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木村病文献病例分析

    作者:庄万传;夏瑞祥;李秀梅

    目的:分析木村病的临床特点,探讨木村病的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检索<万方数据>2001~2011年木村病的病例报道49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木村病主要表现为头颈部肿块、淋巴结肿大、大涎腺侵犯,可合并肾病综合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多、血清IgE水平升高,双链DNA 均阴性,病灶边界不清无包膜,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易复发.有2例患者转化为恶性淋巴瘤.结论:木村病是一种病因未明、常累及周围淋巴结、大涎腺和肾脏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容易复发,有向恶性淋巴瘤转化的倾向.

  • 头颈部木村病9例报道

    作者:万媛;郭平

    目的:了解木村病(KD)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2~2017年病理诊断确诊为KD的9例患者,并结合往期文献报道进行学习.结果:9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愈合良好,3例出现术后复发,均为原手术区域复发,复发后行二次手术或药物治疗,病情稳定.结论:K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炎症性疾病,是好发于亚洲的地方病.通常以肿块的形式见于头颈部的皮下或大唾液腺内,常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局部皮肤瘙痒.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以及药物治疗,易复发.

  • 头颈部木村病MRI诊断

    作者:许跃根;詹阿来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头颈部木村病患者的MRI表现。结果8例木村病患者中,共发现13个病灶,6例为单侧病灶,2例为双侧病灶。腮腺和(或)腮腺周边组织是常见的好发部位,共有7例8个病灶。12个病灶边界欠清。对比临近肌肉信号,病灶在T1WI上为等、稍高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大部分病灶中等至明显强化。7个病灶中STIR与T1WI增强图像上见有管状流空信号。7例患者见相关区域淋巴结增大,常累及双侧。结论腮腺内和(或)腮腺周边组织的边界欠清、明显强化的多形性肿块并伴有相关区域淋巴结肿大为头颈部木村病的MRI特征,结合临床与实验室检查,可提高木村病的诊断准确率。

  • 读片窗(12)

    作者:韦炜

    1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41岁,发现右耳下包块且渐增大4年(感冒时显著),无明显触痛。查体:右耳前下方可触及软组织包块,质地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无明显异常,血清 IgE 增高。

    关键词: 木村病 影像学 病理
  • 木村病骨髓象1例报道

    作者:刘秋莲;张水生;刘海芸;刘梦;姜丽丽;陈红;王友莲;刘勇

    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肉芽肿又名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 是一种少见的以血管病变和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 木村病主要侵犯头颈部,表现为深在的耳前、前额或头皮下肿块,淋巴结及唾液腺亦常被侵犯,可伴有肾脏损害, 并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E升高, 部分病人可出现蛋白尿,多见于亚洲中青年男性[1,2]. 有关木村病报道相对较多,但其骨髓改变未见相关报道,现将我院1例木村病骨髓象报道如下.

  • 木村病1例报告

    作者:肖小军;丁国华;吴式大

    1临床资料患者男,25岁.四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耳后部出现三个绿豆大小的结节,触之较软,瘙痒剧烈,但无疼痛感,搔抓后有少许血液渗出,同时患者左颌下淋巴结肿大,约蚕豆大小,无疼痛等不适.患者多次到医院就诊,诊断不明,用青霉素等药治疗,肿大的淋巴结消退,但耳后皮损未见好转,病情反复发作.近三个月来,患者发现左耳廓亦出现数个米粒大小的质地较软的结节,且原左耳后部结节明显增大,更易出血,故到一附院皮肤科就诊.患者家族中无此类疾病遗传.

  • MRI诊断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光明;罗竹人;郑晓晖;汪艳

    目的 探讨MRI诊断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头颈部木村病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记录患者的病灶情况、临床表现、MRI表现以及病理学表现.结果 43例患者中,发现59个病灶,其中37例患者病灶部位在单侧,6例患者病灶在双侧.而病灶部位主要在腮腺及皮下肿块(11例)、腮腺(9例)、右侧腮腺及右侧耳周(7例)、左侧腮腺及右侧颌下腺(7例)、双侧腮腺及下颌腺(6例)、右侧腮腺及颞区皮下肿块(3例).经MRI检查显示59个病灶中有56个病灶(94.92%)浸润到皮下组织,产生弥漫性肿块,显示边界欠清晰,病灶形态不规则.结论 临床上对木村病的诊断需须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来确诊,而影像学检查中MRI诊断头颈部木村病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上臂Kimura病的MRI表现及临床分析(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乃栋;辛顺宝;刘强;齐先龙;郑宁

    目的 探讨上臂Kimura病的MRI表现,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6月~2016年7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上臂Kimura病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资料,着重分析病变的临床特征、MRI表现,并对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3例患者中,2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12~27岁,病程1月~1年,均表现为皮下肿物,质地韧,边界清,活动度可,无痛或轻度触压痛,局部皮肤颜色无异常;2)3例患者中,2例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比例增高,分别为1.35×109/L 、21.11%和1.30×109/L、16.50%,1例在正常值范围;3)3例患者均表现为上臂内侧皮下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T1WI呈略低信号影,T2WI呈略高信号影,边界清晰,信号均匀,1例行DWI扫描呈高信号影,ADC值为0.550×10-3 mm2/s,其中2例周围脂肪组织内见条索状水肿信号影.结论 上臂Kimura病MRI具有一定特征,需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提高诊断准确性,确诊仍需病理组织学检查.

  • 颌面部木村病的CT、MRI表现

    作者:陈丽君;陈卫国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能力.方法:对11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头颈部木村病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以中青年患者多见,病史较长,绝大部分伴有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10例影像表现为腮腺、耳周或颊面部结节状肿块,病灶清或不清.边界清晰常呈明显强化,边界不清者常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多伴有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可伴病侧局部皮下脂肪层萎缩.另有1例仅表现颈部多发淋巴结的肿大.结论:头颈部木村病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仔细分析其征象并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可提示该病的诊断.

