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面动脉及内眦动脉走行层次的解剖学

    作者:罗乐;张晨;刘飞宏;杜春晓

    目的 探讨面动脉在眶上切迹及角前切迹之间的走行层次,为临床面部注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5具成人尸头(10侧)进行解剖研究.每个尸头分别过眶上切迹、内眦、鼻翼高点、鼻翼下点、口角、下颌缘角前切迹做面中线的垂线,出现面动脉层次变化区域时,再临时划分平行线,记录每一水平线以及相邻线与线之间动脉所在层次.结果 在眶上切迹(包括眶上切迹处)及内眦(包括内眦处)之间面动脉主要走行在眼轮匝肌层.在内眦及鼻翼高点之间的中上1/3段动脉主要走行在眼轮匝肌层,下1/3段主要走行在眼轮匝肌深面脂肪浅层或浅表肌腱膜系统(SMAS)下脂肪层.过鼻翼高点处主要走行在SMAS下脂肪中层.在鼻翼高点及鼻翼下点之间主要走行在SMAS下脂肪深层.在鼻下点处主要位于颧小肌、颧大肌深面脂肪层.在鼻下点及口角之间中上1/3段主要走行在颧小肌、颧大肌深面脂肪层(由浅至深),在下1/3段主要走行在SMAS下脂肪深层.在口角外侧点主要走行在无表情肌覆盖的SMAS下脂肪深层或颈阔肌深面脂肪层.结论 初步明确了从眶上切迹及角前切迹之间面动脉各段的走行层次.为临床注射透明质酸时提供参考,避免出现血管栓塞.

  • 内眦动脉为蒂的角形穿支皮瓣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

    作者:马大梦;李小静;宁金龙;丁茂超;李心怡;姚文德;陈钊;葛礼正

    目的 探讨应用内眦动脉角形穿支皮瓣修复中面部缺损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①对10具新鲜成人尸体行一次性动脉造影及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进行三维可视化处理,观测内眦动脉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等.②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应用内眦动脉为蒂的角形穿支皮瓣修复中面部皮肤缺损创面21例,其中鳞状细胞癌10例,基底细胞癌9例,色素痣2例,切取的皮瓣面积1.5 cm×3.5 cm~2.5 cm×5.0 cm.结果 面动脉在口角外侧约1 cm处发出侧鼻动脉,后向内眦延续为内眦动脉,角动脉与鼻背动脉、眶下动脉有丰富的吻合支.临床应用内眦动脉为蒂的角形穿支皮瓣修复21例缺损均成活,供、受区创面愈合良好,经1个月至2年随访,色泽、质地、外形恢复较好.结论 内眦动脉角形穿支皮瓣,设计灵活、简便,血供可靠,切口隐蔽,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是修复中面部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内眦动脉穿支为蒂的角形皮瓣在中面部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葛礼正;李小静;苏显林;焦洋;杨萍

    目的 探讨内眦动脉穿支为蒂的角形皮瓣在中面部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3月至2017年4月,对20例中面部因外伤或体表肿瘤、黑痣、瘢痕等切除术后的软组织缺损,设计以内眦动脉穿支为蒂的角形皮瓣,皮瓣大宽度等于缺损宽度,长度约为缺损长度的2.5~3.0倍,旋转加推进覆盖缺损区进行修复.结果 2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角形皮瓣全部成活良好,随访1个月至1年,皮瓣颜色、光泽、质地与邻近皮肤相同.结论 内眦动脉穿支为蒂的角形皮瓣修复中面部软组织缺损,术后血运可靠,切口愈合后无明显瘢痕,供区可直接拉拢缝合,是修复中面部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 成人泪囊超声三维重建影像特征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晓航;陶海;李茂;席梅;韩毳;王朋

    目的 探讨超声三维重建显示并测量成人活体泪囊及内眦动脉的效果.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选取武警总医院眼科泪器病中心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经眼科专科医师检查无泪道相关疾病的其他眼病患者80例(80只眼),利用GE Voluson E8型超声诊断仪(三维超声诊断仪器),妇科腔内探头,频率5 ~ 12 MHz对其进行检测,每项数据重复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采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成年男性受试者泪囊腔垂直径、前后径、横径大小分别为(13.3±2.0) mm、(6.2±1.1)mm、(5.0 ±0.9)mm;成年女性受试者泪囊腔垂直径、前后径、横径大小分别为(13.1 ±2.2) mm、(5.8±1.0)mm、(4.8±0.8)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1.45,1.41,P>0.05).成年男性受试者泪囊腔(顶、底)到皮肤表面、内眦角顶点的距离分别为(6.5±0.1)mm、(5.9 ±0.1)mm、(6.8 ±0.1)mm、(8.8 ±0.1)mm;成年女性的测量结果分别为(6.1 ±0.1)mm、(5.7 ±0.l)mm、(6.2±0.1)mm、(8.6 ±0.1)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1.56,1.45,1.63,P>0.05).成年男性受试者内眦动脉到皮肤表面、内眦角顶点的距离分别为(7.7 ±0.1)mm、(8.0 ±0.0)mm;成年女性的测量结果分别为(7.6±0.1)mm、(7.9±0.1)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1.34,P>0.05).结论 超声三维重建能较清晰地显示成人活体泪囊和内眦动脉形态,测量出具体影像解剖学数据.

