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药升麻与国外黑升麻比较

    作者:王建升;王薇

    升麻为我国临床常用中药,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的功能。黑升麻是中药升麻的别名或其炮制加工品。黑升麻(black cohoch)又称总状升麻,广泛用于治疗围绝经期症状。中外升麻的来源不同,临床作用也有所不同,使用时应注意区别。

  • 三叶青名实考辨

    作者:丁富娟;李慧芬;崔伟亮;蒋海强;刘江亭

    三叶青是我国特有珍贵草药,在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一直广为传用.传统认为三叶青具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化痰功效,现代研究认为其具抗肿瘤、抗病毒、调节免疫等确切药理作用.三叶青始载于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学专著《植物名实图考》,但未明确其植物基原.《中国药典》至今未收录该药.近代学者鲜有对其进行系统考证,因而其植物基原为何物、何时得以明确、资源分布如何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均未有定论.为此,该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了三叶青的历史沿革,确定其植物基原,为葡萄科崖爬藤属崖爬藤亚属圆脐组植物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文章全面叙述了三叶青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现状,尝试分析了2种可能成因,并概括性归纳出三叶青资源自然分布情况,在我国长江以南所有省份及长江流经的大部分省份均有自然分布,但长江以北各地少见或未见.建议尽快将三叶青纳入相关行政管理范畴,并建议《中国药典》以三叶青名收录,明确葡萄科崖爬藤属三叶崖爬藤为其唯一植物基原.

    关键词: 三叶青 基原 资源 考证
  • 中药芍药甘草汤基原及药效组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作者:朱广伟;张贵君;汪萌;王晶娟;渠磊;蔡悦萍

    文章对传统中药芍药甘草汤基原、药效组分和药理作用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探讨芍药甘草汤的传承轨迹、中药概念的定位和现代中药传承创新的基本思路.芍药甘草汤早见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功效:柔肝舒筋、缓急止痛.后世医家在此方基础上的加味方颇多,但对本方的物质基础研究仅见一斑.文章系统揭示了中药的属性、临床传承与药效组分的对应性关系.未来中药是在中药药效组分理论指导下产生的药效组分中药.

  • 中药阳起石、阴起石的X衍射谱鉴别研究

    作者:陈龙;袁明洋;雷咪;黄必胜;陈科力

    该研究应用粉末X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 Fourier谱确定中药阳起石和阴起石的基原,指导二者的鉴别.实验对22批市售阳起石、阴起石样品进行性状鉴别及常规理化分析,并采集XRD Fourier谱,解析物相组成,对比各样品物相组成及性状特点,从而确定阴起石药材的基原为硅酸盐类滑石族矿物滑石片岩,阳起石药材的基原为硅酸盐类角闪石族矿物阳起石、透闪石.结果表明,XRD法分析矿物药阳起石、阴起石,结果快速、准确.阳起石、阴起石功效主治相差甚远,主要矿物组成亦不同,二者不可混用.

  • 淫羊藿药典品的基原调查及性状显微鉴别研究

    作者:康帅;鲁静;张继;连超杰;魏爱华;马双成

    淫羊藿为常用补肝益肾中药材,目前仍以野生资源为主.近年来随着用量猛增,其资源在不断减少,市场品种的使用情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该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深入产区调研收集准确基原的植物标本和样品,总结概括了药典品5种基原(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箭叶淫羊藿E.sagittatum、柔毛淫羊藿E.pubescens、朝鲜淫羊藿E.koreanum和巫山淫羊藿E.wushanense)的产销现状,并对药典中淫羊藿药材基原规定进行了讨论;同时应用实体显微、光学显微及体式荧光显微等技术进行观察和比较,参考叶结构及解剖相关文献,归纳了药典品较为专属且实用的鉴别特征,从而为临床用药、市场监督、日常检验、标准起草等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 《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海马的基原与性状探讨

    作者:蒋超;单锋;袁媛;刘富艳;詹志来;金艳;赵玉洋;黄璐琦

    海马为重要动物药材,用药历史悠久,市场混伪品众多.为正本清源,对历代海马本草文字记载、图片和照片进行考证,结合标本馆馆藏动物标本和药源调查,认为我国海马的基原应该是海龙科动物克氏海马Hippocampus kelloggi,1901、棘海马H.spinosissimus,1913、管海马H.kuda,1852、三斑海马H.trimaculatus,1814或日本海马H.mohnikei,1853的干燥体.《中国药典》收载的刺海马H.histrix,1856实为棘海马.并建议对海马性状进行修订,增加鉴别方法,以建立完善的海马质量控制标准.

