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前后质量变化效果分析

    作者:朱荣华

    目的 探讨对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前后的质量变化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新鲜血浆216袋,分别在使用亚甲蓝光化学灭活前后取1mL标本,比较血浆灭活病毒前后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和总蛋白含量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结果 使用亚甲蓝光化学法进行血浆灭活前后的血浆中凝血因子(Ⅰ、Ⅴ、Ⅵ、Ⅶ、Ⅸ、Ⅹ)活性和总蛋白含量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亚甲蓝光化学法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不会影响血浆的质量,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荧光定量PCR技术评价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效果的研究

    作者:张博;郑岚;黄宇闻;莫琴;王迅;钱开诚

    本研究探讨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评价Sindbis病毒经亚甲蓝光化学处理后灭活效果的可行性.研究采用不同光照强度对Sindbis病毒进行亚甲蓝光化学灭活处理.并用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对Sindbis病毒的eDNA进行扩增,同时以细胞病变法做平行对照以测定病毒残余滴度.结果显示在亚甲蓝光化学处理过程中,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病毒残余滴度由6.50 LgTCID50/mL逐渐降低至检测限以下,同时病毒核酸的拷贝数显著下降(P<0.05),并与病毒感染性的降低呈线性相关(R20.98).以上结果表明.亚甲蓝光化学灭活法对Sindbis病毒核酸有破坏作用,病毒核酸损伤程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且与病毒感染性的降低存在相关性,提示荧光定量PCR技术评价亚甲蓝光化学法的病毒灭活效果具有可行性.

  •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

    作者:李雯瑛

    目的 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方法 2013年4月到2014年3月的一年间,每月随机抽取新鲜血浆5袋,共计60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前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血浆纤维蛋白原(Fg)、总蛋白(TP)含量进行测定,并检测亚甲蓝残留量.结果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前后,TP、Fg以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等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毒灭活血浆中亚甲蓝的残留量仅为0.06 ±0.01 μmol/L,其滤出率可以达到94.0%.结论 在单袋血浆病毒灭活的过程中,亚甲蓝光化学法对血浆质量影响相对较小,是一种有效方法,实用性强,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维生素C对病毒灭活中血浆蛋白活性的保护效应

    作者:李燕;李明远;蒋仁举;贾文祥

    本研究探测在亚甲蓝(methylene blue,MB)光化学法处理单份血浆过程中,加入维生素C(vitamine C,Vit C)是否影响病毒的灭活效果,是否对血浆蛋白活性成分具有保护作用.用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far stomatitis virus,VSV)作为指示病毒,在人血浆中加入不同浓度Vit C和终浓度为1μmol/L的亚甲蓝,应用4000 lx荧光强度照射并于不同时间取样检测.以细胞病变效应评价对VSV的灭活效果,用RT-PCR检测病毒核酸的变化,并采用Clauss法、一期法和微量免疫电泳等方法对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前后的血浆蛋白含量和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VSV血浆在加入240μmol/L Vit C并经MB-光照60分钟后,病毒滴度下降>8 lg TCID50/ml;RT-PCR法也检测不到病毒核酸;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Ⅷ的回收率分别为83.55%和81.67%,与不加Vit C进行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结果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微量免疫电泳显示,血浆中的大部分蛋白成分含量没有明显改变,免疫原性也未受到明显影响.结论:血浆中加入一定量的Vit C不仅不影响亚甲蓝光化学法对病毒的灭活效果,而且有效地保护了血浆蛋白活性成分,因此Vit C可作为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血浆时的保护剂,能有效地提高单份新鲜冷冻血浆的质量.

