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贵州省兴仁县雨樟镇某村3个家族的燃煤型砷中毒调查

    作者:张更建;张信江;沈建华;袁伟;瓦庆彪;徐海环;肖和;蒋玲;周运书;杜辉

    贵州省兴仁县雨樟镇是我国燃煤型砷中毒(coal arsenic poisoning,CAP)的重病区之一,从1976年该地区发现CAP患者以来,CAP患者病例不断增加,1991年调查发现1 548例[1].

    关键词: 砷中毒 数据收集
  • 贵州省六枝特区地方性氟中毒改炉改灶效果分析

    作者:田敏

    贵州省六枝特区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属于燃煤污染型,是全省地氟病的重灾区之一,患病人数逐年增加.2002年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氟斑牙检出率为61.33%,氟中毒人口39.6万人,占全区人口的一半以上,有轻、中、重度氟骨症患者11.46万人.

  • 贵州省安龙县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综合防治效果观察

    作者:翟娅;张伯友;龚樊;李达圣;张念恒;凯金祥;杨熠;高静

    安龙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是贵州省砷中毒病情较典型的病区[1].2005年,在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的支持下,贵州省砷中毒病区实现防治措施全覆盖[2-3].为初步评估病区实施综合防治的效果,作者于2013年初对安龙县砷中毒病区的综合防治效果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地点:选择安龙县历史病情较典型的石丫口和海子2个病区村作为调查点[3].1.2 调查对象与方法1.2.1 砷中毒患病情况调查:调查点所有高砷暴露人群,按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进行砷中毒检测和诊断.

    关键词: 砷中毒 尿 玉米
  • 2010年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病情监测

    作者:邓凌艳;晋云;黄国华;高建萍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是以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为主的地方性氟中毒流行区.自2005年起,在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的资助下,罗平县在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实施以健康教育为基础,改炉改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为了解其防治效果,掌握病情动态,作者于2010年5月,开展了病情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 湖南省耒阳市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流行趋势及其原因分析

    作者:谷禧

    湖南省耒阳市位于湖南省中部丘陵地区,有含煤面积42.7 km2,储煤约4.32亿吨,农村均以煤为燃料,已有近百年烧煤历史,1983-1985年按照全同统一标准进行了地方性氟中毒线索调查及整群抽样调查,确认耒阳市为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病区人口达72.33万,占全市人口的72.02%.为了解耒阳市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的流行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于2006年进行了本次调查.

  • 贵州省晴隆县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8~12岁儿童氟斑牙流行趋势分析

    作者:贺伯铸;张伯友;李达圣;翟娅;郑云

    晴隆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是20世纪80年代证实的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燃煤型氟中毒)病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局部病区开展改灶防氟和健康教育干预试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2007年以来,实施以“健康教育为基础,改良炉灶为主,并辅以其他能有效阻断氟污染途径”的综合防治措施,截至2010年底,全县病区基本实现防治措施全覆盖.为了解病区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前后8~12岁儿童氟斑牙流行的变化趋势,初步评估综合防治措施的干预效果,作者于2013年对晴隆县8~ 12岁儿童氟斑牙的流行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 数据收集
  • 贵州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综合防治后环境介质含砷量分析

    作者:张念恒;李达圣;靳争京;安冬;何平;佘丹娅;潘月华;凯金祥;曾眉

    目的 评价贵州省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病区实施综合防治后,燃煤砷对食物含砷量的影响.方法 于2011年,根据贵州省地砷病历史资料,选择2005年实施综合防治后的兴义、兴仁和安龙3个病区县的25个病区村为调查点.根据家中煤样来源的不同,每村每种煤样选择5户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集调查对象家中日常用煤及辣椒、玉米进行含砷量测定.根据《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划分标准》(WS 277-2007)中的规定,按测定后的家中煤含砷量的高低,将被调查的居民分为低危险因素组(煤砷含量≤40 mg/kg)和高危险因素组(煤砷含量> 40 mg/kg),分析两组家庭食物砷暴露的风险.将调查结果与综合防治前1991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煤样测定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玉米和辣椒测定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结果 在3个病区县的25个病区村共检测煤样125份,平均含砷量为30.54 mg/kg;检测辣椒样125份,平均含砷量为0.25 mg/kg;检测玉米样125份,平均含砷量为0.20 mg/kg.辣椒高、低危险因素调查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1,P<0.05).病区煤、玉米、辣椒中平均含砷量与1991年(472.49、5.28、586.60mg/kg)比较,明显降低(Z=-9.15、-11.93、-9.94,P均<0.05).结论 综合防治在防控砷污染物方面取得了预期成效,地砷病病区粮食污染显著降低,部分达到国家污染物限量标准要求,应持续坚持病区防控的后期管理工作.

