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胎盘的免疫组织病理学研究

    作者:刘颖琳;张建平;张睿;黎淑芬;邝健全;陈镆;刘新质

    目的分析胎儿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胎盘感染的关系,探讨HBV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的机理.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61例HBV携带孕妇的新生儿脐血或静脉血行HBV DNA及HBsAg检测.证实有胎儿HBV感染的28例为胎儿感染组,无胎儿HBV感染的33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的胎盘行免疫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作组织学分级.结果 (1) 61例HBV携带孕妇的胎盘组织中,共发现HBsAg和(或)HBcAg阳性41例,阳性率为67%;其中胎儿感染组阳性23例,阳性率为82%,对照组阳性18例,阳性率为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 两组胎盘组织细胞成分比较显示,胎儿感染组羊膜细胞的HBsAg和(或)HBcAg阳性率为36%(10/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3) 在两组的胎盘屏障各层组织细胞中,合体细胞的HBsAg和(或)HBcAg阳性率(49%)高,明显高于其他层次组织细胞的阳性率(P<0.05).(4) 两组胎盘组织病理学比较显示,胎儿感染组纤维素样坏死(+++)发生率为29%,绒毛血管增生或充血的发生率为50%,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9%、15%.而胎儿感染组Hofbauer细胞阳性率为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胎儿感染HBV与胎盘感染有关,胎盘组织中可出现纤维素样坏死及绒毛血管增生或充血增多、Hofbauer细胞减少等改变.羊膜细胞感染是胎儿宫内HBV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胎盘屏障对胎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子宫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新生儿免疫接种的影响

    作者:孟金来;岳亚飞;张树林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侵犯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新生儿免疫接种的影响,并从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变化分析其可能的机理.方法对52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HBVac)联合免疫接种,7个月时进行随访.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技术检测新生儿血清和PBMC中HBVDNA,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PBMC在植物血凝素(PHA)和HBsAg刺激下,培养上清液中IL-2的含量.结果 HBV侵犯PBMC后,新生儿免疫接种的失败率为73.3%,显著高于PBMC未受侵犯新生儿的5.4%,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接种失败新生儿的PBMC培养上清液中,IL-2含量为(85±37)ng/L(PHA刺激)、(51±18)ng/L(HBsAg刺激),明显低于免疫接种成功者和正常对照,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宫内感染HBV并侵犯PBMC,是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的重要原因;HBV侵犯PBMC可使其IL-2分泌能力下降,可能是导致新生儿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之一.

  • 胎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颖琳;邝健全;张睿;黎淑芬;丁红;刘新质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胎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方法,及其与各种临床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斑点杂交法,检测141例HBV携带者孕妇及其分娩的144例新生儿静脉血HBV DNA、HBV标志物及肝功能.其中40例新生儿同时留取脐带血及出生后24~48 h外周静脉血用于检测HBV DNA.144例新生儿根据有无HBV感染分为胎儿感染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及其肝转氨酶水平.结果 (1)144例新生儿中有33例发生宫内HBV感染(胎儿感染组),感染率为22.9%;无宫内HBV感染111例(对照组).40例新生儿脐血与外周静脉血HBV DNA阳性率相比,脐血的假阳性率为20.0%,其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0.0%.追踪HBV携带者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出生6~9个月后,HBV DNA持续阳性者7例(7/28),抗-HBs转阳率为85.3%;出生时HBsAg阳性者5例,均于1个月后转为阴性.(2)在HBeAg或HBV DNA阳性孕妇中,其胎儿感染率分别为70.5%、61.1%,显著高于HBeAg或HBV DNA阴性者的2.0%(2/100)、0.0%(P<0.01).胎儿感染组与对照组孕妇,在年龄、孕周、分娩方式、出生体重、身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10).(3)胎儿感染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为(61.2±31.3) IU/L、(24.7±14.9) IU/L,高于对照组的(55.2±37.1) IU/L、(19.0±10.1) IU/L,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1)脐血检测HBV DNA是诊断胎儿感染HBV的一个敏感方法,而外周静脉血的检测具有确诊的意义;(2)孕妇血HBV DNA、HBeAg阳性是胎儿感染HBV的高危因素, 胎儿感染HBV与孕妇年龄、孕周、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无明显关系;(3)胎儿感染HBV可以导致一定程度的肝功能受损.

