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颏下皮瓣的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袁媛;陈祥军;黄筑新;莫晓群

    目的 对颏下皮瓣进行解剖学研究,为颏下皮瓣的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7年9月年间贵州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5具1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颈标本,解剖并测量颏下动脉的外径、分支、走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两侧颏下动脉在颈前的交通.结果 ①颏下动脉是面动脉颈部的大分支,颏下动脉起始点的外径为(1.68±0.32)mm,距面动脉起始处的距离为(26.55±4.29)mm,距下颌下缘的距离为(8.07±1.74)mm,发出点距颈正中的距离为(62.98±3.77)mm,其全长(47.47±5.87)mm.②颏下动脉沿途发出肌支、腺支、皮支等分支,发出皮支(2.40±0.51)条,皮支外径(0.67±0.87)mm.粗大的皮支距颏下动脉起始点的距离为(2.30±0.55)cm,此皮支同时也是颏下动脉营养颈阔肌的主要来源.③两侧颏下动脉通过皮穿支及二腹肌支在真皮下及颈正中相吻合.结论 颏下动脉位置恒定,颏下皮瓣血运可靠.

  • 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面下部畸形及缺损

    作者:王先成;李晓芳;鲁青;吴祖林;贺吉庸

    目的 探讨应用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面下部缺损及畸形的方法.方法 2006年9月至2009年3月,采用带蒂的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面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或畸形22例,术前常规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探测穿支点并标记,皮瓣大小为4 cm×5 cm~6 cm×7 cm,将穿支点包括在内.结果 除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成活,外形满意,供区隐蔽无明显畸形.结论 颏下动脉穿支皮瓣血运可靠,血管走行稳定,供区隐蔽,是临床修复面下部畸形或软组织缺损的良好供区.

  • 颏下动脉颈部岛状扩张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李峰永;李养群;陈文;李强;周传德;唐勇;杨喆;赵穆欣

    目的 探讨以颏下动脉为蒂的颈部扩张皮瓣在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4年9月至2008年9月,应用以颏下血管为蒂的颈部岛状扩张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12例.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行颈部扩张器植入术,二期以一侧颏下动脉为蒂,设计岛状皮瓣转移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皮瓣的大面积16 cm×9 cm.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因静脉回流不畅而出现皮瓣远端表皮坏死,经换药等治疗后愈合.4例获得远期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皮瓣质地及色泽均接近面部正常组织,外形满意,颈部供区瘢痕隐蔽、活动无明显受限.结论 颏下动脉走行恒定,颈部扩张后可以提供较大面积高质量的皮肤组织,以颏下动脉为蒂的颈部岛状扩张皮瓣是修复面部损伤后瘢痕挛缩及面部浅表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的较好的方法.

  • 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龙;郭峰;翦新春;欧新荣;蒋灿华

    目的 探讨并总结颏下动脉穿支皮瓣(subment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SMAPF)的临床解剖特点及手术技巧,评价其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肿瘤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口腔癌患者56例,采用穿支皮瓣的制作技术,将传统的颏下岛状瓣改良为不携带二腹肌前腹及颏下淋巴脂肪组织的SMAPF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其中颊癌24例、舌癌21例、牙龈癌6例、口底癌3例、软腭癌2例.术中记录皮瓣大小、颏下动脉穿支和回流静脉的类型及数目.术后定期随访,重点评价皮瓣的修复效果及肿瘤安全性.结果SMAPF皮瓣大小为(3 cm×5 cm)~(5 cm×12 cm).4例皮瓣静脉回流障碍,经针刺放血等保守治疗后完全解决;56例皮瓣存活率为100%.56例皮瓣中49例为颏下动脉肌间隔穿支皮瓣,7例为颏下动脉肌皮穿支皮瓣.回流静脉为颈外静脉、颈内静脉各28例.所有患者经3~41个月随访,无失访,患者舌运动和张口度均恢复良好,1例颊癌患者术后4个月局部复发.结论 SMAPF血运可靠,不携带二腹肌前腹和颏下淋巴脂肪组织,可为实现更好的肿瘤安全性提供技术基础,且功能和美学效果突出,可扩大颏下岛状瓣的适应证.

