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行走模式的低频脉冲电刺激瘫痪治疗仪

    作者:燕铁斌;程曙光

    0 引言应用频率或调制频率在1,000Hz以下的低频中脉冲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属于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范畴中的电疗法(electrical therapy)[1].低频脉冲电刺激初用于疼痛的治疗,由于治疗时电极是放在皮肤表面,没有创伤,故又将称其为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常简称为TENS).

  • 经皮电神经刺激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作者:唐朝正;贾杰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经皮电神经刺激作为一种上肢功能障碍康复手段,其有效性已得到相关临床研究的证实。但如何根据脑卒中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加速上肢功能的康复,一直是临床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就经皮电神经刺激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临床康复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帮助临床工作者更好地指导患者康复。

  • 经皮电神经刺激穴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魏妮;燕铁斌;Christina WY HUI-CHAN;陈月桂

    目的:比较单次(45min)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穴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条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29例初发脑卒中患者分层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安慰组.治疗组患者接受1次45min TENS治疗,刺激电极放在患侧上肢穴位上,刺激频率为100Hz,脉宽为200μs,强度为患者大耐受量;安慰组患者接受45min安慰治疗,仪器与治疗组相同,有指示灯闪,但无电流输出.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接受1次SEP检测,并比较其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偏瘫侧与健侧SEP值相比,除N9潜伏期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SEP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SEP值N20潜伏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单次45min TENS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的SEP,推测TENS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可能与TENS增加脑电活动,改善SEP,激活脑细胞的功能活动有关.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综合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

    作者:姜琴;陈嶸祎;叶定慈

    目的:探讨综合物理治疗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2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经皮电神经刺激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Ⅱ组采用药物治疗.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缓解程度.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Ⅰ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Ⅱ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经皮电神经刺激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能较好地缓解,疗效较常规药物好.

  • 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颈肌牵伸治疗躯体性耳鸣的临床研究

    作者:陶泉;周璇;杨晓颜;刘刚;冯宇伟;毛琳;杜青

    目的:研究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联合颈肌牵伸治疗对躯体性耳鸣患者的影响.方法:46例单侧耳鸣患者按就诊顺序交叉分为2组,TENS组(23例,男17例,女6例,平均年龄32.9岁),TENS联合颈肌牵伸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34.1岁).评定2组治疗前后耳鸣响度(VAS)和耳鸣侧胸锁乳突肌与上斜方肌静态表面肌电位值的变化.结果:治疗1月后,TENS组治疗前后耳鸣响度平均分值VAS从5.2降为3.8(P< 0.05),TENS联合颈肌牵伸组耳鸣响度平均分值VAS从5.9降为3.1(P< 0.01),两组间比较P<0.05.治疗前后耳鸣侧胸锁乳突肌静息电位值TENS组分别为2.8±1.7与2.2±1.7(P< 0.05),TENS联合颈肌牵伸组为2.9±1.5与2.1±1.1(P< 0.01).耳鸣侧上斜方肌静息电位值TENS组治疗前后分别为4.1±1.6与2.6±2.1(P< 0.05),TENS联合颈肌牵伸组为4.2±1.3与2.3±1.2(P<0.01),两组治疗前后耳鸣侧紧张肌静息电位值变化均明显,两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TENS组有效率为47.8%,TENS联合颈肌牵伸组有效率为65.2%,两组间比较P<0.05.结论:TENS联合颈肌牵伸是治疗躯体性耳鸣的有效方法.

  • 经皮电神经刺激配合磁热振疗法对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雪强;毕霞;戴敏辉;孙丹;许莉莎;杨文娟;李英

    目的: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合并磁热振治疗对脊髓损伤(SCI)中枢性疼痛的效果.方法:将36例SCI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TENS组(B组)、磁热振治疗组(C组),每组12例.观察组采用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合并磁热振治疗,TENS组只采用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磁热组只采用磁热振疗法.三组均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对中枢性疼痛进行评定.结果:疗程结束后,患者疼痛的6项参数值均有降低,TENS组参数值低于磁热组,但两组差异并无显著性;观察组参数值显著低于TENS组或磁热振组(P<0.01).结论:经皮电神经刺激合并磁热振疗法对治疗SCI后中枢性疼痛优于单纯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和磁热振疗法.

