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噻吗心安滴眼液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预防屈光回退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晓晓;王铮;杨斌;张波

    目的 前瞻性地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早期应用噻吗心安滴眼液,患者屈光状态等方面的变化,从而评估预防性用药对减少术后屈光回退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9年4至5月间于本院接受LASIK手术的患者共60例(60只眼),按随机化原则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术眼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4次/d,1周后停药.试验组停用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之后加用噻吗心安滴眼液,2次/d,术后1个月复诊嘱患者停药.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均进行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SCVA)、主觉验光、Orbscan Ⅱ和Goldman 压平眼压检查.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试验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7±0.25)、(0.04±0.21)和(-0.05±0.12)D,对照组分别为(-0.08±0.22)、(-0.15±0.17)和(-0.14±0.18)D.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组别间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8,P<0.05).试验组在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眼压分别为(12.63±2.56)、(9.70±1.88)和(11.41±1.22)mm 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分别为(12.59±2.62)、(11.78±1.82)和(11.67±2.15)mm Hg.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时间点间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62,P<0.01).试验组术前和术后第3个月角膜地形图后表面差异图上前凸极值(Diff)为(35.73±14.55)μm,对照组为(45.80±19.86)μm(t=2.83,P<0.05).结论 LASIK术后早期应用噻吗心安滴眼液可稳定患者屈光状态,从而起到减少屈光回退的作用.噻吗心安滴眼液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眼压,减少角膜膨隆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 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矫治高度近视

    作者:戴锦晖;陈冲达;褚仁远;周行涛;瞿小妹;王晓瑛;于志强;张宝华

    目的研究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手术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动旋转型Epi-LASIK角膜上皮刀制作上皮瓣,以Zeiss Mel-80准分子激光仪进行激光切削,术后配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3~5 d,术后随访时间3~6个月,研究术后症状、角膜上皮瓣愈合特点、视觉质量及Haze形成情况.结果共有30例(52只眼)高度近视患者接受Epi-LASIK手术,其中病理性近视36只眼,单纯性高度近视16只眼.平均等效球镜为(-12.82±4.38)D.49只眼制作完好的上皮瓣,直径为8~9 mm,上皮瓣蒂均位于上方.1只眼上皮瓣包含部分基质组织,2只眼上皮瓣游离.术后1 d检查,上皮瓣基本透明36只眼,轻度水肿15只眼,1只眼角膜上皮瓣中度水肿.取角膜接触镜时,50只眼角膜上皮愈合完好.4只眼术后有中度刺激症状,其余患者有轻度刺激症状,持续2 d.术后3个月, 44只眼(84.61%)术后屈光度数在预期值的±1.00 D内,未见佳矫正视力下降,10只眼(19.23%)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或2行.术后3个月,8只眼(15.38%)角膜Haze 0.5级,2只眼(3.84%)Haze 1级,其余患者角膜透明.随访6个月的28只眼,角膜Haze 0.5级3只眼,其余患者角膜透明.术后1个月对比敏感度下降,术后3个月逐渐恢复,术后高阶像差较术前增大.结论 Epi-LASIK手术具有术后刺激症状轻、上皮愈合好及Haze程度轻等优点,其远期临床疗效及对Haze的形成作用仍需更多病例和更长时间的随访和研究.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采用飞秒激光和角膜刀制作角膜瓣的对比分析