  • 辅助性T细胞-17与调节性T细胞在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外周血中的比例变化及意义

    作者:夏仕青;方晓琳;朱凯;董令;邹忠兰;刘永莲;王大朋;张爱华

    目的 观察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 cell,Treg)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Th17/Treg细胞比值变化,探讨Th17、Treg细胞平衡在砷致免疫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贵州省黔西南州雨樟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为调查点,选择149例砷中毒患者为病例组,年龄为(50.69±6.14)岁,其中男性94例,女性55例;并按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WS/T 211-2015)标准将其划分为轻度砷中毒组(39例)、中度砷中毒组(54例)和重度砷中毒组(56例);以距离病区约12 km的非砷暴露村的41例居民为对照组,年龄为(45.76±7.88)岁,其中男性12例,女性29例.采集调查对象发样及外周血,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发砷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并分析各组Th17/Treg细胞比值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轻、中、重度砷中毒组发砷含量[中位数(四分位数):0.12(0.08~0.18)、0.20(0.16~0.33)、0.25(0.18~0.41)、0.28(0.21 ~ 0.50)μg/g]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2.22,P<0.01),且各砷中毒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 0.05).中、重度砷中毒组人群外周血中Th17细胞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0.42±0.21)%、(0.41±0.23)%]高于对照组[(0.29±0.16)%,P均<0.05];轻、中、重度砷中毒组人群外周血中Treg细胞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0.37±o.18)%、(0.31±o.19)%、(0.27±0.18)%]低于对照组[(0.71±o.20)%,P均<0.05],且重度砷中毒组低于轻度砷中毒组(P<0.05);轻、中、重度砷中毒组Th17/Treg细胞比值(1.17±0.63、1.56±0.69、1.83±0.85)高于对照组(0.43±0.22,P均<0.05),且重度砷中毒组高于轻度砷中毒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发砷含量与外周血中Th17细胞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和Th17/Treg细胞比值均呈正相关关系(r=0.323、0.608,P均<0.05);与Treg细胞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呈负相关关系(r=-0.486,P<0.05).结论 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可引起患者外周血中1h17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升高,Treg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降低,进而改变Th17/Treg细胞平衡状态,导致机体免疫耐受能力减弱、炎性反应调节紊乱,从而参与砷致免疫损伤的发生发展.

  • 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6、XPA多态性与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关系研究

