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荆芥及其混淆品的种子比较研究

    作者:高峰;陈敏;汪付田;李娜;黄璐琦

    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Benth.)Briq为唇形科裂叶荆芥属植物,又名荆芥,以全草或芥穗入药.其味辛、微温,归肺、肝经,具有解表散风,透疹的作用,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1].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秘制橘红痰咳胶囊中柚皮苷的含量

    作者:陈晓辉;毕开顺;谭佳昱;常键

    秘制橘红痰咳胶囊是在传统用药的基础上,研制出的中成药制剂.由化橘红、浙贝母、茯苓、百部、苦杏红、半夏、白前、紫菀、荆芥、桔梗等10味中药组成,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能.

  • 荆芥干物质积累和挥发油含量动态研究

    作者:张志梅;杨太新;赵永华;郭玉海;翟志席;邓素君;卜彦英;付秀敏;赵志民;杨春清

    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Benth.)Briq.为唇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含挥发油,油中主要含d-薄荷酮(d-menthone)及d-苎烯(d-limonene)[1].在荆芥栽培中有关于荆芥收获时间不同造成挥发油含量差异的报道[2],但关于荆芥干物质积累和挥发油积累量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称重法和挥发油提取法,探讨了荆芥干物质积累与挥发油含量和积累量的动态变化,确定荆芥适宜收获期,为荆芥的规范化种植及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 废电池浸出液对荆芥生理及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作者:魏金凤;王俊霞;康文艺

    目的:研究废旧电池浸出液对荆芥幼苗生长及叶片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探讨不同浓度废旧电池浸出液对荆芥幼苗生长的影响,并用固相微萃取技术与气相质谱联用对叶片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荆芥幼苗对废电池浸出液具有一定的抗性,但高质量分数废电池浸出液对荆芥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废电池浸出液对荆芥挥发性成分影响较大.结论:废旧电池在水中渗出的化学物质对荆芥产生很大影响,降低荆芥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 花期荆芥在盐胁迫下离子吸收、分布和挥发油成分的变化

    作者:周莹;黄丽瑾;赵永娟;唐楠煜;屈仁军;唐晓清;王康才

    采用盆栽砂培实验,研究不同NaCl浓度(0,25,50,75,100 mmol·L-1)对花期荆芥离子吸收、分布和挥发油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荆芥根、茎、叶、花中Na+含量显著增加,且地上部位的Na+含量逐渐高于根部;根中K+含量降低,而茎、叶、花中K+含量有所增加;Ca2+含量随着NaCl浓度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但总体受盐胁迫的影响较小.荆芥各部位K+/Na+,Ca2+ +/Na+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中度盐胁迫(50 mmol·L-1 NaCl)促进荆芥挥发油含量增加,重度盐胁迫(100 mmol·L-1 NaCl)抑制挥发油的合成和积累.荆芥挥发油中98%以上的物质为萜类成分,以胡薄荷酮和薄荷酮的含量高.盐胁迫对荆芥挥发油组成成分的种类影响小,但改变了各主要成分所占的比例.盐胁迫促使胡薄荷酮向薄荷酮转化,胡薄荷酮/薄荷酮值(相对含量)随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薄荷酮相对含量在75,100 mmol·L-1 NaCl处理下高于胡薄荷酮成为第一主成分.其他成分如D-柠檬烯在中度和重度盐胁迫下含量上升,石竹烯含量仅在轻度盐胁迫下增加.该研究可为盐渍化土壤条件下荆芥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 荆芥防风药对的HPLC特征图谱研究

    作者:于丽霞;单鸣秋;丁安伟

    该实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Extend-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0.5‰三氟乙酸-乙腈,梯度洗脱,建立了不同产地及批号的荆芥防风药对的特征图谱,标定了12个共有特征峰,并得到了荆芥防风药对的对照特征图谱.该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该药对的质量控制依据之一.

  • 基于化学成分和药理效应的荆芥传统分段加工与一体化加工工艺比较

    作者:钱岩;于生;单鸣秋;姚卫峰;张丽

    测定荆芥经饮片一体化加工与传统分段加工后所得产品中挥发油的含量,并采用GC-MS测定挥发油中8个代表性化合物(薄荷酮、胡薄荷酮、1-辛烯-3-酮、d-柠檬烯β-石竹烯β-香叶烯、薄荷呋喃、3-辛酮)的含量,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考察荆芥2种加工方法抗炎作用的差异.通过对荆芥不同加工产品挥发性成分含量与功效的比较,阐述荆芥药材、饮片一体化加工工艺的合理性.结果显示,荆芥一体化工艺加工产品8个化合物含量均高于传统工艺产品;2种加工方法均能降低小鼠耳廓肿胀度、降低致炎小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产生抗炎作用.经过同剂量间比较,一体化加工工艺的抗炎作用整体上优于传统加工工艺.相比传统分段加工工艺,一体化加工在保证饮片质量的同时,提高了效率、节约时间及人工成本,具有合理性.