    作者:廉井财;张士胜;张静;叶盛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采用飞秒激光和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BK)角膜刀制作110μm角膜瓣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在对60例(120只眼)近视眼患者进行LASIK,术中分别使用飞秒激光(FS200型,美国Alcon公司)和SBK角膜刀(法国Moria公司)制作110 μm角膜瓣各30例(60只眼),先右眼后左眼,术中测量制瓣前中心角膜及制瓣后中心角膜厚度.样本均数的方差齐性检验采用Levene法,各组样本均数的正态性分布检验经Kolmogorov-Smirnov法结果为正态性分布.术前的基线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患者左右眼间角膜瓣厚度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角膜瓣厚度与手术前各种相关因素的关系分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飞秒激光组患者右眼和左眼的平均角膜瓣厚度分别为(114.0±6.6)和(111.4±7.6)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P=0.12).经逐步回归证实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厚度与手术前年龄、屈光度、角膜厚度、曲率、角膜横径等均无关.角膜刀组患者右眼和左眼的角膜瓣厚度分别为(110.6±7.4)和(108.2±6.1)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9,P=0.054).经逐步回归,只有手术前角膜厚度纳入方程,与年龄、曲率、角膜直径、角膜瓣直径等无关:角膜瓣厚度=67.769+0.076×角膜厚度(F=5.626,P=0.021).角膜瓣厚度和手术前角膜厚度呈正相关(r=0.297,P=0.021).结论 FS200飞秒激光和SBK角膜刀均可很好制作出110 μm左右厚度的角膜瓣.FS200飞秒激光制瓣个性化程度更高,SBK角膜刀的角膜瓣厚度与术前角膜厚度呈正相关.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超高度近视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李定章;许小毛;周水莲;付劲松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超高度(等效球镜度数>-10.00 D)近视的远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99例(173只眼)超高度近视行LASIK矫正,术前屈光度数-10.00~-23.50 D,平均(-13.7±3.6)D(等效球镜),其中-15.00 D以上41只眼.常规行裂隙灯显微镜、三面镜眼底检查、OrbscanⅡ眼前段分析系统、眼压、A超、角膜测厚、电脑验光、散瞳检影、主观验光等检查.术后随访18个月以上.结果术后18个月时裸眼视力≥0.5者148只眼(85.6%),佳矫正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佳矫正视力者147只眼(84.4%),未见术后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佳矫正视力低于2行以上的眼;屈光度数稳定在±1.00 D以下者109只眼(63.0%),术前屈光度数在-14.75 D以下和-15.00 D以上达到±1.00 D内者的百分数分别为73.5%(97只眼/132只眼)和29.3%(12只眼/41只眼).术后角膜后表面前移,术后3个月时后表面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为(0.069±0.031)mm,18个月为(0.065±0.025)mm,均大于术前的(0.029±0.010)mm;角膜微皱褶2只眼,诉暗视力下降眩光6例(10只眼).结论 LASIK矫正超高度近视有效安全,同时在选择手术适应证方面应谨慎从之.对于屈光度数太高而角膜厚度偏薄者行LASIK应慎重,可考虑其他方法矫正如晶状体屈光手术或联合手术.(中华眼科杂志,2004,40:816-818)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观察

    作者:林季建;谢欣;杜新华;杨亚波;姚克

    目的观察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后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情况.方法对995例(1 981只眼)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于LASIK术前1 d,术后1、3及12个月进行扩瞳,以间接检眼镜、三面镜及Volk视网膜镜等详细检查玻璃体和视网膜改变,术后1年进行不定期复查.结果发生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者13例(16只眼),占0.81%;术前屈光度数为(-9.45±2.61) D.其中表现为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或原病变区扩大者6只眼,占0.30%;单纯玻璃体后脱离2只眼,占0.10%;黄斑出血2只眼,占0.10%;视网膜干孔2只眼,占0.10%;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只眼,占0.20%.患者出现病变距LASIK术后1~24个月不等,平均(10.38±6.20)个月.患者术前屈光度数≥-6.00 D者与<-6.00 D者比较,两组术后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χ2=60.78,P<0.01);术前有或无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及干孔病灶患者间,术后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及干孔病灶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38.64,P<0.01).结论与近视性屈光不正眼部病理改变的发展规律比较,尚无证据说明LASIK与术后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有直接关系,术前详细检查眼底、严格病例筛选及长期随访观察十分必要.