  •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

    作者:李雯瑛

    目的:分析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100份需进行病毒灭活血浆,检测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前后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结果灭活前 Fib 为(2.24±0.12)mg/mL、F Ⅷ为(0.78±0.09)IU/mL、PT 为(14.02±2.63)s、APTT 为(34.62±4.76)s。灭活后 Fib 为(2.10±0.14)mg/mL、F Ⅷ为(0.76±0.10)IU/mL、PT 为(14.14±2.75)s、APTT 为(34.88±4.86)s。经过数据统计学分析发现,采用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后 Fib、F Ⅷ、PT、APTT 等指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采用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凝血因子活性无明显的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浆病毒灭活方法。

  •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新鲜冰冻血浆病毒及其效果评价

    作者:赵远;赵伟;王象勇;任卫全;赵久兴

    目的:探讨以亚甲蓝光化学法(MB-P)灭活新鲜冰冻血浆病毒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1月来青海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捐献的400mL全血共1500份,分离新鲜冰冻血浆200mL后,再分为两份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mL,各1500份.对照组不经灭活,实验组经MB-P病毒灭活.比较两组的纤维蛋白原(FIB)、总蛋白(TP)、凝血因子Ⅷ(FⅧ)及白细胞(WBC)的含量.再随机抽取500例接受了上述病毒灭活血浆输注的患者,观察其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FIB和TP含量及FⅧⅠ活性比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WBC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FIB、TP、FⅧⅠ的回收率的分别为85.43%、91.08%和80.49%,WBC的残留率为0.21%;500例接受了上述病毒灭活血浆输注的患者中,有1例出现发热症状.结论:经MB-P灭活病毒血浆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且WBC含量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要求,但仍需严格要求血液收集和血浆病毒灭活的操作过程并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避免人为造成的输血风险.

  • 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成分的变化

    作者:王飞;路志浩;古醒辉;王桂萍

    目的 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 MB-P)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有效成分及残留白细胞含量的变化,为临床应用病毒灭活血浆进行治疗提供剂量使用依据.方法 对152份全血分离制备的血浆进行MB-P病毒灭活,灭活前后留样,制成新鲜冰冻血浆后融化,测定纤维蛋白原、Ⅷ因子、总蛋白及残留白细胞的含量,同时计算有效成分回收率.结果 经MB-P病毒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中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总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Ⅷ因子回收率达到80.8%,纤维蛋白原回收率为74.9%;残留白细胞计数由(3.0±2.1)×106/L下降到(7.4±1.4)×104/L(n=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B-P病毒灭活血浆可以提高血浆输注安全性.建议临床应用MB-P病毒灭活血浆应在原使用剂量基础上增加25%的用量,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 亚甲蓝光化学法降解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研究

    作者:倪小菊;王迅;郑岚;黄宇闻;莫琴;钱开诚

    目的 研究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降解病毒核酸的作用机制,为该方法在临床血液制品病毒灭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丙型肝炎病毒(HCV)为研究对象,选择HCV基因组中相对保守的5'-NCR为模板,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不同处理时间HCV RNA降解情况.同时,对体外转录的同区段的HCVRNA在无蛋白成分的代血浆(羟乙基淀粉20-氯化钠注射液)及PBS缓冲液中的降解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MB-P处理条件下,HCV RNA含量呈对数形式下降,该方法对体外转录RNA的灭活效率低于对血浆中病毒颗粒的灭活效率.结论 亚甲蓝能作用于病毒核酸,在光照条件下使RNA迅速降解,从而达到病毒灭活的效果.

  • 亚甲蓝光化学法对红细胞膜的损伤

    作者:陆萍;凌冰;兰蓉;钱开诚

    目的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亚甲蓝光化学法(MB-P)在红细胞制品病毒灭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MB-P法(光照时间60 min,MB浓度5 μmol/L,光强度3.8×104 lx)处理人红细胞悬液后,用不同方法测定红细胞溶血度、膜脆性、膜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膜蛋白浓度、膜脂质流动性、膜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MDA)、2,3-DPG和ATP含量.结果 MB-P法对人红细胞有一定的损伤,损伤效应与MB的浓度和光照时间有关.结论 MB-P引起红细胞膜氧化损伤的分子机制主要是1O2对膜脂的过氧化作用.