  • 丙型和庚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母婴传播的研究

    作者:姚展成;陈明纯;陈燕玲;张仁华;邱杰文;程红求;杨燕惠

    目的探索丙型肝炎病毒(HCV)、庚型肝炎病毒(HGV)混合感染的母婴传播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第3代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4506例孕妇血清HCV抗体(抗HCV),其中878例检测HGV抗体(抗HGV),用荧光定量PCR( FQ-PCR)方法,检测孕妇血清HCV RNA 、HGV RNA.结果 HCV RNA 和HGV RNA均阳性孕妇10例,其所分娩的11例新生儿中,HCV RNA阳性2例、HGV RNA阳性2 例;阴道分娩3例、急诊剖宫产分娩1例.母乳喂养4例,孕妇临产前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3例.结论孕妇HCV和HGV混合感染并不增加母婴传播率.阴道分娩、孕妇临产前ALT升高及母乳喂养是HCV、HGV混合感染母婴传播的高危因素.

  •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机理的研究

    作者:岳亚飞;姜翙;石磊;黎丽芳;洗宝水;余幼莲;陈广丰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可能机理.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5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的羊水、阴道分泌物及其新生儿脐血清中HBV DNA(研究组),10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阴性的正常孕妇及其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ABC染色法检测两组孕妇胎盘组织中的HBsAg及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的阳性率.结果 (1)研究组孕妇的羊水、阴道分泌物、新生儿脐血清中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 47.5%(28/59)、52.5%(31/59)、45.8%(27/59);对照组孕妇的羊水、阴道分泌物、新生儿脐血清中均未检出HBV DNA.(2)研究组孕妇胎盘组织中HBsAg及HBcAg的阳性率,呈现出由蜕膜细胞(76.3%及59.3%)、滋养层细胞(72.9%及55.9%)、绒毛间质细胞(62.7%及50.8%)至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52.5%及44.1%)依次递减的趋势;但其中有4例孕妇胎盘组织中HBsAg及HBcAg的分布与上述特点相反.研究组孕妇有32例羊膜细胞中检出HBsAg及HBcAg.对照组孕妇胎盘组织中的HBsAg及HBcAg检出率为零.结论孕妇血中HBV主要是通过感染胎盘导致胎儿感染;但也可能存在胎盘以外的感染途径.

  • 沙眼衣原体子宫内感染途径的研究

    作者:张春平;朱道银;郭晓霞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子宫内感染的途径.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法和DNA测序法,对772例临产孕妇宫颈分泌物标本进行沙眼衣原体检测.对沙眼衣原体检测阳性孕妇,进行宫颈分泌物、羊水、脐血、新生儿眼结膜和鼻咽拭子等标本组成的母婴配对标本的检测;另选择24例沙眼衣原体检测阴性孕妇的母婴配对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1)772例孕妇宫颈沙眼衣原体检测有87例阳性,阳性率为11.3%.(2)对其中81例宫颈沙眼衣原体阳性的母婴配对标本检测显示,脐血中均未检出沙眼衣原体;新生儿沙眼衣原体阳性30例(羊水、新生儿眼结膜和鼻咽拭子等标本阳性),垂直传播率为37.0%(30/81).(3)新生儿30例阳性中,有26例经阴道分娩,4例经剖宫产分娩.两种分娩方式的垂直传播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4)羊水沙眼衣原体阳性11例,其配对新生儿均受沙眼衣原体感染.PCR-SSCP分析显示,同一组配对标本电泳图谱完全相同;DNA测序结果显示,配对标本沙眼衣原体DNA序列完全一致.(5)宫颈沙眼衣原体阴性孕妇的母婴配对标本均未检测出沙眼衣原体.结论沙眼衣原体经宫颈上行进入羊膜腔是胎儿宫内感染的重要途径;沙眼衣原体经胎盘传播途径未得到证实;剖宫产能显著降低宫颈沙眼衣原体阳性孕妇的垂直传播率.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区域基因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刘海英;孔北华;罗霞;徐永萍;戴旻笙;江森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区域基因HLA-DR3、HLA-DR4、HLA-DR13、HLA-DR15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检测7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研究组)和4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外周静脉血中HLA-DR3、HLA-DR4、HLA-DR13、HLA-DR15基因表型分布及频率.结果 (1)研究组孕妇HLA-DR3基因频率为1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P<0.05);HLA-DR13基因频率为2.6%,显著低于对照组孕妇的17.5%(P<0.05);两组孕妇HLA-DR4 、HLA-DR15的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研究组孕妇中,HBV高复制状态者的HLA-DR3基因频率为30.0%,显著高于低复制状态者的7.9%(P<0.05).(3)将研究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根据脐血清HBsAg、HBV DNA的检测结果分为:宫内感染组和宫内未感染组,宫内感染组孕妇HLA-DR3的基因频率为50.0%,显著高于宫内未感染组的14.7%(P<0.05).其余各基因表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宫内感染组新生儿HLA-DR3基因频率为30.0%,明显高于宫内未感染组的7.4%,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孕妇HBsAg携带与HLA-DR3和HLA-DR13表达有明显相关性,其体内病毒高复制状态与HLA-DR3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孕妇或胎儿携带HLA-DR3,易导致HBV母婴垂直传播.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研究