  • 角膜瓣厚度对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手术角膜后表面前移的影响

    作者:ZHOU Hao;周行涛;褚仁远;DAI Jin-hai;瞿小妹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经过不同厚度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及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矫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前移).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择等效球镜度数-6.00~-10.00 D的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手术患者151例(151只眼),其中行Epi-LASIK和LASEK手术的(上皮瓣组)46只眼,角膜瓣厚度为110(薄瓣组)和130μm(常规瓣组)的LASIK分别为64和41只眼.术前、术后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对角膜厚度、后表面的屈光度和前移进行测量.角膜后表面前移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参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结果 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切削深度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44,0.719;P>0.05),预计角膜基质床厚度上皮瓣组为(362±23)μm,薄瓣组为(320±25)μm,常规瓣组为(300±21)μm,两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685,P<0.05).上皮瓣组角膜后表面屈光度数变化和前移为:(-0.12±0.14)D和(0.9±1.8)μm;薄瓣组为(-0.20±0.22)D和(1.3±1.6)μm;常规瓣组为(-0.21±0.18)D和(1.5±1.5)μm.角膜后表面屈光度数的改变与前移之间有显著相关性,薄瓣组和常规瓣组后表面前移与切削深度有显著相关性(r=0.265,0.311;P<0.05).结论 在留有足够角膜基质床厚度的情况下,上皮下切削与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前移量均微小;随着角膜瓣厚度的增加和切削深度的增加,角膜后表面前移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 保留和去除负相垂直彗差行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散光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丰菊;祁媛媛;于芳蕾;鲁智莉;王岳秀;孔繁学

    目的 探讨波阵面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WG-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的疗效,以及保留和去除负相垂直彗差Z(3,-1)术后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随机对照研究.对自愿接受LASIK的近视散光患者常规进行术前检查及波阵面像差检查,从中选取Z(3,-1)低于-0.15μm设为A组,高于+0.15μm者设为B组,共42例(78只眼)入选.依照随机排列表法将两组各自分别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眼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h)>0.25μm,并且排除Z(3,-3),Z(3,1)、Z(3,3)、Z(4,0)大的病例.试验A组11例(19只眼),对照A组13例(26只眼);试验B组4例(8只眼),对照B组14例(25只眼).试验组行WG-LASIK,对照组则行常规的LASIK.分别评价各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视觉质量.结果 无论Z(3,-1)为正值或负值,术后早期各组屈光度数均呈轻微过矫状态,之后发生轻微回退,且屈光度均达到预期理想效果.试验A组各高阶像差增长幅度大于对照A组,如试验A组和对照A组术后1个月Z(3,-3)均比术前增加,且试验A组增幅较大,术后3和6个月试验A组像差继续增加,而对照A组则减少(试验A组增加0.2706,对照A组增加0.1450).试验A组和对照A组术后各个时间Z(3,1)、Z(3,3)、Z(4,0)均增加,其中Z(4,O)试验A组增加0.1196,对照A组增加0.0728,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变化轻微.试验B组各高阶像差增长幅度小于对照B组,如术后Z(3,-3)较术前增加,但对照B组增幅较大(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对照B组增加0.1243,试验B组增加0.0346).对照A组术后对比敏感度优于试验A组,如试验A组术后1个月无眩光对比敏感度数值比术前增加了77.0000,术后3和6个月逐渐恢复;对照A组术后数值比术前减少了74.2308.试验B组术后对比敏感度优于对照B组,如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试验组无眩光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对比敏感度分别减少83.2500和86.0000,对照组则分别减少40.9565和36.5218.术后6个月时,试验A组和对照A组对术后视觉质量满意者有分别为10(83.3%)和14只眼(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75,P>0.05).试验B组和对照B组对术后视觉质量满意者分别为8(100.0%)和13只眼(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68,P>0.05).结论 波阵面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建议保留负向垂直彗差,消除正向垂直彗差,有利于合理节省角膜组织,避免不必要的角膜损失,有目的 地提高视觉质量.(中华眼科杂志,2008,44:217-222)