  • 滤除白细胞与MB-P法病毒灭活对血浆凝血因子的影响

    作者:冯国基;刘鹏;杜学丽;梁冰;禹华玮;王金乐;彭明婷

    目的 探讨滤除白细胞及MB-P病毒灭活两项技术对血浆相关凝血因子成份的影响.方法 随机采集无偿献血合格者血液标本20份,400 ml/每份.将每份新鲜血浆在制备过程中平均分为滤白与灭活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标本同时进行相关凝血因子检测.结果 经滤除白细胞后,实验组APTT延长,凝血因子Ⅺ下降较快,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经病毒灭活后,实验组PT、APTT、TT明显延长,凝血因子Ⅺ下降较快,与对照组及病毒灭活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滤除白细胞及病毒灭活后血浆制作,对部分凝血因子的活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可满足临床治疗需要.有效、安全、无毒技术对于提高输血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三种方法灭活血浆病毒的研究

    作者:黄宇闻;莫琴;程庆文;钱开诚;高峰

    长期临床实践证实有多种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解决该问题除严格对血液进行检测外,另一有效的方法便是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为防止输注血浆引起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的危险,目前国内外已研究出多种对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有机溶剂/清洁剂法(S/D法)、巴斯德液态加热法和亚甲蓝光化学法.笔者对比了三种方法对临床用血浆的病毒灭活效果和对血浆凝血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亚甲蓝光化学法对血浆中水疱口膜炎病毒灭活效果的研究

    作者:梁昌镛

    目的 评价亚甲蓝光化学法(MBP)对血浆中水疱口膜炎病毒(VSV)的灭活效果.方法 将7.12 logTCID50·mL-1 VSV加入血浆中,采用不同的参数组合[亚甲蓝(MB)浓度(0.8、1.3 μmol·L-1)、光照强度(20 000、50 000 LUX)、光照时间(10、20、30 min)]灭活处理后,分别将样品加入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单层细胞中培养,观察细胞病变(CPE)状况,评价病毒灭活的效果.结果 经过30 min灭活处理,可将病毒彻底灭活,病毒滴度下降6 log值以上.实验设置的MB浓度和光照强度对血浆病毒灭活的影响不明显.结论 在MB浓度为0.8 μmol·L-1和光照强度20 000 LUX的条件下,处理血浆30 min以上就能有效灭活血浆中的VSV病毒.

  • 亚甲蓝血浆病毒灭活对其主要质控指标的影响及残留亚甲蓝检测

    作者:赵翠云

    亚甲蓝光化学法用于血浆病毒灭活在我国血站系统已得到广泛采用,该方法可使病毒模型的滴度下降61g,达到良好的灭活效果[1].为了考查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对其质量的影响,笔者对新鲜冰冻血浆和用亚甲蓝光化学法制备的病毒灭活血浆分别随机抽取60袋,对其主要质量控制指标:血浆蛋白浓度、凝血因子Ⅷ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了检测比较,并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病毒灭活血浆的亚甲蓝残留量.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 滤除白细胞与MB-P法病毒灭活对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作者:冯国基;刘鹏;杜学丽;梁继伟

    目的 探讨应用滤除白细胞及MB-P病毒灭活技术对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随机采集无偿献血合格者血液标本20份,400ml/份.将每份新鲜血浆在制备过程中平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标本同时进行相关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试验组经滤除白细胞后FRUC浓度、FHb及CO2增高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经MB-P法病毒灭活后FRUC与p3+浓度明显增高,FHb下降较快,与对照组及病毒灭活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它生化指标变化不大.结论 滤除白细胞及病毒灭活后的血浆制作,对血液生化指标影响均较小或轻,适用于临床输用血(浆)需求.

  • 滤除白细胞与病毒灭活对血浆酶等生化指标的影响

    作者:刘鹏;冯国基;刘金凤;杜学丽;梁继伟

    目的 探讨滤除白细胞及MB-P病毒灭活技术对血浆酶学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随机采集无偿献血合格者血液标本20份,400ml/份.将每份新鲜血浆在制备过程中平均分为滤白与灭活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标本同时进行相关酶学及部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经滤除白细胞后,实验组LDH、HBDH、TBA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MB-P法病毒灭活后,实验组CPK、LDH、HBDH、TBIL、IBIL、DBIL、TBA、CREA、URIC下降较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滤除白细胞及病毒灭活后的血浆制作,对血液酶学及部分生化指标影响均较小,符合临床输用血(浆)的要求.