  • 颏下动脉岛状瓣的应用解剖研究进展

    作者:王贺红;庄庆元

    面部是人类重要的外观和功能解剖学单位,因其位置暴露且有重要的美学器官,因此,对面部的整复手术应在恢复功能的基础上,更多的考虑美学效果,这也是目前整形外科领域极具挑战性的课题.颏下动脉岛状瓣因其位置隐蔽,制作过程相对简单,且皮瓣厚薄适中,供区皮肤与受区皮肤的颜色、质地较匹配,是修复面部组织缺损的较好选择.

  • 作者回复:应用颞浅动脉耳屏前穿支皮瓣修复颧颊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徐苗

    就"关于颞浅动脉耳屏前穿支的概念是否为解剖界学者认可?作者提出耳前和耳上动脉的概念与公认的颞浅动脉的顶支和前额支的关系如何?"一问,笔者认为,颞浅动脉耳屏前穿支的概念源于近十年穿支血管在面部的研究进展,其间整形和解剖学界杂志收录了一系列以面动脉、颏下动脉、耳后动脉和滑车上动脉穿支命名的血管解剖及皮瓣应用类文献,以面动脉及其属支(内眦动脉、鼻外侧动脉和上唇动脉)的穿支血管研究为深入,多个国家的学者均报道了相关穿支的解剖特征和相应穿支皮瓣的手术技巧.

  • 颏下动脉带蒂皮瓣的临床应用解剖

    作者:文军慧;刑新;卢范;吴淑梅

    目的:应用颏下动脉为蒂的皮瓣,修复颜面部软组织缺损.方法:对14例成人男性尸体头部标本行大体及显微解剖.结果:根据血管走行差异分:1型:主干经二腹肌前腹浅面到下颌骨下缘表面至皮下占36%,2型:主干经二腹肌前腹深面到下颌骨下缘深面至皮下占64%;1型血管位置表浅,易于分离,且蒂较长,旋转度大,2型相比反之.结论:根据颏下动脉走行设计不同皮瓣的大小来修复面部皮肤组织.

  • 面动脉-颏下动脉肌皮瓣修复腭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评价

    作者:白植宝;黄磊

    目的:评价面动脉-颏下动脉肌皮瓣修复口腔腭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01-2010-09,采用面动脉-颏下动脉供血的岛状肌皮瓣修复腭部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共13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56岁。病理类型:高分化鳞癌7例,中分化鳞癌2例,黏液表皮样癌3例,腺样囊性癌1例。TNM分期:T1N0M04例,T2N0M06例,T3N0M03例。皮瓣大小为(6 cm×4 cm)~(12 cm×5 cm)。其中8例为腭部洞穿性缺损,5例缺损鼻腔侧黏膜尚完整。结果:13例面动脉-颏下动脉供血的岛状肌皮瓣全部成活,患者腭部、颈部创面均一期愈合,腭部缺损修复形态良好。语音、咀嚼、吞咽功能恢复良好,无张口受限、头部后仰受限及面瘫等继发功能障碍,颌面部无明显畸形。3例腭部洞穿性缺损修复患者术后初期出现鼻塞症状,3个月后症状逐渐缓解。术后随访2~3年,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面动脉-颏下动脉供血的颏下岛状肌皮瓣血供明确可靠、制备方便,适宜修复腭部恶性肿瘤术后的组织缺损。

  • 去上皮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颏下岛状瓣修复上颌术后缺损

    作者:赵新;伍虹;陈伟良;王建广;张翠翠;潘朝斌;黄志权;赵小朋

    目的:探讨去上皮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颏下岛状瓣对上颌骨术后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自2007年3月-2009年1月应用去上皮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颏下岛状瓣修复上颌骨术后缺损病例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10例诊断为上颌牙龈鳞状细胞癌,其余3例诊断为硬腭鳞状细胞癌.依据Brown等提出的上颌骨缺损分类法,术后缺损为2a型,用以同期修复的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瓣长度约8~10 cm,宽度约4~5 cm.结果: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瓣的存活率为92.3%(12/13),未见供区并发症及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随访8~24个月,1例原发灶复发后死亡,2例颈淋巴结复发.结论:去上皮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颏下岛状瓣具有安全、简单、易于改良等优点,适用于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恶性肿瘤术后上颌骨缺损修复.