    作者:徐晓静;张爱华;梁冰;韩雪;董学新;黄晓欣

    目的 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切除交叉互补基因6(ERCC6)、着色性干皮病基因(XPA)的多态性与贵州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贵州省205例砷中毒患者和187例健康人群的ERCC6 A3368G、ERCC6 C-6530G、XPAA23G的基因多态性,计算发病风险(比值比,OR).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ERCC6 A3368G、ERCC6 C-6530G、XPA A23G多态位点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209、2.963、3.335,P均>0.05);携带ERCC6 A3368G多态位点AG+ GG基因型的个体较AA基因型的个体,其砷中毒的发病风险降低(ORadj=0.282,95%CI:0.126 ~ 0.628,P=0.002);未发现单一的ERCC6 C-6530G、XPA A23G多态性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发病风险间的相关关系;携带5种联合基因型[(ERCC6 A3368G位点AG+ GG)+(ERCC6 C-6530G位点CC)基因型(ORadj=0.287,95%CI:0.087 ~ 0.946,P=0.040)、(ERCC6 A3368G位点AG+ GG)+(ERCC6 C-6530G位点CG+ GG)基因型(ORadj,=0.226,95%CI:0.077 ~ 0.661,P=0.007)、(ERCC6 A3368G位点AG+GG)+(XPA A23G位点AA)基因型(ORadj=0.150,95%CI:0.038 ~ 0.596,P=0.007)、(ERCC6 A3368G位点AG+ GG)+(XPA A23G位点AG+ GG)基因型(ORajj=0.325,95%CI:0.118~0.897,P=0.030)、(ERCC6 C-6530G位点CG+ GG)+(XPA A23G位点AA)基因型(ORadj=0.397,95%CI:0.162 ~ 0.975,P=0.036)]的个体砷中毒的发病风险降低.结论 携带ERCC6 A3368G位点突变基因型AG+ GG的个体砷中毒的发病风险降低;具有ERCC6、XPA 2种基因、3个多态位点的联合可降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发病风险.

  •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在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砷暴露人群和大鼠血液和肝脏中的表达

    作者:胡勇;张爱华;姚茂琳;唐旭东;黄晓欣

    目的 观察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1在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砷暴露人群和大鼠血液和肝脏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燃煤污染型砷中毒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①人群研究:选择贵州省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133例砷暴露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临床检查和诊断结果分为病区非病人组(25例)、无明显肝病组(38例)、轻度(43例)和中重度肝病组(27例);以非砷污染村34名健康居民为对照组.采集上述观察对象的外周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rxR1 mRNA表达,并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TrxR酶活力.②动物实验:将30只体质量为80 ~ 100 g的Wise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体质量分为对照组、饮水型砷中毒组和低、中、高砷粮食污染组,共5组,每组6只.对照组常规喂养,饮水型砷中毒组饮用含10 mg/kg三氧化二砷(As2O3)的水溶液,低、中、高砷粮食污染组喂饲用病区高砷煤烘烤的玉米粉所配制的饲料(含砷量分别为25、50、100 mg/kg),均喂养3个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外周血和肝组织中TrxR1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TrxR1蛋白表达,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和肝组织中TrxR酶活力.结果 ①人群研究结果:病区非病人组、无明显肝病组、轻度和中重度肝病组外周血TrxR1 mRNA表达[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1.599 8(1.128 9~2.156 8)、1.469 3(1.146 1~1.976 3)、1.203 6(0.463 1~1.816 2)和0.912 3(0.631 8~1.535 0),轻度和中重度肝病组均低于对照组[1.649 7(1.161 1~2.380 2),P均<0.05];血清TrxR酶活力分别为(3.12±0.76)、(2.81±0.84)、(2.52±0.73)、(2.42±0.76)kU/L,轻度和中重度肝病组均低于对照组[(3.02±0.70)kU/L,P均<0.05].②动物实验结果:大鼠饮水型砷中毒组和低、中、高砷粮食污染组外周血TrxR1 mRNA表达分别为1.05±0.14、1.18±0.18、1.04±0.10、0.97±0.13,除低砷粮食污染组外,其余各染砷组均低于对照组(1.23±0.15,P均<0.05);肝组织TrxR1 mRNA表达分别为0.78±0.10、0.83±0.10、0.79±0.09、0.77±0.11,除低砷粮食污染组外,其余各染砷组均低于对照组(0.94±0.12,P均<0.05);肝组织TrxR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310.33±38.81、312.50±23.36、305.67±20.57、298.17±23.52,各染砷组均低于对照组(348.50±32.35,P均<0.05);血清TrxR酶活力分别为(4.22±0.73)、(4.86±0.63)、(4.04±0.57)、(3.73±0.64)kU/L,各染砷组均低于对照组[(9.52±1.08)kU/L,P均<0.05];肝组织TrxR酶活力分别为(14.82±1.67)、(18.76±2.76)、(14.90±2.17)、(11.55±1.74)U/mg,均低于对照组[(23.71±3.05)U/mg,P均<0.05].结论 砷通过下调TrxR1转录表达和蛋白表达,降低其酶活力,加重燃煤污染型砷中毒肝损伤的发生发展.