  • 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后角膜知觉与泪新月体积及泪液渗透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芦燕;孙西宇;余野;熊彦;崔雨昕;王勤美;胡亮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后角膜知觉、泪新月体积、泪液渗透压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对31例(62只眼)接受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的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利用眼前节OCT、TearLab渗透压测量仪、Cochet-Bonnet角膜知觉仪分别测量患者上下泪新月体积、泪液渗透压和中央角膜知觉.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患者术前、术后泪新月体积、泪液渗透压、角膜知觉随时间的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3个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泪液渗透压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均值分别为(310.03±16.48)、(323.51±15.92)、(319.93±14.27)、(314.97±12.91)mOsms/L.上、下泪新月体积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均值分别为(0.42±0.15)、(0.60±0.21)、(0.25±0.09)、(0.37±0.08)、(0.30±0.11)、(0.44±0.14)、(0.35±0.09)、(0.52±0.17)μl.泪液渗透压在术后1周、1个月较术前升高(P=0.001,0.004),术后3个月时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P=0.573).上、下泪新月体积和角膜知觉在术后各时间点和术前相比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上泪新月体积和术后1周角膜知觉相关(r=0.356,P=0.005),术前下泪新月体积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知觉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422,0.366,0.352;P<0.01).术前泪液渗透压与术后泪新月体积、术后角膜知觉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导致角膜知觉、泪新月体积明显下降,泪液渗透压升高.术后角膜知觉与术前泪液体积正相关,术前泪液体积量越多可能提示LASIK术后早期角膜知觉恢复越快.

  • 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的对比研究

    作者:苏小连;王雁;吴文静;武志清;吴雅楠;于长江

    目的:评估和对比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的变化特点。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自愿选择行SMILE手术的屈光不正患者45例作为试验组,另收集行FS-LASIK的屈光不正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均选右眼为研究眼,于术前、术后1周及1、3、6个月分别测量患者角膜前表面6、7、8、9 mm直径范围下的非球面系数Q值,对两组间的Q值变化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分析Q值变化量与中央切削深度(CCD)的相关关系。两组间一般资料及术前Q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Q值整体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术后1周时角膜前表面Q值,SMILE组分别为:0.85±0.31、0.80±0.28、0.69±0.25、0.51±0.23;FS-LASIK组分别为:1.13±0.56、1.01±0.47、0.80±0.39、0.51±0.31。各直径范围下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所测Q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术方式与时间之间均存在交互效应;其中6和7mm直径时不同手术方式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周与术前的Q值差值(ΔQ)在6、7mm直径范围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6mm=0.004,P7mm=0.014)。SMILE组帽直径较FS-LASIK组小;CCD较FS-LASIK组大。各直径范围下ΔQ与帽/瓣直径均无线性关系。各直径范围下ΔQ与CCD均呈线性关系(P<0.05),且FS-LASIK组相关程度优于SMILE组。结论 SMILE与FS-LASIK均会使角膜前表面的Q值由负变正。然而,SMILE对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的影响较FS-LASIK小。(中华眼科杂志,2016,52:681-685)

  •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

    作者:李艳;李镜海;周芳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00年4月至2004年1月间用LASEK治疗LASIK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患者34例(66只眼)进行随访,观察术后症状、角膜上皮瓣愈合时间、视力、屈光度数、波阵面像差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情况.随访时间平均13.2个月.结果 34例(66只眼)平均等效球镜为(-3.20±0.32)D,所有患者均一次完成手术,有3只眼上皮瓣周边部有破损,其余完好.术后1 d上皮瓣基本透明者55只眼,11只眼有轻度的水肿.取镜时间平均为(3.35±0.49)d.术后3个月有56只眼(85%)屈光度数介于±0.50 D之间,64只眼(97%)屈光度数介于±1.00 D之间.有3只眼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2只眼提高2行,无佳矫正视力下降者.术后3个月高阶像差较术前增大.术后3个月haze 0.5级者10只眼(15%),1级者2只眼(3%).结论 LASEK治疗LASIK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的预测性好,疗效确定,安全可靠.(中华眼科杂志,2005,41:981-985)