  • 应用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

    作者:杨朝晖;陈伟良;李劲松;黄志权;王友元

    目的:探讨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同期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6年1月收治舌癌患者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全部采用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对舌癌根治性切除后半舌缺损进行同期整复.皮瓣小8cm×3cm,大12cm×4.5cm.结果:11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1a,未发现复发和转移.全部皮瓣形态、质地良好,面部外形满意.结论: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具有可靠血供.操作简便安全,适合同期修复T2期舌癌术后半舌缺损.

  • 颏下动脉带蒂皮瓣在下咽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陈曦;陆美萍;尹林;邢光前;林子萍;程雷

    目的:探讨颏下动脉带蒂皮瓣在下咽恶性肿瘤切除术后修复中的应用.方法:梨状窝鳞状细胞癌患者5例,均为男性,年龄49~70岁,平均年龄61.2岁.其中4例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完整切除肿瘤并保留部分喉功能,将设计好的颏下动脉带蒂皮瓣向下拉至下咽缺损部位进行修复.另1例为梨状窝癌手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患者,裂开狭窄部位后,利用颏下动脉带蒂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大小从7 cm×3 cm~8 cm×5 cm.结果: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颏下皮瓣成活,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术后7~36 d 顺利拔除气管套管及胃管.随访10~28个月,患者咽部皮瓣生长良好,言语及吞咽功能满意,颈部瘢痕隐蔽.结论:颏下动脉带蒂皮瓣血供好,易取材,成活率高,是修复下咽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有用材料.

  • 颏下动脉供血的颌底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陈昭宏

    目的对颏下动脉和静脉进行解剖学研究.方法测量24侧成人尸体头颅标本的颏下动脉和静脉的解剖参数.结果所有标本均未出现颏下动脉、静脉缺如.颏下动脉近远端直径的平均值分别为2.45±0.46mm和1.47±0.38mm;颏下静脉近远端直径的平均值分别为1.97±0.41mm和3.07±0.78mm;颏下动脉平均长度为41.83±8.28mm;皮支动脉直径为0.82±0.22mm.结论颏下动脉是面动脉的一根恒定的分支,血管行径长,位置表浅,口径粗,有恒定的伴行静脉,是一根良好的皮瓣供血动脉.

  • 颏下动脉带蒂皮瓣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陈曦;张永杰;陆美萍;尹林;程雷

    目的 解剖颏下动脉带蒂皮瓣,观察颏下动脉及其伴行静脉的走行和可能存在的变异及与周围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并了解其支配区域组织的大小以及皮瓣所能覆盖的范围.方法 取15例(30侧)新鲜汉族成人头颅湿标本,动脉系统灌注混有红色染料的乳胶,静脉系统灌注混有蓝色染料的乳胶,进行大体和显微解剖,用游标卡尺测量及统计分析,主要参数包括:颏下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起始部直径、颏下动脉长度及主要分支、与主要体表标志的关系等,观察典型和变异标本并照相留存.经动脉灌注黑色墨水,观察颏下皮肤染色的范围,测量并统计颏下皮瓣的大长度和宽度,观察皮瓣所能覆盖的范围.结果 颏下动脉恒定地起源于面动脉,平均长度(69.1±7.47)mm.其自面动脉发出处动脉直径为(1.6 ±0.47)mm,沿途分支为(6.5±1.09)支,其中支配二腹肌前腹分支较多并相对粗大,平均直径(1.1±0.25)mm.距离下颌骨下缘距离(5.4±1.63)mm.所有标本均只有一支颏下静脉伴行颏下动脉,均回流至面静脉.其静脉起始部位直径为(2.3 ±0.58) mm,距离下颌骨下缘距离为(15.4±3.29)mm.颏下皮瓣的大小因人而异,大为84.6 mm×53.5 mm.结论 颏下动脉是颏下皮瓣的主要供血动脉,是面动脉恒定的分支.该皮瓣血液供应丰富,易取材,可以作为头颈部修复与重建材料的良好选择.