  •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P14ARF和MDM2及突变型P53蛋白表达

    作者:夏玉洁;张爱华;韩雪;黄晓欣

    目的 观察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突变型P53( P53mt)蛋白及其下游基因P14ARG、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为揭示砷致皮肤损害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以自愿手术治疗的60例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皮肤病理学诊断分为一般皮肤病变组(35例)、癌前病变组(19例)、癌变组(6例);以某医院经病理学诊断无异常的非肿瘤手术患者的9例皮肤组织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皮肤组织中P14ARF、MDM2和P53m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4组皮肤组织P14ARF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9,P<0.05);其中癌前病变组、癌变组[46.1%(6/19)、33.3%(2/6)]明显低于对照组[88.9%(8/9),P均<0.05];且随着皮肤病变程度的加重,P14ARF蛋白表达呈降低趋势(P<0.05).4组皮肤组织MDM2、P53mt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21、20.64,P均< 0.05);其中一般病变组、癌前病变组和癌变组[54.2%( 19/35)、63.2%(10/19)、66.7%(4/6)和25.7%(9/35)、73.7%(14/19)、83.3%(5/6)]明显高于对照组(0、0,P均<0.05);随着皮肤病变程度的加重,MDM2和P53mt蛋白表达呈增强趋势(P均<0.05).结论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患者皮肤组织P53mt蛋白表达阳性率升高,且P14ARF和MDM2蛋白表达异常,后者所致的细胞周期和凋亡调控失常可能是砷致皮肤病损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 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1、XPD和XPC多态性与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的关系研究

    作者:魏绍峰;张爱华;梁冰;黄晓欣

    目的 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I、XPD、XPC不同基因型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以贵州省兴仁县交乐村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229例砷中毒患者作为病例组,以有相似生活习惯、无燃用高砷煤史的非砷暴露村大果朵村198名居民作为对照组,每人抽取外周静脉血约2 ml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进行ERCC1 C8092A 、XPD Lys751 Gln、XPD Asp312Asn、XPD Arg156Arg、XPC P(AT+/-)多态位点检测.结果 病例组ERCC1 C8092A位点CA/AA基因型分布频率[ CA:29.78% (67/225)、AA:10.67% (24/225)]显著高于对照组[CA:23.08%( 45/195)、AA:5.13% (10/195),x2=8.116,P<0.05];其余各基因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649、4.394、0.865、1.490,P均>0.05).携带ERCCI 8092CA+ AA、XPD Lys751Gln+ Gln751Gln 、XPD Asp312Asn+ Asn312Asn基因型个体分别较携带ERCC1 8092CC、XPD Lys751Lys、XPD Asp312Asp基因型个体发生砷中毒的风险升高1.780、1.681、1.790倍(95%CI分别为1.174~2.698、1.081~2.615和1.014~3.158,P均<0.05);单一的XPD 基因Arg156Arg位点、XPC基因P(AT+/-)位点对砷中毒的发病风险没有影响(P均>0.05).结论 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ERCC1 C8092A、XPD Lys751 Gln和Asp312Asn位点的多态性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发病风险有关.