    作者:归巧娣;岳亚飞;李淑红;张芬

    目的探讨应用套式PCR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状况.方法选择HBsAg与HBeAg阴性,其他HBV血清标志物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24例作为病例组,同期HBV血清标志物全部阴性孕妇及其新生儿1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的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结果 (1)病例组24例孕妇中,血清HBV-DNA 阳性8例,阳性率为33%;PBMC 中HBV-DNA阳性10例,阳性率为42%.其中血清与PBMC均阳性3例,总阳性率为63%(15/24).(2)病例组24个新生儿中,血清HBV-DNA 阳性3例,阳性率为13% ,PBMC 中HBV-DNA阳性6例,阳性率为25% .其中血清与PBMC均阳性1例,宫内感染率为33%(8/24).(3)病例组24例孕妇中,血清阴性而PBMC阳性共7例,其新生儿4例发生宫内感染,感染率为4/7.(4)对照组16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及PBMC中HBV-DNA全部阴性.结论 HBsAg及HBeAg阴性孕妇也可发生HBV宫内感染,采用灵敏度高的套式PCR方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及PBMC中HBV-DNA,对诊断HBV宫内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孕妇血清、乳汁及新生儿脐血中输血传播病毒感染的研究

    作者:方芳;仲伟国;王华梁;王爱华;赵琳;古航

    目的了解输血传播病毒(TTV)在孕妇血清、乳汁及新生儿脐血中的感染状况, 探讨TTV的传播途径。方法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150例孕妇血清、乳汁及新生儿脐血标本,进行TTV DNA扩增,对8例PCR阳性扩增产物再进行直接测序。结果(1)150例孕妇血清TTV DNA的阳性率为11.3%(17/150),17例孕妇血清TTV DNA阳性者中,乳汁阳性11例,其新生儿脐血均为阴性。(2)检测3例孕妇血清TTV DNA序列及乳汁TTV DNA序列,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7.6%~99.2%;5例孕妇血清TTV DNA序列之间同源性为71.5%~92.8%,与日本原型株N22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71.5%~92.8%。结论孕妇血清及乳汁中存在TTV感染,经乳汁传播可能是该病毒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