  • 药用百合正源考证研究

    作者:王昌华;舒抒;银福军;赵纪峰;张植玮;刘翔;詹志来

    百合为传统常用中药材,来源于多种药用植物,历代本草对其正品基原和质量记载有所差异,为正本清源,该文通过百合的本草学考证,结合调查研究,对其基原及品质进行系统考证.考证结果发现,古代本草记载的药用百合主要来源白花、红黄花、红花3类,各本草均记载白花类的百合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为正品或质量为好,多数本草记载红花类的山丹(细叶百合) L. pumilum或渥丹L. concolor,以及红黄花的卷丹L. lancifolium质量差不堪入药,或者单列与百合功效不同.而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除渥丹外,其余均为百合药材来源品种,且从实际调查发现,现在药用百合的主流品种已变更为卷丹,与古文献记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现代化学和药理研究为卷丹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但仍应遵重古文献的实际记载,充分进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为百合不同基原品种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石斛与铁皮石斛关系的本草考证

    作者:斯金平;张媛;罗毅波;刘京晶;刘仲健

    该文通过历代"本草"有关"石斛"基原、产地与质量和性状描述的考证,根据 "石斛生六安、温台为上""味甘,平……""股短""细实"或"中实"等稳定的产地分布与性状描述,认为历代"本草"所指的优质"石斛"主要指石斛属的"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tenatum(D.officinale)"与"霍山石斛D.houshanense".针对铁皮石斛曾使用的D.candidum,D.officinale,D.catenatum 3个拉丁学名,通过名实考证,其学名应为D.catenatum,D.officinale为其后出同名,考虑到D.officinale已被广泛使用并约定成俗,建议将其作为保留名,并以"铁皮石斛"作为中文的通用名称.

  • 败酱及墓头回基原的沿革与变迁

    作者:相英龙;梅桂林;罗汉;方文韬;彭华胜;方成武;杨青山;李翔宇;张言朋

    败酱和墓头回均为传统中药材,市售基原和入药部位混杂,为探究败酱和墓头回基原与入药部位的沿革与变迁,该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书籍有关败酱和墓头回的记载,进行系统整理.发现明代之前败酱来源于败酱属开黄花植物的"根",明清时期败酱来源于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的"带根全草";明代时墓头回开始药用,来源于败酱属开黄花植物的"根",其基原与明代之前败酱基原相同,均为败酱属开黄花的植物.因此应把墓头回并入败酱之类,以败酱属植物败酱P. scabiosaefolia和异叶败酱P. heterophylla的"根"与其"地上部分"作为败酱正品来源.

  • 对何首乌基原和品种的再认识

    作者:王智民

    何首乌的安全性近期成为关注的焦点,其肝毒的诱因众说纷纭,经考证发现了品种、使用习惯方面的一些问题,也许能为剖析其诱因提供一些线索.何首乌有赤(雄)、白(雌)之分,传统应用多雌雄合用,赤何首乌即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白何首乌即何首乌原变种F.multiflora var.multiflora.供同行参考.

  • 丹参本草考证

    作者:邓爱平;郭兰萍;詹志来;黄璐琦

    丹参为常用大宗药材,用药历史悠久,各地习用品较多,为正本清源,对丹参按颜色、功效等命名方法对其名称进行了考证,对历代本草及其药图中所记载的丹参,按照茎、叶、花、根的形态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历代本草中所记录的正品丹参即为历版中国药典所规定的Salvia miltiorrhiza,并对丹参历代产地变迁、品质评价进行了总结,为丹参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 藏药“蒂达”的基原、药性及功效的考证

    作者:文检;张艺;刘川;李轩豪;范刚;更藏加;古锐

    藏药“蒂达”基原复杂,混用、替代使用现象较为严重,影响其临床疗效.该文通过查阅藏医药经典著作,结合藏医临床访谈和现代文献,明确了藏药“蒂达”的基原物种、药性以及临床效果.经考证,“蒂达”包括龙胆科獐牙菜属Swertia、扁蕾属entianopsis、花锚属Halenia、肋柱花属Lomatogonium、喉毛花属Comastoma,以及虎耳草科虎耳草属Hedyotis和十字花科糖芥属Erysimum的部分植物,药性以苦、寒为主,临床多用于治疗热病、肝胆疾病.藏药“蒂达”的研究,应在藏医药理论和临床用药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来进行本草考证、鉴定、药效学等现代研究,从而达到保障藏药“蒂达”的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可控性的目的.