  • 经皮电神经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脑局部血流量的影响初报

    作者:燕铁斌;郭友华;卢献平;Hui-Chan CWY

    目的:观察单次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脑卒中患者脑局部血流量的影响.方法:4例初发脑卒中患者(男、女各2人,55-73岁,发病42-131天)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对象分别接受2次脑局部血流量(rCBF)的检测,2次检测间隔60min,治疗组在2次检测之间接受60min的TENS治疗.用不对称指数和变化率分析治疗前后患侧病灶及其周边半暗带区以及病灶对应的健侧脑组织及其周边区域(镜像部位)rCBF的变化.结果:单次TENS治疗后,治疗组不对称指数增加,患侧和健侧rCBF变化率增加,虽然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结论:单次TENS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和健侧半球的rCBF,推测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改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基于局部一致性方法探讨电针针刺单、组穴对健康志愿者默认网络的影响

    作者:张岳;霍梦娟;刘波;陈俊;张德龙;叶郭锡;林晨琳;程建波;刘岘

    目的:利用静息态fMRI探讨电针单、组穴对健康志愿者默认网络(DMN)局部一致性(ReHo)的影响。方法:募集符合严格入选标准的健康志愿者54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8例,分别给予双侧百劳穴、百劳+合谷穴(组穴1)、百劳+中渚穴(组穴2)针刺刺激,比较各组针刺前后DMN ReHo的差异。结果:针刺单穴仅引起双侧额内侧回ReHo值升高,而针刺组穴1、组穴2除均引起楔前叶、后扣带回ReHo值的降低,还分别引起左顶下小叶、海马旁回ReHo值的升高。结论:针刺单、组穴均可引起DMN ReHo的改变,但组穴所涉及的脑区更广泛、复杂,涉及感觉、自主认知、情感及疼痛处理等多个方面;后扣带回、楔前叶可能是针刺组穴对DMN发挥调节作用的关键区域,针刺组穴可能通过改变该区域神经元活动的同步性,从而发挥疗效。

  • 经皮电神经刺激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

    作者:徐开寿;何璐;李金玲;麦坚凝

    目的 观察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结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78例脑瘫患儿,年龄36~58个月[(45.6±8.5)个月],通过计算机分层(性别、年龄)后随机分为TENS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2组患儿均接受功能训练.TENS组使用2台TENS治疗仪(每台2个输出通道),8个表面电极放在下肢痉挛肌群的两端肌腱和拮抗肌肌腹给予电刺激,每次20min.以上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30次.之后指导家长实施家庭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后的6、12、24周随访时进行以下评定:①综合痉挛量表(CSS),②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和E两项,③步行速度.结果 两组患儿的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24周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儿的CSS评分、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在治疗后6、12、24周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周:t值分别为8.96、3.14、2.35,P均<0.05).结论 与对照组比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患侧肢体上给予TENS治疗6周,能明显降低患儿下肢痉挛,提高其站立、步行功能和步行速度.

  •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皮电神经刺激配合微波治疗的效果分析

    作者:蒋庆耀;马运芝

    目的: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联合微波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以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对象,按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经皮电神经刺激联合微波治疗。治疗15 d后,比较2组震动感觉阈值、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左侧下肢和右侧下肢震动感觉阈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CV和SCV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治疗,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0.56%(11/36)、91.67%(33/3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单纯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经皮电神经刺激联合微波治疗具有更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外周神经电刺激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文东;左毅;陈文升

    目的 探讨外周神经电刺激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将9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神经阻滞组(48例)和外周神经电刺激组(50例).在接受口服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接受常规神经阻滞和外周神经刺激器介导的病损神经电刺激治疗.分别观察两组的疗效和6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第4、8、12周外周神经电刺激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神经阻滞组(P<0.01);随访6个月,外周神经电刺激组复发率[7.5%(3/40)]明显低于常规神经阻滞组[33.3%(13/39)](P<0.05).结论 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中,外周神经电刺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 经皮电神经刺激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时尚与事实

    作者:Shamay SM.Ng;Christina WY.Hui-Chan;魏妮

    1 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疼痛的治疗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是一种外周神经刺激,自1967年开始成功地用于缓解疼痛的治疗,至今已有40年.其理论基础源于1965年Melzack等提出的著名的闸门控制学说.