  • 孕产妇输血传播病毒感染及其母婴传播的研究

    作者:钟梅;温淑娟;周凤琴;高云飞

    目的探讨输血传播病毒(TTV)在孕产妇中的感染状况及母婴传播途径。方法应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04例孕产妇血清及其新生儿脐血的TTV DNA,并对两对母婴TTV阳性的TTV基因克隆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孕产妇TTV阳性率为13.46%(14/104),新生儿脐血阳性率为4.81%(5/104)。两对母婴TTV序列片段(1 915~2 185核苷酸片段)分析发现,母血与脐血TTV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均为100.00%。结论孕产妇中存在TTV感染,并可能通过母婴传播的途径感染胎儿。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作者:董建春;马德美;马艳秋;马玉燕;刘锡梅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母婴垂直传播的发生情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 678例孕妇及其婴幼儿的外周血HIV抗体进行检测,其中资料完整的86例HIV抗体阳性孕妇为HIV组,另选择与HIV组年龄、孕周相匹配的HIV抗体检测阴性的40例健康孕妇及其婴幼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跟踪随访.结果(1)HIV组孕妇中,流产、早产、低体重儿及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分别为9.3%(8/86)、14.0%(12/86)、16.3%(14/86)及10.5%(9/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1/40)、5.0%(2/40)、7.5%(3/40)及2.5%(1/4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HIV组孕妇中,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及尖锐湿疣的发生率分别为9.3%与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及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HIV组孕妇中,母婴HIV垂直传播发生率为12.8%,而对照组孕妇所分娩的婴儿中,HIV抗体检测均为阴性,发生率为0%.两组孕妇HIV感染垂直传播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孕妇感染HIV后可显著增加流产、早产、低体重儿及小于胎龄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同时增加念珠菌性阴道炎、尖锐湿疣的感染机会;母婴HIV垂直传播的发生率亦明显升高.加强孕期保健、预防HIV感染至关重要.

  • 高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晚孕期应用替比夫定的临床观察

    作者:姚丽芬;虞勤

    目的:观察高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晚孕期应用替比夫定(LdT)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其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于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60例慢性 HBV感染孕妇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不同用药方式,将其分为LdT组(n=30)和对照组(n=30)(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孕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T组孕妇自孕龄为28~32孕周开始口服LdT(600 mg/d),对照组孕妇未接受抗HBV感染治疗。检测两组孕妇孕龄为28~32孕周前及分娩时血清 HBV DNA载量,LdT组服药期间肝、肾功能水平,新生儿娩出时脐静脉血 HBV DNA载量,所生婴儿月龄为7个月时血清 HBV表面抗原(HBsAg)情况。观察 LdT组孕妇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①两组孕妇孕龄为28~32孕周前血清 HBV DNA载量比较[(1.12±1.46)×108拷贝/mL vs.(9.01±6.65)×108拷贝/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P=0.24);②LdT 组孕妇分娩时(治疗后)HBV DNA载量下降均>102拷贝/mL,其抗病毒治疗有效率达100%,且两组分娩时 HBV DNA载量<5.6×103拷贝/mL孕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P<0.01);③LdT 组出现丙氨转氨酶(ALT)轻度升高孕妇为7例(23.3%),无一例孕妇出现肾功能异常,治疗期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④LdT组脐静脉 HBV DNA载量<5.6×103拷贝/mL 新生儿为30例(100%),对照组为26例(8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⑤LdT组月龄为7个月婴儿血清 HBsAg 均呈阴性(100%),对照组呈阴性婴儿为28例(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P>0.05)。结论 HBV高病毒载量孕妇晚孕期应用 LdT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分娩时血清 HBV DNA载量水平,可有效阻断 HBV垂直传播。

  • 输血传播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途径与机制研究

    作者:周晓光;肖昕;朱宁湖;熊爱华;陈新;肖小敏;周伯平;徐六妹

    目的 探讨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 TTV)母婴垂直传播的途径和可能机制. 方法 采用地高辛标记探针,对36例产妇胎盘组织TTV DNA进行原位杂交定位检测.根据孕妇静脉血和胎儿脐血TTV DNA检测结果,将其胎盘组织标本分为以下三组:A组为两者均阳性12例;B组为孕妇阳性、胎儿阴性12例;C组为两者均阴性12例. 结果 TTV DNA阳性杂交信号呈蓝紫色团块状或颗粒状,位于感染细胞的细胞核内,偶见于细胞浆内.在36份胎盘组织标本中共有13份TTV DNA呈阳性,阳性率为36.1%.其中A组TTV DNA阳性8例(8/12),B组TTV DNA阳性5例(5/12),C组未检出TTV DNA. 结论 TTV可通过胎盘组织垂直传播进入胎儿血液,其传播机制属细胞源性母婴垂直传播.