  • 吴茱萸多基原、多产地毒性效应特征研究

    作者:李莉;赵军宁;易进海;舒光明;李波

    目的:研究有毒中药吴茱萸多基原、多产地的毒性特征变化.方法:采用小鼠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分别给小鼠灌胃吴茱萸、疏毛吴茱萸、石虎等9个不同产地样品水提取物1次或者连续15 d,测定其对小鼠的大耐受量(MTD)或单次大给药量,同时观察毒性症状;亚急性毒性试验测定各组动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生化指标,计算肝脏系数,并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小鼠急性毒性试验中吴茱萸3个产地样品MTD分别为生药62,44.8,35.8 g· kg-1;疏毛吴茱萸3个产地样品MTD分别为生药56,44.8,35.8g·kg-1;石虎3个产地样品大给药量分别为生药60,54,45 g· kg-1.9个样品的毒性症状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怠动,小鼠扭体运动,呼吸急促等.吴茱萸亚急性毒性试验中,给药组小鼠ALT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小鼠肝脏指数均明显升高,肝脏病理显示给药组部分动物肝细胞胞浆显疏松,可伴中央静脉和(或)小叶下静脉充血.结论:连续或单次给小鼠灌胃吴茱萸水提物后对小鼠均有一定的毒性,肝脏为其毒性靶器官之一;吴茱萸相对毒性大小与产地关系密切,而与基原似无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 吴茱萸 基原 产地 毒性
  • 不同基原吴茱萸温中止痛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比较研究

    作者:闫利华;张毅;林岭;游云;蒙蒙;谭琴;李德凤;王智民

    目的 比较不同基原吴茱萸温中止痛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差异性和等同性.方法 建立水浸拘束法致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通过观察不同基原吴茱萸对大鼠胃溃疡指数、胃酸分泌、血清胃泌素及5-羟色胺的影响,比较并探讨其温中作用的差异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冰醋酸诱导的小鼠扭体反应实验和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实验,比较不同基原吴茱萸的镇痛及抗炎作用.结果 吴茱萸、石虎和疏毛昊茱萸3种基原吴茱萸水提物2 g·kg-1,对水浸法引起的大鼠胃黏膜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其中,疏毛吴莱萸在降低溃疡指数,减轻胃酸刺激等方面具有较优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胃泌素并升高血清5-羟色胺.吴茱萸可以显著降低血清胃泌素.石虎在抗炎止痛方面具有较优的效果.结论 3种基原吴茱萸特征化学成分组成接近,温中止痛的疗效基本一致,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但是其作用机制因其主成分间的偏重而有所差异.

  • 中药荆芥基原的沿革

    作者:宋向文;李光燕;王德群;韩邦兴

    中药荆芥以“假苏”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根据宋代以前有关假苏名称、形态、可食用的本草文献记载,可以确定假苏基原为唇形科植物罗勒Ocimum basilicum L.。从宋代《本草图经》开始,假苏基原变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sfolia Briq.,并沿用至今。清代假苏基原为罗勒O. basilicum L.和荆芥S. tenuisfolia Briq.并存。认为基原为罗勒O. basilicum L.的本草书籍撰著者的家乡均是现今罗勒的栽培食用产地。可见,《神农本草经》中假苏的基原应为罗勒O. basili-cum L.,建议以中药假苏之名进行收载,而中药荆芥则即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 tenuisfolia Briq.,另行记载,故假苏与荆芥实为2味中药。

    关键词: 假苏 荆芥 基原
  • 浅析半夏与水半夏的不同

    作者:王春来

    由于水半夏产量大价格低,所以其代替半夏使用的趋势日益显著.然临床医生对二者之间的诸多不同并不清楚,通过对基原、性状、显微鉴别、化学成分、功效、炮制及使用注意等方面的论述,以求对临床有所帮助.