  • 蛋白激酶C/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在燃煤砷致人体T细胞活化中的作用

    作者:谷俊莹;张爱华;张碧霞;黄晓欣

    目的 了解燃煤砷暴露人群外周血T细胞活化情况及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内蛋白激酶C/核因子κB(PKC/NF-κB)途径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或活化情况,探讨PKC/NF-κB信号通路在燃煤砷致人体T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方法 按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将贵州省兴仁县交乐村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94例居民分为无症状暴露组(12例)、轻度砷中毒组(33例)、中度砷中毒组(34例)及重度砷中毒组(15例);以距病区约12 km的非砷污染某村居民2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活化T细胞比例;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EMSA)检测PBMCs内NF-κB结合DNA的活性:蛋白印迹法检测PBMCs胞浆内PKCθ及磷酸化蛋白激酶Cθ(pPKCθ)表达水平.结果 外周血活化T细胞比例,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93,P<0.01),无症状暴露组[(21.76±15.31)%]及轻、中、重度砷中毒组[(18.41±11.36)%、(17.78±11.93)%和(18.79±13.38)%]与对照组[(3.19±2.12)%]比较明显增加(P<0.05或<0.01);无症状暴露组及轻、中、重度砷中毒组PBMCs内NF-κB结合DNA的活性(1.49±0.24、1.58±0.30、1.57±0.34、1.51±0.16)与对照组(1.30±0.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PBMCs胞浆PKCθ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43,P>0.05).pPKCθ表达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88,P<0.01),轻、中、重度砷中毒组(0.64±0.14、0.64±0.20、0.62±0.12)与对照组(0.93±0.20)及无症状暴露组(0.81±0.23)比较,明显降低(P<0.05或<0.01).PBMCs内pPKCθ表达水平与NF-κB结合DNA的活性呈明显负相关(r=-0.565,P<0.01).NF-κB结合DNA的活性与外周血活化T细胞比例呈明显正相关(r=0.546,P<0.01).结论 燃煤砷暴露可显著增强人体PBMCs内PKCθ的活化及NF-κB结合DNA的活性,并诱导人体T细胞的活化,提示PKC/NF-κB信号通路可能是燃煤砷引起人体T细胞活化的信号途径之一.

  • 燃煤砷暴露对人体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作者:谷俊莹;张爱华;张碧霞;黄晓欣

    目的 探讨燃煤砷暴露对人体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集贵州省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居民及非病区居民外周血,按<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分为暴露组(17例)、轻度砷中毒组(35例)、中度砷中毒组(38例)、重度砷中毒组(19例)及对照组(35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T细胞刺激指数;钙离子荧光探针(Fiuo-3/AM)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钙离子指数(IECa2+);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EMSA)检测PBMC活化T细胞核转录因子(NF-AT)结合DNA的活性.结果 经刀豆蛋白A(ConA)刺激后,暴露组及轻、中、重度砷中毒组刺激指数(1.315±0.962、1.611±1.224、1.114±0.545、1.289±0.875)均低于对照组(2.322±1.241,P<0.01).经抗CD3单克隆抗体(McAb)刺激后,暴露组及轻、中、重度砷中毒组刺激指数(0.997±0.177、1.103±0.291、1.007±0.221、0.957±0.205)亦均低于对照组(1.842±0.429,P<0.01).轻、中、重度砷中毒组PBMC经抗CD3 McAb处理后,IECa2+(110.130±49.637、92.429±31.191、77.640±35.37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45.986±59.450,P<0.01);中、重度砷中毒组IECa2+亦均显著低于暴露组(121.337±46.410,P<0.05).轻、中、重度砷中毒组PBMC内NF-AT结合DNA活性(1.354±0.446、1.290±0.291、1.159±0.41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722±0.291,P<0.01)和暴露组(1.611±0.294,P<0.05).结论 燃煤砷暴露町导致人体T细胞刺激指数下降、PBMC内IECa2+减少及NF-AT结合DNA的活性降低,表明砷可抑制人体T细胞增殖能力,其原因可能与砷对T细胞受体(TCR)/CD3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有关.

  • 云南省昭通市燃煤中氟的释放规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作者:李玲;雒昆利;唐跃刚