  •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LASEK与LASIK术后角膜神经修复作用的研究

    作者:牛凌凌;周行涛;丁岚;李凯;乐琦骅;朱文卿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早期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角膜神经修复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的方法.2009年1至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中心行LASEK患者25例(49只眼)和LASIK患者23例(44只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随机分为2组:LASEK术后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组16例(32只眼)和未用药对照组9例(17只眼);LASIK术后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组13例(24只眼)和未用药对照组10例(20只眼).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准分子激光术前检查和常规操作.术后给予治疗组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每日3次涂眼治疗,连续使用3个月.分别在术前、术后1、3、6个月及1年时采用共焦显微镜检查角膜上皮下神经,并测量角膜中央知觉,泪膜破裂时间(BUT).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EK和LASIK术后1年,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组和对照组间角膜神经修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Z=0.0000,P=1.00),但LASEK治疗组在术后3个月即观察到神经交通支形成.LASEK和LASIK术后1年,角膜上皮下神经的形态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LASEK术后1个月,LASIK术后1和3个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治疗组和对照组角膜中央知觉分别为(4.95±0.84)μm、(3.29±1.40) μm、(4.31±1.61) μm和(3.62±1.38) μm、(2.35±1.51)μm、(3.18±1.62)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P<0.01;t=2.10,P<0.05;t=2.31,P<0.05).术后6个月,LASEK治疗组、对照组和LASIK治疗组角膜中央知觉分别为(5.81±0.35) μm、(5.79±0.36)μm及(5.25±0.91)μm,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6,P>0.05;t=-0.70,P>0.05;t=-1.87,P>0.05).LASEK和LASIK术后1年时,治疗组BUT分别为(8.13±2.18) μm和(7.71±2.14) μm,对照组BUT分别为(8.76±1.64)μm和(7.45±2.37)μ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0,P>0.05;t=0.30,P>0.05).结论 LASEK和LASIK术后早期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术后角膜神经的修复.(中华眼科杂志,2011,47:539-545)

  • 不同制瓣方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的变化研究

    作者:胡亮;谢文加;唐蕾;陈佳;张栋;余鹏;瞿佳

    目的 探讨不同制瓣方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神经的恢复情况.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行LASIK术的近视眼患者30例(60只眼),其中MoriaⅡ机械刀和60 kHz IntraLase飞秒激光制瓣各15例(30只眼),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拍摄和比较角膜中央、颞侧和鼻侧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SND).使用方差分析和£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点及两组之间SND的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SND在机械刀组分别为中央:(16 728.30 ±4 300.30)、(1 875.42±300.50)、(1 701.55±194.11) μm/mm2;颞侧:(11 379.70±1 833.92)、(1 341.20±288.68)、(1 860.87±147.60) μm/mm2;鼻侧:(8 506.79±662.83)、(7 428.96±712.99)、(8 044.32±1 077.54) μm/mm2;在飞秒激光组分别为中央:(16 351.59 ±3 503.88)、(1 859.38±452.93)、(2 043.67±377.76) μm/mm2;颞侧:(12 328.22±2 007.43)、(1 483.85±371.28)、(2 126.31±279.87) μm/mm2;鼻侧:(8 347.91±789.44)、(1 475.53±293.98)、(2 022.10 ±282.89)μm/mm2.两组角膜3个部位SND在术后1和3个月均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和3个月机械刀组:中央t=18.981、18.912,颞侧t=30.121、27.921,鼻侧t=6.456、2.126;飞秒激光组:中央t=22.667、22.379,颞侧t=29.000、28.376,鼻侧t=46.329、41.751;P <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机械刀组鼻侧SND在术后3个月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1,P<0.01),飞秒激光组颞侧和鼻侧SND在术后3个月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29、-6.645,P <0.01);飞秒激光组和机械刀组SND在中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2,P=0.96),机械刀组鼻侧SND在术后1和3个月均大于飞秒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281、29.608,P<0.01),飞秒激光组颞侧SND在术后3个月大于机械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5,P<0.01).结论 LASIK术后周边角膜神经在术后1个月开始恢复,飞秒激光制瓣较机械刀制瓣具有更好的角膜神经恢复效果.