  • 孕妇的输血传播病毒感染及母婴垂直传播

    作者:肖昕;周晓光;陈新;熊爱华;毛晓健;肖小敏;朱宁湖;周伯平;徐六妹

    目的 探讨广州市妊娠妇女的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情况和TTV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套式PCR对252例广州市孕妇及其新生儿的配对血清标本进行TTV DNA扩增.结果 39例孕妇血清和4例新生儿脐血清检测出TTV DNA,孕母TTV感染率为 15.5%,母婴垂直传播率为10.2%.结论 妊娠妇女存在TTV感染且可经胎盘传递给胎儿.

  • 常规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感染的效果

    作者:王志群;张姝;刘启兰;骆超;周乙华;胡娅莉

    目的 评价免疫预防措施在实际应用中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感染的效果,阐明孕妇孕晚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能否减少HBV母婴感染.方法 将2002年7月至2004年8月江苏省14个县市的419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孕妇所分娩子女作为研究组,同地区同期的453例 HBsAg-孕妇分娩的子女作为对照组,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期间对2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调查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以及子女出生后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检测儿童HBV血清标志物.率的比较采用χ2分析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法,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研究组实际随访298例(71.12%),其中11例(3.69%) HBsAg+;而随访的328例(72.41%)对照组中,HBsAg阳性率为0.00 (χ2=12.32,P<0.01).共11例儿童HBsAg+,其母亲均为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除1例具体情况不详外,9例儿童在出生时明确没有使用HBIG或延迟接种疫苗,仅1例同时规范使用了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2组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9.46%和69.21% (χ2=0.01,P=0.95).孕晚期注射HBIG的92例孕妇中,2例(2.17%)儿童HBsAg+;未使用HBIG的197例孕妇中,9例(4.57%)儿童HBsAg+ (χ2=0.98,P=0.51).结论 江苏省常规免疫预防措施在阻断母婴HBV感染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HBV携带孕妇(特别是HBeAg+者)的新生儿仍需强调及时注射HBIG.孕妇孕晚期使用HBIG不能减少母婴HBV感染.

  • 孕妇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岳亚飞;李银姬;张树林

    目的 探讨孕妇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作用和机理.方法 将53例HBsAg(+)孕妇分成两组,预防组30例,自孕20周起多次注射乙肝疫苗(HBVac)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照组23例,不用HBVac和HBIG.母儿血清HBsAg、HBeAg和抗-HBs用固相放免法检测,HBV-DNA用套式PCR检测.结果 预防组新生儿血清HBsAg和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与26.1%, 10%与34.8%) P均<0.05;预防组新生儿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3.3%与8.7%) P<0.05.结论 孕妇于孕期通过HBIG和HBVac免疫,可有效预防HBV宫内感染,其机理可能为胎儿获得被动免疫.

  • 剖宫产不能减少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作者:陈洁;张姝;刘启兰;周乙华;胡娅莉

    目的 探讨剖宫产能否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4年8月采集并保存的江苏省14个县市妊娠15~20周孕妇的外周血血清,采用固相酶联免疫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其中419例单胎妊娠孕妇HBsAg阳性,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定量检测HBV DNA.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对这419例孕妇所分娩的子女进行随访,随访到298例(71.1%),纳入资料完整、按“0、1、6月”方案正规接种乙肝疫苗的281例儿童为研究对象,采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比较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儿童5~7岁时的HBV感染率.采用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剖宫产组136例和阴道分娩组145例,比较2组孕妇妊娠期HBeAg阳性率[25.7%(35/136)与34.5%(50/145)]和HBeAg阳性者的HBV DNA水平[(2.30×106) IU/ml与(2.09×106) IU/ml],以及所分娩子女在新生儿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的比例[38.2%(52/136)与35.9%(52/145)]、婴儿期母乳喂养比例[82.4%(112/136)与75.9%(110/145)]、儿童随访时年龄[(5.9±0.8)岁与(6.0±0.6)岁]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281例儿童中,272例(96.8%) HBsAg阴性,9例(3.2%)HBsAg阳性,163例(58.0%)抗-HBs阳性.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儿童的HBsAg阳性率[2.9%(4/136)与3.4%(5/145)]、自限性感染(HBsAg阴性且抗-HBc阳性)率[0.0%(0/136)与1.4%(2/145)]、抗-HBs阳性率[57.4%(78/136)与58.6%(85/14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剖官产不能减少HBV母婴传播,临床工作中,不建议为阻断HBV母婴传播而选择剖宫产.