  • 国医大师路志正应用荆芥经验举隅

    作者:王秋风;刘宗莲;路洁

    路志正教授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临证中喜用荆芥,驾轻就熟,常具画龙点睛之效,路老认为:荆芥乃风药中和缓温润者,有风药升散之性,而无其燥烈之弊,具清利头目,通窍利咽;开发郁结,透散伏邪;调理气机,升发清阳;疏风祛湿,活络止痛之功,用之得当,既可增强方中主药的作用,又可制约药物的烈性,从而取得较好疗效.

  • 荆芥的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李桂兰;毕胜

    荆芥为唇形科1年生草本植物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a以带穗的地上全草入药。有发表散风、透疹作用。炒炭有止血作用。主产于江苏、浙江、山东、江西、河北、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等省。现将荆芥的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技术介绍如下。1 生物学特性 荆芥适应性强。喜温和湿润气候,在土壤有足够水分的情况下,种子在地温19~25 ℃时,6~7 d就会出苗;在16~18 ℃时,需10~15 d出苗。幼苗能耐0 ℃左右低温,-2 ℃以下会出现冻害。出苗期要求土壤保持湿润,怕干旱和缺水。成苗期喜较干燥的环境,雨水多则生长不良,但短期积水也会造成死亡。对土壤要求不严,种植地宜选向阳湿润、排灌方便、疏松肥活的沙质壤土为好,前茬以花生、棉花、地瓜等地为好,低洼积水地、粘重的土壤或易干旱的粗沙地不宜种植。忌连作。

  • 经典恒温法测定荆芥饮片有效期

    作者:李昌勤;王金梅;康文艺

    目的:进行荆芥饮片有效期的研究.方法:采用经典恒温法试验,推导出荆芥挥发油和胡薄荷酮含量变化的规律,根据Arrhenius指数定律,求出20℃时的反应速度常数,计算出有效期.结果:经典恒温试验测得荆芥挥发油及胡薄荷酮含量变化符合一级反应规律,在阴凉处贮存,挥发油含量变化的速率常数K20℃为8.4534×10-6,胡薄荷酮含量变化的速率常数K20℃为3.39×10-5,以挥发油含量为指标,该批荆芥的有效期t0.9为2.08年,以胡薄荷酮为指标,其有效期是190d.结论:用经典恒温试验可预测荆芥饮片以挥发油含量为指标其有效期在2年左右,以胡薄荷酮为指标,其有效期为190d.

  • 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荆芥诱导肺肿瘤细胞凋亡谱效关系研究

    作者:樊佳新;王帅;孟宪生;包永睿;李天娇

    为了进一步全面地阐明荆芥药材乙醇提取物中主要发挥抗肺癌作用的化学组成,本文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开展不同产地荆芥药材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肺肿瘤药效学研究,并通过HPLC方法建立9种不同产地荆芥药材乙醇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将药效指标与指纹图谱的相关信息通过灰色关联度软件进行谱效关系分析,采用HPLC-Q-TOF/MS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快速分析与鉴定.结果显示,关联系数较大的色谱峰中第19、6、16、11、18号峰所代表的化合物为香叶木素、木犀草苷、木犀草素、橙皮苷、芹菜素;第10、12、20号峰可能为柚皮素-7-O-葡萄糖醛酸苷或槲皮苷、迷迭香酸甲酯或异鼠李素-3-木糖苷、5,7-二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荆芥中发挥抗肺肿瘤作用的主要化学组成,为荆芥药材的质量控制及中药复杂成分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方法学探讨和实验依据.

  • 荆防汤治疗湿疹225例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孙海志

    目的 观察使用荆防汤治疗皮肤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450例风热症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25例.实验组采用口服荆防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口服息斯敏和地塞米松,外用炎松软膏涂抹于患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5周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愈153例,治愈率为68.0%;显效50例,显效率为22.2%;好转15例,好转率为6.7%;无效7例,无效率为3.1%;总有效率为90.2%.对照组患者治愈121例,治愈率为53.8%;显效48例,显效率为21.3%;好转35例,好转率为15.6%;无效21例,无效率为9.3%;总有效率为75.1%.实验组患者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荆防汤治疗湿疹具有显著疗效,比单纯的西药治疗效果更明显,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上可长期应用作为第一线药物.

  • 微波提取荆芥中胡薄荷酮的工艺研究

    作者:孙建中;张轻轻;王志祥

    目的 研究微波提取荆芥中胡薄荷酮的工艺.方法 进行单因素微波提取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着重微波功率、粉末粒径、溶剂浓度、液固比、微波温度及微波时间对胡薄荷酮提取率的影响.实验中利用气相色谱(GC)对胡薄荷酮提取率进行分析测量.结果 优化工艺为微波功率300 W,粒径46~60目,乙醇浓度60%,液固比20 ML·g-1,微波温度500℃,微波时间20 min.在此条件下,微波提取3次,胡薄荷酮的平均提取率为0.017835%.结论 所得实验结果稳定可靠,有助于该产品的工艺优化研究.