    关键词: 半夏 水半夏 基原 性状
  • 远志的本草考证

    作者:蒲雅洁;王丹丹;张福生;秦雪梅;詹志来

    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前提,而中药远志在质量控制方面面临以下几个问题:①药用品种在历代本草与现代药典中的记载不尽相同;②远志的产地不断变迁,导致其道地产区需进一步明确;③传统认为远志“服之令人闷”与其木心有关,生远志可“戟人咽喉”,但对引起上述副作用的化学成分认识不深.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查阅历代本草、现代专著、文献等资料,对资料中记载的远志药用品种进行梳理,发现其多个品种在历代均有使用,且山西为现今远志的道地产区;通过考证,认为远志“服之令人闷”可能与皂苷类成分有关、“戟人咽喉”可能是由药材中的皂苷类、甲苯、生物碱等类成分共同引起,并需经炮制来减缓,为远志的炮制减毒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历代本草所用柴胡物种辨析

    作者:王晖;张改霞;杨成民;隋春;魏建和

    柴胡为常用中药材,约从汉朝本草中就出现有关柴胡的记载.由于柴胡属物种较多、种间形态相似,而且历代本草对其形态描述不详,导致今人在判断古代中医临床中所使用的柴胡物种时造成很大的困难.总结分析历代重要本草中有关柴胡的形态和功效描述,综述现代学者对本草中柴胡种的鉴定研究结果,以厘清古代中医学家使用哪些柴胡种入药.在唐朝之前,中医使用的柴胡应为功效相似的一类柴胡属植物,后来逐步过渡到混用伞形科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银州柴胡B.yinchowense、石竹科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var.lanceolata等多种植物,到明清时期才将石竹科银柴胡从柴胡中区分出来,进一步明晰了其功效与柴胡有很大不同.明朝时出现了“北柴胡”的称谓,“南柴胡”的称谓则出现于民国时期.随着柴胡分类研究的深入,“北柴胡”和“南柴胡”逐渐与柴胡属植物柴胡B.chinense、狭叶柴胡一一对应.

  • 姜黄属中药重金属元素与道地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廖婉;高天慧;林美斯;张保献;傅超美

    目的 研究姜黄属中药重金属元素与道地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ICP-MS技术测定不同道地产区、不同基原的莪术、姜黄和郁金共20批次药材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差异以及研究传统水煎法对重金属元素的影响,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研究药材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与道地性的关系以及在煎煮过程中微量元素由饮片到汤液的分布变化.结果 聚类分析数据显示,同一产地的药材可较好地聚为一类,具有相同基原、不同入药部位的3种药材能明显的区分开.对于同一药材、不同基原的莪术药材、蓬莪术与广西莪术虽然产地不同,但具有更相似的特征,对于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也更为相似.不同产地、不同基原饮片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差异为Cu>Pb>Cd>As>Hg;元素溶出率显示,中药材重金属在传统水煎过程中不易溶出,且经过煎煮各元素含量发生较大改变,溶出的元素含量存在As>Pb>Hg>Cu>Cd的趋势,表明Cu元素虽然在原饮片中含量远大于其他元素,但溶出率低.结论 不同产地姜黄属药材重金属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与药材品种和产地分布呈一定规律性.表明产地环境对其重金属元素富集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品种对重金属元素选择性富集能力不同.重金属元素在煎煮过程中由饮片到汤液的分布变化显示饮片中重金属含量与患者口服的汤液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不一定呈正相关,各元素溶出率都较低,揭示了中药入传统汤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可为重金属限量标准提供依据.

  • 乌头属六种有毒中药的本草考证

    作者:石达理;许亮;谢明;康廷国

    目的:毛茛科乌头属AconitumL.植物药材川乌、草乌、附子、关白附、天雄和侧子在本草中记载混淆,市场流通混乱,通过对古代本草考证,探究古代本草中的乌头属六种有毒中药的基原、产地和质量,为研究应用提供指导.方法:查阅古代本草专著,考证乌头属六种有毒中药,进行比较,并结合现代文献研究进行深入探索.结果:川乌和草乌在古代本草中并称为乌头,附子、天雄和侧子沿用至今,天雄和侧子目前市场流通极少,一般做地方习用药;古代本草中的白附子部分为关白附,部分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故无法做判定,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论:通过对乌头属六种中药进行考证,认清用药历史,避免临床使用出现中毒情况,并且对规范市场流通和统一使用方法奠定基础.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