  • 颏下岛状肌皮瓣修复颊癌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

    作者:黄汉民;白植宝;黄磊

    目的 评价颏下岛状肌皮瓣修复口腔颊粘膜癌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9月~2009年9月应用面动脉-颏下动脉供血的颏下岛状肌皮瓣修复颊癌术后组织缺损11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9岁至85岁,平均年龄62岁,病理类型:高分化鳞癌9例,中分化鳞癌2例;T1N0M0 2例,T2N0M0 6例,T3N0M0 3例,皮瓣大小为7 cm×4 cm~12 cm×5 cm.结果 11例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全部成活,10例患者颊部、颈部创面一期愈合,1例患者术后一周出现口底颌下瘘,经换药处理后颈部创面愈合.患者颊部缺损修复形态良好,患者语音、咀嚼、吞咽功能恢复良好,无面瘫等继发功能障碍,术后无明显张口受限,术后术前对比未见明显颌面部畸形,术后随访1a~2a,颊部及颈部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面动脉-颏下动脉颏下岛状肌皮瓣血供明确可靠,制备方便,适宜修复颊癌术后组织缺损.

  • 逆行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腭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

    作者:杨朝晖;陈伟良;潘朝斌;李劲松;黄志权;张大明

    目的 探讨逆行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同期修复腭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月,采用逆行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对8例腭部恶性肿瘤术后腭部缺损进行同期修复,皮瓣小5 cm×3 cm,大8 cm×4 cm.结果 8例患者术后皮瓣完全存活,术后随访1年,未发现复发和转移,全部皮瓣形态质地良好,腭部形态满意.结论 逆行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具有可靠血供,操作简便安全,适合同期修复腭部恶性肿瘤术后缺损.

  • 颏下皮瓣修复颜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袁媛;陈祥军;周维忠;莫骁群

    面部为身体显露的部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且解剖组织结构复杂.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是整形外科中的常见问题,由于颜面部的特殊性及重要性,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对外观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对功能的要求,皮瓣移植现已成为面部缺损修复的重要选择,以颏下动脉为蒂的颏下皮瓣位于颏下区,该皮瓣因其具有血供可靠,厚薄适中,质地、色泽与面部相近,供区瘢痕隐蔽,皮瓣易于成活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修复颜面部、口咽部的软组织缺损.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我们应用颏下皮瓣进行颜面部软组织修复8例,总结使用该皮瓣的临床经验.

  • 颏下动脉皮瓣联合颈部扩张皮瓣修复颏部瘢痕

    作者:吴焱秋;柴家科;柳春明;关雪峰;朱志强;戴承望;孙有志;陈宝驹

    目的:评价采用颏下动脉皮瓣联合颈部扩张皮瓣治疗颏部瘢痕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8月~2006年7月,对14例颏部瘢痕患者采用分期手术修复颏部瘢痕,Ⅰ期手术在颈部颏下动脉供瓣区下方设计埋置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术后定期注水;Ⅱ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切除颏部瘢痕组织,根据创面大小设计颏下动脉皮瓣,转移覆盖创面,供瓣区采用颈部扩张皮瓣修复.颏部瘢痕切除大小为4.5cm×3.0cm~7.5cm×4.5cm.修复所用颏下动脉皮瓣大小为5.5cm×3.8cm~8.0cm×6.0cm.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颏下动脉皮瓣和颈部扩张皮瓣血运良好,无皮瓣坏死或皮瓣危象,创面7~10天拆线,后期加强功能锻炼.随访3~30月,平均11月,外观无口角歪斜,颈部功能活动自如,患者及家属满意.结论:采用颏部临近的颏下皮瓣修复颏部瘢痕,供瓣区利用颈部扩张皮瓣予以修复,外观功能均可达到满意的效果,该手术方法简便,不遗留新的瘢痕,是一种治疗颏部瘢痕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 颏下动脉 扩张 瘢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