  •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血浆总蛋白含量和凝血因子Ⅷ的影响

    作者:单泓;李建斌;张晓丽;王姣杰

    目的 了解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的过程中,血浆中总蛋白含和凝血因子Ⅷ变化情况.方法 将含有0.93~1.33 μmoL/L亚甲蓝的血浆置医用血浆病毒灭活柜中,经光照强度为(35000~38000)LX的可见光照射35min.结果 经亚甲监光化学法处理后,血浆中的总蛋白含量和凝血因子Ⅷ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埘血浆中总蛋白含量和凝血因子Ⅷ影响不明显.

  •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

    作者:程玉根;柏则蓉;贾红志

    目的:了解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的过程中,血浆中诸成分的免疫活性及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将含有1 μmol/L亚甲蓝的血浆置医用血浆病毒灭活柜中,经光照强度为3.8万Lux的可见光照射30min.结果:经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大部分在20%以下,总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含量稍有减少.结论: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中大多数成分的影响不明显.

  •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冷沉淀的制备及初步评价

    作者:叶露露;单桂秋;马静;丘金浪;李艳辉

    目的 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在冷沉淀病毒灭活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将12袋新鲜血浆平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加入终浓度1 μmol/L亚甲蓝溶液按照50 mA,15 min进行病毒灭活处理,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生理盐水不做灭活处理,分别按照常规方法制备冷沉淀,贮存7d后分别检测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前后冷沉淀中凝血因子Ⅷ(clotting factor Ⅷ,FⅧ)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含量.结果 实验组FⅧ和Fib的含量分别为(193.79±24.95)IU/U,(85.00±6.50) mg/U,对照组FⅧ和Fib的含量分别为(218.55±16.61)IU/U,(114.00±9.70) mg/U,两组之间FⅧ含量无统计学差异,Fib含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方法是否可应用与冷沉淀病毒灭活,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 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1年保存期质量调查研究

    作者:汤龙海;杨春晖;周群刚;边国慧;方敏;曹谊;王明元

    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病毒灭活血浆在1年保存期内不同时间点成分的质量变化.方法 30人份全血制备新鲜血浆和病毒灭活新鲜血浆,同一人份制备的新鲜血浆分两组留样,一组为不灭活的新鲜血浆,另一组为病毒灭活后新鲜血浆,分别检测每组样本保存不同时间后的凝血因子活性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结果 病毒灭活前后FⅡ:C、FⅤ:C、FⅦ:C、FⅧ:C、FⅨ:C、FⅩ:C的含量比较发现,灭活前后血浆凝血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的含量在病毒灭活前后有差异.同时还发现,FⅡ:C、FⅤ:C、FⅦ:C和FⅩ:C的含量在冻存期间呈缓慢下降趋势,在冻存12个月时含量还能维持在70%以上.而FⅧ:C和FⅨ:C在冻存后含量迅速下降,在冻存12个月时含量仅维持在30%~50%.Fib在冻存期间的含量也呈逐渐下降趋势,在冻存12个月时含量约维持在60%.结论 作者认为应加强对病毒灭活血浆质量标准及血制品冻存等操作规程的研究,在保证输血安全的同时应确保输注血浆成分的疗效.

  • 白细胞过滤及病毒灭活对血浆主要成分的影响

    作者:肖乐宇;李建伟;任红霞;任明臣

    目的 探讨经过白细胞过滤及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处理后血浆主要成分和白细胞含量的变化.方法 将随机抽取本站采集的全血50份进行白细胞过滤、分离和病毒灭活,检测白细胞过滤前和亚甲蓝光照处理后的血浆样本,观察其白细胞数量、血浆总蛋白浓度、纤维蛋白原及Ⅷ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 经过处理后的血浆白细胞滤除率>99.9%,总蛋白、纤维蛋白原及Ⅷ因子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步证实经过白细胞过滤、亚甲蓝光化学法在高效灭活病毒的同时对血浆主要成分无显著影响.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