    目的 探讨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燃煤中氟的实际燃烧释放规律及其环境效应.方法 在云南省昭通市采集24户农户家的煤、拌煤粘土、煤泥、煤渣以及烘烤前后玉米样品,采用高温燃烧-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分析样品中氟含量,计算煤泥氟的燃烧释放量及释放率,并分析煤泥中氟释放量与烘烤玉米中氟增加量的关系.结果 拌煤粘土中氟含量的中位数为1 087.1 mg/kg,范围为266.4~2 536.7 mg/kg;煤泥中氟含量的中位数为308.8 mg/kg,范围为115.9~ 635.0 mg/kg;煤泥燃烧氟释放量的中位数为248.2 mg/kg,范围为63.5~432.2 mg/kg,燃烧释放率的平均值为73.8%,范围为30.3%~91.5%.新鲜玉米中氟含量的中位数为1.31mg/kg,范围为0.43~ 2.00 mg/kg;烘烤玉米中氟含量的中位数为10.49 mg/kg,范围为2.21~44.88 mg/kg,玉米烘烤后氟增加量范围为0.90~44.46 mg/kg.拌煤粘土中的氟含量与煤泥燃烧氟释放量呈正相关(r=0.714,P< 0.01);煤泥燃烧氟释放量与烘烤前后玉米氟增加量未见相关(r=-0.155,P>0.05).结论 粘土是燃煤中氟污染物释放的重要来源.烘烤玉米中氟污染程度不是由煤泥中氟释放量所单独决定的,可能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氟中毒
  • 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氟中毒大鼠膝关节滑膜中的表达

    作者:曾家顺;李龙;莫英曼;喻茂娟;朱春玲

    目的 探讨氟中毒大鼠膝关节滑膜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的表达及二者与氟中毒性关节病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断乳2周的SD大鼠32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低氟组、中氟组和高氟组),每组8只.对照组食用正常饲料;低、中、高氟组分别食用含25%、35%、68%贵州省氟中毒病区玉米(含氟量为148.00 mg/kg)的配方饲料,复制燃煤型氟中毒大鼠模型.染氟第140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滑膜组织中BMP-2和BMP-7蛋白的表达,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吸光度值:HE染色观察各组滑膜组织的形态变化,根据病理分级标准,计算各组滑膜病理学总积分.结果 对照组大鼠滑膜组织中BMP-2(32.50±2.73)和BMP-7(38.90±2.56)蛋白少量散在表达;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氟组大鼠滑膜组织中BMP-2(59.43±5.12、79.82±6.41、101.76±7.56)和BMP-7(55.10±4.82、78.42±5.61、98.46±6.05)蛋白表达增加(P<0.05),且随染氟剂量的上升而明显增加(P<0.05).滑膜病理学总积分,低、中、高氟组(1.04±0.98、4.69±1.28、8.60±2.07)较对照组(0.54±0.21)显著升高(P<0.05).BMP-2和BMP-7蛋白表达与滑膜病理学总积分呈高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98、0.99,P<0.05).结论 BMP-2和BMP-7在氟中毒性关节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成骨过程而发挥作用.

  • 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外周血Foxp3、TGF-β1、IL-2的表达差异及意义

    作者:方晓琳;夏仕青;朱凯;董令;邹忠兰;刘永莲;王大朋;张爱华

    目的 观察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外周血转录因子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 (Foxp3)、免疫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T淋巴细胞活化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的表达水平变化,分析砷暴露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贵州省黔西南州雨樟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为调查点,参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WS/T 211-2015)标准,选择经临床复查确认的149例[男性94例、女性55例,年龄为(50.69±6.14)岁]砷中毒患者为病例组,根据皮肤损害将其分为轻度砷中毒组(39例)、中度砷中毒组(54例)和重度砷中毒组(56例);另选择41例[男性12例、女性29例,年龄为(45.76±7.88)岁]距病区约12 km的非砷暴露村居民作为对照组.在知情同意下采集研究对象晨尿及外周血,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检测尿砷含量,并经尿肌酐(Cr)校正;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特异转录因子Foxp3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血清Treg细胞相关免疫因子TGF-β1及IL-2的含量.结果 各砷中毒组患者尿砷含量[中位数(四分位数):29.13(19.75~54.50)、31.81(17.52 ~ 53.31)、30.51 (18.35~45.76)μg/g Cr]高于对照组[21.62(17.65~28.44)μg/g Cr,P均<0.05].各砷中毒组患者外周血Foxp3 mRNA表达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0.58(0.17~1.27)、0.32(0.17~0.61)、0.33(0.13~0.62)]显著低于对照组[0.87(0.64~ 1.50),P均<0.05];与轻度砷中毒组比较,中、重度砷中毒组患者外周血Foxp3 mRNA表达水平降低(P均<0.05).各砷中毒组患者血清TGF-β1含量[(13.14±5.19)、(12.85±5.51)、(12.78±4.95)μg/L]高于对照组[(3.90±1.53)μg/L,P均<0.05].各砷中毒组患者血清IL-2含量[(9.85±5.38)、(11.64±6.40)、(12.27±6.19)ng/L]低于对照组[(34.30±4.84)ng/L,P均<0.05],重度砷中毒组患者血清IL-2含量高于轻度砷中毒组(P<0.05).结论 砷暴露可致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特异转录因子Foxp3及相关免疫因子TGF-β1和IL-2发生异常改变,提示Treg细胞功能异常可能与砷中毒有关.