  •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的比较

    作者:赫天耕;王力军;孙智勇;史秀茹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在治疗-8.00 D以下近视的异同.方法 46例近视度数在-1.75 ~ -8.00 D的患者在双眼同时治疗时,其中一只眼行PRK治疗,另一只眼行LASEK治疗,观察上皮愈合时间,记载疼痛程度,对比术后6个月内视力、屈光状态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结果 LASEK组上皮愈合时间平均为3.49 d,PRK组为2.87 d,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平均疼痛指数LASEK组为2.04,PRK组为2.45,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两组间视力及屈光度恢复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并发症的发生无差异.LASEK组术后Haze程度明显低于PRK组(P<0.05).结论 LASEK可以和PRK一样安全有效地治疗低于-8.00 D的近视,并且与PRK相比,可以降低早期疼痛水平,减少Haze并发症的发生.(中华眼科杂志,2004,40:579-583)

  • 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老视前近视的对比研究

    作者:黄国富;王铮;杨斌;ZHANG Xiao-xiao;邱平;ZHOU Sheng

    目的 探讨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老视前近视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共32例(64只眼)近视眼患者,平均年龄(38.5 ±2.7)岁;主视眼行常规LASIK,非主视眼行多焦点LASIK.检测项目:远近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眼压、超声角膜厚度、对比敏感度、调节幅度、焦深、波阵面像差等.对计量资料计算均数和标准差,检验水准α为0.05,对数据进行双侧检验.将调节增幅和术后角膜多焦点指数、手术前后球差改变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随访6~11个月,平均(7±3)个月.非主视眼术前近视力为(LogMAR-0.082±0.220),术后6个月为(LogMAR-0.004±0.213),术后较术前提高(t=4.108,P=0.009);主视眼术前近视力(LogMAR-0.055±0.218),术后6个月为(LogMAR-0.034±0.1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1.P=0.334).术后6个月6 mm拟合球面Q值,非主视眼平均为(0.08±0.27),主视眼平均为(0.46±0.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1,P=0.000).非主视眼术后角膜中央区出现高屈光力范围(手术预期视近区域),平均为(5.64±3.05)mm2;术后6个月,非主视眼4只眼(12.5%)出现正球差,平均均方根值为(-0.204±0.195)μ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2,P=0.600);主视眼无正球差出现,均方根值为-0.791~-0.083μm,平均(-0.470±0.208)μm,和术前相比负球差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22,P=0.000),术后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14,P=0.000).非主视眼术后6个月调节幅度较术前增加(0.84±0.61)D,主视眼较术前降低(0.10±0.67)D.非主视眼手术后调节力增幅和术后角膜多焦点指数、球差改变具有相关关系.结论 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老视前近视安全、有效.多焦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伪调节,角膜多焦点性质和非球面性是手术后伪调节产生的根源,伪调节和术后负球差的减少有关.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基质床厚度安全值分析

    作者:杜之渝;吴宁玲;张大勇;郭红;郑晴;晏丕松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的安全值及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的稳定时间. 方法于2000年接受LASIK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17例(227只眼),对其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OrbscanⅡ角膜后表面曲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中央均有不同程度向前膨隆,角膜基质床越薄者(<300 μm)前膨趋势越明显,角膜基质床越厚者1年内角膜后表面曲率稳定或回复越明显.所有病例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在术后2年与1年的比较中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前膨增加,术中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300 μm更安全.术后1年角膜状态稳定,无前膨增加趋势.