  • 颈部、颌面部木村病的临床及CT表现

    作者:周强;夏兆云

    目的 分析颈部、颌面部木村病的临床及CT表现,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所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以青、中年多见,病史较长.主要表现为颈部、颌面部无痛性肿块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7例患者血清lgE不同程度升高;CT表现:平扫时病灶呈均匀等、稍高(或稍低)密度,内部未见囊变、坏死及钙化,部分病灶累及周围筋膜及皮肤.增强扫描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所有病例伴颈部、颌面部皮下淋巴结轻度肿大.结论 颈部及颌面部木村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其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应考虑本病的可能,但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

  • 木村病1例

    作者:周桂芝;裴振环;卢宪梅;陈学超;李琳

    木村病(Kimura's disease)又称嗜酸性粒细胞淋巴肉芽肿,是一种较少见的预后良好的慢性反应性疾病,现将我们所见1例报道如下.

  • 四例颌面部木村病临床及病理分析

    作者:郎小乔;孙勇虎;卢宪梅;张福仁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且临床资料完整的4例木村病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14~66岁,平均46.5岁;病程1~20年.4例患者均表现为颌面部无痛性皮下肿块伴瘙痒,免疫球蛋白E(IgE)均高于正常值,2例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指标高于正常值,4例患者均有嗜酸粒细胞浸润,3例可见典型的淋巴滤泡.

    关键词: 木村病
  • 嗜酸性粒细胞淋巴肉芽肿1例

    作者:高宝春;卢新东;任相录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肉芽肿,又名木村病,好发于青年男性面颈部.我们见到1例发生于前臂的病人,报告如下.

  • 木村病1例

    作者:黄郁林;梁健刚

    木村病( Kimura disease,KD)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以头颈部皮下软组织肿物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皮下软组织肿块,大涎腺和周围淋巴结常受累,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清IgE增高.其病程进展缓慢,早期常因无症状而易被漏诊或误诊;部分侵犯腮腺者易被误诊为腮腺肿瘤.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木村病1例

    作者:郑娟;马明忠

    木村病(Kimura'sdisease ,KD)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 ,是一种病因不明 、少见的慢性炎性疾病[1] ,以淋巴结 、软组织和唾液腺损害为主 ,头颈部是易受累的部位[2] ,患者常因多发的 、无痛性的肿块来医院就诊 . 某科近期收治了 1 例 KD 患者 ,现将病例资料结合有关文献讨论如下 .

  • 木村病1例报道

    作者:向银洲;章松勤;宁娜;彭平

    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又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以淋巴结、软组织和唾液腺损害为主的慢性炎性疾病,患者主要为亚洲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多见[1]。1937年中国学者金显宅首先报道,1945年日本学者 Kimura(木村)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本资料报道我科近期收治的木村病1例,旨在为木村病的早期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木村病 皮下结节
  • 木村病1例报告

    作者:王飞龙;卢兆桐;路威;李传海;莫修鑫

    患者男,49岁,因“左颈部淋巴结肿大6月余”于2014年8月31日入院。患者于6个月前发现左侧颈前、外侧区扪及多枚肿块,部分融合成团,大肿块2.0 cm ×1.0 cm,质韧,有压痛,呈进行性生长。查体:颈部不对称,左侧近腮腺区皮肤色暗,左侧颈前、外侧区可扪及多枚肿大淋巴结,部分融合成团,大者约4.0 cm ×3.0 cm,边界尚清,质韧,活动度差,有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9.54×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32.7%,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2.64×109/L;血沉23 mm/h;肿瘤标记物、凝血常规、肝肾功能、粪常规、尿常规均正常。初诊:淋
      巴结肿大(考虑肿瘤转移可能性大)。患者行胸腹部CT、电子支气管镜等检查未见异常;淋巴结穿刺病理学检查结果示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患者于2014年9月12日行“左腮腺、颌下、颈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颈前、外侧区多枚肿大淋巴结,质韧,部分融合成团,与周围组织黏连。术后肿块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淋巴组织增生,以淋巴滤泡增生为主,滤泡间小血管管壁增厚伴玻璃样变性,弥漫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符合木村病病理学特征。肿块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滤泡间区、滤泡散在的CD3细胞(+)、生发中心80%的Ki-67(+)。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区稍肿胀,未触及明显皮下结节或肿块。术后7 d复查,白细胞计数8.08×109/L,嗜
      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8.4%,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1.76×109/L。患者未进一步行化学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随访1个月,无复发征象。

  • 2例木村病并存肾脏疾病患者的护理

    作者:戴静静;赵颖琪;倪琳

    对2例木村病并存肾病综合症的患者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结果2例患者住院2~3周均好转出院.护理重点包括对木村病的发热、浅表淋巴结肿痛的观察和护理;同时也需根据肾脏疾病的特点加强专科护理;对淋巴结穿刺活检术和肾脏穿刺活检术做好护理配合及术后护理观察;对在治疗过程中所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要做好观察和健康教育.

  • 木村病45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立梅;高清平;王则胜;王琼玉

    目的:探讨木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木村病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均以局部包块为主要表现,23例累及头面部,11例累及颈部,此外,还有腹股沟3例,胸壁3例,腹壁3例,髂前上棘1例,锁骨1例;16例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其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的有13例;3例检测了血清IgE,2例显著升高.多使用手术切除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结论:木村病是少见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血常规、免疫球蛋白检测、病理检查等,手术切除或激素治疗后联合小剂量的放疗可有效预防复发.

  • 颈部木村病1例

    作者:任会强;宋旭东;董丽儒

122 条记录 4/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