  • 基准剂量在燃煤砷暴露人群肝损害研究中的应用及其意义探讨

    作者:张爱华;李军;洪峰;罗鹏;杨光红;杨大平;黄晓欣;张碧霞;董学新

    目的 探讨燃煤砷暴露人群肝损害的生物接触限值,筛选监测砷致肝损害的敏感生物学标志.方法 以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118例砷暴露者为砷暴露组,非砷污染区50例居民为对照组.以尿砷、发砷(Ag-DDC法测定)作为接触指标;总胆汁酸(TBA,酶循环法测定)、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化学比色法测定)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重氮试剂比色法测定)作为肝细胞损害效应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Ⅳ·C)作为肝纤维化效应指标(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运用基准剂量(BMD)法计算各效应指标对应的尿砷和发砷的BMD及其95%可信区间下限值(BMDL),并根据BMD和BMDL大小判断各效应指标的敏感性.结果 砷暴露组的砷接触指标尿砷(98.50 mg/kg Cr)、发砷(7.42 ms/kg)和肝损害效应指标TBA、GSTs、γ-GT、HA、PC-Ⅲ、Ⅳ·C的几何均数(6.78 μmol/L、22.05 U/L、48.04 U/L、85.19μg/L、89.76μg/L、86.85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尿砷(22.98 mg/kg Cr)、发砷(1.28 ms/kg)和肝损害效应指标(4.63μmol/L、13.76 U/L、36.45 U/L、54.62μg/L、74.45μg/L、54.81μg/L,P<0.01),尿砷、发砷与肝损害效应指标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P<0.05或<0.01).尿砷的BMD和BMDL范围分别为49.53~101.96、39.02~70.15mg/kg Cr,发砷的BMD和BMDL范围分别为3.04~5.02、2.36~3.25 mg/kg.肝细胞损害指标的敏感顺序均为GsTs>TBA>γ-GT;而肝纤维化指标的敏感顺序均为HA>Ⅳ·C>PC-Ⅲ.结论 根据肝损害生物学标志的低尿砷、发砷BMDL值,结合当地健康人群尿砷、发砷平均值,建议燃煤砷暴露者肝损害的生物接触限值尿砷为35.00 mg/kg Cr,发砷为2.50 ms/kg.GSTs、TBA、γ-GT和HA、Ⅳ·C、PC-Ⅲ分别能不同程度地反映燃煤砷污染对人体的肝细胞损害和肝纤维化情况:GSTs、HA分别是其相对敏感的生物学标志.

  • 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脱氢酶1和血红素氧合酶1 mRNA及蛋白表达与燃煤型砷中毒肝损伤关系探讨