  • 角膜屈光手术对眼波前像差的影响

    作者:金红颖;王勤美;王丹梅;孟觉天

    目的探讨大光斑式切削屈光手术对眼波前像差的影响,观察不同瞳孔区眼波前像差的改变.方法检查45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患者术前、术后10 d和术后1个月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 SE)及波前像差,根据术前SE将患者分为高度、中度和低度3个不同的屈光度数组.使用Allegretto客观式波前像差分析仪检查眼部的波前像差,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前平均BCVA为4.98±0.07;术后10 d平均UCVA为4.92±0.10, BCVA为4.95±0.09;术后1个月时平均UCVA为4.96±0.09, BCVA为 4.99±0.09.视力在术后随时间延长而好转,术后1个月时26只眼(30.6%)BCVA好于术前.术后10 d各组的SE为轻度远视或正视状态,随时间延长向近视方向漂移.各屈光度数组内,术后10 d与1个月时,高阶像差为术前的2倍以上,以5阶二次彗差为(P<0.05);术后1个月,高阶像差比术后10 d有减小(P>0.05),但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总像差术后较术前减小.各组内,无论术前术后,瞳孔直径为6.5 mm时的像差显著大于瞳孔直径为4 mm时的像差(P<0.01).在不同屈光度数组间,术前的高阶像差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在术后10 d及1个月,高阶像差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后的高阶像差比术前明显增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像差减小,但未恢复到术前水平;屈光度数愈高,像差愈大;不同屈光度数的患者,术前的像差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差异出现显著意义.手术前后6.5 mm瞳孔区的像差大于4 mm瞳孔区的像差,并以球差为显著.Allegretto系统适用于检测中低度近视患者的波前像差.

  • 采用不同切削中心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的效果对比分析

    作者:成琼;廉井财;张静;姚文琴;张士胜;叶盛

    目的 探讨LASIK分别以视轴角膜反光点和瞳孔中心为切削中心,对术后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和主觉症状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接受LASIK的近视眼患者均以右眼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层随机法分为两组,视轴角膜反光点组210只近视眼以视轴角膜反光点为切削中心,瞳孔中心组210只近视眼以瞳孔中心为切削中心,比较两组间术后视力、屈光度数、切削中心偏移量、角膜高阶像差、主觉症状和对比敏感度的差异,随访时间为6个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成组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随访至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有效系数、安全系数视轴角膜反光点组和瞳孔中心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佳矫正视力(BCVA)下降1行或以上的百分比视轴角膜反光点组(3%)小于瞳孔中心组(9%)(x2=6.38,P=0.01);视轴角膜反光点组切削中心偏移量为(0.19±0.15)mm,小于瞳孔中心组的(0.43±0.22)mm(t=-2.59,P<0.01).术后角膜总高阶像差的增加量视轴角膜反光点组(0.150.μm)低于瞳孔中心组(0.193 μm) (Z=3.21,P=0.03);角膜垂直彗差增加量视轴角膜反光点组(0.321 μm)小于瞳孔中心组(0.464 μm)(Z=4.33,P<0.01)、角膜水平彗差增加量视轴角膜反光点组(0.242 μm)小于瞳孔中心组(0.353 μm)(Z=4.54,P<0.01);眩光和叠影的发生率视轴角膜反光点组(8.5%)低于瞳孔中心组(17.5%)(x2=7.16,P<0.01).18 c/d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术后1个月时视轴角膜反光点组(1.157±0.253)高于瞳孔中心组(0.797±0.218)(t=-2.55,P=0.01),在3个月和6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对于以瞳孔中心为切削中心,LASIK治疗近视以角膜反光点为中心,可减少BCVA下降率,减少术后角膜总高阶像差、彗差的增幅,降低眩光、叠影的发生率和早期对比敏感度的下降,提高患者手术后的视觉质量.

