;祝颂松;应彬彬

    目的: 观察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血管生成和血供重建的立体形态构筑.方法: 用自行研制的牵张器将12 只成年雄性山羊双侧下颌骨以1 mm/d的速率延长10 mm,在牵张开始当天、牵张第5 天、牵张结束当天、固定第10 天、第20 天和第30 天分别处死2 只动物,另选取2 只山羊不实施手术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树脂灌注微血管铸型技术,酸蚀后用扫描电镜观察牵张区血管的立体形态构筑.结果: 在牵张期,骨断端骨膜血管和骨髓内血管密度明显增加,以向牵张间隙中央增生为主,并开始相互连接形成血管网;在固定早期,在间隙中央仍可见少量血管增生,膨大的静脉窦排列方向与牵张方向趋于一致;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牵张区的血管连接更加广泛,血管新生现象逐渐消失,血管系统变得更加成熟.结论:牵张区的血管新生与新骨的生成和矿化之间存在紧密的时空联系;牵张间隙的新骨组织同时接受来源于骨膜和骨髓的血供.

  • 口腔鳞癌组织中bFGF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作者:卓贤露;宋宇峰

    目的:观察口腔鳞癌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之间的关系,探讨bFGF对口腔鳞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收集口腔鳞癌标本42 例(其中有淋巴结转移者14 例)和10 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探测bFGF和CD34的表达情况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 结果:口腔鳞癌中bFGF表达阳性率为69.05%(29/42),显著高于正常口腔组织30%(3/10),口腔鳞癌中MVD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且随病理分化不良而增高(P< 0.05),有淋巴结转移组MVD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 0.05),bFGF表达阳性组中MVD明显高于bFGF表达阴性组(P< 0.05),bFGF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 0.01). 结论:bFGF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高度表达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与其血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 口腔鳞癌中NOS和VEGF的表达与血管生成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作者:李晓光;王延秀;杨宪勇;王青;李毅;侯刚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口腔鳞癌中表达的相关性;探讨三者与口腔鳞癌血管生成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一氧化氮(NO)和VEGF的相互作用及NO在VEGF促肿瘤生长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4例口腔鳞癌手术切除标本VEGF、iNOS和eNOS的表达,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染色,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1)39例口腔鳞癌组织表达VEGF,42例表达iNOS,45例表达eNOS;(2)VEGF与iNOS的表达正相关,与eNOS的表达无相关;(3)VEGF、iNOS的表达与口腔鳞癌MVD呈正相关, eNOS的表达与口腔鳞癌MVD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VEGF的表达与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化程度正相关;与临床分期无关.iNOS表达与口腔鳞癌的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正相关;eNOS表达与口腔鳞癌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 (1)iNOS对VEGF的生成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有重要影响;(2)MVD随着VEGF和iNOS表达的增强而增加,说明两者对口腔鳞癌血管生成具有促进作用.

  • 牙龈癌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意义

    作者:李冬梅;崔永兴;董福生

    目的:研究牙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GEF)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采用CD34单克隆抗体和VEGF多克隆抗体,用免疫组化S-P法对42例牙龈鳞状细胞癌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牙龈癌组织MVD与正常牙龈组织MVD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牙龈癌MVD与无淋巴结转移的牙龈癌MVD,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牙龈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71.43%,正常牙龈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25.00%,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阳性率为83.33%,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阳性率(66.67%),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VEGF阳性牙龈癌MVD高于VEGF阴性牙龈癌MVD,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2).结论:肿瘤的血管生成在牙龈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MVD与牙龈癌淋巴结转移及VEGF表达有密切联系.

  • 口腔鳞癌中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作者:孙乐刚;刘玲;王静静;于婷婷;宋宇峰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mRNA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48例口腔鳞癌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TGF-β1 mRNA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用SPSS 13.0软件包中的t检验及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GF-β1 mRNA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质,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1);TGF-β1 mRNA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理分级无关;TGF-β1 mRNA的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P<0.01).结论:TGF-β1 mRNA的高表达可能在口腔鳞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 涎腺肿瘤中P53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刘蔚;陈林林;刘勇

    目的:探讨P53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涎腺肿瘤组织标本5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蛋白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P53、VEGF、MVD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VEGF的表达和MVD值与临床分期及是否区域或远处转移有关,而与肿瘤大小、部位无关.等级相关分析显示:随着P53表达水平的增高,MVD增加,呈显著正相关.本实验结果还表明,P53表达水平和MVD值随着VEGF表达程度的增高而增加.结论:P53蛋白、VEGF表达和MVD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P53、VEGF和MVD可作为判断涎腺肿瘤牛物学行为及预后的指标.P53与VEGF和MVD明显正相关,突变型P53的表达在涎腺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VCAM-l与TNF-α在口腔鳞癌血管生成中的协同作用

    作者:孙乐刚;毛玉龙;刘玲;宋宇峰;杨佑成;王丽芳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l(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l,VCAM-l)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or,TNF-α)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口腔鳞癌血管生成中的协同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48例口腔鳞癌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VCAM-l、TNF-a和CD31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VCAM-l和TNF-α在口腔鳞癌组织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P<0.01);VCAM-l和TNF-α同时表达阳性的肿瘤组织中MVD值明显高于VCAM-l和TNF-α单一表达阳性的MVD值(P<0.05).结论:VCAM-l和TNF-α在几腔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并可能在血管生成中具有协同效应,共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3416 条记录 163/171 页 « 12...160161162163164165166...17017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