  •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与母婴传播的研究

    作者:林坚;廖莳;王春平;韩家莲;周明;伍春兰;黄文瑶;康春阳

    目的 探讨孕妇血中乙型肝炎病毒(HB V)-DNA含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 应用HBV-DNA定性PCR检测法和(或)HBV血清学检测法确定孕妇为HBV感染, 采用同样方法判断HBV是否经孕母传给婴儿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1对母婴血中HBV-DNA含量.结果 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显示胎儿脐血 HBV-DNA含量与孕妇 HBV-DNA含量呈线性正相关(r=0.5401,P=0.0017).31例婴儿中,19例HBV-DNA定性和(或)HBV血清学检查异常,提示HBV母婴垂直传播,传播率为61%;19 例异常者其母HBV-DNA测定量(7.2±3.1)cpoies/ml明显高于无异常组(5.8±1.3)cpoies/mlcopies/ml;31例孕妇中, 6 例抗-HBs阳性,本组母亲所生婴儿HBV-DNA测定量为(4.2±1.8)cpoies/mlcopies/ml,明显低于抗-HBs阴性组 (6.1±1.8)cpoies/ml.结论 本研究提示孕妇血中HBV-DNA含量反映 HBV垂直感染的强弱;孕妇获得抗-HBs后,可降低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机会.

  • 433例早产的临床分析

    作者:高雪莲;刘玉洁;周世梅;吴北生

    目的 了解孕妇宫颈状况和早产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年433例早产病例.结果 早产发生率为5.2%,其中胎膜早破(PPROM)、妊高征(PIH)导致的早产分别占41.6%和27.1%.硫酸镁与沙丁胺醇(舒喘灵)联合用药治疗先兆早产,延长孕周的时间(8 d)长于单独应用硫酸镁(2 d).PPROM超过24 h者68例,发生宫内感染21例,破膜24 h以内112例,仅有1例宫内感染(P<0.001).宫颈细菌培养阳性24例中,发生临床宫内感染13例,培养阴性22例中有5例宫内感染(P<0.05).难产组新生儿颅内出血(ICH)发生率18.3%(34/186例)高于顺产组9.56%(24/251例)(P<0.05).RDS的发生率在<34周组(5.88%)明显高于≥34周组(0.60%)(P<0.01).结论 PPROM超过24 h,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增加;联合应用硫酸镁和沙丁胺酸治疗先兆早产可延长孕周.

  • SARS感染对妊娠结局及胎、婴儿的影响

    作者:王蕴慧;张睿;张建平;陈雷宁;谭剑平

    目的观察中晚期妊娠合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对妊娠结局及胎婴儿的影响.方法分析6例妊娠合并SARS的临床特征、妊娠结局,检测母儿SARS病毒抗体、RNA,随访婴儿情况.结果6例(双胎妊娠2例)SARS患者娩出新生儿7例,其中早产2例,胎儿窘迫3例;1例双胎妊娠之一胎儿死亡,另一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均无窒息、SARS迹象.产妇冠状病毒抗体IgG均阳性,婴儿4例阳性、3例阴性;母儿IgM抗体、病毒RNA均阴性.早产儿(3例)体格智能发育稍落后,足月儿(4例)正常.结论中晚期妊娠合并SARS对围产结局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但未发现SARS病毒的垂直传播.

609 条记录 7/31 页 « 12...45678910...303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