  • 实时虹膜识别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性散光的临床分析

    作者:揭黎明;王骞;郑林

    目的 探讨实时虹膜识别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的准确性、稳定性、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引导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近视性散光患者136例(249只眼),按术前柱镜度数分为3个组:低度组106只眼(-0.75~-1.25 D),中度组89只眼(-1.50~-2.25 D),高度组54只眼(-2.50~-5.00 D);同时按术前柱镜轴向分为3个组,柱镜轴向在180°±22.5°之间的近视性散光为顺规组(156只眼);轴向在90°±22.5°之间的近视性散光为逆规组(64只眼);轴向在45°±22.5°之间的近视性散光为斜轴组(29只眼).手术前应用波阵面像差仪进行小瞳孔下虹膜摄像,将数据导人准分子激光仪,掀瓣前进行静态虹膜识别,掀瓣后激光切削时以25 Hz眼球旋转跟踪频率进行动态虹膜识别,观察患者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散光轴向的变化.配对设计均数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多个构成比比较采用R×C表卡方检验.结果 静态虹膜识别检测出眼球旋转偏移角度为2.37°±2.16°,动态虹膜识别检测出眼球旋转变化范围为0~4.3°,术中对其加以补偿.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均≥0.5,术后佳矫正视力均未丢失,术中术后均未产生严重并发症;裸眼视力≥术前佳矫正视力的患者227只眼(91.16%),裸眼视力≥术前佳矫正视力l行以上的患者87只眼(34.94%);散光度数由术前(-1.72±0.77)D减少为术后(-0.29±0.25)D(F=2.16,P>0.05).低、中、高度组术后1个月散光度数分别为(-0.23±0.21)、(-0.31±0.27)、(-0.37 ±0.34)D,均较术前明显降低(t=7.35,7.74,6.52;P<0.01).术后6个月时,顺规散光下降为43只眼(17.27%),逆规散光下降为28只眼(11.25%),斜轴散光上升为34只眼(13.65%),144只眼(57.83%)成为无散光眼,与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28,P>0.05).结论 实时虹膜识别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LASIK能够有效校正患者平卧后和手术中眼球的旋转偏差,使散光度数和轴向的治疗更加精确,同时能够减少术后散光的产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调制传递函数变化与视觉质量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雁;赵堪兴;饶丰;杨晓艳;侯杰;王肇圻

    目的 探讨基于波阵面像差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波阵面像差引导的(WFG)LASIK术后变化及对光学质量的影响.方法 比较性系列病例研究.应用Hartmann-Shack原理的波阵面像差仪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手术LASIK组及WFG-LASIK组共102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测量,应用MTF进行计算和分析.应用配对t检验分析去除低阶像差前后、去除高阶像差前后和去除C3-1,C31,C40前后以及3 mm和6 mm直径瞳孔下MTF值的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MTF值的差异.结果 与手术前比较,LASIK组与WFG-LASIK组的MTF在各个空间频率(5~60 c/d)均有明显提高(P均<0.05).手术后各空间频率段去除高阶像差(Zernike项第6项以上)后MTF明显提高(P<0.05),其中以10和15 c/d等空间频率明显,去除球差时在5 c/d空间频率明显提高(t=2.26,P=0.026),去除彗差MTF升高不明显.3、4、5、6 mm直径瞳孔下MTF值随瞳孔直径增大而降低.与标准LASIK相比,WFG-LASIK组MTF值较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高阶像差后各空间频率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中、高频率段(10-40 c/d)明显.结论 标准LASIK与WFG-LASIK手术后视觉质量均较术前明显卜升,但手术后高阶像差特别是球差对MTF具有一定负性影响,其作用大于彗差.WFG-LASIK手术存在应用价值,对低阶像差的矫正较高阶像差更完全.MTF对评价手术后光学质量的判断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中华眼科杂志,2009,45:580-586)

  • 负压吸引对兔眼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影响

    作者:叶阿里;庞国祥;韩晔华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中眼压急剧升高对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影响.方法将LASIK术中使用的巩膜负压环置于兔眼,瞬时压力达到65 mm Hg(1 mm Hg=0.133 kPa),分别持续30 s、1 min及3 min,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负压吸引后即刻摘除的(即刻组)和2周后摘除的(修复组)兔眼视神经和视网膜组织,并与正常兔眼(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负压吸引30 s,视神经和视网膜细胞改变轻微;负压吸引1 min,部分视神经纤维改变,视网膜视细胞出现异常;负压吸引3 min,神经纤维和视网膜视细胞结构明显异常.即刻组和修复组组织改变基本相同.结论 LASIK术中眼压急剧升高,可导致视网膜和视神经细胞的亚细胞结构改变,且持续时间越长改变越明显.

518 条记录 4/26 页 « 12345678...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