  • 不同产地荆芥核型及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

    作者:段英姿;马艳芝

    目的 探明荆芥核型特征及不同产地来源种质间的亲缘关系.方法 以11份不同产地荆芥为材料,采用根尖压片法分析染色体特征,并进行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结果 11个产地荆芥的染色体数目均为12,共4种核型公式:2n =2x=12 =4m+ 8smn、2n=2x=12=8m +4smn、2n =2x=12 =6m +6smn和2n =2x=12 =4m +6smn +2st,玉田春和山西荆芥核型属2B型,其他均为2A型.核型不对称系数在61%~67%之间,其中四川荆芥核型原始,安国夏荆芥进化程度高.江苏与四川荆芥核型似近系数高(0.989),核型进化距离小(0.011),亲缘关系近;萧山与玉田春荆芥核型似近系数小(0.792 5),核型进化距离大(0.232 6),亲缘关系远.结论 核型具有物种稳定性,核型似近系数的聚类分析得出了不同物种间的遗传距离,为荆芥植物资源种质鉴定、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等研究提供了细胞学基础.

  • 中药荆芥的功效与鉴别

    作者:刘振启;刘杰

    荆芥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荆芥又名假苏、姜芥、鼠萤,因棵似荆,子似芥,故名.荆芥的功效是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止血,用于血便,崩漏,产后血晕.李时珍称它是风病、血病、疮病的要药.在南方一带,荆芥还可以当做菜食用.苏颂说:假苏到处有生长.叶子像落黎而细,初长的假苏有辛香味,可以吃,人们取来生食.此药古方中很少用,近世的医家作为要药,取实成穗的,晒干后入药.李时珍说,荆芥原是野生,因现在多为世人所用,所以栽种的较多.二月份剥下种子,长出的苗茎方叶细,像扫帚叶而窄小,为淡黄绿色,八月开小花,作穗状花房,花房像紫苏,花房里有细小的子……连穗一同采收入药用.

  • 中药材荆芥的生药学研究

    作者:李滨;冯月男;刘石磊

    目的:对荆芥进行生药学鉴别,确定有效活性成分。方法采用常规药材软化、永久切片制作方法、生药学鉴别方法。结论研究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荆芥的质量控制。

  • 消风散治疗皮肤病的体会

    作者:崔延昌;谷庆霞

    消风散首见于<外科正宗>,由荆芥、防风、蝉蜕、胡麻、苦参、苍术、石膏、知母、牛蒡子、木通、当归、生地、甘草等组成.此方加减治皮肤病,疗效可靠,今总结如下:

  • 荆肤止痒颗粒质量标准提高研究

    作者:刘和平;柳莹;黄文漳;曾德成;曹晖;彭招华

    目的:对荆肤止痒颗粒质量标准进行再提高研究。方法采用高效薄层色谱法(HPTLC)鉴别处方中君药荆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臣药野菊花中蒙花苷的含量,色谱条件院Agilent Zobrax SB-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2%冰醋酸水溶液(21:79)为流动相,柱温20益,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34 nm。结果荆芥的供试品色谱与对照药材色谱在相应的位置上有相同的粉红色斑点,阴性样品溶液无干扰斑点,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蒙花苷HPLC含量测定方法分离度好、准确度高,蒙花苷在15.26~762.96 n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 =12.7672X +17.25418,r=0.99998,定量限度为1.83 ng,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28%,RSD为0.28%(n=9)。结论通过对君药荆芥和臣药野菊花的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和验证,提高了荆肤止痒颗粒的质量标准,能更好地监控该产品的质量。

  • 血瘀暴崩用药点滴

    作者:黄寿昌

    血瘀暴崩是指瘀血潴留胞宫,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经血暴下不止,病势较急的病症.此病常见于产后,胎膜残留不下,或功能性子宫出血,瘀血潴留日久,治疗不当,久漏成崩.当时既有腹痛拒按,经血暴下不止的血瘀见症,又有正气欲脱之势.此刻标本俱急.按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若塞其流,有致瘀血潴流病势发展,欲破其瘀,势必造成经血暴下不止,导致正气虚脱,选方用药颇感困难.当务之急,只有扶正为先,药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为原则.如:田七、血竭、云南白药、炒蒲黄、炒荆芥之类.

  • 中药荆芥基原的沿革

    作者:宋向文;李光燕;王德群;韩邦兴

    中药荆芥以“假苏”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根据宋代以前有关假苏名称、形态、可食用的本草文献记载,可以确定假苏基原为唇形科植物罗勒Ocimum basilicum L.。从宋代《本草图经》开始,假苏基原变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sfolia Briq.,并沿用至今。清代假苏基原为罗勒O. basilicum L.和荆芥S. tenuisfolia Briq.并存。认为基原为罗勒O. basilicum L.的本草书籍撰著者的家乡均是现今罗勒的栽培食用产地。可见,《神农本草经》中假苏的基原应为罗勒O. basili-cum L.,建议以中药假苏之名进行收载,而中药荆芥则即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 tenuisfolia Briq.,另行记载,故假苏与荆芥实为2味中药。

    关键词: 假苏 荆芥 基原
237 条记录 2/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