  • 肠易激综合征:案例介绍

    作者:

    背景 近来,有报道证实采用经皮电神经刺激(PENS)相关的脊髓或外周神经可以缓解由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症状,如IBS. 案例 患者,女,48岁,患腹泻型IBS 16年,每日腹泻10-12次,平均每星期3-4日,情绪因素可加重症状.

  • 经皮电神经刺激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

    作者:李海燕;王筝;王芳;徐鑫芬

    目的 观察导乐分娩配合经皮电神经刺激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由导乐师陪伴行导乐分娩,观察组配合应用经皮电神经刺激分娩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镇痛效果,观察两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羊水情况、产时和产后24 h总出血量及新生儿的Apgar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不同时间段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各产程时间、产时和产后24 h总出血量、羊水性状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乐分娩配合经皮电神经刺激镇痛效果良好,能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

  • 经皮电神经刺激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邱胜凤

    选取在我院分娩的产妇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方式实施分娩镇痛;观察组产妇采用经皮电神经刺激模式实施分娩镇痛.对比两组产妇分娩镇痛效果、分娩镇痛干预前后VAS评分的改善幅度、产程时间和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产后不良事件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产妇分娩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分娩镇痛干预前后VAS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产程时间和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产后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应用经皮电神经刺激模式对产妇实施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经皮电神经刺激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

    作者:米立新;王彦香;张仲;杨联平;张克亮

    目的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18只健康白兔按术后取材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A、B、C 3组,将各组白兔双侧腓总神经切断后与同侧外膜开窗的胫神经作端侧缝合.白兔左后肢为实验侧,术后给予TENS,每天1次,右后肢不给予电刺激,作为对照侧.3组白兔分别于术后3、6、16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组织学、透射电镜和电生理检查.结果A、B、C组白兔实验侧腓总神经有髓纤维数,C组实验侧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肉复合电位波幅均高于相应各组对照侧(P<0.05),各组白兔实验侧腓总神经髓鞘成熟程度优于对照侧.结论TENS具有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提高神经侧支萌出率的作用.

  • 经皮电神经刺激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时尚与事实

    作者:Shamay SM;Christina WY;Hui-Chan;魏妮;燕铁斌

    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疼痛的治疗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是一种外周神经刺激,自1967年开始成功地用于缓解疼痛的治疗,至今已有40年[1-3].其理论基础源于1965年Melzack等[4]提出的著名的闸门控制学说.基于当时的实验基础,研究者们[4]认为脊髓背侧角的胶质细胞是通过闸门控制系统工作,这些细胞在传入纤维终止于脊髓背侧角的第一级传入神经元之前起着调节作用.一级传入神经元通过前外侧系统调节大脑对疼痛的辨别和感受.

  • 不同强度的经皮电神经刺激对健康人群局部和远端皮肤血流及皮肤温度的影响

    作者:王熠钊;孙炳照

    观察经皮电神经刺激不同刺激强度下对局部皮肤血流和皮肤温度的影响.研究工作在健康人体中进行,结果表明,只是在运动阈上值的强度刺激下皮肤血流才有明显的改变,皮肤温度的改变不明显.电刺激下肌肉活动对皮肤血流有一定影响.

  • 进食配合经皮电神经刺激对脑卒中慢性期吞咽障碍的作用观察

    作者:龙耀斌;郭利平;杨忠翠

    目的:探讨进食吞咽时配合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治疗脑卒中慢性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慢性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进食吞咽时进行颏下和咽部TENS治疗1个月.采用洼田实验和电视透视吞咽评估吞咽障碍的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吞咽功能明显改善:洼田实验评估中,治疗组的有效率(显效+有效,80%)高于对照组(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视透视吞咽评估中,治疗组中的口期传递时间(OTT)、吞咽反应时间(SRT)、咽期传递时间(PTT)、喉关闭期(LCD)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结论:进食吞咽时配合经皮电神经刺激能改善吞咽协调,促进脑卒中后慢性期吞咽困难患者的功能恢复.

  • 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症状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

    作者:符积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单纯的血糖控制仅能延缓其进展,不能改善临床症状.目前,应用于该病的对症治疗药物疗效不明显,且副作用多.经皮电神经刺激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具有无创、安全、经济的特点,近年来,其逐渐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在缓解疼痛等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且具有改善血供和神经传导功能的潜能.本文对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症状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进行综述.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