  • 成人头面部模型标本:内眦动脉的定位观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马春晓;刘媛媛;任珊珊;王芳;卢小生

    背景:鼻唇沟皮瓣在临床手术中应用较广,面动脉的解剖学研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内眦动脉解剖对鼻唇沟区手术日益重要,但目前缺乏对内眦动脉的解剖分析。
      目的:对内眦动脉进行解剖,为鼻唇沟皮瓣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解剖20侧成人头面部尸体标本,以内眦连线为X轴,面中线为Y轴,建立坐标轴,定点A-F点测量内眦动脉的位置。
      结果与结论:①内眦动脉在BC、CD、DE、EF段的倾斜角度分别为(11.1±4.3)°,(34.1±8.8)°,(21.5±10.5)°,(17.0±4.7)°。②内眦动脉来源于面动脉多于眼动脉,并且右侧血管直径要大于左侧。③来源于眼动脉的内眦动脉起始于由内眦连线与面中线交点正上方10 mm处向两侧延伸8.1 mm位置,起始点管径为(0.7±0.2) mm,全程共20.1 mm。④来源于面动脉的内眦动脉起始于内眦连线与面中线交点正下方40 mm处向两侧延伸25.8 mm位置,起始点管径为(0.9±0.3) mm,走行至鼻翼外侧点的距离为(5.0±1.2) mm,全程共68.7 mm。由解剖结果得出内眦动脉的体表投影,可为鼻唇沟皮瓣的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 内眦动脉蒂岛状皮瓣在中面部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孙肇晟;杨超;毕宏达;邢新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以内眦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在中面部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内眦动脉的走行及中面部缺损的部位和大小,于鼻唇沟、鼻颊结合部、鼻根等处设计逆行或顺行的内眦动脉蒂岛状皮瓣修复缺损.结果 术后除2例皮瓣远端发生部分坏死外,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26例患者获随访3个月至2年,对功能与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内眦动脉蒂岛状皮瓣血供可靠,可根据需要设计成顺行或逆行皮瓣,灵活应用于下睑、鼻颊等处,修复中等大小的创面,功能与美容效果良好.

  • 内眦动脉为蒂的鼻唇沟皮瓣在鼻多个亚单位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冷冰;黄威;赵崇如;郭澍

    目的 探讨内眦动脉为蒂的鼻唇沟皮瓣修复鼻多个亚单位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例鼻亚单位缺损患者均采用内眦动脉为蒂的鼻唇沟皮瓣修复,创面面积为1.1 cm× l.5 cm~ 2.5 cm× 4.0 cm.根据缺损面积,在鼻唇沟处设计包括内眦动脉走行在内的蒂在上方的皮瓣,沿设计线切开至浅筋膜,于肌层掀起皮瓣;在无张力的情况下旋转皮瓣至创面,缝合创口.结果 本组共19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全部成活,且全部完成一期修复手术,外形良好,无瘢痕增生.结论 采用内眦动脉为蒂的鼻唇沟皮瓣,可以利用面颊部与鼻唇部的天然皱褶,很好地隐藏术后瘢痕,且具有血供丰富的特点,是一种可用于鼻多个亚单位修复的良好方法.

  • 作者回复:应用颞浅动脉耳屏前穿支皮瓣修复颧颊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徐苗

    就"关于颞浅动脉耳屏前穿支的概念是否为解剖界学者认可?作者提出耳前和耳上动脉的概念与公认的颞浅动脉的顶支和前额支的关系如何?"一问,笔者认为,颞浅动脉耳屏前穿支的概念源于近十年穿支血管在面部的研究进展,其间整形和解剖学界杂志收录了一系列以面动脉、颏下动脉、耳后动脉和滑车上动脉穿支命名的血管解剖及皮瓣应用类文献,以面动脉及其属支(内眦动脉、鼻外侧动脉和上唇动脉)的穿支血管研究为深入,多个国家的学者均报道了相关穿支的解剖特征和相应穿支皮瓣的手术技巧.

  • 应用对侧逆行内眦动脉瓣修复面中部皮肤癌术后缺损

    作者:焦九阳;梁衍灿;陈伟良;张大明

    目的:评价对侧逆行内眦动脉瓣用于修复面中部皮肤癌术后中到大型缺损的可行性.方法:12例面中部皮肤癌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55~76岁.其中,基底细胞癌7例,鳞状细胞癌4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手术切除肿瘤后,采用对侧逆行内眦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缺损.缺损大小为3.0cm×3.0cm~5.0cm×7.0cm,皮瓣大小为2.0cm×4.0cm~4.0cm×6.0cm.结果:12例移植皮瓣均成活,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多数皮瓣血供良好,功能正常,色泽、质地良好,术后供区瘢痕隐蔽.结论:对侧逆行内眦动脉瓣修复面中部皮肤癌术后中到大型缺损简单、安全,疗效稳定.

  • 前额扩张后岛状皮瓣全鼻再造术的护理

    作者:吕峰;王超;李洁

    我院整形科自1978~1996年应用前额岛状皮瓣连同它的供应血管(内眦动脉和滑车上动脉)及皮下组织蒂进行分离,通è过鼻根部的皮下隧道按顺或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进行全鼻再造术,共115例,收到良好效果,鼻成形满意.

  • 上唇方肌肌皮瓣转位修复面中部小型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

    作者:李沃棠;曾凡表;詹亚护;许孟杰

    目的:为用上唇方肌肌皮瓣转位修复面中部小型皮肤缺损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 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标本上,解剖观察了上唇方肌的位置、形态和血液供应情况 .结果:上唇方肌起点分3部分,集中止于上唇、鼻翼和鼻唇沟附近的皮肤;供体面积为2.4 c m×2.2 cm×0.2 cm;血供主要来自面动脉终支和内眦动脉,其中面动脉在口角上方1.5 cm 处的外径为1.8±0.2 mm,入肌前可游离长度为1.5~2.0 cm,可作为肌皮瓣的下蒂;内眦动脉的起点外径0.8±0.2 mm,可游离长度为3.1±0.8 cm,可作为肌皮瓣的上蒂.结论:上唇方肌肌皮瓣转位可修复面中部小型皮肤缺损.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