    作者:王祺;张爱华;姚茂琳;罗鹏

    目的 了解贵州省燃煤型砷中毒病区砷暴露者外周血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诱导的下游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H)脱氢酶1(NQO1)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其在燃煤型砷中毒肝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以贵州省兴仁县燃煤型砷中毒病区交乐村和长庆村为调查点,在健康体检基础上选择161例砷暴露者为砷暴露组,按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分为病区非病例组(21例)和病例组(140例).病例组参照《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GBZ 59-2010)进一步分为轻度肝病组(52例)、中重度肝病组(36例),其余病例为无明显肝病组(52例);同时以相邻的非病区村45例居民作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QO1和HO-1 mRNA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NQO1和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①NQO1和HO-1mRNA表达结果:随砷暴露人群肝损伤程度的加重,外周血NQO1和HO-1 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F=5.548、10.961,P均<0.05).其中,轻度肝病组NQO1 mRNA相对表达量(中位数,0.918)高于对照组(0.576,P< 0.05),中重度肝病组NQO1 mRNA相对表达量(1.243)高于对照组、病区非病例组(0.653)、无明显肝病组(0.636)、轻度肝病组(P均<0.05);病区非病例组、无明显肝病组、轻度肝病组及中重度肝病组HO-1 mRNA相对表达量(1.059、1.225、1.553、1.604)均高于对照组(0.767,P均<0.05);轻度肝病组HO-1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病区非病例组(P<0.05);中重度肝病组HO-1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病区非病例组、无明显肝病组(P均<0.05).②NQO1和HO-1蛋白表达结果:随砷暴露人群肝损伤程度的加重,血清中NQO1和HO-1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F=19.685、17.725,P均<0.05).其中,无明显肝病组、轻度肝病组及中重度肝病组NQO1和HO-1蛋白表达[NQO1:(6.272±0.744)、(6.336±0.628)、(6.714±0.540)U/L;HO-1:(45.150±4.813)、(45.283±5.049)、(48.610±5.365)U/L]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病区非病例组[NQO1:(5.550±0.730)、(5.750±0.427)U/L;HO-1:(39.856±5.249)、(42.375±3.014)U/L,P均<0.05],中重度肝病组NQO1和HO-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无明显肝病组和轻度肝病组(P均< 0.05).结论 砷暴露后NQO1和HO-1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增强,二者与燃煤型砷中毒肝损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煤氟污染的粮食对雌鼠动情周期的影响

    作者:王世君;夏曙华;余司文;徐静峰;喻茂娟;杨月婷

    目的 了解食用煤氟污染的粮食对雌鼠阴道开张日龄、动情周期及生殖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用90只断乳2周、体质量60~ 80g的SD雌性大鼠,将大鼠按体质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中氟组、高氟组,每组30只.各染氟组通过喂饲含不同比例的燃煤型氟中毒病区煤烘烤玉米(含氟量分别为47.8、96.0 mg/kg)复制燃煤型氟中毒模型,对照组的玉米饲料来自于非病区(含氟量为5.2 mg/kg).分别于染氟60、120、180 d后,分3批动情期处死大鼠,每组每批10只.喂养初期,每天早上8:00观察并记录雌鼠阴道开张情况.处死前连续10 d,雌鼠行阴道脱落细胞涂片,HE染色后判别动情周期.于动情期股动脉取血检测雌激素(E2)水平.结果 高氟组雌鼠阴道开张日龄[(49.0±4.5)d]长于对照组、中氟组[(45.4±2.3)、(46.7±1.9)d,P均<0.05].染氟120 d,高氟组的雌鼠动情周期[(5.8±0.8)d]长于对照组、中氟组[(4.4±0.9)、(4.9±0.7)d,P均<0.05].染氟180 d,对照组、中氟组、高氟组的雌鼠动情周期[(4.3±0.7)、(5.4±1.1)、(6.7±0.9)d]依次延长(P均< 0.05).在高氟组,染氟180 d雌鼠的动情周期[(6.7±0.9)d]高于染氟60、120 d[(5.2±1.1)、(5.8±0.8)d,P均<0.05].染氟60 d时,中、高氟组雌鼠E2含量[(438.75±71.80)、(456.25±57.80) ng/L]均高于对照组[(301.25±94.17)ng/L,P均<0.05],随染氟剂量增加而逐渐升高;仅高氟组在180 d E2水平[(275.00±127.83)ng/L]低于60、120 d[(456.25±57.80)、(392.50±102.50)ng/L,P均<0.05].结论 燃煤型氟中毒可导致雌鼠开张日龄和动情周期延长及生殖内分泌水平改变,且染氟剂量越多、染毒时间越长,影响越重.

    关键词: 氟中毒 雌二醇
147 条记录 4/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